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一峰:提供一个“世界”,让访客进入

娄依伦 Artsy官方 2020-10-29


© Qin Yifeng studio

秦一峰肖像



“艺术在我看来就分为两种,他人的艺术和我的艺术。”

秦一峰



在 Artsy 全新栏目“HOW I GOT MY START”第五期中,秦一峰回顾了他同时作为艺术家、明式家具收藏家及教师的发展生涯。


居于上海近郊一隅的艺术家秦一峰的每日工作就是看天、等待、拍摄、洗胶片和比对改进。他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对每一天摄影创作的记录和反思,电脑里也存放着他十年来日复一日工作留下的大量摄影作品。“最适合的天气是晴空万里的时候,但是也少了一些意外感。移动的云层既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惊喜。”



© Qin Yifeng studio



除了艺术家这个身份之外,秦一峰也是一位大学教师及一名明式家具的收藏家。现在他以抽象的素工衰变后的部件为拍摄对象,用大画幅照相机创作了一系列负片图像。1961年生于青海,第二年就移居上海的秦一峰现已年近花甲,其艺术之路也几经转向。在上世纪80时代初,秦一峰刚满20岁,少年意气,也正值85-86新潮美术时期,他和同时代的许多年轻艺术家一样心中涌动着创造出全新的、不同的作品的冲动,所以他选择了当时并不占主流的抽象画作为方向。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30413, 1425

Cloudless, 2013, (medium res)



1992年秦一峰确立了称为“线场”的风格系列,他自己认可的第一批成熟的作品也完成于1992至1993年间。“走完了一段线,用去了时间,留下了空间。线段是生命的位移,生命还在,线也随着走下去。”在“线场”系列作品中,秦一峰讨论了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转化,以及犹如物理概念“磁场”中两级对应般的直线与曲线之间的关系。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70618, 0848

Cloudless, 2017, (medium res)



收藏家秦一峰醉心于明式家具,每日同他收集来的家具朝夕相伴。明式家具所蕴含的“素工”概念——即没有雕饰的工艺——深深地吸引了他。例如一把椅子的主面板,中央稍隆起一点,四周略低会感觉平而饱满,其细节难以量化,全靠木作艺人凭直觉把握、琢磨。椅子的连接部分则采用榫卯结构,外表看不出来,但是内部精妙、连接稳固。后来,抽象的素工衰变后的部件就成了他负片摄影作品中的主角,并在2017年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个展“秦一峰展”中首次展出了这些作品。



© Qin Yifeng studio



9月4日,秦一峰的负片影像作品将于白立方香港空间展出。这个名为“负读·读负”的展览涵盖了艺术家在过去10年中针对负片影像创作的研究。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立体与平面、抽象与具象相互碰撞又融合,如艺术家所说的,他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体系,观者唯有进入他的世界才得以明白他想表达什么。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70602 1445

Cloudless 2017 (medium res)



您于1961年出生在青海,1962年就来到了上海,对这两个地方分别有什么样的记忆?


我虽然在1岁的时候就来到上海了,但是在7岁的时候回过一次青海、呆了两年。当时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在青海的记忆还是很深刻的,与上海的体验截然不同。青海很冷,条件很艰苦。我的父母在青海建厂,生产麻醉药,所以我小时候见过许多罂粟花。


我更多时间是呆在上海,和祖母一起住。祖母在上海闸北区开了一家叫“保生堂”的中药店。那时候正值资本家改造时期,我们家的药房也变成了公私合营。每周四闸北区的资本家们都要聚在一起学习和讨论,我就在旁边画画,做小船玩。中药店的日常经营我也会帮忙,晒药、辗药、抓药、煎药、做膏药等我都边学边做。有时候我还会偷吃仓库里的大枣、甘草和甜甜的芦根。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70521, 1210

Cloudless, 2017, (medium res)



这样看来,您的家人和艺术似乎没有什么交集,那么您和艺术的缘起是什么?


小时候功课并不繁忙,就呆在家里写写字。那时候我并没有书法的概念,只是家里堆着很多字帖,我就对着临摹。既不认识几个字,也没有老师教,就自己琢磨怎么运笔、怎么留白。


那时候我最得意的作品就是把中药店里的一格格的药柜上的药名都换成了自己写的字。后来就开始画画,之后自然地去考美院。虽然我的家庭没有人有艺术背景,但是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自由,没有人阻挠我,反而都很支持我走艺术这条路。


© Qin Yifeng studio



您还记得在艺术生涯初期的感受吗?


当时我经历了85-86新潮美术运动,开始接触现代艺术。也有一些国外的画册流入国内,所以很自然地开始尝试抽象画,但那时候的大众对此的认知很少。当时即便在美院里也是以写实为主,我的创作是处于边缘地带的。


我的第一张抽象画是在1983年创作的,在1985年于复旦大学参加了“六人现代绘画作品展”,一起参展的还有余有涵、丁乙、冯良鸿、汪谷青和艾得无。那时候很流行意见本。我翻看意见本的时候看到了五花八门、有好有坏的留言。我记得有一个人就在上面画了一只乌龟来讽刺我们的画很糟糕。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70613, 1735

Rain, 2017, (medium res)



您有没有纠结过要不要当艺术家?


没有纠结过,我觉得肯定是要画画的。当时也没有什么卖画的概念,更没有画廊。美院学生们就是想着把画画得好。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31019, 0852

Cloudy, 2013, (medium res)



您在美院任教了这么多年,能看出来哪个学生是有才华的,哪个学生没有吗?


很难。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70506, 0940

Cloudless, 2017, (medium res)



您如何创立自己的风格?


在我所受的教育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但我觉得这些都仅仅是我接受的教育而已,这都是别人的总结,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我作为一个创作者,自然想要创作出我的东西。


艺术在我看来就分为两种,他人的艺术和我的艺术。当然为了便于交流,我依然会使用一些艺术史术语,但是这些不能成为我的包袱。打个比方,堆在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生活到现在一点点积累的,如果我要去远行,我肯定不能把他们都带着走。这样我是走不远的。创作也是一样,需要放下那些曾经学过的东西,甚至要批判它们,超越它们。

© Qin Yifeng studio


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如果你看过我创作的全过程,知道其中的语境、词汇、规则之后,你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我定的规则走,按照我提供的语法解读。你要提供一个世界供访客进入,这就是所谓的要花时间去研究的个人风格的真正含义。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40506, 1115

Cloudless, 2014, (medium res)



您会不会担心自己的灵感枯竭?


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会不断探索下一个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31025, 1048

Cloudy, 2013, (medium res)



您在拍摄素工衰变后的部件时,希望拍出平面的感觉,这个想法是这个系列诞生的初衷吗?


其实这次通过拍摄的方式展现平的感觉是第二次有这个想法了。


10年前我的创作中就有立方体的元素。虽然是立方体,但组成元素是直线和曲线,所以我想为什么不直接去掉立方体。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去掉立体感。原来我的创作一直是抽象的,现在做的负片,这种抽象和具象的碰撞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知道存不存在既不是抽象又不是具象的可能性。被这个想法吸引之后,我就开始动手了。


图片致谢艺术家

Qin Yifeng, 20131115, 1028

Cloudless, 2013, (medium res)



为什么想要去掉空间感?


这个问题我也可以倒过来问,为什么要有空间感呢?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更想用我的作品来给出,而不是用语言的方式。


娄依伦






近期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