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叙事篇(一)——我的交通工具

大雁 雁引愁心去 2022-10-23


2006年冬天,我与爱人接车回家。

01





最初的交通工具


毫无疑问,我最初的交通工具是妈妈的怀和爸爸的背。等到学会了走路,交通工具就变成了自己的腿和脚。那时,马车属于高配置,一般人外出都是步行。大概是基于步行时双腿前后交替的形状吧,我一直不知道大家为什么称之为“11号”。

 (摄于2018年冬天)


 幼时很少出门,活动轨迹不超过周边5公里。比较远的行程虽然少的屈指可数,但因为“11号”产生的酸涩痛楚,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一次随父亲到在县城去看上中学的叔叔,一次到襄汾尉村大姑家探亲,一次随我妈到一个叫“陡坡”的村子去上礼。那时候的道路不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就是松软的能把整个脚裹进去的浮尘土路。从太阳初升到日薄西山,膝盖酸疼,小腿抽筋,脚丫子肿胀,脚心里磨泡。每次一步一步挪回家后都下定决心绝不重蹈覆辙,但下一次还是挡不住远方的诱惑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的“11号”抓紧能够外出的一切机会,哪怕是以苦口婆心地央求大人为代价,它一次次兴致勃勃地迈出闭塞单调的小村庄,又一次次疲惫不堪地返回养育自己一天天长大的小村庄。

 经历过长途跋涉的历练,其它的近路根本不在话下。凭借着“11号”,我和家人经常到距村庄十里的乡里去看戏。小学四五年级,我在台头镇上学,每周六都依靠“11号”独自行走十几里山路,虽然一路鸟语花香,但看着即将落下去的太阳,我却不敢驻足半步,只顾埋头一个劲地爬山越岭。山路寂静得有点可怕,有时路上偶遇陌生人比独自一人更害怕,一条蛇或一只小松鼠冷不丁窜出来也会一头冷汗。后来考到距家几十里的县城上中学,坐班车前依然还得“11号”步行将近20里的土路,有时碰上一两个拉煤车,忍不住挥手拦一下,司机不停有点遗憾,司机停下来小心翼翼地坐上,腿不累了心开始累,只怕对方一脚油门把自己拉到不知名的荒郊野巷。候车的小棚子是一个叫峰岭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一到冬天,西北风呼呼,雪花纷飞,活脱脱一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境。冷也罢了,班车少,乘客多,上车后被挤来挤去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金鸡独立”的高招。有一次班车在冰层覆盖的半坡起不了步,全车人下来推车,趔趔趄趄,龇牙咧嘴,不到一公里的路程用了将近半小时。

 到市里上大学后,路程虽然远了,有时倒车还得加换乘,但有了柏油路,班车多了,近乎百里的路程反倒比以往步行到乡里、镇上、县里所用的时间少。其时,班车不再像以往那样装满了人才出发,一趟一趟之间有了时序,出发时间和地点也变得有章可循,只要不赶时间,错过这趟还可以选择下一趟,乘车相对变得简单、容易。成家、生孩子的那两年,因为村庄还没有实行“路路通”,从婆家到娘家没有班车,我的“11号”又无力承载带着孩子附加大袋小包的份量,回娘家的机会常常只能寄托在朋友的小型私家车。一次在二姐家的小区里看到一辆“QQ”小汽车,它长的好漂亮啊,圆润的身体,炫丽的衣裳,四个车灯像极了四个神采飞扬的大眼睛。我和爱人围着它转了好几圈,离开时忍不住回头再看了几眼,心想如果有一天能有这样一辆交通工具该有多好啊!


(摄于2012年夏天)

02





后来的交通工具


 后来,从县城迁到市里,真的有了交通工具。我的第一个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是用教师节的福利买的。车身金黄,上面缀着蔚蓝色的花纹,协调的对比色搭配得特别养眼。但车子是用来骑的,不是用来看的。行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手心里沁汗,心跳加速。“这姑娘怎么不直直地走呢?”身后被我的路线搞得不知所措的大爷横空抛过来一句。“我也想走直线啊,可我怎么也走不成啊。”很是惭愧,因为控制不了自行车的平衡性,于是就有了第二个交通工具——一辆白色的电动车。车型大方,车身稳定,前有挡风,后有坐垫,尤其是圆圆的车灯像极了当初念念不忘的那辆“QQ”小汽车。“快停下,孩子快掉下来了。”一旁的路人冲我大声叫喊,原来是电动车后座上的孩子随着摇来晃去的节奏睡着了。如果一不小心把孩子掉到马路上该有多危险啊,心有余悸于是就有了第三个交通工具——一辆红色的“思域”小轿车。这辆“思域”煞是拉风,热烈奔放的大红色让人热血沸腾,黑色的皮座柔软舒适,风吹不着日晒不上,冷有暖风热有冷气,不但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还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让光盘给她讲故事。因为喜欢,我经常把它打理的一尘不染,后来,有一次不小心被蹭掉一片皮,我心疼得差点哭了。记得在4S店接“思域”回家时,我和爱人站在车前拍了张照片,那天我穿着一件碎花小格子棉服,脸上绽开花一样的笑容。

(摄于2020年夏天)

03





现在的交通工具

一眨眼,“思域”十岁了。换乘的 “发现神行”也快三年了。从当初对“QQ”小汽车的无限向往,到有了“思域”再换上这辆城市休闲小越野,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有时候感觉真像一场梦。爱人开玩笑说:“你还想要‘QQ’吗?要不咱把这车卖了给你换一辆。”“可以啊,请!”说完两人一阵大笑。就算想换,在哪里换?当初风靡一时的“QQ”小汽车早已停产,变成一段尘封的历史。

虽然新的座驾私人保镖一样听命于我,驾驭它到乡里不到十分钟,到镇上二十多分钟,到县城半小时,到市里一个小时。可我心不在焉至今都没亲自为它洗过一次澡,除了能说出它是白色的,车身大一点,剩下的细枝末节竟然语焉不详。期待点和兴奋点的转移,让我对它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是的,交通如此便利,行走如此方便,速度如此迅速。身体安逸了,心却莫名其妙有点空,每日吃着手机的醋,尖端刻薄地与手机争夺着女儿和爱人,只是期盼着一家人能够回归到其乐融融的氛围。

这些年,公路星罗棋布,铁道纵横交织,航班四通八达,乡村的土路也升级为水泥路。铁路123、同程、携程、百度、高德,微信、支付宝等一个个与交通工具密切相关的软件,帮我们省去了排队购票的繁琐程序;公交、大巴、轮船、火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出行方式。搭乘时代的快速列车,不必再辛苦“11号”风尘仆仆地长途跋涉,不必担心自行车的失衡和电动车的摇摆,不必再匆匆忙忙地提前赶到比肩接踵的候车区漫漫等待。只要想走,凭借一张身份证、一个手机,便可以畅通无阻地走南闯北,到达以前梦境里的海角天涯。

可是,身体与心灵的脱轨、断层、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就是紧张和焦虑。“快、快、快”的口头禅让我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也不知道怕错过什么。当内在的缓慢跟不上外在的快捷时,我会怀念和爱人手拉手围着别人家的“QQ”转来转去时的傻样,怀念用自行车、电动车驮着孩子在上下学时叽叽喳喳的说笑。

“快!快!快!要迟到了!”我着急忙慌地冲孩子喊。“没——事——,迟到,喊个‘报告’,就——行——了”,孩子差不多一字一顿地慢吞吞回我。她从容的样子像是从古刹里走出来的超度者。迟到了,只要喊个“报告”就可以了吗?我怯生生地扪心自问,如果这样行得通,我是不是应该静心、耐心地去学着喊那声“报告”呢?对,学一学吧,要不然心急火燎,外出时就该选择火箭和飞船了!

 


往期回顾:

人物篇(上)——父亲

人物篇(中)——父亲

人物篇(下)——父亲

雁过留痕  莫负时光

秋日私语

献给父母


点击关注      
              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