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止出口稀土」是反制他国的王牌吗? | 循迹晓讲

颜方平 循迹晓讲 2020-10-22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陈无术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4200字,大约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前几天,有一则关于稀土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怕被“卡脖子” 图源于网络


在这条美方“害怕”的新闻下,大部分网友的评论看起来特别“有精神”,纷纷留言表示要对美国施行“稀土禁运”、“卡稀土”、“掐命脉”。


似乎,稀土成了我们手中反击外国的一张王牌。



▲同一个新闻下方的高赞评论 图源于网络


无独有偶,一年多以前,有一位“国师”级别的金教授提出,有三张“王牌”可以制约外国,稀土、美债、在华美企。


但是,一年多过去了,这三张“王牌”一张都没有打出去。美债总额约有20多万亿美元,而单个国家持有最多的也仅有1万多亿美元,即使出现某个债券持有人“抛售”的情况,也不会在整体上对美债产生重大影响。


况且美债是世界的基准资产,规模大、流动性强、安全性高,就算单个债券持有人出售,因为债券尚未到期就出手,必定降低实际价格,使其低于票面价格,等于提高了美债的收益率,必定会有很多买家接手,原先的债券持有人就会大受损失。


▲金教授提出三大“反制”手段 图源于网络


但因为交易价格低于票面价值,这会导致市面流通的美元总量变少,减少美元的流动性。


只要美联储出手购买,增加市场上美金的供应,就可以对冲这种情况。所以抛售美债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与美债不同,稀土一直被人认为是一张真正的“王牌”,虽然现在还没有打出去,但一旦打出去一定是产生扭转乾坤的重大影响。

 

01
什么是稀土?

 

稀土金属是元素周期表上钪、钇、镧系元素共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


稀土元素最早于18世纪由芬兰化学家加多林发现,他从一块性状酷似沥青的矿石里分离出了三氧化二钇。


当时发现和制备这些物质十分不易,而且只能获得氧化物而不能获得单质,在科学史,习惯将氧化物称为土,这些稀少的“土”就被称为稀土(rare earth)。

 

▲含有稀土的矿石 图源于网络


稀土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与其他材料可组成具备特殊性能的物质,可以大幅度提高其他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


将稀土元素加入钢、铝、镁、钛合金中,可提高它们的强度。稀土氧化物可制成抛光粉,在制造玻璃的过程中对玻璃进行特殊处理,制成不同用途的特种玻璃。稀土还可以掺杂在复合陶瓷材料中,制成功能性陶瓷,在超导、热敏等领域广泛应用。

 

▲稀土应用领域 图源于网络


虽然18世纪发现稀土的时候,这种物质很难获得,看起来十分稀有,但其实绝大多数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都很高。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元素铈与铜接近。


不过稀土元素分布非常分散,很难见到富集度很高的矿床。而且稀土倾向于以彼此结合生成合金而存在,很难将其单独分离,所以称其“稀有”,也不无道理。

 

由于稀土分布十分分散,即使是稀土矿区,元素的富集度也是很低的,具备提炼价值的矿石数量不多。


所以稀土矿必须进行大量挖掘和过滤,以选出值得提炼的矿石来,这导致稀土矿区会被挖掘出大量土方,产生很多尘土,严重污染环境。


▲白云鄂博稀土矿 图源于网络


氯化物电解是一种重要的提炼方法,将稀土元素的氯化物加热到熔融状态,再通电,阴极上就会析出稀土金属,阳极生成氯气。用这种方法,会释放大量氯气,也会污染环境。

 

全世界已知的稀土矿约有9261万吨,约23%储藏在中国。


中国稀土矿较多的省份有内蒙古、江西、四川等。目前,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稀土矿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稀土占世界稀土出口总量的90%。


 

02
稀土“战争”


有一位领导人曾经说过,“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意思是中国是世界重要的稀土供应国,任何国家都必须依赖于从中国进口稀土。


正因为此,很多人认为稀土可以成为中国应对国际纷争的一项有力“武器”,以稀土出口限制来逼迫其他国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对我们让步。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出口禁令 图源于网络


2010年,中日在钓鱼岛发生了撞船风波,日本逮捕了中国渔船的船长,中方对日本切断了稀土出口作为报复。


当然,这种“切断”并不是正大光明的,而是以各种理由在中国海关拖延货物的放行,事实上切断。当时,日本是中国稀土最大的买主,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达3万吨。

 

面对稀土“禁运”,日本也拿出了应对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增加供应方。


▲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分布图 图源于网络


中国虽然垄断了全世界90%的稀土出口,但中国并不是世界上90%的稀土储藏国,其他国家不开展稀土出口贸易主要是工业落后,没有足够的实力开采,或者担心环境问题,不想开采。


日本既不是工业落后,也不是担心环境问题,而是真没有稀土,这也是中国切断对日稀土供应的底气所在。于是,日本找到了澳大利亚、美国、蒙古国供应稀土。


其中,蒙古国是一个工业落后,没有足够实力开采,但稀土矿藏却又十分丰富的国家。日本对蒙古国加大投资,与其合作探矿、开采、生产,以此来替代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同时日本又在海底探明了大量的稀土矿藏,可供应日本230年的稀土消费量,并且将中国的稀土矿藏从占全世界的36%拉低到了23%。不过要从海底开采稀土还是十分困难的,远水解不了近渴,主要的替代还是蒙古国。

 

▲2018-2019年全球稀土生产大国产量 图源于网络


其次是回收利用,从电器、汽车的零部件回收提炼稀土再循环利用。


最后是开发节约利用稀土的技术和替代稀土的技术,丰田、日立等企业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技术突破,造成的结果是,日本对稀土的需求量大大减少,从2007年的3.2万吨,减少到2012年的1.4万吨,并且将中国稀土最大买主的帽子甩给了美国。



日本此举造成了稀土价格的暴跌,2010年稀土纷争开始之前,稀土价格最高曾达到每公斤400美元,而2012年的价格掉到了每公斤100美元,2013年再大幅降低到每公斤40美元。

 

显然,这一次稀土纷争,试图以限制稀土出口逼迫稀土进口方在其他问题上让步的一方,遭到了完全失败。


那位鼓吹“稀土是王牌”的“国师”,并没有把他亲身经历的这一段历史写进他的“研究”报告里去。


03
为什么会失败?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一种东西在全世界产业链具备垄断优势,就一定可以搞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来“卡”别国的“脖子”,那位金姓的“国师”就是这种逻辑的拥趸。



▲稀土王牌戳中美国“命脉” 图源于网络


但是,为什么在与日本曾经进行过的这一场稀土“战争”最后却失败了呢?

 

我们回顾这场纷争的历史,就会发现日本虽然是稀土的最大买主,但需求量大并不等于“依赖”。对于稀土进口受到限制的问题,日本的应对方法主要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在开源方面,由于美国、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家都有巨大的稀土储量,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并不是唯一的稀土出产国,虽然表面上看是“垄断”了全球的稀土出口,但实际上并没有“垄断”,只是其他国家主动退出市场而已。


为此,日本找到了经济相对落后、对于外资比较宽松、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少的蒙古国合作,比较容易迅速获得进口来源的替代。

 

▲中日纷争后,日本很快找到供货方 图源于网络


但是即使找到了替代进口国,也并不能坐地获得稀土进口,还面临一个投资周期的问题,在投资产出之前的稀土需求也要解决。


为此,日本的解决方案是节流。通过回收再利用,日本减少了新增稀土用量,而技术创新则获得了替代稀土的技术,从根本上减少了对于稀土的需求。


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日本不仅解决了短期稀土不足的问题,连长期稀土不足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再也不需要进口那么多稀土了。


▲2012年,日本在全球参与的稀土开发项目以及替代材料的开发 图源于日本经济产业部


不仅日本的稀土需求减少,稀土出口国也不再需要生产那么多稀土,也就不再需要污染那么多环境,对于稀土出产国的人民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唯一感到不那么舒服的,恐怕只有最大稀土出产国的政府和生产稀土的企业。

 

从这场稀土纷争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原材料环节,是最不能对产业链形成制约的环节。以对自然资源的垄断,无论如何也无法挑战产业链高端环节对技术和知识的垄断。



因为自然资源的垄断总是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进行解决,而技术和知识的垄断,除了不正当手段之外,几乎没有打破的办法。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规律。

 

04
稀土不是“王牌”


虽然早有以“稀土”为要挟失败的前车之鉴,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高喊着要对一些国家开展稀土禁运。


他们的逻辑是,以稀土的重要性,必然能够卡住一些科技发达国家的航空航天和芯片产业。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逻辑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航空航天和半导体产业,需要的是稀土元素,而不是稀土原料。稀土出产国只能从稀土矿中提炼出稀土原料,而不是直接可以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半导体产业的稀土元素。


▲绝大部分自媒体都把稀土原料和稀土元素搞混了 图源于网络


具体的产业需要不同种类、不同性状的稀土元素,不可能直接使用稀土原料。一旦稀土禁运,首先受到冲击的是稀土进口国的提炼工业,而不是航空航天和半导体产业。


航空航天和半导体产业完全可以从全世界采购稀土元素,而稀土出口国不可能对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实施稀土禁运。

 

又有人说,那就要求对所有国家都对某一国家实施稀土禁运,不就可以了吗?


诚然,在全球一体化、国际商业往来网络化的今天,搞贸易禁运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约束第三方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让第三方也顺应自己的要求,不对自己的禁运对象销售禁运物品的能力。

▲2019年全球部分国家稀土开采情况分布 图源于网络


如果要对某个国家禁运稀土,就必须防止这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转手购买。如果这些国家不愿意顺从,难道也对这些国家都禁运吗?


那就相当于对全世界挑起贸易战,这个后果是很难承受的。

 

况且,禁运的前提是垄断。事实上对于稀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垄断了自然资源的储存,只是因为环境问题、资本问题,不想或者没有能力开采。


只要对环境问题没有那么重视,或者在环保技术上有所提升,就可以解决不想开采的问题。


▲上图为白云鄂博矿区尚未进行资源开发时的景象,下图为白云鄂博矿区已形成的几十平方公里的采矿区域((成像日期:2004年11月07日-2011年10月28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供图


至于不能开采的问题,则更好解决,因为需要稀土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只要由这些国家投资,就可以随时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开采出稀土来。

 

在当今的世界形势下,如果要在挑起稀土纷争,受到稀土禁运的国家在日本的基础上至少还多了两招,那就是囤积储备和自行开采。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地大物博,自身就有很高的稀土储量,随时可以开采,只要解决环保问题。


结语


限制稀土出口到底能不能起到要挟别国的作用,其实2010年的稀土纷争已经给出了答案。


再限制一次稀土进口,当年的历史就会再重演一次。


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世界的比例是23%,以不到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储量,很难实质上构成对供给的垄断。


一旦这一环节出现变动,它绝不会让稀土需求方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只会带动稀土供应链的重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不再主要从某一个国家获得稀土,而是从多种不同渠道获得稀土,对需要稀土的产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人要能够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有“知”有“识”,“知”是知识,“识”是判断。

 

我们每个人,术业有专攻,没有谁可以具备碾压所有人的全部领域的知识,但作为知识分子,只要他在某一方面具备系统的知识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必然能够有较高的判断能力。

 

像鼓吹稀土是“王牌”的那些“国师”,也自称“知识分子”,但事实上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既没有“知”,更没有“识”,却在这样一个魔幻的时代混成了“国师”,混成了千千万万青年的“导师”,实在是时代的悲哀。


▲原文可以百度搜索文章标题,即可查看(本图为部分截取)


(完)


为什么「下毒暗杀」会在一些国家成为一种常态?| 循迹晓讲


乱世1918:海外护侨、出兵外蒙、收回租界,北洋政府真的一无是处吗?| 循迹晓讲


没有美国援助,苏军熬得过1942年吗?| 循迹晓讲


悲壮的海圻号:以自沉航道迟滞日军进攻的老军舰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