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欢《大秦赋》这种毁三观烂剧的都是哪些人?| 循迹晓讲

獵戶座零戰 循迹晓讲 2021-01-20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獵戶座零戰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77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洗白秦制,歌颂秦制者!即使因这最恶的心,应当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洗白秦制,歌颂秦制者!——题记


最近有部《大秦赋》很火,本来对国产装古剧不抱什么幻想。然而,某些人对这部剧的吹捧让我觉得滑稽,于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瞄下这部剧究竟讲了些啥。然而仅仅看过几个片段,就亮瞎了我的狗眼。


即便放低自己的期待,还是觉得《大秦赋》真的是部烂剧。


01

喜欢这部剧的究竟是什么人?


首先,这部剧真的是“广受好评”吗?


我们来看看豆瓣上的评价——自开播以来,评分一路走低,现在已经跌破六分。经常玩豆瓣的晓得这么一句话:“豆瓣八分以上的片子不一定好看,但六分以下的电影千万不要看!”,我还可以补充一句话,“部分国产影视剧,还得去一颗星(2分)水分才是真实评分!”。

|《大秦赋》豆瓣评分 图源于网络


何以见得?我们来比较一下近期的另外一部口碑崩塌的电影评分就知道了。DC出品的《神奇女侠1984》的评分也可以用“惨淡”二字来形容。

 

|《神奇女侠1984》评分 图源于网络


但看出来两部影视剧评价曲线的区别了吗?《大秦赋》的五根柱子,几乎一样长,而《神奇女侠1984》,尽管评分也不咋地,然而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基本是随着三星那根柱子(45.5%)分布。


怎么解释?给同一部作品打分,不大可能从一星到五星一个人打一个分,最后每个分段人数比例都在20%上下。一般来说,分数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值波动。因为大家的审美有共通之处,对同一作品的好恶不会有天差地别。


所以,分段均匀分布的情况,极有可能是水军或者脑残粉造成分数虚高。底下的评论也证实了我这一猜想。有观众表示,如果胆敢给这部剧评低分,会遭到恶意骚扰甚至谩骂。

 

|打一星会被大秦粉攻击 图源于网络


有时候,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和个人素质是成正比的。那些在公共场所看视频外放的人,多半放的内容是抖音、快手、宫斗、抗日、言情神剧。我最开始接触《大秦赋》,是被人往耳朵里“倒垃圾”。这种素质的受众有私信骂人的举动,我一点也不奇怪。


有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我这叫“听声鉴烂片”。听一些低素质者外放的内容,就可以避开好多烂片。


《大秦赋》,你不用看,只用听,就想打死编剧。比如:


|先放句神论给没看过这部剧的读者们刺激下脑子,为后面连绵不断的槽点做准备 图源于网络


正所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部作品连及格分都没拿到,正说明低素质者的淫威吓不倒任何人。


那么,下面我就细细罗列下这部作品的缺陷,同时普及一些关于秦的资料,正本清源,并让更多的人避雷,将精力用在欣赏其他好作品上。


02

这部剧的艺术水平如何?


先从配乐说起。


前面说了,我对《大秦赋》的初印象是“听”来的,那就从配乐开始谈起吧。


我对国产剧的配乐已经麻木了,古装剧的配乐都是千篇一律,主题曲也就是拉破嗓子唱几句高音,好像嗓门高能让观众共情,或者拉高作品水准似的。结果只能是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点击可以收听《大秦赋》主题曲


我们现在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了,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影视作品要求高点不过分吧?


我随便举个国外作品,其配乐都可以甩《大秦赋》十个台阶。


比如《权力的游戏》的插曲。只要听那曲子一响,大家就会联想到在北境奔跑的冰原狼,在君临跳蚤窝厮混的艾丽娅,还有在草原上奔驰的卡奥。当然,因为国内许多作品都会抄袭欧美大作的音乐,所以当你赶到屏幕前想去看这部HBO大作时,很可能看到的却是国产综艺节目片头。

 

击可以收听《权力的游戏主题曲


而《大秦赋》的很多问题,就是国内影视剧的通病。不少作者创作不行,抄袭国外作品蛮会的。《大秦赋》自然在套作方面不会免俗。


再说台词。


这部剧的第一集的第一句话就是抄的。小学生抄范文都晓得,不要抄开头结尾,不然一下就露馅了。这剧编剧是真的敢抄。


《大秦赋》第一集开篇赵政的独白 图源于网络


片中秦始皇最开始的独白完全抄袭自《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原话是这么说的:“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到《大秦赋》被弄成了这样,“我是你们的王,天下的主宰。我终结了五百于年的纷乱岁月。曾经的敌人,共同成为我的子民。欢呼吧,我的子民。我的功业,将被浇筑在青铜器上,铭刻在高山之巅。我的荣耀将光照天下,痛饮吧,我的子民,我的功业将泽被你的子孙。永远流传于世,我,是嬴政。


除开一句“痛饮吧,我的子民”,其他的就是《堂吉诃德》那段话的另一翻译版本。

 

除了抄袭之外,整部剧台词质量都很差,给人一种装腔作势的印象。制作者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懂几句古文,总爱插几句文言就拿“彩”字来说吧,这个字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好”。在剧中快被玩烂了。

            

 |大家都只会说“彩” 图源于网络


不管男的女的,在什么场合,表示“好”就一律说“彩”。一个人发言完毕,前一个人刚说了“彩”,后面十几个人啥也不会说,只会跟着“彩”啊“彩”。

 

大家联系一下日常生活,你平日里的词汇就这么贫乏吗?你只会“好,好啊好,真的好”的这么说吗?正常人是这样讲话的,“干得漂亮”,“有道理”,“可行了”。


况且在战国时期是没有“彩”这个字的,“彩”字到汉朝时期才有。其本义是指丰富美丽的颜色;另说其本义为文采,文章才华。而“喝彩”过去指的是赌博掷骰子,呼喝作势,希望中彩。

这部剧的制作者,打着“展现历史高光时刻”的幌子,却把先人们拍成只会点头称是的傻子。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秦帝国》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跟一群人安排同样的台词还造成角色扁平。结合现实生活,遇上喜事,性格活泼的人可能喜形于色;冷静镇定的人可能仅仅点下头;爱出风头的人可能连吹几个口哨。台词设计好了,人物性格就鲜活了。此剧编剧看似是想“还原历史”,实则是“偷工减料”。这么一来,干脆按照古语写个模板,遇上什么场景直接把古语插进去即可,都不用换词。

 

|在此剧中,赵政被塑造成“救六国民众于水火”的盖世英雄  图源于网络


问题是编剧是个半吊子水,用典故用得不是那个味。比如嬴政说自己要“解救六国庶民于倒悬”。“解民倒悬”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焚书坑儒”的嬴政讲儒家经典中的话?

 

现代汉语受西方语法影响较大,我们用的书面语很多都带有“翻译腔”。一下白话,一下古语,造成的后果就是——人物像在两个时空跳来跳去。编剧到好,不仅台词半古不白,还抄了西方作品译文,不协调就更明显了。

 

看看国外作品《蛮战》。人家不仅复原了拉丁语,而且连口音都要矫正。中世纪的拉丁语口音和古罗马的是有区别的,要矫到发音纯正为止。

 

用古语的话,也要丰富下词汇量,多用点句式,多学几句古话,不能拿文言文作为自己词汇贫乏的挡箭牌。没水平考证的话,就规规矩矩写大白话。


再说演员。


说完“听”的方面,再“看”一眼这剧,那真的是辣眼睛。

 

国外有个CW电视台,被戏称为厕所电视台。它的作品和国内电视剧很像,在又臭又长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邪恶力量》一共有三百二十七集,到现在还没完结。

 

《吸血鬼日记》海报  图源于网络


为啥大伙还看得下去?


首先,国外电视剧是一季一季播的,一季大概也就那么一二十集。每次播完了再等一年左右才会有下一季,中间出了错好改正,可以调整演员,打磨剧本。更重要的是,人家CW电视台演员个个都可以做模特,俊男美女如云。这个电视台主打青春偶像剧,像《吸血鬼日记》就是其产品。

 

《大秦赋》一来就七十几集,选了角色中途不好换,只能一错到底。前面说台词差吧,还可以靠演员魅力来救,大秦赋演员是怎么选的角?

 

要40岁的张鲁一来演13岁的嬴政,演他母亲赵姬的女演员还比张鲁一小三岁。就这么一个满脸褶子的老男人,对着一个明显比他嫩很多的女人叫“妈”,你看合适吗?   

        

|13岁就满脸褶子的赵政  图源于网络


还有演员化完妆,看上去根本没有古代人的那种风格。远远看一眼,倒像是在拍街头那些汉服爱好者的廉价cosplay。

 

|粉底太厚了  图源于网络


你看赵政生母赵姬脸上化的浓妆。粉打得是如此之厚,腻的都恨不得掉下渣子来,口红又选个特别艳俗的深红色。且不说古代有没有这些化妆品,我就当是在拍架空剧,就问一句,好不好看?

 

制作者懒到什么程度?化妆都不肯好好给演员画,这妆容说句难听点的,不像太后,倒像上了年纪的失足妇女。

 

再来个对比吧,看看美剧《罗马》里的演员与化妆,有没有这么违和。

 

|美剧《罗马》中女演员  图源于网络


不清楚古代人怎么打扮的也不要紧,少抹些乱七八糟的美妆,少搞些花里胡哨的发型,少戴些珠光宝气的首饰。都可以规避许多考证漏洞,甚至还可以节约点经费。


本来国内“白瘦幼”“高富帅”的审美就是畸形审美。平时拍个都市炫富剧这样恶心下人就算了,拍古装剧还搞磨皮艳妆,也是想的出来。


03

这部剧的历史还原如何?


先说道具。


这部剧还不光是艺术方面不过关。要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就是借历史故事搞创作也就算了,制作者还嘴硬自己是在“还原历史”,那我们就先来看看他的道具吧。


首先,里头的冷兵器总是带有一股浓浓的塑料感,缺乏金属的光泽,这就不说了。单就形状式样来讲也不对。

 

|《大秦赋》中秦军的戈  图源于网络


例如剧中出场率很高的戈或戟,这种武器的演化过程很明晰,国外学者已经给出了过程。


比如下图中D那种式样的戟,就是典型的公元前三世纪秦国的戟。

 

戈的演化过程  图源于网络


黑白画太抽象了?来张彩色的复原图。我寻思,现在又不是刚村通网,不是老说互联网接入率高的吗?这图随手一搜百度上都有不少吧。

         

鱼鹰社复原的秦军士兵 图源于网络

|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戈和戟 图源于网络


而战车和戈的问题,古兵器爱好者无论是正面的科普介绍,还是打假辟谣不算少。


战国时代的战车大概由三名士兵操纵,一个负责驾车,一个持弓,一个持戈或者戟。负责近战的那个士兵手持的武器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老长老长的,而很多时候是作为短兵器出现的。

           

 图源于网络


这样的戈在战车上当然不好使,太短了。

 

 图源于网络


用长杆武器的话,战车也不是一个好平台。战车太窄,不适合长戟的刺捅,挥戈就更不用说了。

     

| 图源于网络


长杆武器在车上究竟该怎么用呢?答案是主要是用于防御。


战车在沙场上并不是一马平川的驰骋,它自身又太过笨重不好转向。而一旦减速,周围步兵肯定围上来,就会“stuck in a melee(陷入近战)”,这时候近战士兵能站起身来挥舞手中的长杆武器,可以驱赶试图靠近的敌人。


说一千道一万,就一句话:战车不好使,骑马持枪冲锋不方便多了?


自《大秦赋》播出后,无数营销号便跟风尬吹“领先N年”的大杀器——战车与戈。但是,他们连戈和戟都分不清。按一种分法,剧中秦军用的不叫戈(dagger-axe),而是戟(halberd)。严格来说,戈应该没有前端的尖刃,被定义为用匕首取代横置的斧刃的组合武器更为合适。这只是个文字游戏,混用也无伤大雅。


   |吹过了 图源于网络


比这更严重的是,该剧带头误导了不少对爱好者对车战的理解。真以为车战是全速冲锋进人堆里开无双,战车是黑科技。真实的历史是:从世界范围来看,那时的战车就是要被淘汰的装备。甚至可以说,这玩意在战场上就是坑队友的。


例如《军团与方阵》一书是这样评价战车的:“它们的作用很明显——冲入密集阵形的步兵中,将对方切割开,毁掉古代士兵所需要的关键凝聚力。”


事实却恰恰相反,战车往往把自家阵形给毁了。为什么?因为,战车是特别容易瞄准的目标,“套着挽绳的马会被射死,翻倒在尘土中,使得它们的战车被抛向空中,上面的驭手会被从车里甩飞。受伤的马匹偏离路线,撞上它们附近的队伍,使得人仰马翻。”


在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战役中,战车攻势不仅仅是没杀伤敌人,反而将自己人弄得是丢盔弃甲。马受惊后奔向了自己人的阵线,“安条克左翼的许多人惊慌失措的逃走了,剩下的人乱作一团,争先恐后地逃离受伤的马匹身后拖着的巨大切割机器。”

 

|秦军战车 图源于网络


而秦代战车跟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对比,也是落后的。此时的欧洲人已经不怎么用战车了。波斯人用的,前文提到的卷镰战车,也是传统战车改良产品。除了野蛮人中的野蛮人不列颠人,估计整个其他地方难得找到第二家还在用战车的。


就这种东西,因为《大秦赋》的造势,还成为了“冷兵器之首”,真让人笑掉大牙。

      

说完兵器再说衣甲。出土的兵马俑反映了几种盔甲式样,栩栩如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复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出土文物复原的秦军 图源于网络

         

然而制作者抄作业都抄不对。剧中的秦军甲胄,式样单调,没有质感,并且几乎没人戴头盔。


|出土文物中有石制头盔 图源于网络


这我就不苛责了。国内考古做的也不好,到现在秦兵马俑身上穿的甲胄究竟表现的是金属甲还是皮甲都还没摸清楚。所以就不谈形制,光是颜色都没弄对!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兵马俑一号坑的复原图 图源于网络


在剧中,所有秦兵的衣甲除了大面积用的黑色。制作者估计是这么想的:水德尚黑。秦国尚水德。所以铠甲全部都是黑的。

        

|剧中的秦国将军一个个像是掉了颜色的兵马俑 图源于网络


前面说的主要是国外复原成果,关于兵马俑,直接查国内资料都一抓一大把,道具组百度百科一下,都不至于把铠甲颜色搞个一团黑。

    

|剧中的秦国士兵在用绞盘为投石机蓄力 图源于网络


乱七八糟的bug还有很多,比如邯郸围城战中扭力投石机乱入中原,马镫穿越百年提前问世,不锈钢马车还有电焊痕迹都不多说了。


就连最简单的常服,都复原不好,例如第一幕里面秦始皇的腰带就用的是现代风格的皮带。

            

|不止秦皇穿着现代皮带,所有秦国贵族都穿着 图源于网络


看看隔壁制作的电影《法外之王》,衣甲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但每一件服饰,每一片铠,每一把刀都写着两个字——良心。道具不需要那么浮夸,夹着泥尘的破布,冰冷的钢铁才是古代战士生存的常态。

|《法外之王》剧照


再谈谈场面。将这些道具凑到一起,拍出的场面,真的是一个差字了得。

    

国内的制作者,特别喜欢搞“宏大叙事”,钟情于拍各种大场面。而其实际水平,连一场小规模械斗都拍不好。国内拍的打斗场面哪叫剑斗?分明是舞蹈,深得马保国之精髓。哪怕是热兵器战争背景的抗日剧,不来个“大侠”飞檐走壁跳悬崖就不过瘾。

    

有一说一,《大秦赋》至少没出现武侠风。虽然打斗场面还是软绵绵的,稍微打过兵击的人都晓得其动作有多么不规范;断肢飙血这些大尺度场景几乎是看不到的;铠甲还是“装饰品”:无论是流矢划过还是刀剑蹭过,士兵身上的甲从没起到任何防御作用。但好歹我看了几个场景中,没有用“轻功”到城墙上去砍人或者用“气功”震飞一堆人的桥段,在国内影视剧中算是及格水平了。

 

但是,不雷下人怎么能好意思呢?中华自古有奇功啊,不来几个作弊玩家,怎么对得起观众,怎么把外人吓尿呢?于是制作者请来了有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射手部队。

   

《大秦赋》剧照 图源于网络


这些人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厉害到让制导系统发明者汗颜,让美军狙击手落泪的境地。隔着一堵墙,一座城楼,他们可以准确预知对面敌人的站位,他们的箭就像长了眼睛似的,随手一抛射都能命中对手。


《大秦赋》剧照 图源于网络


就这么瞎射,对面用大盾牌都挡不住。怪不得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人家开了“透视+自瞄+无视护甲值”的挂啊,神仙谁打得过?

 

《大秦赋》剧照 图源于网络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挂逼,厉害的还在后面呢。剧中的秦军都不用瞄准,隔着队友,朝着天空开火,老天爷会让箭矢像下雨一样准确落在敌人头上。用弩这种弹道平直的武器,都能抛射,射死你,没商量;低打高,都能赢。敌军几排人的盾牌装甲都跟纸糊的一样,擦一下就死。


《大秦赋》剧照 图源于网络


从上图还可以得知,秦军还有“禁止队伤”的挂。平时打游戏,挂逼由于把自己调的太逆天,总会留下漏洞,不小心就误伤队友。但始皇帝手下开的挂,是无bug的挂。我们可以看到,两队人的衣甲颜色是一模一样的,但秦军就是这么牛,在装备一模一样的情况下都准确辨别敌我,绝不出现TK队伤的现象。


再谈下去高血压都要发了。只想向制作者讨一些外挂,打枪战游戏真是无敌了,拿一把弩都能突突掉一堆人。


辣了读者们这么半天眼睛,还是放点正常人看的东西解解火。《兰开斯特之王》是近年的一部历史大作。看看人家的场面是怎么拍的。


|《兰开斯特之王》剧照 图源于网络


不需要像《大秦赋》中那种“杀啊”“冲啊”这一类的台词,以及粗糙的鼓点配音。咒骂、呻吟和呼号才是战场的主旋律。每张图都有一种油画一般的质感,即使只看画面,都能感受到凝重和恐怖的古代战场气氛。


这些场面是怎样拍出来的呢,就拿骑兵冲阵那一段,那是用真的骑兵往人身上撞的,不是CG特效。敢这么做自然是懂古战的——战马冲撞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样恐怖,如果没有发生踩踏的话,单纯的冲撞不至于将人撞死。特别是在双方都穿了护甲的情况下,危险性就大大下降了。


兰开斯特之王》片场骑兵(减速)冲锋 图源网络


艺高人胆大。这么做首先要求制作者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不能什么事情都靠脑补其次要求演员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意外风险还是存在的。


制作者满脑子想着的都是功名,演员都是靠脸吃饭的“小鲜肉“,拍历史场面拍不出那个味道是很正常的事。

 

大秦粉别跟我说什么《大秦赋》不是历史作品,是艺术虚构。《兰开斯特之王》的蓝本也不是史实,而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不妨碍人家把古战细节复原好。

 

并且,在演员这么卖力的情况下,欧美的观众照样不买账,说情节不符合历史。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剧,《大秦赋》拍成这样,还不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就喜欢看意淫中的大秦,而不是真实的历史。

 

04

为什么这部剧恶臭无比?


最后再谈谈这部剧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这部剧我也没整个看完,因为太难看

      

其实,我连中国古代史爱好者都算不上,平时主要看的是西洋装备。就以我这外行的视角,看几个片段,都发觉“槽多无口”。对能耐着性子把七十多集看完的人,我由衷觉得是“真的猛士”。

  

秦庄襄王竟然说出“凡天下赵氏之人,皆要为我···偿命” 图源于网络


虽然具体剧情我无法细细批驳里面的谬误,但我知道不会少,网上已经有许多文章指出来了。我单单了解人物塑造和主线故事后,对这部剧所传达的内容,便有深深的憎恶。

 

这部剧将嬴政的杀伐说成是“为了六国人都能吃上饭”,将法家与秦制说成是历史的进步,把诸子百家思想说成是迂腐,将其他国家说成是保守派。简而言之,秦始皇是六国百姓的大救星,爹亲妈亲没有皇帝亲,千好万好没有秦制好。

 

秦王下基层留下了自我感动的泪水 图源于网络

 

正如瑞鹤老师在他的《正本清源:到底什么是「逻辑,私货,辩证法」?| 循迹晓讲》一文中举的例子。从一件事情,能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怎样评价一个暴虐的君主?是从人本的角度出发,批判以大一统的名义视人命为草芥的行为;还是将自己代入成为古代帝皇,大唱颂歌?这种选择背后透露的是一个人的品性。


别说评价秦制的恐怖是拿现代的视角去苛责古人。“天下苦秦久矣”“楚虽三户必亡秦”这些话不是现代人编的,是太史公记载的!


法家思想究竟意味着什么?依我之见,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和明目张胆的压迫!正如张宏杰在《简读中国史》一书中所言,“……法家提倡的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文化”。

 

可以说,法家将人性中的邪恶与市侩演绎到极致。

 

|《大秦帝国》里的商鞅  图源于网络


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我不知道他写这段话时是怎么想的,他觉得自己究竟算是“民”呢,还是“国”呢?他若把自己看成人民,鼓励主君压榨自己,这奴颜媚骨实在恶心。他如果把自己看作是国家的管理者,那也不问下自己“你配姓赵吗?”,他提出这套理论,并没有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反而落个死无全尸的下场。

 

“所谓壹教者,博闻、辨惠、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破),锐者挫。”


|油画《焚书坑儒》局部 张红年/绘 图源于网络


要消灭民众中那些知识面广的、聪明的、有信义廉耻的、有礼乐修养的、喜欢结党的、追求名誉的人。

 

这让我想到卡廷惨案中,对波兰精英阶层的清洗。然而,秦这一套并不是对外使用,而是对自己人下狠手

 

秦始皇统一六国,终结的是一个时代。春秋时的贵族气质被视作迂腐守旧,代之以锱铢必较的贪婪残忍;百家争鸣的思想交融被视作潜在威胁,代之以焚书坑儒的恐怖镇压。

 

扮演着社会凝结核作用的精英被虐杀。整个自治体系分崩离析,社会陷入散沙化原子化的状态。人民被打断了脊梁骨,成了只会对权威摇尾乞怜的哈巴狗。


可以说“秦制”就像一个吸血鬼,将受害者的生机与活力抽走,并在伤口中注入厚黑学的病菌。没有什么比一群心中空虚的奴隶更好使唤的了。这些人,什么审美什么道德都不是应该思考的东西,他们只剩下互相吞噬,茹毛饮血的兽类本能,他们成为了只有本能欲望的肮脏龌龊的最下等的人。


 |《大秦赋》海报 图源于网络


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在讲看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电影小说都太假,秦制社会要比班恩统治下的哥谭市暗黑一万倍。

 

这一套,叫诛心。

 

秦制社会中是不会有蝙蝠侠这样的英雄唤起民众内心的自尊与共识的——形成自尊和共识的基础已经被毁灭掉了。哪怕有陈胜吴广这样的起义者,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迫于无奈。一旦打倒皇帝,他们便会摇身一变成为新一届的“班恩”或者“德古拉”。至于顺民,即使你把刀枪放在他们手里,只要“暂时坐稳了奴隶”,他们便打死都不会反抗。历史也便陷入了不断地内卷循环中。

  

毁天灭地,万劫不复。你可以把你想到的“最黑最黑的咒文“拿来形容秦制。

   

有人把秦制和西方的帝国时代相提并论,真是大谬!启蒙运动时代的帝国,催生的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而秦制铁腕与集权所饱足的,不过是吸血鬼们的欲望。

同样在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不同看法。在黑泽明导演的《影武者》中,影武者是这样斥责战国著名英雄武田信玄的:“我不过是偷些小钱的盗贼,哪像你杀人无数、劫城掠地、草菅人命,竟然还说我是恶徒?

 

 《影武者》剧照 图源于网络


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可以反思历史,我们到了新世纪,却沉浸于“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中无法自拔?


最开始我表示,欣赏水平和个人素质有时候是成正比的。能够歌颂秦制者,对是非美丑的感觉自然是扭曲的。他会带着匠心去复原吗?会带着一份虔诚去创作吗?他会带着一份纯真去聆听吗?不会的,其作品自然透露着一种趋炎附势的轻浮,和粗制滥造的低劣。

            

心术不正与不学无术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


结语


经费不够,复原水平有限,可以慢慢进步。古代题材也不一定非要和历史一模一样。像《最后的武士》《角斗士》这样的半架空历史电影一样可以博得满堂喝彩;《权力的游戏》《指环王》这样的中古奇幻作品一样可以成为经典之作。

 

然而,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制作者用没用心,肚子里有没有货,是看得出来的。价值观的缺失,更是怎么也无法弥补的。

             

希望国内制作者能认真对待历史,不要沉迷于浮夸的道具,和各类宣传造势,好生钻研,细细打磨,才能制作好影视。历史爱好者们也睁大眼睛,辨明真伪,游戏很好玩,电影很不错,书籍很有趣,女孩子很漂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

 

|2000年4月,考古人员在西安北郊一施工工地发现了七座秦代刑徒墓,这是首次在秦都咸阳周围发现的刑徒墓,这七座刑徒墓位于秦都咸阳渭河南岸宫殿区遗址以东约二千米处,共发掘出三十一具尸骨,这些尸骨有的平放,有的叠压,可以看出大都是扔进墓坑去的。清理中还发现,三十一具尸骨中有的头部被击打过,有的没有脚趾,有的腓骨骨折,有的身首异处,似是被杀死后埋葬,有的俯身作挣扎状,显然是被活埋,个别的手、足、颈还戴有铁制刑具。史料记载,修筑秦都咸阳及其渭河以南的宫殿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在数十年的修建中,全国共有几十万苦役、刑徒在此做工。赞美暴秦的人可以想想,自己回到那个时代,会是始皇帝本帝,还是这坑中白骨?


各类秦吹也“耗子尾汁”,小心哪天愿望实现,魂穿到秦,因窃钩之罪被腰斩,成为冢中枯骨;或是成为刑徒化作了长城上的一坨泥巴。


有人采访该剧导演延艺,问他这部剧的想向观众传达什么时,他是这么回答的,“我们为《大秦赋》这部剧所做的努力,就是想激起人们…愿为国家慷慨赴死的豪情…这是全剧的魂,是根。”

 

看见了吧,《大秦赋》的拥趸千万不要怕死。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希特勒的爱豆腓特烈大帝是如何成功的? | 循迹晓讲


为什么日本的“鬼怪”文化能如此繁荣? | 循迹晓讲


你们有什么资格叫傅聪“叛徒”? | 循迹晓讲


为什么「根正苗红」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要“背叛”革命?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