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医”呼必应,青春不负!他们是这样的最美医师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广药大附一院,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年轻医师,他们怀揣着对医生这份职业的信仰与热爱,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展现着青春之光、医者之光。
2023“广州最美医师”称号获得者
——曾文彬
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曾文彬,40岁
血液内科主治医师
今年是我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第17个年头。和很多青年医生一样,多年医科寒窗苦读,对我而言是厚积薄发的储备,如今已成为血液内科的一名骨干医生。
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17年如一日的为病友服务。大疫三年,响应党的号召,我先后两次参加方舱医疗队,并始终站在抗疫最前线直到疫情结束,为国家抗疫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抗疫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听从党的指挥,万众一心,才能众志成城,获得抗疫的最终胜利。疫情结束后,我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7年的临床工作中,我深深扎根在临床一线,参与了超过一万人次住院患者的诊治,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同时待患如家人,获得广大病友的信任和依赖。还记得我们科第一次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这是一个疗效确切但毒性非常大的方案,我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向多家兄弟医院取经,不落下每一个细节,最终形成规范、安全的流程并制成模板,给患者带来了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把治疗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的医生们。为了给病友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我先后赴各大医院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科主任的支持下,开展了我科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目前已采干三例,并顺利完成第一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
从懵懂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条路很长,没有捷径,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羊城青年好医生”称号获得者
——廖锐
实践中医,科普中医
廖锐,38岁
医学博士,中医科主治医师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科普中医。中医是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带给大家的是和谐健康。我坚持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人人都要了解中医,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中医而更健康、更长寿。
2021年8月-2022年11月我到连南瑶族自治县中医院下乡帮扶1年多,每周下沉到村卫生站,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服务,为老百姓解决病痛。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出了“好医生”的标准——“大医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所以我每次面对患者,总是认真聆听,细致解答,并耐心指导如何治疗及日常饮食、功能锻炼。遇到年纪较大、接受能力差的患者更是如此,耐心详细地讲解,主动提供手机号,24小时开机,以便他们进行疾病咨询。
在连南期间,我跟着当地的瑶医上山采药认药辨药,完成了《连南瑶族自治县瑶药图谱名录》的撰写,使连南瑶医瑶药有了书籍的记载,为瑶医瑶药的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下乡结束后,我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参与了方舱医院的救治工作,并发挥中医药优势,让方舱患者减少了住院时长。
我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是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审稿专家,《中医药防治康复保健学》副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医学教材系列:中医外科学(本科生用书)》主要参编人员,《连南瑶族自治县瑶药图谱名录》副主编,主持广东省科研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31篇,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等SCI收录的杂志上。荣获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及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六完成人),2022年荣获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域医共体优秀下乡专家。
“羊城青年好医生”称号获得者
——周慧敏
每个病人都需要认真对待
周慧敏,38岁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今年是我从事消化内科工作的第10个年头。自从在上海复旦医院进修消化内镜早癌筛查和治疗后回院,我就一直从事消化内镜的诊疗工作。每个胃肠镜检查都值得被认真对待,病人来做一次胃肠镜都不容易。由于早期消化道肿瘤是没有症状,但是大部分能通过细致的内镜检查出来的,并且通过早期干预患者预后可以非常好。
有一天,一位来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患者正在接受胃镜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患者胃窦与胃体交界处有一约5mm大小的褪色调病变。这病灶的位置非常“狡猾”,而且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很不明显,如果没有经验很容易会将这处病变被判定为正常组织。但本着认真对待患者的态度,我不厌其烦地使用白光、NBI染色进行放大对比观察,最后取了活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病理结果显示这仅仅5mm大小的病灶竟然是胃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印戒细胞癌”。病理结果出来后当日,我多次主动电话联系患者,无奈一直联系不上,只好病人返院取病理报告时,第一时间跟患者积极沟通,建议完善检查后尽快治疗。
当时正是春节期间,患者感到非常焦虑无助,我在微信上与患者耐心解释沟通、安慰并鼓励患者。患者得病之后往往心情都是焦虑又无助的,医生多解释多沟通多安慰有时候会帮助更大,这也是我从很多尊敬的前辈医生那里学到的。最终,患者在及时手术之后完全治愈,目前复查未发现复发或转移。重获新生的患者特地送来了感谢信和“妙手仁心”的锦旗。
“羊城青年好医生”称号获得者
——王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王哲,36岁
肿瘤科,主治医师/特聘副研究员
王哲同志于2022年7月1日开始到南雄开展为期1年的帮扶工作,作为一名青年骨干力量,他心系城乡群众健康、支持基层医院发展。王哲同志结合当地医院的帮扶需求,发挥专长,以高尚的医德、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南雄市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及城乡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积极参与当地医院的各类义诊,健康宣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基层活动,足迹遍布6个乡镇,累计义诊人数约600人次,并于2023年6月9日组织开展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赴南雄市中医院大型义诊活动暨“防治肿瘤,早早行动”专题活动,在缓解群众就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百姓的疾病防治意识,以实际行动守护南雄人民健康。
不断增强学科建设和医院区域辐射力:通过技术的“传、帮、带”,积极推动当地医院肿瘤学科的建设,坚持每周多日出诊,坚持每日指导临床查房,定期组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积极培养当地肿瘤专业人才,规范恶性肿瘤的系统治疗,提高对放化疗并发症及肿瘤急症的处理能力,使得县域医联体的综合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切实提升了当地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专家“沉”下去,基层“强”起来,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甲医院临床专家的诊疗服务,减少肿瘤患者奔波,降低就医成本。
“科普好医生”称号获得者
——李博维
医者,需要一点“强迫症”
李博维,36岁
心内一科 主治医师
曾经看过一位受人钦佩的前辈的采访报道,当记者问他是如何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干好自己工作的时候,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需要在工作上多点‘强迫症’就可以了。”
这句话一直以来对我的工作影响颇深,我认为这种“强迫症”首先体现在工作态度上,当病房里人人都在安静休息时,忽然听到有病人明显的喘息声,这时需要发挥一下“强迫症”赶紧去查看;当一个患者入院后一直吵吵闹闹,情绪激动难以安抚,但某天下午发现吵闹声戛然而止,这时同样需要发挥一下“强迫症”,赶紧寻找原因;当一个病人入院后多次查的某项指标均正常,但某一天复查却明显增高,这时更需要发挥一下“强迫症”去思考原因及对策。
然而,渐渐地我发现如果只把“强迫症”发挥在临床工作上,能救的仅仅是一个人甚至是某一次的疾病。对于广大的心血管疾病人群而言,更需要去纠正的是他们对于疾病的意识。每当听到患者在问“血压180但没有不舒服,到底需不需要吃药”的时候;每当看到家属在患者明确急性心梗后,仍然还在不停纠结“冠脉造影是不是要吃很多射线,对身体很伤”的时候,“强迫症”作祟,都会让我异常难受,并且感到任重道远。如何才能让心血管患者有意识地更早地进行有效预防,更规律地针对性定期监测,更好地取得长远获益,正是作为医者的我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也是我开展科普工作的初心。我希望能在日常工作中尽早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不健全的健康观念,通过更多的渠道使用合适的方法循循善诱逐步改变他们的健康意识。而“强迫症”也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原动力。
来源:血液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中医科、心内一科
初审:王媛
审核:林锐锐
审发:庄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