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广雅中学党委书记叶丽琳:让学生和谐发展 不应以分数代替素养

广报求学 广报求学 2024-04-27

点个星星再看吧


2024年《教育名家面对面》栏目全面升级,围绕“如何培养人”这一主题,邀请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顶尖名校的书记、校长进行访谈,并制作访谈视频精华。他们除了阐述教育理念之外,还针对近期的教育热点及热词,如“被‘圈养’的学生”“教师减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发表真知灼见。


系列文图报道、视频已于近期陆续推出,欢迎关注。戳链接回顾往期内容

↓↓↓


中山纪念中学校长梁世锋:“三耕法”培养学生在未来跑出“加速度”


执信中学党委书记何勇:期待学生持续发展 而非昙花一现


石门中学校长李卫东:教育原本是件很朴素的事


广大附校长欧卫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好中学的责任使命


独家首访!省实校长蔡骘:鼓励学生竞赛冒尖,也强调全面发展



136年前,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前身),开办新式教育,百年来广雅文脉弦歌不辍,在创新基因与厚重底蕴上不断探索突破。该校2020年9月开办花都校区,2021学年起在本部校区复办初中,近年来又接受委托管理多所中小学,继续开枝散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日前,广州日报“教育名家面对面”栏目专访广东广雅中学党委书记叶丽琳,听她解读以育才兴国为使命的百年学府,如何与时俱进培育学养笃厚、具备家国情怀的“广雅君子”。



发挥“一校两区”资源优势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广州日报:常言道“百年老校新活力”,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广雅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何重点发展方向?


叶丽琳:2024年是广雅建校136周年。每一名广雅人都能感受到,历史积淀对广雅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从开办起,广雅一直秉承育才兴国之任。促进广雅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位广雅人的责任。针对每一段周期的发展,我们都会进行重点部署。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广雅将围绕“一高、两核、三大”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一高”指坚持高质量发展,“两核”指以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发展为核心,“三大”则为大课程、大教研、大活动,以此保障学校的育人质量。


广州日报:目前广雅拥有荔湾本部校区与花都校区两个校区。有家长担心多校区办学会否“稀释”教学质量。在“一校两区”办学格局下,广雅如何保障各校区在师资、教学和育人等方面的联动与质量?


叶丽琳: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广雅承担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责任。花都校区于2020年9月开办。在新校区的办学上,广雅探索突破,改革教师招聘新模式。以往多数新学校(区)一般在新学校(区)开办的当年才开始招聘新教师。


但我们希望新校区有一支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因此从2017年开始向区内“借编制”,招聘几十名教师并安排于本部校区跟岗任教,提前储备师资力量。到2020年花都校区正式开学,这批教师已经过三年一轮的教学磨炼,成长迅速。如今他们在一线教学逾6年,已成为中坚力量。


一校两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持续壮大。“名校之名”关键在于名师。历史上西南联大等高校的办学经历足以说明,学校办学,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我们希望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因此我们紧紧抓住教师队伍的发展,并于近几年通过引进、招聘等方式招聘了近200名教师。其中超四分之三具备硕士学位,十余名具博士学位,十余名自清北毕业。


在两个校区的联动上,一方面我们对两个校区的师资力量进行统筹协调,包括统筹安排大科组的骨干老师、备课组“备长”分别至两个校区,并根据教师专长,安排教师在适宜的校区开发相应课程;


另一方面两个校区所有教学活动统一联动,实施联考、联教研、联备课。我们也欣慰地看到,近年来花都校区与本部校区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多,学生在广雅收获自信卓越,家长认可度高。


在广雅的发展规划中,两个校区各有特点、同等重要,要同步同飞、优质发展。花都校区的特点是空间宽阔,占地面积约268亩,校外周边有航空航天科普基地等众多资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优势,在花都校区建设更先进多元的科创功能场室,包括省内首个公办学校室内真冰场以及人工智能创客空间、高端探究实验室等等,有助于学校开发更多元的课程,与时俱进,进行未来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我们邀请了何镜堂院士团队进行花都校区的建筑设计。何院士两次前往花都校区实地考察,并亲自来到广雅本部,了解广雅的百年文脉与文化传统,部署新校区的设计。新校区延续了广雅本部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与本部校区同样有冠冕楼、山长楼等核心建筑,红墙黄瓦绿脊,传承了广雅传统的书院风格和浓郁的岭南特色,也承载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理念。只要到花都校区一看,就知道这是广雅。


花都校区位于雅瑶中路以北,从广雅的本部校区到花都校区仅需半小时车程,全线高速。我们选址花都,本就是希望达到两个校区的资源联动,便于各方面的统筹安排。


人人具备创新潜能不应以分数代替素养


广州日报:一直以来广雅在广州市民的评价中口碑不俗。但有的家长说起广雅,总道“文科好、理科较低调”。这是否是家长们的刻板印象?


叶丽琳:广雅有厚重绵长的文化积淀,这是广雅人重要的精神宝库。每位走进广雅的人,都会被广雅百年文脉积淀的底蕴所塑造成的文化殿堂深深吸引,每一位广雅人都对此深以为荣、引以自豪。但文化积淀并不意味着广雅在人才培养中“文科强、理科弱”,这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广雅一直以来具备理科优势,拥有众多理科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特长突出。近年来,学生在高考和强基计划、学科竞赛等方面也表现卓越。在广州市,广雅承担着高中高校人才输送“强基计划”校本课程基地任务。近几年的学科竞赛中,我们多名学子在化学、生物等竞赛中夺得决赛金银牌,在物理、数学等竞赛获省一等奖。一直以来,广雅都致力于为这些有不同潜质、天赋拔尖的孩子开发课程、提供多元平台与资源供给。


广州日报:广雅近年来与多所高校就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进行合作,目前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方面有何经验体会?


叶丽琳:当我们回顾广雅的办学历史,就会发现广雅自开办起便植根于创新基因。136年前,张之洞开办广雅书院,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分校,分经、史、理学、经济四门课士。对比以往以研习四书五经为主的书院,其课程开设就体现了教育的创新性。百年来,广雅亦坚持秉承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使命,让孩子们和谐地发展。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认为“拔尖”“创新”是两个概念。“拔尖”意味着有部分学生相较其他孩子具备独特的优势,例如人群中的超常儿童。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学校要为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加深加宽的课程,对他们进行综合而个性化的培养。


而“创新”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具备的素养能力。面对多变的世界,在复杂中找到最优解就是一种创新。以国家整体发展为着眼点,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我们也相信每位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能,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能手。


因此学校既需要为具备拔尖潜质的学生提供层层递进的培养机制,也要着力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素养训练。必须注意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并非通过层层考试选拔而出,不能以分数代替素养作为考核因素。广雅多年来积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平台,他们有机会自主选择初高中一体化课程;如果学生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我们给他配备高中乃至大学的导师,例如我们与中山大学合作,为岭南班的学生提供跟随大学导师接触项目、深入科研的资源。


2023年,广雅的《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高中-高校贯通式培养的路径研究》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立项且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我们秉承人才培养的使命感,将通过这一课题联动广东省内的中学及高校,如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港科大(广州)、珠海一中、中山纪念中学等,共同探索包括课程、师资等层面的大中衔接与贯通式培养机制,促进具备潜质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科学的培育。


以善于发现的眼光促学生怀家国于心


广州日报:每一位孩子具有不同的潜质特点,学校如何像您所言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潜移默化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


叶丽琳:做教育要坚守,要有责任感。我们办学要对每一位孩子负责,我们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因此多年来我们坚持“发现”这一教育主张——用发现的眼光,提供多种平台多种选择,让老师去发现孩子、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学校要以课程、师资、活动为抓手,提供肥沃土壤和充足平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好奇心、兴趣点、潜能点,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与思维能力。


广雅每个学期均组织初高中学生进行1至2次的社会实践,提供30多个基地让学生自主选择,与不同班级的同学组合进行社会实践研学。我们强调“人人有课题,处处有课程”,这意味着学生会带着各式各样的课题前往社会实践基地,带着问题去研究与实践。


校园模拟招聘会也是广雅的传统活动,旨在为学生搭建一座探索自我与社会的桥梁。2023学年,60多家企业及高校进入花都校区,80多家进入本部校区,高一高二学生共同在活动中了解不同的大学专业、职业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学生的梦想不一定在模拟中实现,但一定在模拟中萌发,这也是一种“发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孩子们能够在模拟招聘会中了解国家未来发展所需,并促进他们以国家所需为己任、立大志,成为广博雅正、具备家国情怀之人。


除了模拟招聘会、社会实践与研学等活动,广雅同样重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认为课堂不应是单向地传授知识,而是有情境、任务群、多样评价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发挥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学校为思维而教,为未来而教,让孩子们带着创新的品质思维和能力走向未来,面对未来复杂的问题也能找到最优解。


广州日报:目前广东广雅教育集团成员校数量相对其他市属教育集团而言并不算多。接下来广雅在集团化办学方面是否还会有新动作?


叶丽琳:广雅较早地推行办教育集团,广东广雅教育集团下的部分“公参民”学校既有转公办的,也有与公办学校“脱钩”后继续办民办学校的。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广东广雅教育集团积累了重要经验。作为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广雅也为省内集团化办学“打样”,提供优秀的案例经验。


我们认为,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复制、移植核心校,也不是要办另一所“广雅”,而是应该百花齐放,让每一所成员校办出独有的特色。下一阶段,广雅将继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在广州市的统筹及部署下进行集团化办学新布局,预计以委托管理公办学校方式为主,迈出新的一步。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泽楷、曾俊、王婧、林欣潼







他,去年704分读中职,现在还好吗?


让课间十分钟回归正常,到底有多难?

新增1万个以上普高学位,能缓解“分流”焦虑吗


广州这些名校的特色班,都招什么牛娃?


执信中学党委书记何勇:期待学生持续发展 而非昙花一现



扫码加入广报求学小低年级

获取最全升学信息⬇️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