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口容纳量为什么只有东京一半?
我身边总有这样的人,还没上班就喊累,跑了200米,已经躺得四仰八叉。有人说,他吃不了苦;有人说,他身体缺乏锻炼;还有人说,他气血不足。他心里很是委屈,觉得你们都没有看见我的努力。
这个人如果化身为一座城市,那就是北京。结合北京的面积和它承载的人口来看,就北京现在这幅娇喘微微的样子,活活应了王熙凤评价林黛玉那句话:“美人灯一个,风吹吹就坏了。”
北京面积1.641万平方千米,≈2.5个上海≈8个深圳≈15个香港≈20个纽约≈155个巴黎。曾有个有趣的研究将北京的面积平移到其他城市,看看大出多少倍。
那么北京目前容纳了多少人呢?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172.9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东京都市圈面积略小于北京,但它的常住人口是4200万;香港的面积大约是北京的1/15,但是香港容纳了739.8万人口;上海的面积约是北京的2/5,却容纳了2415万常住人口。
通过人口密度的数据来看对比更直接
这就宛如一张班级“学习用功排名表”,香港同学每天学习16个小时以上,深圳不甘示弱,紧随其后;上海、东京两位同学虽位列第三、四,但与前两名拉开了不小的差距,每天只学8个小时左右;北京同学……作为首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严重拖了尖子班的后腿。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拉出了一条“人口红线”:“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所以,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北京如此不堪重负?
先天不足的孩子,总是令人同情的。作为北京来说,它的人口容纳量的局限,有一部分也受制于先天的条件——地质条件。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北京便是处在津京唐地震带上。
所以,北京的楼房限高比其他一线城市更加严格。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大约30多层)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本身的安全性就打折扣,所以,相比于东京和香港,北京超高层建筑要少得多。
东京的超高建筑比北京多很多
再就是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很高。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历史上一定时期内影响到北京的每次地震进行评估,看看这些地震能够引起北京多少强度的震感。
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引起的震感是6度。再根据地震发生的频率和概率,综合设定一个值。使整个城市的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因此,抗震设防烈度越高的城市,对于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就越高。
表格为“首都和直辖市”的抗震设防烈度
北京大部分区域都属于烈度8度。在建筑的抗震等级不够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通过更严格的限高,来达到稳定的标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虽地震频发,但是日本建筑的抗震技术远高于北京。
所以,这个逻辑告诉我们,建筑限高→楼房容纳能力小→城市人口容纳量少。回头再看香港的人口,除了房子能装,实在很难找到第二个理由。
我当年听着汪峰的《北京北京》赴京念书,结果一下火车被那些与时尚完全脱节的小平楼给吓了一跳,随之燃起深深的嫌弃。
直到后来去了香港,在那个楼高得看不见天空的地方,我开始无比怀念北京那土黄土黄的天空,虽然土黄,但毕竟是天空。
先天不足在某一刻也许能成为一个优势,当香港、深圳、上海都变得高楼耸峙、令人窒息时,北京那群小矮子会显得多么可爱。
后天发育不良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的后天发育就是它的城市规划。很显然,北京发育得不怎么好……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同心圆结构”。北京现在的规划就是旧城区为核心,然后以涟漪状向外扩散。由于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趋于饱和,房价高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住在四环外、五环外……七环外。
北京“七环”全长约1000公里
国家统计局曾经统计过“北京各环人口”,数据显示:二环内 148.1万人,占全市6.9%,常住外来人口40万人,占外来人口4.9%;二环至三环 257.3万人,占全市11.9%,常住外来人口77.2万,占外来人口的9.4%;三环至四环 287.5万人,占全市13.4%,常住外来人口105.5万人,占外来人口12.9%;65%的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在四环以外,五环外的人口超1000万,接近北京总人口的一半。
由于北京是“同心圆结构”,让这住在四环以外的1000多万人口,每天上班下班往返跑。如果说北京是多中心结构,那么可能一部分的人工作、吃住、娱乐都在海淀区,一部分人都在朝阳区,一部分人都在丰台区……那就大大减少了公共交通运输的负荷。所以,人多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都在路上……
每个在北京生活的人都应该对“挤地铁”这件事深有感触
所以,北京的这样的城市结构肯定要设“人口红线”,因为,就算房子还能住下更多的人,它的交通也承受不了。
不过,北京的交通还是有救的。因为它的公交种类比较单一,几乎是纯靠地铁撑起一片天。曾有不少研究将北京和东京的交通作对比:
东京的轨道交通有:地铁、铁路、有轨电车。北京的轨道交通有:地铁、地铁、地铁。
从轨道交通站点来看,东京共2327个,而北京地铁站有574个;
从密度分布来看,东京都每平方公里有1.3km的轨道里程,有1个轨道交通站,而北京每平方公里仅有0.4km轨道里程和0.2个地铁站。
东京的地铁路线图
而这两座城市,几乎一样大……
所以,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完善,也许是能缓解拥挤、扩大人口容量的有效办法之一。
我有一个梦想,在北京上班乘地铁时,我能和我的包子挤上同一辆地铁!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人也是这样,比方说,我双商很高、专业过硬、热爱加班,绝对是公司干活的一把好手,但是如果我因为用眼过度视网膜脱落了,我就只能在家里沙发上喝枸杞茶了。
限制北京人口容量那根最短的板,不是楼房限高,也不是轨道交通,而是……缺水。作为南方人,我是生气的,一年调走我们25亿立方米水,竟然还好意思喊渴。但事实证明,北京确实没有瞎喊。
根据国际人均水资源量:<3000m³; 轻度缺水;<2000 m³; 中度缺水;<1000 m³; 重度缺水;<500m m³; 极度缺水
南水北调虽然已经实行很多年,但北京用水仍有很大缺口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表明,“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1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京津冀区域内92%的区县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
但是历史上,北京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熟悉北京道路的人会发现很多地名都是带水的,比如:万泉河、玉渊潭、莲花池等。
中国历代古都都要背山面水,这才符合风水学标准。北京是五大水系绕城过,包括: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拒马河。经过历朝历代的水利建设,北京的不仅是水乡,甚至多发洪水。
《清代海河及滦河洪涝档案史料》记载:“广安门、右安门外一带,平地水深丈许,一片汪洋,居民露宿屋顶树巅,呼号求救”、“南西门、永定门外数十村庄被水淹……非用舟船无从拯救,一时造办不及。” 五大水系中最大威胁来自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所以皇帝赐名“永定”就是希望这条河不要再泛滥。
永定河畔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的改变之一就是植被减少和水土流失。初中地理告诉我们,植被的覆盖是涵养水土资源最好的方式,或者说,植被和水土相生,两者缺一不可。
水泥地是无法像土壤一样吸收水分、调解湿度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北京(及其周边)大量的森林遭到毁坏,地面建筑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又极大破坏了北京的土壤。所以,北京现在一下雨就发大水,一不下雨就皴裂……像一个哭笑不能收放自如的孩子。
其实,北京2300万人口红线的数据是依据北京水资源承载能力测算出的。真正让北京变得不堪重负的短板就是水资源。
北京总的来说是一个抗压能力不太强的宝宝。1.6万平方公里养2100万人养得如此辛苦,远低于一个首都该有的能力。也许历史上将北京定为首都的时候,也未曾想过它今后会承受这么多的人口。
目前的人口密度让北京不堪重负
总的来说,北京人口容纳量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先天条件——地震带导致的楼房限高;后天发育——城市规划不合理;短板效应——水资源极端匮乏。随着技术的提高,如楼房抗震系数、轨道交通建设,定能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但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了。
[1]章光日. 大城市地区规划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北京与莫斯科、巴黎[J]. 北京规划建设,2009,(03):82-86.
[2]周建高,王凌宇.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关系探析——基于东京与北京的比较[J]. 中国名城,2015,(03):47-53.
[3]李燕,王芳. 北京的人口、交通和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基于东京都市圈的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2017,37(04):5-14.
[4]胡彭辉. 日本国土规划对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06):31-34.
[5]潘海霞. 日本国土规划的发展及借鉴意义[J]. 国外城市规划,2006,(03):10-14.
[6]高慧智,张京祥,胡嘉佩. 网络化空间组织:日本首都圈的功能疏散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5):75-82.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