在梵高高更伦勃朗看来,你们美颜界根本毫无进步
作者 | 王柳音
插图 | 网络
设计 | 两两
编辑 | 八月
人类对美的追求可谓亘古不绝。翻阅史料,整形美容术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魏晋时期有“唇裂修补术”,唐代有人工酒窝,而南宋时有“义眼术”。而到了今天,中国的PS整容术被网友戏谑为除泰国变性术、韩国整容术、日本化妆术之外的四大亚洲邪术之一,美图秀秀也被戏称为天朝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说到最早的PS整容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PS这一在现代相亲行业、交友行业、社交圈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高精尖”技术,很可能发祥于浪漫之都法国,而那时的表现形式为PS换脸术、手动修颜术等等。
娱乐圈有个未解之谜,那就是汪峰老师为什么爱穿皮裤,知乎还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讨论。
图为爱穿皮裤的汪峰老师
综合一下,最终大家得出原因大概分为三点:凸显自己摇滚、显瘦、以及为了和白岩松进行区分。
除了汪峰老师,我们都知道邓紫棋也是皮裤的忠实拥趸,但你不知道的是,喜欢穿皮裤的还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图为《路易十四》肖像画,1702年,收藏于卢浮宫
这幅十分著名的路易十四肖像画,出自法国画家亚森特·里戈之手。画面中最吸引人的就数路易十四的小红细高跟和两条穿着紧身皮裤的美腿了。事实上,西欧男性穿紧身裤的风尚源自于日耳曼人,设计的服装封闭、窄小,主要是为了适应狩猎生活和抵御寒冷。
路易十四为法国时尚界带来的不仅于此,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高大威武、更具自信和权威,他让鞋匠为他的鞋子装上4寸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红色以显示其尊贵身份。还有他的“泡面头”也一时风靡法国。
不过,据历史记录,在时尚方面一直走在尖端的路易十四,却一直受风湿病的折磨,两条腿发炎肿胀,经常难以支撑自己的身体,显然他并没有这样的两条美腿。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条腿到底是谁的?
当时宫廷画像动辄长达十几个小时,而且路易十四身着一身负荷过重的国王礼服,金贵的国王自然没有这个时间和耐心。于是就叫来画师先完成了脸的部分,剩下的则在随从中挑出健美、身材比例好的,换上跟他一样的行头,让画师接着完成画作。
这可以算是初具雏形的“PS换脸术”了,而且因为油画创作的拟真性和主观能动性,几乎比现代的PS换脸更能以假乱真。
画面中精致的织物感也是画家刻意呈现的:路易十四右手支撑在权杖上,皇冠被放置在后面一张矮桌上。而路易十四不想把这些具有权力象征的东西离开他自身,为了处理好构图,平衡色彩的关系,画家有意把桌围与国王的礼服取同一花纹,以利画面色调的稳定。
由此看来,亚森特·里戈可以说是很懂摆拍了,放在今天,在朋友圈发一条“少女们,约片吗 ”的消息,应该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了。
图为画家高更的照片和画像对比
印象派画家高更也是PS修图技术的代表人物,第一张图中,照片里原本呆滞的眼神在画像里居然变得凌厉有神,而第二张裸体照片和画像的对比差距更明显,居然本来满是肥肉的肚子,在画中不仅完全没有了,还隐约有了腹肌。
难怪有人看到这些画后,不由自主就找他去作画了。因为此时此刻,我也想拥有一副被画家滤镜美化后的画像。
PS拯救了社交网络,给这个世界提供了美,比健身来得快,比化妆来得省,真正实现了胖子能变瘦,矮子能变高,腿长两米不是梦。就是拉长的时候得注意,别把墙P弯了。不过不用为古代人遗憾,在没有电脑之前,画家可以凭借自己的笔进行手动P图。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新古典主义画派宫廷画师。新古典主义,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容易画出如同雕塑般的人物。
图为《大宫女》(The Grand Odalisque),1814年,收藏于卢浮宫
《大宫女》就是其中一幅重要的代表作。这时法国的贵族上层对具有强烈的东方情调的土耳其内宫生活极感兴趣,一些画家为满足贵族这种视觉需要刻意去描绘土耳其闺房的淫艳生活。
与古典主义不同的是,新古典主义会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范式,有一些充满创造性的神来之笔。宫女光洁的身材略微夸张,脊椎明显长于正常人,人体凹凸有致,无一丝多余的成分。精细的线条流畅生动,如蚕丝般滑过光洁的身体,工整细腻,没有阴影。
这个土耳其宫女在比例上看上去非常得优美,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她较一般人的腰部要更为纤长一些,评论家德·凯拉特里也曾评价:“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另外一派的学子们就对安格尔的技法非常不满,他们是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的学生,他们觉得安格尔画活人,跟几何学家画固体静物没什么区别。
他们义正严词地抨击道:“为使其预算好的线条赋予素描以立体感,他(安格尔)什么事都做了!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就象普洛克鲁斯特床上的俘虏(Procrustes; 传说中的古希腊强盗,缚其俘虏于铁床上,如身长过榻则断其足,如不及则强伸之使与榻等)一样随意伸缩。”
打开的你的手机里的一款美颜相机,安格尔大概就是“一键美颜”和“自然拉伸”效果的创始人。本来嘛,绘画中一些修饰的技法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何必较真呢。做人嘛,开心就好。
几乎每个对美有追求的人在发自拍照到朋友圈之前,都要给自己磨皮祛痘加美颜,再不济也要开个滤镜。而每个用原始相机拍照的女生,看到照片之后都要感慨一句,怎么跟我本人长得不一样呢?
按照科学依据,每个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时候,都会自我美化百分之三十。所以小姑娘们在发朋友圈前P了又P,一P再P,也只是像让照片跟“自己”看起来更像而已。
不过自我美化的滤镜人人都有,艺术家们也是相当自恋的。艺术家们对于自己的自画像总会先进行一番自我审查,在艺术史上,细细观察一位画家的他画像与自画像,总能找出点区别。先不论这层附加滤镜的审美是否值得吐槽。
对于梵高,人们对于他的自画像应该非常熟悉了。
图为梵高《自画像》1889年9月
除了这幅有名的自画像,在1885年到1889年四年间,梵高还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眼尖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位灵魂画师画自己的每一幅画都长得不太一样。
图为《戴深色毛毡帽的自画像》1886年春
图为《叼烟袋的自画像》1886年春
以上两幅自画像,同样绘于1886年春天,可即便是这样两幅自画像也不尽相同。叼烟袋的梵高显得额头更高,五官更深邃,鼻梁更为坚挺了一些,鼻翼大了一圈,似乎也“开了眼角”。这种十分心机的微调整,借由一些脸部的高光和阴影就可以轻松实现。
图为梵高《自画像》
而到了1889年9月(同第一幅自画像),梵高的自我审美可能遭遇了眼光滑铁卢——颧骨变高,两颊清癯,有点尖嘴猴腮的样子。不过很大可能是人家真的走了下颜值巅峰,开始走下坡路了。
但是相比起梵高的两位朋友Emile Bernard和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给他画的像,梵高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可以算是很良心了。
梵高画像by Emile Bernard
梵高画像by 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
那么梵高本人到底长啥样呢?其实自梵高成年以来就鲜有照片存证让人见识他的真实长相了,网络上流传的成年梵高照片也大多是假的。只有一张摄于1887年的多人集体合照,经法国照片研究专家 Serge Plantureux证实,成为了梵高成年以来唯一一张留存下来的照片。
图中被框起来的人物为梵高
这么看起来,梵高在画自画像时,应该替自己加了不少“大眼小脸”的厚重自我滤镜了。
再来看看伦勃朗,在艺术史上,可能很难找到比伦勃朗更热爱创作自画像的人。这位杰出的画家在一生中留下90余幅风格各异的自画像,要是放在现在绝对够得上“自拍狂魔”的标准。
图为伦勃朗青年时期的自画像
这幅伦勃朗绘于1929年的青年时期的自画像,整幅画几乎大半部分都沉在阴影中,只有强光打在他的半边脸上。画面的焦点依然是伦勃朗英俊帅气的面庞,他尽力用光线将自己的脸提到最亮,暗部就力争让光线沉暗,强烈的明暗效果点亮了他充满朝气的脸,让人脸在亮光中得到凸显。
在伦勃朗的肖像画中,光线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载体,强光感和明暗比能让人物内心得以展现,也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饱满,虽然光比很高,但所有色调仿佛融为一体,并不突兀,有点类似于舞台上的聚光灯效果。看看伦勃朗这水当当的嫩脸,你可以理解为现代PS术语——“柔光效果”和“一键磨皮”,充满了气韵。
图为伦勃朗布光法
由伦勃朗的绘法技法还衍生出一种专门用于拍摄人像的特殊用光技术——伦勃朗光。一般人像拍摄法是3点亮光布光法,分为主光源、辅助光源和背光,常见于各种商业片或者时尚杂志。
而伦勃朗式布光法就不同了,简单地说,就是在人物的45度角处放一盏灯,光源还要高过头顶。它的基本光效是:在人物正脸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型的光斑,故也称作三角光;分别由:眉骨和鼻梁的投影,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不过这种布光方式就较少在商业大片中见到,反而容易在影视作品中见到。因为伦勃朗光是一种情绪光,十分适合表现人物内心。
除了前期打光,后期想要在PS中做出伦勃朗光效果的同学,也可以用调整笔刷调整局部的亮度和对比度。
不过,伦勃朗式布光对人脸部线条的要求也是十分挑剔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
我们把三角形光斑平行镜头或靠近镜头这边称为正三角光。这类布光受光面窄,人物面部大部分都在阴影中,立体感强,人物五官得到强烈的凸显与强调,适合矫正脸型拍摄。
三角型光斑远离镜头这边的称为倒三角光。这类三角光人物面部受光大,暗区小。立体感减弱。比较适合五官比例好,但脸型偏瘦的人像拍摄布光。
鼻骨和眉骨立体感不好的人要慎用三角光,这样被摄者不仅不能体现光线美感,反而把被摄者缺点暴露了。
尽管人到暮年,伦勃朗的眼神依然很坚定
伦勃朗一生画了一百余幅自画像来记录他曲折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虽然这些画作能够明显看出伦布朗年纪的变化,但在他的自画像中,坚定而又不肯屈服的眼神却从来没有变过。
与其说伦勃朗美化了自己的形象,倒不如说他巧妙地在每一幅自画像中表达了自我满意的性格。这一招可谓是PS的最高等级了,简直甩磨皮祛痘拉伸这些低级美化技术甩18条街,直接放大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不过,伦勃朗本人对其他人基本就是奉行写实主义了。以下三幅画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提升人格魅力的因素了,虽然也是一样的光线和绘画方法,但人物的性格和眼神显然就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了。
图为伦勃朗作品《一位男子的画像 》
图为伦勃朗作品《一位老人的肖像》
图为伦勃朗作品《 一名老翁的肖像》
当然,并非所有画家都是用经典的、符合主流审美的技法去修饰自己的客体对象,有的人就喜欢剑走偏锋,普遍来说,他们还有个响亮的名字——野兽派。马蒂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马蒂斯是野兽派画法的创始人,野兽派简义指用强烈的色彩、简洁的线条来勾画一种近似几何状的变形画法,把人从形体中解放出来。
图为马蒂斯代表作《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
这幅画叫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显然,这位女士是马蒂斯的夫人。是不是感觉到了一丝熟悉?如出一辙的大鼻孔、厚嘴唇、还有刚劲的眉毛,如此带有雄性气质的女人们在绘画史上也是少见。幸亏还有中间那道绿色条纹中和了眉眼,不然就很可能像网友评价的“不知道的还以为画了个日本男人”。
要想解密一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必定要从其家庭背景和童年成长史掘根。马蒂斯的父亲是商人,生意十分忙碌,在童年少了很多对马蒂斯的照顾。自然地,马蒂斯的母亲就分担了大部分对家庭的照料,马蒂斯的第一套画具也是他母亲送给他的。这么一位又当爹又当妈的母亲,获得了马蒂斯绝对的敬爱,马蒂斯也曾说过,“My mother loved everything I did”,可见马蒂斯对母亲爱之深。可以说马蒂斯画什么也许都带着母亲的样子,那么为什么他笔下的女人们大多都具有“雌雄同体”的特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图为马蒂斯代表作《Portraits of the artist's wife》
这是马蒂斯送给妻子的最后一幅画,马蒂斯为了这幅画呕心沥血,甚至让妻子换了一百多个坐姿才完成。他妻子对这幅画实在不是很满意(讲真我要是马蒂斯的夫人,看着这抽象化的脸孔,我简直都要哭出来了),但是马蒂斯却评级这幅画是,“in which you're so pretty”。
看来根据画家的不同绘画风格,PS不一定是要被用来美化的,也可能会丑到连你妈都不认识你。对此,我们还是得说一句,当野兽派画家的模特,确实是需要勇气的。
[1]李建. 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8):155-156.
[2]贾昌娟. 镜子里的微笑——伦勃朗自画像艺术研究[J]. 巢湖学院学报,2012,(05):94-97.
[3]杨晓春. 光影大师伦勃朗[N]. 人民日报,2006-07-25(014).
[4]ZAKO摄影团队. 我的生活摄影美学——用微单眼随手拍出万人按赞生活照[M].林建豪. 台湾: 我识出版社. 不求人文化:125.
[5]知乎. 有哪些名画隐含一些暗喻或者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小情节?[2017-07-24].
[6]知乎. 如何欣赏伦勃朗的《夜巡》?.[2017-07-24].
[7]迪派. 用光入门 浅谈摄影中伦勃朗光及布光方式,[2017-07-24].
[8]果壳网. “自拍狂魔”伦勃朗是怎么画自画像的?[2017-07-24].
[9]杨者的泪. 伦勃朗自画像分析,[2017-07-24].
[10]今日头条. 我这一生的自画像都在这了--伦勃朗(油画版).[2017-07-24].
[11]YT新媒体. 梵高到底长什么样?[EB/OL].[2017-07-24].
[12]王子魁. 梵高自画像全集.[2017-07-24].
[13]Deviant Art. A Study of Vincent Van Gogh’s Real Face梵高的真相.[2017-07-24].
[14]凤凰艺术. 这张摄于1887年的照片是唯一的梵高的真人照片?.[2017-07-24].
[15]黄安年. 亚森特·里戈的《路易十四像》----法国十幅绘画珍品展欣赏之二.[2017-07-20].
[16]趣历史. 路易十四一生为何不洗澡?路易十四不洗澡的原因.[2017-07-20].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