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代严禁「私盐贩售」,为何总有人不怕“铁拳”? | 循迹晓讲

谢承汇 循迹晓讲 2022-03-17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主讲:谢承汇

◎ 策划:谢承汇

◎ 责编:马戏团长

◎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行为,请在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如今,我们提到盐不会有什么感觉,但在古代,盐却是国家战略物资。而对于古代的老百姓来说,盐和空气水一样,根本离不开,不仅每天都要吃,而且为了长期储存食物,防止食物变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腌了。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盐,一直是被国家垄断的一种商品,私人贩卖食盐是件罪大恶极的事儿。不过因为市场太大利润太高不少人铤而走险,把目光投在食盐买卖身上,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一种生意:贩私盐


今天咱们就来梳理一下贩私盐这个行业的兴衰史。



盐这种东西生产很容易,靠着海的直接煮海水就能得到海盐,内陆地区也有很多盐井。所以最早的时候,盐的生产贩卖都是民间自己搞,国家是不多过问的。


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为了让齐国称霸一方,就需要快速积累财富。于是,齐国就食盐的生产贩卖变成国家行为。


如此这般,齐国的国库储备很快就上来了,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 管仲画像


他国家看到齐国因为卖盐发了家,也开始有样学样,把盐的生产贩卖收回国家手中。慢慢盐的买卖就成了官方行为,民间不能私人买卖了。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商鞅在秦国变法,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贩盐政策。设置“盐铁市官”,专门管理“川泽之利”,不仅仅是盐,还把其他“大自然的馈赠”收归国家。之后商鞅被秦王车裂,但他变法的内容,尤其是这些挣钱的内容,并没有被废除。一旦发现有人私贩食盐,以秦国的法度,最轻也要砍断双脚。


虽然有严刑峻法,但是民间贩私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主要原因在于:官盐实在太贵,生产食盐成本并不高,但国家介入之后,中间每一步都要收税,中间商实在太过庞大,消费者实在买不起。又不能不吃,这中间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朝初期,汉初奉行黄老的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觉得卖盐这件事儿应该放手交给老百姓去干,国家不要干涉,顶多收个税就行了。于是在民间出现了很多盐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私盐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贩盐就是风口,抓住机会的私盐贩都很有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汉名臣司马相如的岳父了。


◎ 汉代井盐生产


司马相如的岳父是四川人,四川的井盐在当时很受欢迎,他岳父从事卖盐生意,特别有钱,甚至比朝廷还要富裕。恰好当时处在汉武帝南征北战时期,国家财政跟不上汉武帝花钱的速度,于是武帝就想到跟司马相如的岳父等盐商借钱。


谁知道,这帮盐商死活不肯借。武帝下令把盐变成国有资产,私人不许买卖。并且下令,如果有人胆敢买卖私盐,那就直接砍断脚趾。


紧接着,又变成跟秦国时期一样的局面,虽然有严刑酷法的震慑,但是民间卖盐的行为还是屡禁不止。


俗话说得好,法不责众,统治者一看这卖盐的事儿既然管不了,那就干脆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你们别太过分,国家就不搭理你。就算被抓,交点儿钱还是可以免于处罚的。于是私人盐贩这个行业一直处于社会边缘地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初年。


◎ 汉昭帝专门为了“盐铁专营”开了一场辩论大会


唐朝初年,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官方垄断卖盐主要为了收钱,如今也不差这点儿收入了。于是国家干脆顺应民意,放开了私人卖盐政策,民间盐贩得到蓬勃发展。不过好景不长,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帝国国力迅速衰落。看到国家入不敷出,唐朝又把盐变成国有资产,民间不得经营。


唐王朝很聪明,他们吸取了之前王朝对私人卖盐屡禁不止的教训,出台了一系列管控盐的手段。先是在市场中设置了很多专门卖盐的地方,每年都招标,中标的人可以到这个专门的地儿卖盐。国家把低价收购上来的食盐高价卖给商人,让他们专卖,从中挣一大笔差价。


这个差价高得离谱,拿当时首都长安为例。当时长安比较流行一种青海盐,这种盐在市面上买44文钱一斤,但是它的成本才5文钱一斤,朝廷从中赚了将近10倍的差价。唐朝中后期,食盐收入占了整个唐朝收入的一半,可以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几次中兴,盐都帮了大忙。


除了设置专门的卖盐地点之外,唐朝也出台了严酷的法律,打击贩卖私盐的行为。


凡是贩卖食盐的人,直接死刑,而且他的邻居如果没有举报,也要连坐。在这种严厉打击之下,唐朝中后期,整个国家的盐贩几乎消失了。与此同时,盐成为唐朝的重要财政支柱。唐代宗之后,基本形成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局面。


◎ 截图源于黄天华所著《中国税收制度史》


不过也因为唐朝人打击的太狠了,导致不少反抗势力,比如说黄巢。他们一家都是私盐贩子,很有钱,手下也有不少亡命徒。后来黄巢科举不顺,想继承父业卖盐也被朝廷打击,想卖身长得又丑。只能起兵造反,甚至攻入首都长安。


到了宋朝,虽然商品经济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国家对盐的控制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不过盐这个东西,在历史上一直是“越专营,越猖獗”。导致宋朝的贩私盐行业,也成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贩私盐的人成份复杂、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很广。


在福建以及西部的四州地区,“地险山僻,民以私贩(盐)为业者,十率五、六”,即当地居民的百分之五、六十常年以贩私为生。江西、两广等地也有类似的情况,甚至整村整村的人组团贩私盐。根据史料记载:“赣、广间,(民)常以岁杪(年底)空聚落往返,号盐子。”


◎ 截图源于黄天华所著《中国税收制度史》


朝廷对这些盐贩子的打击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巨大利益面前,私盐贩子不得不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跟国家机器对抗。私盐贩子往往上百人集体行动,甚至有些地区,上千人武装押运私盐也不在少数。水路上,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南宋时期,浙江温州一代,就经常发生“私盐百余舰往来江中,杀掠商贾”的事儿。


宋高宗绍兴四年二月八日,监察御使广南宣谕使明橐,上书说:“臣自人广东界,闻大棹船危害不细。其大船至三十棹,小船不下十余棹,器杖锣鼓皆备。其始起于贩鬻私盐。力势既盛,遂至行劫。”由此可见,当时私盐贩子的规模。


正因这样,宋朝廷和私盐贩子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但因为宋朝的主力军“禁军”的主要任务是防范北方外来民族的侵扰,而镇压盐贩的军队大多是乡军这种不入流的二线力量,导致宋朝廷在跟盐贩子的冲突中,输多胜少。到了南宋中后期,首都临安城内城外,遍布私盐贩子,而朝廷无能为力。


虽然盐贩叛乱给朝廷带来很大影响,但是毕竟盐可以给朝廷带来不小的收入,控制私盐一直是传统社会的国策。


直到元朝时期,蒙古人把盐业专营做到了极致。他们不仅效仿唐朝对卖盐管控,而且疯狂提高盐价,官方价格比产地价格高了快500倍。


盐业专营短时间给元朝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盐业收入一度达到全国总收入的80%,不过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元末几个带头起事儿的,很多都是盐贩出身。像是张士诚方国珍这俩人都是盐贩,朱元璋虽然没卖过盐,但是他却得到不少盐贩子的支持,才有了他贿赂郭子兴,自己回老家招兵买马的故事。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元末乱世,实际上是一帮盐贩夺江山。


◎ 影视剧中张士诚形象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虽然控制私人贩盐,但是也懂得“堵不如疏”的道理,增加了很多民间卖盐的通道。朝廷会给盐贩卖“盐引”,作为可以私人卖盐的凭证。


全国上下尤其是江南几个盐产地出现了大量盐贩,这些盐贩得到好处,也为朝廷干一些额外的事儿作为回报。比如他们会接待朝廷官员,甚至皇帝。清朝康熙乾隆几次南巡,盐贩报销了很多花费。再比如盐贩会动用私人武装,帮助朝廷运输粮食。可以说到了明清时期,盐贩才真正跟朝廷和谐共存。


说了这么多盐贩,其实有一帮人一直没提,就是盐农。他们日复日一制作食盐,每年都要给朝廷缴纳大量的盐。比起那些富可敌国的盐贩,这些人的生活太艰难了。


宋朝规定,盐农的工作和生活必须在官兵监督下进行,如果想离开盐场办点儿事儿,必须脱光所有衣服,用水冲洗一遍,目的就是防止他们私藏食盐出去。到了元明清时期规定,盐农都是世袭的,不能改行。除了生产食盐,还要从事徭役工作,可以说生活的是暗无天日。


我们今天很容易能吃到便宜的食盐,主要还得感谢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大机器代替了人工之后,盐的产量质量有了巨大提高。盐也不再是国家战略物资了,估计只有在听信谣言之后,什么盐能防辐射能防新冠,才有大量抢购食盐的事儿发生了。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从放牛娃到“最高科学家”,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是如何跌落神坛的?| 循迹晓讲


王冰冰“塌房”事件:公德私德孰轻孰重?| 循迹晓讲


对于你来说,养育和生育哪个更重要?| 循迹晓讲


人不一定胜天:200年前的一座火山爆发,如何改变了世界?| 循迹晓讲




◎ 截图源于黄天华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