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院 许晓芹 连晓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展望

杨院 许晓芹等 职教圈 2021-07-03


一、产教融合政策演变的历程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期(1949—1977年)。1949年12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工作方针。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汲取苏联在教学上重视与生产实际结合的优点,普遍建立了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出台,正式规定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当时,整体的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农场,或农场合作社办学校。这种半工半读制度是在当时的背景和条件下对产教融合的一种探索,同时为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2.产教结合时期(1978—2013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职业教育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这一时期主要以调整、整顿、恢复为主要任务,职业教育逐渐开始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20世纪90年代,“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成为产教关系的新模式。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产教结合”的表述首次正式出现,意味着“产教结合”从国家层面上的提出,也标志着产教关系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在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有“产教结合”的相关表述,如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


3.产教融合时期(2014年至今)。时代发展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呼唤产教深度融合,而产教的深度融合呼唤着国家各政策制度设施的“顶层设计”。例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由此,产教融合逐渐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产教融合政策演变的逻辑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驱动产教融合政策演进。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供给主要是大量的熟练工人,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工业化初期建设要求。改革开放后,需要协调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技术人员。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从熟练工人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也是我国产业纵深发展的需要和诉求,这对于产教关系的演进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2.从单一主体走向多主体协同育人。纵观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单一主体走向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以学校为主。改革开放之后,在各级政府统筹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多渠道集资,多元主体办学。进入21世纪以来,双主体办学愈加凸显,企业与学校也从单向需求逐渐转为双元共生,此外“行业指导、政府推动”也成为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产教融合的形式呈多样化趋势。产教关系实现形式的演进是产教融合政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模式适应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产教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产教结合的形式呈现多样化、井喷式发展,如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不论是哪种模式,产教融合只有扎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才能焕发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三、产教融合政策的未来展望


1.服务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一,要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最终是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产教融合政策要与这一目标紧密结合,既要为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又要彰显区域特色,对接区域发展。第二,要注重育人功能的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只盯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还应回归“人”本身,做有温度、着眼于长远的职业教育。


2.坚持多主体协同育人。第一,确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产教融合多主体模式的构建,不仅仅包括政府、企业、学校,还有不同的行业协会及各类第三方评价组织等,还需要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为核心。第二,建立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合作模式。目前,产教融合的社会合作体系还未建立,未来要在产教融合政策框架下,继续探索建立多主体合作模式,最终形成多元行动的共同体。


3.不断拓展和丰富产教融合的形式。第一,学校、企业可以根据专业、行业特点,确定新颖、有效的组织形式,如“工作室制”和“实景课堂”,还可以尝试混合所有制办学,校企进行交叉持股。第二,第三方中介平台的建设要不断拓展。要以职业教育集团、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组织基础开展第三方中介平台建设,逐步由松散的、短期的合作形式转向内生型的长久性、结构性融合。


注:

1.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19期(原文字数:8223)

2.作者简介:杨院(1984- ),男,内蒙古临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许晓芹(1995-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连晓庆(1986- ),女,河南安阳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职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来源:《教育与职业》

01

行业院校建高水平专业如何发力

02

合肥2020年一半中职学校将建成“智慧校园”

03

一周职教热点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周详 王小梅 刘植萌|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2023年全国高校职业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日职方案丨聚焦滨海智慧建造 精育服务产业转型的“现代鲁班”
    宗诚 李波 张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研究与分析——基于《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实证研究
    弦歌七秩 | 重庆师范大学:坚持“三个强化” 培育新时代卓越人才
    这项重要交流活动在杭成功举办!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