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罪的玫瑰”里芬施塔尔:为纳粹服务的“纪录片之母” | 循迹晓讲

三喵先生 循迹晓讲 2023-10-22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撰稿: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4000字 阅读约11分钟


提到纳粹德国,脑子里的第一印象就是邪恶,残忍,无恶不作这些个词汇。不过,这个政权,在战前的德国特别受老百姓拥戴,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纳粹重视宣传。


当时,没有网络,电视都很少见,而对普通老百姓最有效的宣传手段就是电影。而纳粹德国也牢牢抓住了这个手段,他们在战前拍摄的两部纪录片,直到现在都是电影美学的经典教程,甚至被誉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那这其中有什么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用尽各种手段去打击异己,强化自己的权威。但是如果光靠恐吓威胁,民众根本不可能服服帖帖,还得让德国老百姓从心底里拥护自己。


◇ 这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大场面不拍下来反复观摩,实在是可惜


当时纳粹每年都要在纽伦堡集会,希特勒就希望把这盛大的集会场景用电影展现给德国民众,大家亲眼看到集会多威武雄壮,也才会对纳粹五体投地,俯首帖耳。纳粹希望找到当时最厉害的导演,拍最厉害的纪录片,来给自己做宣传。


当时希特勒在挑导演的时候眼光独到,毕竟人家也是落榜艺术生嘛,他找导演的标准是艺术第一,政治第二。一来二去,就挑到了女导演里芬施塔尔。


◇ 莱妮·里芬施塔尔,原名“Berta Helene Amalie”,(1902年8月22日-2003年9月8日)德国舞蹈家、摄影师,电影演员和导演。里芬施塔尔于1933年拍摄了纪录片《意志的胜利》,1936年,她拍摄了柏林奥运会宣传片《奥林匹亚》


里芬施塔尔从小就是舞蹈演员,后来转行电影导演之后,非常执着地去拍摄各种唯美的镜头,在当时的德国电影界已经是个名人了。希特勒对她的作品非常欣赏,把里芬施塔尔叫到他办公室,希望她去拍摄1933年的纳粹纽伦堡集会。


◇ 希特勒与里芬施塔尔亲密合影


里芬施塔尔一开始拒绝,因为她对纳粹思想一无所知,政治觉悟不高,这要拍不好就麻烦了,但希特勒看中的就是这个,因为要拍出来的纪录片是给一无所知的德国老百姓去看的,所以导演最好也是对政治一无所知,但一定要对每个镜头都做到极致的美学表现。


要是论起这个,里芬施塔尔正适合,希特勒同时向她许诺,里芬施塔尔绝不仅仅是导演,她是整个集会的总指挥,整个纳粹党高层,包括他自己,都会配合拍摄,这种权力对于电影导演,那真是前所未有。


这么一通劝下来,没哪个导演能不答应,于是就这么敲定了,1933年里芬施塔尔接下了拍摄纳粹纽伦堡集会的任务。


◇ 1933年9月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纳粹集会上。

◇ 1933年9月2日,希特勒在一众军官的陪同下走上检阅台


到了拍摄现场,里芬施塔尔才发现问题很多,她就不到一个月准备时间,跟纳粹的高层沟通又不畅,于是起了很大冲突,她一心想要镜头的唯美,要求游行的队伍绝对服从她的指挥,走队列一遍不行就走第二遍,直到自己截取到满意的镜头。


纳粹高官们哪里肯干啊,双方一时间剑拔弩张,拍摄也很不顺利。饶是如此,整个剪辑出来的纪录片效果也非常震撼,纳粹当时的私人武装叫冲锋队,镜头里一排排穿着褐衫的冲锋队员整齐地走过检阅台,接受希特勒和冲锋队司令官罗姆的检阅,这些镜头让纳粹领导层非常满意,剪辑后的纪录片被命名为《信仰的胜利》公开发行。


◇ 《信仰的胜利》中冲锋队走过检阅台的画面

◇ 《信仰的胜利》宣传海报


但是发行之后没多久就出事儿了,纳粹高层发生了残酷的清洗运动,冲锋队高层被希特勒基本杀光,而整个冲锋队也被边缘化undefined这就很尴尬,《信仰的胜利》里头,罗姆和冲锋队的镜头太多,哪儿哪儿都躲不掉,只能把这部纪录片低调处理。


◇ 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把自己曾经的亲密战友罗姆干掉


希特勒赶紧找到里芬施塔尔,让她做做准备:1934年的纽伦堡纳粹集会玩儿个大的,而且,这次你有更多的准备时间,权力也会更大,整个导演的计划你来拿,然后集会的所有活动是跟着导演计划来的。经费呢,希特勒直接说了,无限。在这样的情况下,里芬施塔尔决定再接再厉,拍摄一部更完美的纪录片。


希特勒说到做到,里芬施塔尔拿到了巨大的权力和无限的经费。整个集会现场提前搭上了摄影机移动的导轨,演讲台前面甚至还给挖了坑,为的是让摄影机在底部仰拍凸显主角的高大。当时的收声技术不发达,纳粹高官在现场演讲声音不清晰,于是里芬施塔尔专门请他们在录音棚里再念一遍稿子,以获得完美的效果。


她的拍摄团队比去年多了不少,去年手下总共不到五十个,今年光摄影师就三十六个,再加上灯光特效师几十个,专职司机都有二十六个,总共172人。这群摄影团队成了纽伦堡党代会的指挥官,在希特勒的严厉命令下,里芬施塔尔说什么,纳粹的官员和军队都必须绝对服从。


整个拍摄过程持续了六天,原始胶片的长度达到了十七公里,能从北京市区一直铺到通州,里芬施塔尔亲自领导后期的剪辑工作,甚至经常就睡在工作室里。最后剪出来的两小时片子被命名为《意志的胜利》,效果非常震撼。希特勒非常满意,赶紧命令把这部纪录片给发了。


◇ 1934年,德国纳粹在纽伦堡的集会

◇ 著名的《意志的胜利》海报


《意志的胜利》一发行,德国的老百姓简直就惊了,大家哪见过这阵势。影片一开始希特勒坐着飞机从天而降,接受民众的欢呼,镜头中纳粹的各种仪式宛如宗教现场,特别庄严肃穆,那些个党卫军的士兵一个个宛如钢铁战士。而且,片子中还有特别多群众的镜头,比如热情洋溢的少女,狂热的小孩子,这些放在一起,再加上里芬施塔尔精心挑选的配乐,在感官上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 希特勒走下专机

◇ 希特勒在纪录片中非常伟岸非常霸气

◇ 纪录片中出现的少女

 狂热欢呼的民众

 整齐划一的军人,肃穆的会场,声震云霄的口号,无处不在的力量和秩序,让身在其中的个体也会产生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

◇ 摄影师趴在地上仰拍出来的画面


于是,此片一出,德国老百姓得以全身心沐浴在纳粹的教化之中,从此心向元首,在政治宣传上非常成功。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大家一看,好家伙,原来电影美学能被玩到这种地步啊。所以里芬施塔尔因为这部片子,国际上各种奖项拿到手软,威尼斯电影节金奖,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这都不用说了,甚至当时的法国总统达拉第亲自给她颁发奖项。


在电影史上,《意志的胜利》也是一部无法绕开的作品,它的镜头语言,比如说大场面怎么拍,如何突出主题,烘托气氛,也被历代电影借鉴,后来的好莱坞大片,那种气势恢弘的场面最早都可以追溯到这里。


 1934年德国纽伦堡大会全景

◇ 1934年德国纽伦堡大会前,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正在用大型摄影机的镜头取景


电影专业当中,《意志的胜利》也是学生的必修课,某个电影学院的教授说过,自己在课堂上为了教学,不得不给学生看这部片子,但是从来不敢给学生放全片,一旦放了,一半以上的学生会立刻变成纳粹,剩下的只要再看一遍,那也差不多都成纳粹了。


这部纪录片如此成功,也就强化了里芬施塔尔和纳粹的合作关系。


到了1936年,纳粹要开奥运会,这可是在全世界露脸的机会,必须得拍一部纪录片好好宣传下,至于导演,当然只能是里芬施塔尔,除了她谁还能把集会拍的如此雄壮有美感?

于是在希特勒的钦点下,里芬施塔尔再次披挂上阵。这次还是老规矩,导演权力无限大,经费无限多,比《意志的胜利》还要厉害。里芬斯塔尔的摄制组有小一千人,配备了四十辆专用汽车,甚至还有一幢办公宿舍楼。


当然,人多了就意味着工作量很大,《意志的胜利》拍了六天,胶片长度才十七公里,而奥运会举行的时候,每天拍摄的素材胶片长度就得有十五公里,里芬施塔尔几乎不眠不休,跟每个摄影师讨论镜头美学,不同的镜头要有不同的拍摄手法,比如说摄影师要手拿小摄影机去跟拍运动,或者在水下搞个防水罩安放摄影机拍摄游泳,这都是当时的创新。


◇ 里芬施塔尔拍摄的《奥林匹亚》中的部分镜头

 里芬施塔尔团队在进行讨论

 里芬施塔尔指挥拍摄

◇ 里芬施塔尔在看原始素材


奥运会这个题材非常符合里芬施塔尔的品味,运动和健美的人体本来就是古典美学一再刻画的对象,舞蹈演员出身的里芬施塔尔对此特别敏锐。甚至在有一幕拍摄裸体女舞蹈演员跳舞迎接圣火的镜头时,里芬施塔尔自己就亲自加入了跳舞的女演员行列,算是过足了舞蹈瘾。


最终拍出来的成品有一个核心就是《美的节日》,在她的镜头下,古希腊著名的雕塑《掷铁饼者》幻化成健美的男性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汗如雨,充分体现人体之美,这种穿越时空的镜头处理,也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


◇ 里芬施塔尔想到把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真人化,在当时,可谓天才般的点子


整部纪录片史无前例地展现了人体运动的美感,也催生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慢镜头重放,运动特写,多角度捕捉动作,这些都已经成了现代体育比赛转播的标准配置。所以,这部《奥林匹亚》,在电影史和体育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 《奥林匹亚》的宣传海报

◇ 佩戴奥运标识的里芬施塔尔


不过,里芬施塔尔的电影再怎么说,都是为纳粹政权服务的,电影中传递的纳粹政治价值观非常强烈,比如万众一心向元首,德意志高于一切,等等,所以,当纳粹德国灭亡之后,这两部曾经辉煌无比的纪录片,马上就陷入了尴尬之中。


它们的确是电影发展中的里程碑,但纳粹的黑历史怎么办呢,所以,战后这两部片子虽然在电影教科书中被屡屡提及,但在很多地方都是禁片。


而里芬施塔尔的人生也因为这两部电影而备受诋毁。战后,盟军因为这些电影,怀疑她是主动给纳粹做宣传的帮凶,为此里芬施塔尔三度坐牢。但她极力否认自己是故意给希特勒做宣传,在她看来,自己就想拍一些唯美的东西,这有错么?而且,总不能因为自己跟纳粹合作了几年,就否定电影的美学成就吧。


里芬施塔尔坚持主张美学和政治分开看待,她重获自由之后,继续自己的唯美电影探寻之旅,先是去非洲拍摄土著民族,后来又以高龄学会潜水,拍摄海洋生物,这些影片在美学上很成功,世人也就渐渐对她的黑历史宽容了不少。


 里芬施塔尔在非洲

◇ 里芬施塔尔在海中拍摄海洋动物


2003年,里芬施塔尔以101岁高龄去世,也算是见证了二十世纪的风风雨雨,她生前写了一部回忆录,里面提到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总而言之,她觉得为美而活是一种幸运,不能因为自己给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就否定自己的一辈子。


里芬施塔尔的命运不是偶然。追求美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不幸的是,美丽往往会被政治利用,特别像纳粹这样邪恶的团体,经常会刻意用美丽的外表去宣传,而这就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观众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非常容易就会把邪恶的政治思想接受了。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一再发生,而里芬施塔尔两部里程碑式的纪录片,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佐证。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踩踏惨案:狂欢变悲剧,我们更应吸取什么教训?| 循迹晓讲


纳粹电影《科尔贝格》:为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拍?| 循迹晓讲


“发明大王”爱迪生:他的聪慧和善良只存在语文课本里 | 循迹晓讲


英王后废侍女,是怕老公把持不住?|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