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前人的传统应该如何安置——以中医传统为例

thinker 星空与内心 2020-09-13

摘要:

古代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经常会引发一些矛盾与冲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给以往的传统一个合适的自我定位,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以中医传统为例,探究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矛盾因何而生,中医传统应怎样自我定位才使矛盾的消解成为可能。

 

一、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矛盾因何而生

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根本差别在于,两者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中医就像其他的传统一样,改变和发展需要以经典典籍的传承为根据基础,重点在于传承经典;而现代医学就像物理和化学一样,是通过研究现象寻找能解释、预测现象的学说,重点在于实证研究。

通过上述的区分,就不难理解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各种差异:学习中医时必须要阅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的语句,出自名老中医或历史典籍的方子在中医界拥有很高的地位,中医传统是如此的重视“悠久历史传统”。而在学习现代医学时却无需要阅读维萨里等人的著作,现代医学更看重一个学说在各种试验[1]中的表现,合格的理论必须受大量[2]试验的支持且能给出准确的预测。

中医文化根植于传统典籍,离不开名老中医的个人经验;而现代医学只承认有大量且严谨试验支持的理论。就是这种差别,导致了中医文化与现代医学的巨大冲突。这种冲突在“对青蒿素的看法”与“对传统疗法和学说的看法”这两个问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中医界和现代医学立刻出现了两种不同看法——分别是“中医得到国际认可”和“现代医学的又一次胜利”。中医界的一部分人之所以会认为青蒿素是中医传统的产物,是因为中医典籍中有“青蒿[3]”治疗疟疾的记载。按照“传统启发的产物就应该是传统的功劳”,青蒿素的所属权自然就被一些人划给了中医传统。现代医学之所以认为青蒿素是现代化学药,是因为青蒿素从提取到证明其有效性,遵循的是现代医学的检验方法。青蒿素在提取时用的是化学提纯方法,在验证其有效性时用的是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生产和使用时也不需要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4],青蒿素归类为化学药合情合理。

而在对待传统疗法和学说上,这种冲突就体现得尤为明显。

传统疗法和学说大多出自历史上的中医典籍和名老中医,中医界一般会对这些学说和疗法给予高度的赞扬,对于那些不赞扬的疗法和学说也很少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和否定。因为中医界认定:继承来自先人的文字和师承于传统的大师必然拥有某种不可磨灭的智慧,如果未能找出到底智慧体现在哪,也只是今人思维的问题而非传统的问题。所以,除非对典籍的主流解释或现在的名老中医认定某个传统疗法或学说存在问题,否则中医界就难以否定任何传统的疗法和学说。

但是,传统疗法和学说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就只是一些可疑的、仅有个案支持的替代疗法和糟糕学说。拒斥这些疗法或学说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们与现代医学的现有理论不一致,而是因为这些疗法和学说缺乏足够的试验证据支持。现代医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并不在意疗法和学说的出处,现代医学只重视疗法在大量临床观察中的效果和学说对现象进行预测时的准确程度。任何交不出“满意的答卷”的疗法和学说,都会像“放血疗法”、“燃素说”和“本轮说”一样被现代科学放置一旁。

那么,当面对“传承智慧”与“实证研究”这两个不同出发点之间产生的矛盾时,有什么办法能调和这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呢?

二、对矛盾的调和——“中西医结合法”和“双轨平行共存”

既然出发点不同是矛盾产生的原因,那最简洁的调和方法就有两个——将两个出发点有机结合起来,或是划清各自范围防止互相侵扰。“中西医结合法”是通过优秀的现代方法,将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各自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双轨平行共存”是指清晰两者的所属领域,让中医文化与现代医学在各自的不同领域中共存。当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发生交集时,就运用“中西医结合法”;当处理中医文化与现代医学两个不同领域时,就实行“双轨平行共存”。

“中西医结合法”就是要从“中医传统根植传统经典,而现代医学只认大量试验”这一根本区别进行互补调和——也就是将现代医学进行临床试验的方法引入中医传统;将中医传统的“整体观[5]”等思维方式加入现代医学。中医传统缺少学说与现象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这导致试验难以进行。这也导致诊断时受个人影响较大,造成在同一天对同一人的诊断也会出现“千人千方”的情况[6]。但只要将学说中的符号与现实形成一一对应,不仅使试验成为可能,而且也能减少个人因素对诊断的干扰。这样中医传统就能给出符合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要求的证据,同时也能将中医传统中的糟粕和难以识别的“伪中医”剔除出去。对于能给出足量试验证据的中医传统,现代医学绝对不会拒绝。现代医学不是一套有关自然的封闭理论体系;就像“爱智慧(philosophy)”不是一套有关智慧的封闭理论体系,而是各种追求智慧的精神和行动。现代医学就像其它科学学科一样,具有多元性——无论某理论背后拥有怎样的前提和基础,无论该理论是多么的令人难以接受,只要有了足够的试验证明且能准确的预测大量现象,任何理论都会被科学所认可和接纳。思想的多元性在现代科学的研究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任何思想都可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讨论——只要能给出足够的事实证明。科学不会因文化、思维方式不同而拒斥一个不被大量事实证伪的理论,就像科学不会拒斥不同于宗教文化的进化论,也不会排斥违反直觉思维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一样。对于中医传统的“整体观”等思想只要有足够的试验证实,现代医学一样可以接受。

特别需要指明的是,“中西医结合法”与“中西医结合”有本质的不同。“中西医结合”只是将中药与西药按各自方法的混合使用,对于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之间矛盾的缓和只是治标不治本——形式上看似结合,实际上还是彼此分离。而“中西医结合法”则从造成两者相分离的不同出发点进行调和,为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调和甚至融合真正地创造了可能。

“双轨平行共存”就是俗称的“井水不犯河水”。主要是处理不属于实证范畴,但属于非科学文化范畴的中医传统。非科学文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巫文化”、“宗教文化”都属于该范畴。某一文化属于非科学文化并不代表其是落后的、不好的,只是说明该文化中的命题无法满足实证要求,无法归入科学知识的范畴。

所有不能进行实证的文化,都不能成为可供人们推广的普遍知识,而只能是在某些特定语境下或小圈子里的人造共识。这种非科学文化中的内容可以作为个人进行某些风俗活动的根据,但绝对不能作为一个现实中存在的自然规律——就像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认为除夕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人们可依据这一传统在除夕夜尽情的放焰火,但不能依据该传统认为“年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违反规定妄图越界的非科学文化就会成为迷信和教条——也就是一些无法辨别真伪的断言,却能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权威身份出现,并宣称人们按照其要求行事才是正确的。只要这些非科学文化不妄图越界成为伪科学,科学界就不会对非科学文化提出任何置疑。科学本身就只研究事实现象,只要不以“描述事实规律的学说”姿态出现,非科学文化也就不会受到任何来自科学怀疑精神的猛烈批判。这样就能实现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双轨平行共存”。

有人会从某种所谓的“形而上”角度反对这种共存方式:认为不同的观点都是来自不同的根据,这些不同的根据各有各的“形而上”基础,凭什么只有满足实证条件的才有资格成为知识。

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了防止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基础成为各种各样的独断论。

“实证的”是很难成为“独断的”,因为经验很难被思维随意的消灭和创造,经验总是“被接受”的而不是“分析出”的,只相信经验更容易导致的是不可知论,而不是独断论[7]。这样的特点使得实证成为挡在独断论前面的一道坚实屏障。不同的文化确实能形成一套自证合理性的“逻辑”,这些特殊的“逻辑”确实可能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就像阿赞德人有一套不符合形式逻辑的“逻辑”来判断谁有“巫术物质”[8],为现代逻辑的自我反思提供材料。但这些“逻辑”不见得拥有较好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能力。相反,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同文化会因独断地认为自己才把握“真理”而出现互相攻击打压、侵蚀同化的情况——中国历史上“灭佛”和古埃及文化传承断绝的悲剧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上述可知,当非科学文化不以“自然知识、规律”的形式出现时,不仅科学界不会对非科学文化进行责难,而且还能更好地维持文化的多样性,方便人文学科对各文化的研究,让各种文化能更好地按照自身具有相对性的“文化逻辑”传承发展。否则,不仅会让非科学文化变为“伪科学”干扰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而且还有可能会使各种独断的非科学文化之间发展出一场“所有文化对所有文化”的“不宽容战争”;最终损害了知识系统的普遍性和精确性,也会妨碍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文化自身内在逻辑的传承[9]

所以,中医传统中无法实证的部分,先不要以“知识、规律”的姿态示人。在有足够实证证据支持之前,还是像“星座文化”和“巫文化”这样的“非知识”形态出现较好——即指明自身不是在描述自然规律,只是丰富人们生活和提供文化研究材料[10]的非科学文化。这样中医文化就能和现代医学和平相处了。

中医传统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世界上很多传统遇到的问题。“传承”与“试验(实证)”两种出发点所造成的矛盾冲突,在国学、宗教等传统跟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出现的冲突越来越多。本文在此尝试给出一种多元共存的方案,为不同的思想寻找合适的位置。但是,矛盾最终的解决还是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希望这一问题在未来得到完美的解决。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如假说演绎法、归纳逻辑等。

 

[2]当试验样本不够大,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

《他炮制了一篇“钓鱼”研究,把无数人耍得团团转,包括你!》

http://mp.weixin.qq.com/s/XqAjwI4GUBZVaUoK1B5KCg

 

[3]大部分古代典籍中所说的“青蒿”和“黄花蒿”基本符合现代植物学分类中黄花蒿(即提取出青蒿素的植物)的特征。

《什么!青蒿素居然不是青蒿里提炼的?》

http://mp.weixin.qq.com/s/OnkD-7tDSpyj5_PN7PGZ_w

 

 [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杂谈之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0699f0102xthb.html

 

[5]这里的“整体观”不是指“整体论(ho1ism)”,而是中医的“整体观”。

 

[6]《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

https://wenku.baidu.com/view/17afd7a7284ac850ad02426a.html

 

[7]从近代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发展历史中,可以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点。

 

[8]《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鞠实儿,《中国社会科学》 , 2010 (01) :35-47

http://mp.weixin.qq.com/s/iuGFGqSC1_-MvWu0R6qeqw

http://mp.weixin.qq.com/s/OPEqtEZasy87ingVLC7s0g

 

[9]《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旧谣言又出来作妖了!》

http://mp.weixin.qq.com/s/vaPcJ8_ULiDgbB_ZcApxxg

《许成钢:从引力波谈科学、哲学和自由的关系》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7311.html

《鄢烈山:科学不与强权合作》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4528.html

 

[10] 如对“赠药”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

《药物馈赠中的医疗观念、社会认知与文化信仰》;潘大为

http://mp.weixin.qq.com/s/rZnpP1HDZGZDH-Isx6br5w

http://mp.weixin.qq.com/s/nrquQeYy7h_LDcCPtcwYCg

而按照“七夕”传统,“新婚夫妇为了防止引王母娘娘嫉妒而拆散他们,必须相互分离一天”。这就提供了与现代“七夕”文化不同的文化材料(《中国文化知识精化》;王建辉、易学金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月第4版;第146页)。


最后附上“drpei”公众号里一篇文章的留言:


是时候根据时代而改变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