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动员30万,乌军“覆灭”进入倒计时?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2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俄乌局势又有新进展,战争进行到现在,大帝说俄军“没有损失”,胶合板大元帅说阵亡了5937名俄军官兵。于是,9月21日,俄全国进入部分动员,准备动员出30万士兵上前线。
◇ 是的,从边疆地区调来的炮灰不能算嫡系俄军
◇ 动员令下达后,大量俄国民众购买机票或开车离开俄国
◇ 但是吧,俄罗斯财政部的文件显示已经阵亡48759人
之前的文章讲过总动员(详情参见:总动员就能解决乌克兰?精俄此计真的管用?| 循迹晓讲),说国家进入总动员政权就很危险了等等,结果普京这次是部分动员不是总动员,看来他是看了我们的文章,悉心接受了我们给他的不成熟的小建议。
言归正传,动员这个词是战争平民化的产物,在古代没有“动员”的概念,因为打仗都是贵族骑士之间的事,一个公国有战事国内的骑士们就要带上盔甲武器参军,整个过程都跟平民没多大关系。而“动员”这个词出现已经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8世纪末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民众揭竿而起,不仅废了国王,还把国王两口子送上断头台。
◇ 《拿破仑·波拿巴在阿尔科拉桥上》
当时其他国家大部分是君主制,看见法国如此乱象感觉瑟瑟发抖,生怕这股潮流会流向自己的国家,于是在1793年,欧洲各君主国组成反法同盟向法国开战,在紧要关头法国国民公会在1793年8月颁布《全国总动员法令》,宣布“从现在起到一切敌人被逐出共和国领土为止,全法国人民始终处于征发状态”。
总动员令发布后,在很短时间内,就组建了一支42万人的军队,法国的这次总动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动员”概念,制定了动员法令,明确了动员内容,此后的战争因为规模都比较大,大部分时间里各国都会下达动员令,具体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大方向上大差不差。
这种动员令分成两种,总动员和局部动员,其中总动员的规模更大,招的人更多,基本就意味着全国进入战争状态。一战时期欧洲各国都下达了总动员令,其中一战能卷进这么多国家,就是因为俄国下了总动员令。
◇ 一战时期,冲出堑壕的沙俄士兵,
当时像英国、法国、土耳其完全没有参战的意识,最先参战的是奥匈和塞尔维亚,这俩打起来后俄国说自己是斯拉夫世界的主人,塞尔维亚跟自己签了保护协议,他的事就是我的事,宣布全国进入总动员准备参战。这一参战不要紧把德国卷进来了,德国的总参谋部在几年前制定了一份“施里芬计划”,计划大概是一旦俄国开始动员,德国也开始动员,然后先调集精兵打俄国的盟友法国,再回头打俄国。
法国政府看德国向我的边境增兵,自己也调兵遣将,于是德法宣战,德国在攻打法国的过程中军队占领比利时,英国是比利时的保护国所以英国也对得宣战,从某种程度来说,欧洲能打成一锅粥就是从俄国总动员开始的。
说完了战争动员的大致概念,再来聊聊想完成动员得需要什么。
首先它要求现役部队中要有足够多的优秀老兵和军官,一战结束后德国只允许保留十万国防军,但短短几年之后德国就扩军刀上百万,究其原因就是这十万德军不是按普通士兵训练的,而是按精锐军官准备的,一旦扩军这些士兵能迅速晋升为班长甚至连排长,把刚入伍的菜鸟练成合格的士兵。
◇ 德皇威廉二世检阅部队
◇ 二战前,德军之所以能迅速扩张全靠一战中幸存下来的老兵和经验丰富的军官
有这样的老兵,军事动员才算有意义,否则的话就成了一战时期的沙俄军队。
战前,沙俄军队曾规定,一个合格军官必须经过6年中学教育和2年在职培训。可现实却是,只有21000名预备役军官接受过相关训练,因此,沙俄军队不得不大量的召回退役军官来填补这个空缺,甚至有时候一次性晋升大量士兵为军官来补充。整个一战期间俄国先后动员了1500多万的大军(二战动员了约3440万人参战),虽然人多,但兵源素质极其低下,没多少老兵教他们战术要领,很多士兵上战场后连最基本的匍匐前进,拆铁丝网都不会,士兵在前线过不了几天就会被机枪打死,对他们而言端了长官司令部比拿下对面阵地容易多了。
◇ 一战期间的沙俄军军官
◇ 一战时期的沙俄军队
于是俄国战壕里不断有人哗变,本来是为了增强战斗力才动员的士兵,因为没有合格的军官进行训练组织,反倒让他们成了不稳定因素。
另外,战争动员不是光征召来那么多士兵就解决问题,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进入战时轨道,动员之后军工生产要排在工业生产的第一位。
一战初期德国的军工生产占工业生产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到了1917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75%,法国1918年与1914年相比,军工部门的工人数增加33倍,大炮日产量增长16.4倍,重型炮弹日产量增长103倍。在这一时期国家工业会被战争损耗,国内劳动力也会因为征兵而有所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军工产品能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势必会挤压其他产品的产量。剩下那些平时跟军工不怎么沾边的企业,也要想办法向军队提供周边产品。
◇ “大和号”战列舰舰桥顶部的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就是由尼康制造
比如说二战时期东芝给日军供应包括雷达,无线电等通讯设备;尼康、佳能在战时它们生产的光学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武器上,像狙击步枪的瞄准镜,测距仪,潜水艇上的潜望镜;生产油漆的立邦为日本海军军舰提供涂料;明治乳业曾为日本海陆军战士生产军用奶粉和炼乳;三得利公司的啤酒被日本士兵拿去开庆功宴;国内糖果巨头森永和明治公司则给士兵提供零食。
这些公司生产的产品都去填战争的无底洞,那民众能买到的东西就更少了,他们完全可能会因为物资短缺引发不满情绪,进而把矛头指向统治者。
◇ 一战时期,饥饿的德国儿童
◇ 图为1917年3月8日,俄国妇女举行“反战反饥饿”游行。四天后,沙皇被迫退位
一战时期德国进入全面动员,结果后方物资严重不足,只能用马肉代替牛肉,用人造革做皮鞋,民众的不满情绪引发动荡,最终让德国后方崩溃被迫投降。到二战时期希特勒吸取这一教训,不希望国内产生矛盾,而军事动员就会让国内矛盾加剧,所以他们始终没有发起动员。
当时的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就找到希特勒,说我们应该总动员,让工厂企业全速运转,尽一切之所能供应前线,但希特勒意味深长的回应了一句:“我知道你需要工人,但是千万别忘了1918年的教训。”意思是德国社会稳定比造武器还重要,德国一直到1943年,在战场上连连失利,物资和兵源都陷入紧缺,这时候国内才不紧不慢的开始动员,并且到二战结束他们也没开始总动员。
前文提到,在动员时国内工业会快速转型生产军工产品,但有时候战事紧急,立刻马上就需要大量的军工成品怎么办?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有足够的民用产品以备战时之需,比如说马岛战争,英国在4月3号才决定出兵,4月4号女王就签署了征集民船的命令,4月5号就有10艘民用船只跟随英国远征军南下。
◇ 马岛战争中英国登陆船团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动员民船,图为马岛战争时英国动员的滚装船正在斯坦利港卸物资
◇ 图为正通过索具向滩头阵地运送补给物资的民船
◇ 图为改为飞机运输船的大型货轮
整个马岛战争英国一共动用了56艘民用船只,比皇家海军参战的战斗舰艇还多,所以当国家进入动员状态的时候,必须能保证从民间征集来足够的民用设备,才能保证动员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要想顺利完成战争动员,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战斗部队,完备的工业体系,还要有充足的民用物资。总而言之就是跟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分不开的。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是一个烧钱的营生,必须拿出足够的真金白银投向战场,才可能换来胜利。而像俄乌这种长时间,大规模,高烈度的战争,只有发达国家才能玩得转。要是这个国家百废待兴民生凋敝,却每天还想着征服和占领,那结局大概率是自取灭亡。
◇ 《红色警戒》中动员兵的价格比警犬还要便宜
最后,笔者想到一个小故事。
1914年夏,沙皇尼古拉二世拒绝签署总动员令,“因为那意味着战争!”总参谋长对沙皇说“我们并不是总动员,我们只是充实面向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几个军区的兵力”、“这是局部的总动员”“局部的总动员只是一种必要的威慑、并不意味着战争!”于是沙皇签字了。
当动员令被送到总参谋部的时候,有个军官问:“什么是局部的总动员?怎么局部总动员?”长官回答:“天知道什么是局部的总动员,总动员就是总动员!”于是在之后的几天里俄国开始按照计划动员兵力、召集休假的士兵、充实军需仓库。
这一切让德国总参谋部怒不可遏。沙皇于是写信给德皇说:“我们只是在搞局部动员,这是为了维护和平!并不意味着战争!”对此小毛奇的看法和俄国同行高度一致“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局部的动员!”接下来的故事就不费口舌了……
“历史不会重演”这句话在过去的大部分时候是一条公理,但今天好像显得像是一个“祝愿”,因为虽然历史不会重演,但人掉进坑里的时候,姿势总是大同小异。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循迹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俄军祭出“督战队”,就能阻止士兵“从容撤退”吗? | 循迹晓讲
为啥乌军一反攻,俄军就“从容撤退”?| 循迹晓讲
乌军用假海马斯骗毛子导弹,还讲不讲武德?| 循迹晓讲
赫尔松反攻:失去后勤补给的俄军,还能否一战?|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