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一个穆斯林国家,为啥成了养猪专业户?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5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今年年初到现在,中国的邻国哈萨克斯坦可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下台,新总统托卡耶夫上台。上台后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取消纳扎尔巴耶夫的个人崇拜,总统只能当7年等等,看起来这个国家要走向正途了。
◇ 哈萨克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就这么一个国家,有一项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主产业——养猪。
◇ 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至2020年9月1日,哈全国生猪存栏量93.62万头。得益于欧亚经济联盟统一市场的建立,2019年,哈萨克斯坦对亚美尼亚猪肉产品出口量大幅增至39.2万吨。
哈萨克斯坦的民众大部分都信仰伊斯兰教,在伊斯兰世界里猪是万万不能碰的,甚至连说一句都会脏了嘴巴,然而哈萨克斯坦却能把养猪当成他们的支柱性产业,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他们养猪的历史。
最开始哈萨克人不信伊斯兰,也没有养猪的习惯,民众基本都以放牧为生,13世纪当地被蒙古征服后,当地人民逐渐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成了穆斯林牧民。
◇ 哈萨克训鹰人
那么在这片土地上养猪,且不说会不会亵渎神灵,但从经济上讲也不划算,猪是杂食动物,吃的东西和人差不多,草原地区土地贫瘠,粮食紧张,那点粮食人都不够吃还要省下来喂猪,牧民们不舍得。
再有在草原文明中,每年必不可少的就是转移草场过冬,这要求草原上的动物必须得合群还得有运动能力。但猪的肚子都贴着地,腿也短,运动能力不行,合群性还差,而牛羊则是理想的群居性动物,性格也相对温顺。毕竟,你牵着牛马能走上几十公里,你牵猪走,试试看。这时候养猪就成了一种累赘。所以那些不是穆斯林的游牧民族,像蒙古人,乌克兰哥萨克,他们也一样不养猪。
◇ 这种生活生产方式很难实现规模化养猪
然而这一切从苏联建国后开始改写了,首先是苏联高层要求宗教世俗化,大量的清真寺被拆毁,妇女也摘掉面纱,男人剃掉胡子参加工作,这样一来中亚地区原教旨主义的成分就没那么重,只要不去做那种跟教义特别对着干的事,人们还是可以做的,毕竟人得工作才能活着。
另外当地人口也进行了一场大洗牌,苏联在20年代开展农业集体化,中央认为从事畜牧业“具有与社会进步相抵触的落后的性质”。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改造在中亚草原上开始了,牧民们被迫宰杀掉自己的牛羊,在荒滩上建立的集体农庄里劳作。让不熟悉农耕的牧民去种地,结局只能是农业和牧业都遭受到严重打击。
1932年苏联地区出现了大饥荒,光乌克兰就饿死三百万人,哈萨克斯坦的灾情也很严重,死了150万,当时哈萨克一共也就不到500万人,按饿死人口的比例来看,他们绝对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苏联的统治下哈萨克人在哈萨克硬生生的成了少数民族。
被饿死了这么多人,而苏联又喜欢流放犯人,流放地点就是中亚和西伯利亚,于是大量的其他民族人口被迁入哈萨克,在这些外来民族中,不管是俄罗斯族、乌克兰族还是德意志人都对猪有着特别的偏爱。斯拉夫人认为猪是富足的象征,在德国的俚语当中则用“他有一头猪”来形容某人的运气好,有些德意志人在过圣诞节的时候,甚至会用圣诞猪取代驯鹿。
民众有了养猪的基础,那猪的饲料从哪来,50年代开始赫鲁晓夫在苏联推广种玉米,在他眼中,玉米是个巨大的“宝藏”——能一条龙地解决人类的粮食、副食和动物饲料。有了玉米简直就等于有了粮食,和肉蛋奶。
◇ 玉米晓夫对玉米的钟爱溢于言表
◇ 有了玉米,啥都有了
就这样在哈萨克也出现了大量的玉米地,因为玉米比较容易活,对土地要求不高,再加上中亚气候也足够温暖,因此哈萨克的种植运动大获成功,到了上世纪70年代,哈萨克一跃成为了仅次于乌克兰的苏联“第二粮仓”,原本自己吃都不够的哈萨克人,现在可以拿粮食支援其他加盟国了。
不过在苏联这样的国家,哪怕是有了物质和人口基础,要推行养猪还要一项必须的东西——领导们的批准。
一切细节都要参照领导指示的来,而领导对养猪这件事也是相当支持。导师们虽然喊着精神可以决定一切,但他们心理非常清楚,大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提高士兵和工人的身体素质,要在接下来的战斗和建设中继续实现大同理想,迟早要解决吃肉的问题。
另外,猪骨、猪皮、猪鬃都是有用的工业原料,在以工业立国的苏联,想要国家富足,就必须要大规模养猪。简而言之,苏联和猪是分不开的!
◇ 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
在官方的支持下,苏联各地成立了大量的养猪场,无数饲养员因为养猪养的好获评先进个人,加里宁州的饲养员瓦莲吉娜·别洛娃因为养猪获得红旗勋章,据官方资料显示,她一个人就在半年之内养大了一千头猪,到年底交了12万公斤的猪肉,一个人的工作量比整个国营农场的KPI还要多。
前些年俄罗斯有个新闻,一枚列宁勋章丢失,警察找到后还给失主,而这枚勋章是70年代因为养殖场表现出色而获得的集体列宁勋章,列宁勋章是苏联时代最高的荣誉奖章,所以你就能知道苏联对猪有多重视。在全国养猪的大环境下,哈萨克也没能免俗,苏联专家培育除了能适应内陆草原生活的哈萨克杂交猪,到1990年,哈萨克斯坦的农场里大约有320万头猪,对于一个气候干旱,草原贫瘠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 鉴于苏联养猪如此成功,我国在1956年7月由机械化农业编辑室编译,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养猪的先进经验》一书
进入90年代以后,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业又开始回落,此时赶上苏联解体,当地的俄罗斯族人大量外迁,回到俄罗斯。俄罗斯族人口从620万下降到360万,另一方面,为了提升主体民族的地位,哈萨克斯坦出台了《移民法》,想吸引全世界的哈萨克人移民到这里。
◇ 1926-2009年哈萨克斯坦人口分布情况
在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哈萨克人的比例从四成上升到三分之二,俄罗斯族等其他吃猪肉的民族下降到不到四分之一,这么一来,当地的养猪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不过就算再收到冲击,毕竟此前他们已经养了几十年的猪,养猪业对哈萨克斯坦来说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全取代不现实,加上这些哈萨克人早已经世俗化,拿手摸猪不是不可忍受的事,因此今天养猪业在当地还是重要产业,产品大部分都销往俄罗斯和中国。
◇ 哈萨克斯坦的香肠工厂
和那些保守封闭的阿拉伯国家相比,哈萨克斯坦是世俗化国家的典范,这种国家知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知道信仰的力量再强也不如真金白银来的实惠,与其抱着古兰经饿死,还不如“猪肉从手过,真主心中留”。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花衣魔笛手:人类的绝望才是童话的底色 | 循迹晓讲
带错头巾就打死,伊斯兰女性的命不是命? | 循迹晓讲
俄军动员30万,乌军“覆灭”进入倒计时?| 循迹晓讲
赏金猎人:你给我Money,我给你“正义” |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