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战斗力有多强悍?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决定派出远征军给这个东方帝国一个教训。
两年的战争,古老的清帝国在英国人的铁甲舰和滑膛炮下一败涂地,战后英国人开出了“罚单”,其中有一项——赔款2100万元,但这并没有让爱新觉罗们有丝毫压力,大清帝国四万万的“干电池”可以为这场战争结果买单。
于是,清帝国的统治者对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民众压榨日甚。
而底层民众不仅要为战争买单,还要为天灾买单,咸丰至同治年间,严重的天灾+人祸一套组合拳下来,把大量底层民众逼入绝境,正所谓“人心思反,不可阻挡。”
洪兵起义(洪兵即为洪门之兵也)
咸丰四年(1854年)夏,广东各县的天地会发动了洪兵起义(又称红巾军起义),数月之间,聚众百万,攻占40余座州府县城。
而历时13年,伤亡超过百万的土客大械斗正是由洪兵起义所引发。
想要了解这场历史罕见的宗族仇杀,就得从客家人讲起。
所谓客家,相传从公元4世纪初(西晋末永嘉年间),到南宋末年为止,900年的时间里,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
因为这时就有了户口,便有了“主”、“客”之分,新的移民过来的编为“客籍”。久而久之,这些新移民就自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迁徙过程图
而另一方为广东本地土著,一般称之为“广府人”,他们是广东地区的开发者和土地拥有者,本地土著生活在珠三角及粤西平原,这些地区堪称风水宝地,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物产丰富。
正是由于客家人迁入时间晚,所以客家人只能在不易开发的山区过“苦日子”。比如客家人聚居的鹤山,就地处肇庆府与广州府之间,地瘠民贫,盗匪遍地。
但是,随着客家人口渐渐增多,山区的土地无法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一部分客家人迁往了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两大民系同处一地,由于文化、习俗、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不少矛盾与摩擦。
比如,最重要的是双方语言不通,客家人讲的是“客家话”,而当地土著讲的是“广府话”,再比如,双方的丧葬习俗的差异巨大,两个同样笃信风水,把风水好坏看成事关一家、一族、一个群体的兴衰荣辱的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地区,双方日常冲突和摩擦在所难免。
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让双方不仅没有良好的沟通,而且让矛盾日积月累。但这些只是产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客家人注重教育的传统,最终导致了土客感情上的对立。
清末私塾照
在客家人的厅堂内,常能见到这样一幅楹联:
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定多安泰,
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必有大成。
在科举时代每次考试录取的府县学生的名额是有极为严格的限制,而清廷不仅在学额方面有严格限制,而且在年限、财产方面也有严格规定,客家人常年在学额数量上占据优势,严重影响了广府土著学子的上升渠道,而土客双方的绅士为了争夺“学额”,纷纷成为这场械斗中的“领头羊”。
除了极为注重教育之外,客家人还有习武的风气,如鹤山县云乡宋子良一族,最鼎盛时期拥有18担书笼和80条滑棍。
长期在战乱年代的惨痛经验,让客家整体带有军事化的趋势,著名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Kuhu)曾指出:与其他军事集团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客家人是整村整村地军事化。
客家人在面对更加强大的本地土著,身处弱势、孤立的客家村落,便会充分利用其堡垒式建筑优势,形成与土民长期对峙抗衡。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客家人极具凝聚力。西人肯比尔曾说:“客家人确是中华民族里最坚强有力的一派,他们种种经历,让他们养成了爱种爱家、同仇敌忾的精神。”
太平天国起义
1854年,在太平天国起义的直接影响下,广东天地会发动了一次反清起义。起义军自称“洪兵”。以广府土著为主的洪兵起义军开始围攻广州城。传统的满洲八旗军早已不堪一用。
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面对危局,以官衔官职为诱饵,鼓动有钱的士绅出钱招募族人与官军携手镇压洪兵,于是各地汉族大臣趁机广募汉族乡勇,客勇就是其中之一。
在镇压洪兵的过程中,鹤山、高要、开平等地的部分客勇借镇压洪兵之势,趁机向有积怨的广府土著大肆报复,这成为导致土客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咸丰四年,恩平洪兵围攻县城,知县郭象晋专募客勇防守,武举马从龙、张宝铭等奉广州总督叶名琛谕,带领手下客勇协助官军收复城池,并一举擒获土贼大鲤鱼、何稇仔。
鹤山知县和存城千总李其盛统率客勇,搜剿残余洪兵,以大部分广府土著为主的洪兵,听闻客勇要对残余洪兵斩草除根,就散布谣言:“客民挟官铲土”,于是那些没有参与洪兵起义的土著开始跟客家人玩命了。
他们借此杀掠客家人,于是,武勇强悍的客家人奋起报复,双方你来我往,由此拉开了土客械斗的序幕。
这场“械斗”画面究竟如何?
根据民国《赤溪县志》中记载,我们大概能从这些文字中知道当年这场械斗的惨烈程度:
互斗连年,如客民于鹤山之双都各堡、高明之无坑各堡,及开恩二县之金鸡、赤水、东山、大田···等处,共二千余村,悉被土众焚毁掳掠,无分老幼皆诛夷,死亡无算。
而鹤、高、开、恩等县之土属村落,亦被客民焚毁掳掠千数百区,无分老幼皆诛夷,死亡无算。据故老所传,当日土客交绥寻杀,至千百次计,两下死亡数至百万,甚至批次坟墓亦各相掘毁,以图泄愤。
从咸丰四年到咸丰八年,是客家人占据优势,土民节节败退,咸丰八年以后,各地土人组织起团防局,加紧训练乡勇,双方战斗呈拉锯状态。
旅居香港的富商谭三才在开平设立全胜局,购买大量“鬼子快炮”全力支持土民,装备了洋枪的广府土民立即在肇庆设立总局,向客家人全力反击。
自此,土弱客强之势发生逆转。
眼看客民要被打回山中,土民士绅又给客民上了一课。
为了彻底击败客民,土民士绅吴尔康、司徒洛等联名向朝廷称“客民希图不轨,请派兵严办。”
而此时,客民村庄田地多被土人占领,被迫到处流窜,流窜的客家人成为了官府的“心病”,瞬息之间,曾经联手围剿“洪兵”的客家人,成了官军围剿的对象,这些曾经官军眼中的“自己人”,为了朝廷的稳定,为了满清皇帝眼中的“大局”,成为了一个随时可以扔掉的夜壶。
同治二年(1863年)官府派大军清剿“客匪”。
许多客民逃进深山,为了避免就此被官军剿灭,据守大山区以求自保。
比如咸丰四年起至同治三年,云乡的客家人从璧山佛子坳、经萝卜坑、下迳、瓦窑垄直到上迳鸡公山一线,挖出十余里长、一人深的壕堑,并筑有防御炮台。
这条云乡的“马奇诺防线”让客家猛人如虎添翼,在周边四十堡客民的支持,云乡客民在此固守十年之久。
同治三年十月,广东巡抚郭崇焘派副将卓兴带兵赴云乡围剿客民,在官军和土勇上万兵力的合围之下,客民补给断绝,在被围困了一年之后,客民终于被饥饿打败。
持续13年的土客械斗终于以客家人的惨败告终,而由此造成的近百万人口的损失,成了史书中的几句文字。
当然,这场械斗不仅让底层民众付出了惨痛代价,也让高高在上的清廷统治者为此买了一回单。
时间回到14年前,即道光三十年(1850年)。
这一年的八月,广西贵县一个客家富户温亚玉,打算纳一个壮族女子为妾,遭到土著汉人的反对。这件小事,引起了贵县客家人与土著汉人间大规模的械斗。
客家人在这次械斗中失败,胜利的土著汉人把客家人的房屋烧掉,抢光客家人的财产,由此产生了大约3000名无家可归的客家人,这些走投无路的客民们纷纷加入了一个当地教会,这个教会的首领就是洪秀全。
(完)
参考资料:
《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刘平著
·近期好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