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暖!今年国庆,灌口镇为新中国同龄人留影!
今年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在灌口镇
1949年出生的老人共有363名
他们与新中国一起出生、一起成长
如今
老人们已年届古稀
他们的故事叠加在一起
就成了一部共和国的成长史
▲ 今年国庆,灌口镇特地为他们拍摄了一张印有新中国同龄人印记的照片,作为纪念。
今天我们一起听新中国同龄人
讲述灌口这70年
林菊阳
以前种芋头是生计 现在下田是休闲
与新中国同龄,我光荣、我骄傲;生活在新时代,我健康、我快乐!
穿着海魂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1949年8月12日的林菊阳对自己的新照片十分满意。林菊阳出生于灌口田头村洋坑社,在他眼中,70年来,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田头村家家种植甘蔗、芋头。甘蔗主要运往当时的杏林糖厂,拖拉机每天来回载5吨。“有一次我们轮到正月初二砍甘蔗,七八个人,砍了十几个小时,才完成任务。”林菊阳说,家中五个人,除了种甘蔗,还养猪,男生一天要赚12工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林菊阳家分到5亩地,他们开始种芋头、花生,那时生活还很艰难,难以温饱。到2000年,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种植草皮,生活明显改善了。”林菊阳算了笔账,草皮一年产四次,年收入可以达一万元。同时,养猪、养鱼、养鸽子,村民的腰包日渐鼓起来。
如今,看着家门口的道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如同花园,林菊阳感慨道,“以前村里都是水泥路,去唯一的灌口小学要走近一个小时。现在灌口已经有11所小学,2所中学,我孙子一个在教书,一个大学刚毕业。以前种芋头为了谋生,现在跟老伴种点芋头是为了娱乐,感受插秧种植的乐趣。”
林和兴
“养老保险,比养儿养女还划算”
灌口上塘村老人协会会长的林和兴虽然比这群共和国同龄人小了2岁,但曾担任上塘村党支部书记,他是家乡变化的见证者、执行者。
此次的共和国同龄人摄影活动,他也参与策划与推动。退休后,作为集美区十九大精神理论宣讲轻骑兵,林和兴活跃在各个村居,用乡亲们倍感亲切的闽南话,讲述家乡的建设成果,表达灌口人浓浓的自豪感和满满的幸福感。
最让林和兴具有获得感的是养老福利。“我们老年人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很多人都认为这比养儿养女还划算”。在灌口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0周岁以上人员失地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18个村(居)全覆盖。每个村都有乡村医生,灌口有卫生院,生病家门口就可以拿药。
社区书院、幸福院、门球场,老人常常一起聚会、运动、比赛。“养老保险、节假日慰问,接下去还有集体项目分红,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林和兴对未来充满憧憬,村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陈勉
集体经济分红,助力乡村振兴
黄庄社区居民陈勉就是灌口镇集体项目的受益者之一。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为了这次的拍摄,她特地穿了一件花衣服,脸上的笑容也像花儿一样灿烂。
黄庄社区地处灌口镇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内,由于城镇化的发展,社区于2003年由村委会转型为居委会。从村民到居民,陈勉实实在在享受到城市人的福利。
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了外来人口增多, 2006年,黄庄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作为全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金包银”工程试点村,黄庄利用集体用地2.8万平方米建起外口公寓。村民入股,现在每人每年也有2000多元分红。
▲三李城效果图
在灌口,一座集超市、餐饮、影院等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正在建设,将成为灌口片区重要的商业配套,建成后村民将获得更高分红。伴随着新中国70周年的发展脚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灌口的乡村全面振兴正在逐步实现。
祝福祖国繁荣富强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集美报记者:林小芬
▌编辑:林琼怀 责编:欧阳端凤
▌编审:刘意婷
▌天下集美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