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世英: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限的“永恒”

Sonia Xie Artsy官方 2022-11-05




艺术家陈世英

《图腾》展览现场

Fondaco Marcello

威尼斯,2022



“不应该跟自己计较,不应该跟材料计较。应该计较的是时间:你的作品能活多少年?”

陈世英



在 Artsy 备受读者喜爱的“HOW I GOT MY START”栏目第十二期中,艺术家陈世英向我们回顾了他的成长轨迹。从宝石雕刻者,到材料与工艺不断创新的艺术家,陈世英在创作上的永恒动力源于他对这个世界猛烈的好奇心。



A Dialogue between Materials and 

Time, Titans XIV, 2021. Iron, Titanium,

1,460 x 2,100 x 5,455 (mm), 930 kg 

© Wallace Chan



威尼斯。从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物马塞罗大楼(Fondaco Marcello)内向外望去,大运河的波澜推动着码头,起起伏伏,摇摇晃晃,从不止息。很少有人能不被威尼斯的景致吸引,你说不上来为什么,但它仿佛具有令人着迷的魔力,让你沉静,忍不住反复观看并陷入思索。


陈世英也不例外。从少年时期研习宝石雕刻,到如今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珠宝艺术创作者,被誉为“亚洲雕刻天才”,威尼斯一直是他内心的一片情结。童年,威尼斯是陈世英家旁冰室的名字,从此这个遥远国度的神秘城市对他产生致命吸引;成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前往威尼斯,在参观展览的期间,城市的特殊肌理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流水与光线,折射与反射,在这一摇一晃一呼一吸之间,仿佛有永恒的生命力,正如人的内在世界一般,游离浮动。



A Dialogue between Materials and

Time, Titans XIV, 2021. Iron, Titanium,

1,460 x 2,100 x 5,455 (mm), 930 kg

© Wallace Chan



于是,在这样的城市举办展览,你很难脱离这个城市的特性去单纯地展示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好的展览在威尼斯,总能够散发出独特的在别处无法复制的魅力。陈世英的展览“图腾”(TOTEM)正是如此。从明亮的码头边进入昏暗的展厅,你会感受到几秒钟的眩晕;等到瞳孔适应之后,眼前的景象逐渐清晰,仿佛古人类文明的遗迹一般,雕塑部件参差散落在空间的各处,移动的光束极缓慢地在“遗迹”上挪移,邀请你去挖掘与感受。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些雕塑。在2021年的 ART021 艺术博览会上,陈世英的一件高达10米的钛金属雕塑竖立在展厅最显眼的地方,你需要努力仰视才能看清它的全貌。而在威尼斯的展厅内,曾经伟岸的雕塑被拆解成一个个部件,邀请你探索它的内部与过去。很神奇的是,尽管雕塑被拆解,但它反而给你带来一种更肃穆的感觉。也许这正是艺术家试图传递的观感,如同展览名称“TOTEM”一样,是古代原始部落中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逡巡期间,你理应敬畏。



Wallace Chan 参展

ART021 展位现场,2021

© Wallace Chan



然而,艺术家又有意打破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他邀请大家用手抚摸、感受这些雕塑部件,这一举动让我们不只是“观看”,而是“交流”,仿佛探访生命的旅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人类能够留下的,不过是一些瞬间的吉光片羽。而正是这些零星的历史遗迹,温柔地证明着生命的力量。


展览中的雕塑由铁和钛两种材料组成。有关作品材料选择的介绍已经很多:铁易氧化,钛则很稳定。这种有限与无限时间的二元对立,是陈世英在创作中一直很青睐的话题。有许多物质,例如光,例如水,看起来平凡,但拉长时间的维度,却拥有无限的能量;宇宙无垠,生命短暂,比起有限的生命,他更愿意回归事物的本质,探索无限的“永恒”。



A Dialogue between Materials and

Time, Titans XIV, 2021. Iron, Titanium,

1,460 x 2,100 x 5,455 (mm), 930 kg

© Wallace Chan



这让我想起意大利导演 Andrea Segre 在纪录片《Molecole》中分享的一则故事:在古老的圣马可大教堂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板,它被时间打磨得光亮,威尼斯摇晃的地基让石板表面出现了涟漪般的纹理——威尼斯人称它为“海”。大海威胁着也保卫着这座城,给予生命也赐予死亡:它永不停息,它没有绝对答案。对于威尼斯来说,强与弱并非绝对的对立面,而是在自然与恐惧间不断追求的平衡。唯一永恒的,可能只是对于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


而对于“永恒”这一题材的探索,可能也源于陈世英的人生经历。可能很少有人像他这样,体验很多次人生的巅峰与“归零”,而每一次“归零”过后,他对“永恒”的追逐都更进一步。因此,我觉得,相比起艺术家,陈世英更像一个发明家,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永远对疑问全力以赴地探索,永不止息,直到找到答案。


而创作,只是他在追求永恒命题过程中必然的产物罢了。



陈世英,悟禅知翠|胸针及雕塑,

帝王翡翠、帝王翡翠玉珠、紫罗兰

翠玉翡翠、红宝石、彩钻、彩色刚

玉翠榴石、水晶、18K白金、钛金属

© Wallace Chan




你童年时思考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吗?


我五岁从福州去到香港,但那个时候,我奶奶突然间就多了我爸爸妈妈还有我的两个弟弟跟姐姐一共六个人。所以在那个时候,食物就是不够的。而且那时候也不懂得讲广东话,没办法去学校念书,一直等到会讲一点点广东话的时候呢才去上学。

这段时间我在做什么呢?吃饭都不饱。但是因为从大陆来到香港,对事物都感到好奇。我叔叔下班晚上回来都带着一个小收音机。收音机上有两条线,你一对准就会有声音出来,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就拆收音机,希望知道里面是不是有很小的人。结果这个当然被弄坏了,回来都要挨打。我整天就是很好奇的一种状态,属于“破坏王”。



陈世英,未来颂|胸针,

粉红碧玺1颗29.93卡拉钻石、

黄钻、紫水晶、粉红刚玉珍珠、

红宝石、世英陶瓷、钛金属

© Wallace Chan




我觉得你像发明家,因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从而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解释这个世界。你最早学习宝石雕刻的时候,喜欢这个职业吗?


一个是好奇,然后还有危机感。从年轻开始,我不管什么材料,买回来都要钻个洞,放火上烧一下,用各种方式去探索物料:是什么材料?是什么年代的?买了机器回来之后,好奇怎么机械转得这么快?我拆开之后又装不回去,只能付费找工程师再安回去。

但在这个过程里面呢,我自己觉得非常享受,而且只有经过这样,我才释怀。我做雕刻也好,练习技术也好,如果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结构,就会不舒服。所以有的机器我甚至会买两个,看能不能把两部机器合起来使用,或者把它分开使用。所以后来一直发展到人工智能雕刻机、3D 打印机,总有新的一些科技和材料让我去探索。怎么把物质从固态变液态直至我所需要的形状,怎么又回到原点?这些都是我不停重复的过程,50年来还是这样的习惯。



A Dialogue between Materials

and Time, Titans XIII, 2020

© Wallace Chan




你的同僚在那时候能理解这样的创作习惯吗?有批判你的吗?


这个一定有的。因为在那个时候,我懂的东西不多,也可以说是不懂事。材料到手后我不停地想除去已知的形态去雕刻,非常费劲。我的个性就是,材料必须尽全力去创作,直到没有发展空间。结果呢,这个材料是藏家的。可能别人一看就说:“这个材料我不要了,我送给你了。”但是我心想,我做了三个月,那我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呢?这些情形都出现过。

今天我会觉得,没有材料是没有价值的。所有材料都能被创造出来一些精神的、哲学的、文化的价值。比起精神创意的价值,其实材料价值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陈世英,龙昭日月|胸针,

钻石1颗5.84卡拉黄钻、翡翠、翠榴

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钛金属

© Wallace Chan




大家对珠宝和艺术这两个东西的观念不同。如果看珠宝,人们还是会关注宝石本身的价值;但如果是艺术的创作,大家不会以材料的价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你怎么定义自己的作品? 


如果珠宝给人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多少克拉?多大?产地?那他们还是停留在材料本身的价值,忘记了工艺的价值和创意的价值,还有文化哲学的价值。

我从来没定义过自己是什么身份。如果我定位自己为雕刻家,那我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是雕刻家;如果你说我是珠宝设计师,那我就永远停在设计师的角度。如果你能够涉及到整个宇宙,能涉及到人存在的价值是建立在哪里,甚至能够涉及到改变人对美的走向,那这就是另外一个层次;但是你说是艺术家,那你的艺术是不是影响到世世代代?我只是说,我看见一些大自然形成的材料,我把它重新转译成我的认知



A Dialogue between Materials and 

Time, Titans XIV, 2021. Iron, Titanium,

1,460 x 2,100 x 5,455 (mm), 930 kg 

© Wallace Chan




你怎么平衡事业和生活的不同需求?


我其实经历过的很多年都是非常辛苦的。曾经在雕刻和创作的时候,我甚至把现实全都忘记了,直到被电力公司剪掉电线。我在40岁出家的时候,把所有财产都送出去,把所有的照片都烧掉了。我觉得我要离开这个物质世界,追求精神需求。后来出家半年回到现实,一无所有。没钱买材料,经过路边捡了一块水泥,拿回来也去雕刻,这样我就也觉得很满足。

那时候我觉得,我的存在就是在创作,我的存在就是不停把自己所有生命的时间投入在创作中,这些都会成为我不在这个地球后的一些沉淀跟记忆。



A Dialogue between Materials and 

Time, Titans XIV, 2021. Iron, Titanium,

1,460 x 2,100 x 5,455 (mm), 930 kg

© Wallace Chan




为什么你40岁的时候会选择出家?发生了什么事吗?


那时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每天都跟我通电话,聊人生哲学跟佛学。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宝石博物馆,这个使我非常心动。他邀请我创作台湾佛光山的佛塔,我每天都在不停学习,思考如何能够把时间呈现在作品里。然而我还没完成的时候他就得了癌症。我每天只在工作的地方睡四个小时,希望能够尽快做好给他看。最后他看到了作品,也释怀了。当他走了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死的问题。灵魂的世界有没有轮回?我走到坟场那里,希望地下的灵魂能走出来跟我对话。

他离开之后我便出家了,希望去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出家六个月也使我感受到这个宇宙的奥妙。有一天我突然间觉得,我还需要食物吗?如果我更深入追求精神的话,食物这个物质不属于我,这个身体也不是我的。我打坐的时候发现空气里面有细菌,可以供给养分。这样的过程之后我还俗,又开始进入雕刻创作。回来之后当然生活也非常不容易,一无所有,市场已经过去了,藏家也改变了。 



陈世英,世英切割 | 烟黃晶

© Wallace Chan




你觉得创作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品质是什么? 


不应该跟自己计较,不应该跟材料计较。应该计较的是时间:你的作品能活多少年?我做一件作品,其实就是跟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命去计较了。 

工艺、设计、材料,这三者在你心中的权重是怎样的?


因为我最早是从事宝石雕刻的,最开始我觉得工艺最重要。但是,工艺在材料上展现后,藏家会说:“你工艺这么好,应该买好一点的材料。”那我就开始觉得材料其实更重要。再后来呢,我去找好的材料、用好的工艺,藏家觉得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故事呢?那我又觉得三者都重要。到现在来说,如果三者能够达到平衡是最理想的。


A Dialogue between Materials 

and Time, Titans III, 2020

© Wallace Chan




你怎么形容自己的风格?


我的创作离不开追求空间维度跟时间的存在。我追求作品360度都能够探索到里面的维度,而且这个作品里也带着时间的记忆。


面对他人的否定,你质疑过自己吗?


没人否定我的时候,我已经不停地在否定自己、不停地在改变自己。



*想了解更多关于陈世英的市场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Sonia Xie






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