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增幅学习场景效能,跨学科空间设计的关键何在

桂阳 未来学校建设 2024-03-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变革和运用,教育空间设计不再只是单纯的建筑设计问题,而成为一个融合教育学、设计思维、智能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问题。


“跨学科”概念的几大要素:

第一,跨学科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

第二,跨学科要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

第三,跨学科还要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



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更能带来学习的创新,例如巴甫洛夫将生理学与心理学集合,拓展消化系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例如卡尼曼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拓展了展望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更是为了拓展认知边界,创造更多可能。校园里的学习空间设计也要随着学习方式的革新而升级,跨学科学习空间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讲座式教室,成为学校空间设计的主流。


跨学科空间设计的关键点


跨学科空间关键点在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连接。为什么学校在已经拥有不同学科空间的前提下,仍然需要跨学科空间?


第一,跨学科空间的布局更灵活、功能更多元,并且为未来需求设置了更多的留白。


第二,在于空间的细节使用。


比如,用可伸缩、移动的电源线代替了传统的地插,使用方式的改变使空间用电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同时地面桌椅不会受到电源的约束,桌椅布置模式,小组组织形式等可根据不同学科的使用需求、协作形式来做灵活的调整,提升空间使用频率和适应性。


跨学科项目工作室 重庆南坪实验金科小学 ©DETT教育设计


第三,跨学科空间的整合作用,可以将各大学科中最重要的知识融汇贯通,并不断通过实践,从现实情境中提炼出更多的跨学科课程研究的视角,进而整合生成全新的课程。


自然教室 成都万汇学校 ©DETT教育设计


比如,围绕水这个主题,可以研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生产生活;水与生命的关系(动物、植物、微生物);水与地球的各个系统(大气、生态、地质、气候、土壤、热力);水资源研究(淡水、污水处理、灌溉、净化、污染、再利用);水资源管理(水坝、节水、发电、引水、现代农业、雨水收集);水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价值观、城市、运动、信仰、治水、航行、运输、运河、起源、一带一路、国家边界、迁徙、战争);水与文化的共生(艺术、语言、风俗、音乐、茶艺、庆祝活动、诗歌、摄影)。


跨学科空间设计原则


1、适用性。不断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空间的设计和改进。


当今的学习者拥有选择理想学习环境的机会,良好的视听环境、演讲设备、室内布局、家具摆设等都是提供高质量学习的基础条件,高频的使用自然也就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优化审查手段,主动收集使用反馈才能减少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损失。


空间的机动性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空间资源,改进室内布局的变通能力,以确保及时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2、支持度。完善的设备器材,课程活动以及支持服务,让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学习空间和科技。


提供支持各类需求的硬件设备和技术设施以外,丰富的创新课程、讲座和工作坊等学习活动,跨学科的属性为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物理的学习空间始终都是有限的,但学习本身却可以扩大到空间以外甚至全世界。


跨学科、跨文化的包容属性可以吸引许多来自校外乃至国外的合作,不仅扩大了知识社区,更为学生带来更多自我提升和交流互动的机会,在有限的空间获取无限的资源和信息


3、可持续。通过合理化的运作来满足自身资金投入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从现有家具、器械和电子设备的损耗,到目前空间布局的使用率,都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节能环保作为目前全球各领域的共同认识,无论是设计还是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所考虑,从优先选择本地资源、再生设计,到空间内部的能源适用、垃圾回收和废物处理,这些点滴之举都有助于让空间使用者了解并重视环保问题。


4、创新力。设计灵活多元的空间布局与装备器材,让创造力发挥最大化。


在学习空间的整体发展,相关的新兴科技以及服务理念等方面保有持久的创新力,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研究和评估当下的空间使用情况,并结合实际的操作来不断完善。创新学习环境和相关科技随着教育理念和学习体验的转变更应引起关注,不断探索与实践。


跨学科空间的布局重点


一个空间所承载的功能和使用者并不属于某一个学科,空间本身的定位和教与学的方法,都影响空间的构建及使用。


不同的功能划分,体现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用者可根据活动性质和规模进行灵活调整和布置,既可作为公共的学习空间,也可以用于临时的会议或汇报场地。



不同的家具风格和桌椅布置可以让使用者轻易辨别出该空间的主要功能。


比如,配备各种基本工具和模型材料的创客学习空间,其设计不只考虑单一的教育角度,而是更多地尝试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工具。


小蝌蚪造物间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DETT教育设计


例如,这个小蝌蚪造物间是一个以木工为主的STEAM空间。为改善空间的体验感,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对空间布置形式和使用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首先,在空间划分上规划了一个单独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也是木工的操作间,中间使用可透视的隔断对空间进行划分。


其次,在正式学习空间区域,桌椅采用了可灵活组合的梯形桌椅,可以根据不同学科要求进行简单的组合,同时组合后留出大面积公共活动区以便小组灵活使用。


小蝌蚪造物间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DETT教育设计


在顶面设计中与空间结构结合,采用方通形式,满足未来悬挂展示的可能性。同时展陈形式也从台面改成了网子的形式。空间中这样一些设定无不立足于本学科,同时又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


如何充分发挥跨学科空间的融合效能


跨学科空间的定位远不只是空间多学科使用的便捷性和兼容性,更大的作用还在于多学科融合下所构建的立体思维模式和知识架构,如何让空间功能融合后发挥1+1>2的效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下图中,空间的设定就面向自然、地理、生物等课程,通过多维度的融合使空间对知识的承载更加立体。


例如这个空间中的植物栽培区,它区别于传统的地面栽培形式,而是采用悬空加透明盒子的形式,观测者从下而上进行观测。从土壤结构到植物构造以及微生物的产生运转等等,都能在这个模型中进行观测,一个简单的植物栽培融合了生物、植物、微生物、地质等几大学科,同时这些学习统整后产生的立体知识结构,为未来的创新与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万物梦工厂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DETT教育设计


在下图空间设计中,学生进入教室,首先经过展览区的机械、航天模型,开拓思维,提供可参考的基础结构。穿过模型门是动手实践区和资料在线区,这两个功能有机结合为一体。


创想教室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DETT教育设计


桌椅排布充分考虑多人分组的特点,采用小组布局形式。长条桌保证了每位同学有足够的动手空间,同时作品始终处于一位同学的正前方。资料在线区分为书写板资料及在线资料,在线资料备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此外还有基础搭建方法、进阶搭建方法、问题相关的微课和图文资料。


如何为跨学科空间进行智慧赋能


跨学科空间为学习增幅效能,不仅仅来源于空间布局与环境设计,还需要技术装备的加持,为空间进行智慧赋能。


当普通理化生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中小学校乃至高校的使用和需要,创新型开放式的智慧实验室应运而生,成为未来实验室的发展趋势。



吊装式理化生实验室可以利用升降摇臂将传统的光、电、气、排水、通风等系统的地面输送模式转移到教室上空,不仅最大限度提升教室的空间利用率,还更为安全,防止实验过程中因为电、气、通风等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



探究实验室可以融合传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软件技术,共同完成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数字探究实验。


比如传统物理实验的牛顿第三定律,传统方式是采用两个弹簧秤对拉看刻度基本相等,而数字化探究实验采用两个力传感器对拉,通过两根USB线将传感器数据传入电脑,然后同软软件可以以数字和曲线的形式显示出力的大小变化曲线和数据是相等的和对称的,并且可通过软件进行曲线的拟合。



在这个跨学科的实验空间里,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既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你可能会感兴趣 

关于“未来学校建设”,这里有41条不同主题的深度剖析

用技术重构学校教育生态,突破变革瓶颈


来源丨 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

编辑丨 雅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