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钱给自己买下一张美国电影中的“好人卡”
作者 | 甘露顺
编辑 | 八月
说起美国大片里的中国人形象,最让国人“长脸”的不得不提电影《2012》中世界末日之际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的救星——中国是诺亚方舟的制造国。
电影中美国富豪惊叹于中国制造之能力,塑造起了中国人的拯救者形象。之后,中国演员频频出现于美国电影之中,并成为了电影中的正义担当。
《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甄子丹和姜文在枪林弹雨中为正义厮杀的形象便极力讨好了中国这一巨大票仓。
相比之下,以往的美国电影在描绘中国人的时候却掺杂进了更为复杂的情愫,中国人的形象往往混乱而又负面。
哈罗德·伊萨克斯曾在《美国的中国形象》一书中写到:“我们对中国时起时落但总是共存的印象,既包含了近乎永恒的稳定性,又包含了近乎无限的混乱。聪明才智和迷信无知、强壮有力和软弱无力、不可改动的保守性和不可预测的极端性、达观的冷静和突发的狂热,所有这一切都包含在我们对中国人的看法中。我们对中国人的感情在同情和厌弃、在父母般的仁慈和父母般的恼怒、在喜爱和敌意、在热爱和近乎僧恶的敌视中游离”。
书中展现了美国人眼中各种的中国人形象
这种游离的复杂情愫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当时美国电影人已经将中国人搬上了银幕。当时较为著名的电影自数《娇花溅血》(又译为《残花泪》或《破碎的花朵》)。
电影《娇花溅血》剧照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程环”的吸食鸦片的黄种人爱上了白人少女露茜的故事。这部电影虽然总体上塑造了一个具有尊严的中国人形象,以中国男人的温柔多情和美国恶棍的粗暴残忍作对比,但最终结局却安排了这对恋人双双死去。
因为对于当时的美国人而言,东方男子和西方女子相恋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挑战着他们的传统认知。日后,这样的形象和结局一再被塑造和沿用,电影《阎将军的苦茶》便是其中之一。
早期中美两国交流较少,大多数美国民众实则是透过华人移民来了解中国人的。即使是像“程环”这样的形象也同样是夹杂在想象和现实之中的。
之后英美等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殖民主义,丑化中国人以美化自身形象,迎合了西方民众的想象和自我优越感。
一大批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等开始将中国人作为东方主义的“他者”来形容,生动描绘着他们脑海中为了表现自我的优越性和文化霸权而想象出来的中国人形象。
管中窥豹,难免有所刻板成见。而这种刻板成见反映在了电影之中就形成了两大印象系列:傅满洲(也译为傅满楚)系列电影和陈查理系列电影。
傅满洲的形象最开始起源于英国,人物来源于小说家萨克斯·洛莫尔一系列关于“傅满洲博士”的小说。
萨克斯在《阴险的傅满洲博士》中这样描述这个人的长相:“高而瘦、猫一样诡秘、耷拉着双肩、长着莎士比亚式眉毛、撒旦般面孔、秃头、细眼、并闪着绿光,集所有东方人的鬼魅邪恶于一身,并将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傅满洲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
1923年傅满洲的形象被搬上了银幕,电影《神秘的傅满洲博士》中的傅满洲留着长辫子、穿着清朝衣服、骨瘦如柴、一脸邪恶、留着八字胡、翘着兰花指、阴气十足、游泳神秘力量、惯于杀戮。
如此邪恶、复仇、残忍、丑陋的形象得到了大批观众的认同,于是轰轰烈烈的续集制作浪潮开始了:1924年《神秘的傅满洲博士续集》、1965年《不死毒王》、1966年《傅满洲的女人》、1967年《傅满洲复仇记》、1968年《傅满洲和死亡之吻》、1969年《傅满洲的城堡》等。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傅满洲的形象流行在了英国银幕之上,而这一形象也跨越了大洋,通过美国的文学、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吸引了数以百万的读者与观众。
而当时的美国正值排华时期,这一形象的出现毫无疑问适应了广大民众的心理。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中国数十万劳工进入美国从事着低下的粗活累活,处于淘金热的美国人在最开始和气地欢迎着这些远跨重洋而来的劳工们,却在西部前景黯淡的时期将中国人当做了威胁着白人生计的恶势力。
美国民众的生活越困苦,中国人“背锅侠”的形象就越是坐实了。1882年,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了《排华法案》直接助推了反华浪潮。
美国人产生了对于中国人的恐惧:中国人在种族上和文化上是不能被同化的,他们较低的生活水平直接威胁到公共卫生,他们的出现会助长奴隶制的蔓延,工会又害怕他们在经济上的竞争。傅满洲形象的到来恰恰是诠释了民众的这种恐惧。
一个要么是亲自出马危害西方世界又总能在下一部电影中活过来要么是指派自己的女儿兴风作浪的恶势力形象,集结着东方所有的邪恶,成了这时美国民众最好的危机慰藉品。
另一个“极端的形象”同样也存在于这个时期——陈查理。陈查理的原型是一名活跃在夏威夷的华人侦探,经过美国记者兼作家厄而·比格斯的加工之后,从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
好莱坞则根据陈查理的故事集拍摄了近50部的查理·陈系列电影。这些电影包括《没有钥匙的房间》、《中国鹦鹉》、《帷幕背后》、《黑骆驼》等等。
陈查理不仅颜值高——生着孩子般的圆脸、白净的皮肤、短而密的的黑发、斜挑的眉头、上吊的双目,而且性格上谦和顺从,清心寡欲,被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
陈查理实际上是聪明的中国移民的形象化身
两个极端之所能够同时存在的关键其实在于他们都臣服在了白人脚下,傅满楚最终是要被白人英雄打败,陈查理虽为侦探但对白人表现得十分毕恭毕敬。
二战爆发以后,一方面中美关系比较暧昧,美日之间关系破裂,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二战之中的表现打动了美国民众,这一段时间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大多都有正面的呈现。
1944年《龙种》翻拍成的电影便刻画了中国家庭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敢形象。然而好景不长,冷战时期中美关系蜜月期悄然而逝,中国人的形象又一次被打入谷底。
傅满楚形象再一次死灰复燃,007系列电影《不博士》一片中的不博士身着中山装,带着黑手套,头发油光锃亮,说话面无表情,凶狠狡诈,显然成了傅满楚形象的翻版。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之间关系并不融洽,美国电影甚至于在中国荧幕上销声匿迹了,电影放映队怀揣着下乡的大多是国产经典电影。少数的外国电影还是作为国与国之间友好交流的象征被引进。
而七十年代,好莱坞拍摄的中国功夫片在美国乃至是全世界风行一时,李小龙的功夫男儿形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走入千家万户,李小龙的成功奠定了中国男儿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功夫形象。
1980年,美国电视节目的一次测验之中,美国居民列举出来的他们所知道的中国人中,李小龙就排在了第四位。
李小龙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
八十年代之后,美国电影对中国人的描述则是“毁誉参半”,对于美国人而言,中国终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仍然不多,神秘性始终浮现在他们的认知之中。
但中美外交关系的转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外国电影,中国一下子取代了日本成为美国电影的巨大票仓,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人用自己口袋里的钱给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买下了一张张“延时卡”和“好人卡”。
一方面华人演员出镜的戏份增多,一方面华人演员形象开始变得正面,还能够时不时当起拯救世界的英雄。而中国演员在美国电影中频繁亮相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趋势。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中国人的形象已经摇身一变
从八十年代初的《龙年》到填入了众多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再到《钢铁侠》之类的大片系列,中国人的形象经历了由邪转正的过程。而美国大片在中国市场中的角色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之后,外国电影还大多是直接买断全部版权的,为的是让放映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有了美国早就上映了的电影延迟许久才在大陆上映的现象。
第一部公映的进口大片《亡命天涯》1993年8月6日就在美国上映了,但等到1994年11月12日才在大陆部分大城市进行公映。
1994年电影分账制被采纳,2003年以后每年引进的外国大片数量放宽了,美国大片一下子涌到了中国给他们开放的大门前,如何能够挤进这难得的引进限额之中成了摆在美国电影制作方面前的难题。
《亡命天涯》是中国和好莱坞往来后,第一部被引进的大片
曾经的影视制作大佬在中国市场这里犯了难,最后也总算是想出了几招。除了前面提到的重用华人演员之外,直接和中国公司合作也成为了捷径之一。
这也成了中资公司走出去的契机,中外合资拍摄、中资在外国电影市场豪掷千金的例子不胜枚举,万达收购美国院线公司AMC的交易一度被认为是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
一边是资本大战,另外一边则是典型讨好。《钢铁侠3》特供版的出现就好比是一次私人定制,开启了集中讨好式的美国大片制作模板。美国大片里的中国人也因为中资进入开始有了“金身”相傍,一扫之前被黑到体无完肤的局面。
电影《长城》宣传海报
从《长城》之中马特·达蒙入了中国人的主场便可见一斑。不过,美国电影里活过三分钟之后的中国人,还没跳脱完功夫形象,却似乎开始因为中国企业的“买买买”跳入了“土豪中国人”的坑中,就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黑中国人”的新操作了!
[1] 方艺玲.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 何燕李. 英国电影中的华人身份[J/OL].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4(01):24-31.
[3] 宋烨,潘茹. 美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分析[J]. 科技信息,2013,(21):199+253.
[4](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M].时事出版社.1999年1月1日.
[5] 刘铮.《中国引进外国电影的前世今生》[N].南方网-南方都市报.2003年11月07日
[6]王蒙.《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人》[A],《创作的自由—中挪作家论文集》[M].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