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位专家笔谈疫情背景下幼儿园如何开展保教工作|予童视角

CNSECE 予童教育研究 2021-05-25

予童视角• 专家笔谈

予童说:疫情防控期,为更好地给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近期组织了部分学术委员分专题撰文,就疫情背景下儿童卫生保育、居家锻炼、游戏活动、课程应对 、幼儿园开学准备等主题进行焦点讨论,并陆续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公众号上推出。予童特此转载15位专家笔谈,希望能给更多孩子、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专家笔谈1)

虞永平: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是对我们社会生活和生命财产的一次重大创伤,也是一场灾难,很多无辜的生命无奈离去,社会生产和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抗击疫情的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全社会众志成城,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品质和牺牲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爱、责任和奉献的伟大力量,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
疫情发生以来,孩子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孩子们对于春节的很多美好期待都没有能实现,心理失落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被关在家里那么长时间,对孩子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经历,活动的范围被大大约束了,活动内容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熬那么多天,成人都很难,天性好动的孩子们真是更不容易。如何让孩子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何调适孩子烦躁、焦虑、缺乏耐心等心理状况,这是家长和很多幼儿园老师一直在关心的问题。作为专业人员,幼儿园园长和老师还在关心如何加强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如何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老师们甚至已经规划和安排了开学以后的工作,如何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之中。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作为国家一级专业组织,我们一直在致力为家长和老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不断推荐适当的专业资源,提供专业支持。我们通过公众号和网站源源不断地传递各种专业信息。除了组织我们研究会有关专业委员会和专家提供相关的专业资源外,还采用了国内外很多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幼儿园提供的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在此,我们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更好地给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更好地给孩子们创造尽可能轻松、愉悦和充实的居家生活和复学生活,我们约请研究会的部分专家就当前儿童卫生保育、居家锻炼、游戏活动、开学准备等方面的工作再进行焦点讨论,希望能给孩子、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让我们共同努力,尽快消灭疫情,尽快享有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继续努力!
 南京师范大学 虞永平


(专家笔谈2)

侯莉敏:珍视生活 拥抱生活——疫情期间幼儿园的生活教育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打破了春节的平静,新冠疫情也给幼教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给予新时期幼儿园的生活教育新的挑战,积极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幼教工作者如何正视疫情,及时给自己的内心“戴上口罩”,去除恐慌和焦虑的情绪,重新审视幼儿的生活,并帮助幼儿调整自我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生活,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更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下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真实生活,更要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健康、有序、有价值的开展。
珍视生活的价值,保障幼儿有规律的作息。在疫情严峻期间,所有人都足不出户,疫情的防护可能打乱了孩子们相对稳定规律的生活作息。因此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重新适应幼儿园生活,回归到正常有序的生活中。开学前,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的方式引导家长在家中帮助孩子调整作息安排(如早睡早起、按时午睡、适度运动、规律饮食等),为适应开学生活做准备。开学后,根据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支持,当发现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用安慰代替埋怨,给予理解并耐心引导。
关注能力的获得,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疫情后的防护依然重要,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自然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例如鼓励幼儿勤洗手,尤其是在打喷嚏、咳嗽、进食前后以及上洗手间之后;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卫生的保持、监督和维护中来。让每一位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就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障身体不受侵害的重要方式,形成受益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建立成长的自信,学习管理自我做生活的主人。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成人的照料和幼儿的自我成长同在,必须取得平衡。面对疫情,教师既要保障幼儿生活空间的安全卫生及教育教学的正常展开,也要帮助幼儿了解如何防护自己,引导幼儿懂得识别自己的身体变化,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口渴了主动喝水、出汗了自觉更换衣物、身体不适主动向成人寻求帮助……建立成长的自信,学会管理自我,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所有令人羡慕的生活,是用常年的自律换来。珍视生活,需要我们珍视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价值,注重其观念及行为的养成,疫情之下,更是需要我们内心镇定、积极面对。让我们拥抱生活,坚信一切会好起来,孩子也终将强大,收获美好生活的回馈!
广西师范大学 侯莉敏

(专家笔谈3)

刘云艳:家园共育——倾听,理解与回应家长育儿的困惑

非常时期,幼儿不得已宅在家里,甚至延期开学。此时正是幼儿园思考如何提高家园共育质量的契机。首先,要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与问题,如非常时期幼儿可能的焦虑与恐惧;以家庭为中心的亲子交往可能带来幼儿情绪乃至行为习惯问题。其次积极回应与引导家长的需要。如对于孩子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恐惧与担心;对于如何更好陪伴孩子的无助感等。再次,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习惯培养,情绪问题等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解决家长陪伴孩子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活动方式包括线上交流(班级QQ群,微信群)与线下的活动(微讲座、沙龙等),突出家长参与式体验与获得感。线上的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家长资源,发现与培养参与意愿强,有一定学习力的家长,让这些家长积极参与线上交流,带动更多家长通过聆听、观察、模仿、操作、协商等多元方式参与,实现异质互补。教师要善于抛出话题、倾听与理解、对话与澄清。选择推荐优质线上资源,或者提供转介服务,从而唤起家长的学习力和育儿胜任力。
家园共育质量是影响课程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提高教师家园沟通胜任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园长要以身作则,通过园本教研等方式持续培养教师的家园沟通胜任力,如家园沟通中如何向家长传递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如何培养在沟通过程中的倾听、理解与共情、表达与交流技巧等。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刘云艳


(专家笔谈4)

华爱华:抗疫中想到的生态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多年来的教育主题,而我们从未像今天那样去思考过,这一世界组织的徽章中还含有这样一层意义,环抱着地球的各国儿童,正是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保卫这颗绿色星球的未来希望。可以说,生态教育的重要性,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又一次警示。

 大到宇宙小到个体,世界万物无不是以一个个相互依赖的生态链和生态圈而存在着、运动着,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让整个世界充满祥和。

 值得思考的是,在我们以往的课程实施中,是否意识到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中的。比如:

 在“爱护我们的身体”中,有人体构成的生态系统,均衡营养并非仅仅不挑食这么简单;保护身体器官也不只是分别认识几个器官而了事,还应知道身体器官之间的关系;而身与心之间的协调,更在于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能实现,必须意识到,强制和被动的认知学习,收获的可能是心理的伤害,甚至是心理对身体的伤害。

 在教孩子“认识我们周围的人”中,要知道理解亲人朋友邻里师生之间的依赖与合作,更是在去自我中心化的交往实践中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礼貌说教,认识各种职业名称,或平息矛盾解决纷争而已。

 在“了解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中,爱护动植物要和人与花草树木动物之间的生命依存相联系,才能让孩子们知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而那些孕育着各种生灵的山川雪原、森林草原,以及各种野生动物,不只是我们欣赏、享受、描画的对象,而它们都是这个世界丰富性、多样性的存在,谁都离不开,什么都少不了。

 如此等等。

我们都处在各种层面的生态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有相关关系、因果关系、连锁关系。教育,哪怕是早期教育,难道不应当从关系中去设计与思考吗?在培养孩子胆识的同时,难道不要让孩子学会敬畏吗,即敬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带来之美,畏自然之威及自然被毁的反作用之力。

其实,早期生态教育并不难,因为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因为相互依存是生态平衡的前提,从去自我中心到去人类中心,正是从关爱与善待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的,只要我们将既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放在生态系统中去实施,”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也就从小注入,从小事做起了。

   华东师范大学 华爱华


(专家笔谈5)

杨宁:理解和支持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谈谈疫情期间家长给幼儿的心理支持

这次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已经接近一个月了,为防止疫情蔓延,各地政府普遍采取了居家隔离的办法,可能这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居家隔离行为。一方面,很多家庭一家人从未如此长时间地团聚在一起,享天伦之乐。但另一方面,很多人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会产生烦躁、郁闷、焦虑、抑郁等情绪。特别是幼儿无法外出,也没有同龄小伙伴玩耍,普遍会感到百无聊赖、焦躁不安。在这个特殊时期,成年人需要心理支持,幼儿更需要心理支持和抚慰。

首先,大人要充分理解和包容孩子。3-6岁幼儿的世界是前逻辑的、泛灵论、想象的和超自然的世界,他们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能力发展也在萌芽阶段。幼儿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是一种朴素的生物学认识,他们也搞不清楚病毒是什么东西,就是把病毒想象成一个大怪兽或者坏蛋,在家憋得难受,甚至发出“我都迫不及待想出去和病毒玩了”的呼声(其实对于新冠肺炎病毒,除了医学界专家,一般成年人也未必知道什么科学知识,幼儿就更不用说了)。此外,幼儿也没有途径获取疫情的信息,即使获取了相关信息也无法理解,他们既会感到好奇,也会觉得烦躁,害怕,不安,甚至可能会乱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要表现出比平时更高的同理心,更高的包容和忍耐力,因为孩子不是胡闹,他们确实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怎么和平时完全不一样。

 其次,提升陪伴质量。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和社会机构都推出了大量的线上教育资源,帮助家长和小朋友进行各种好玩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顺利度过居家隔离的日子。家长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帮助,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阅读绘本、讲故事,创设想象的游戏空间,扮演不同角色(如勇士打怪兽),感受这些角色的恐惧、快乐或冒险等情绪,享受解决问题与冲突的快乐,化解幼儿的害怕和不安情绪。同时,大人一定要多跟孩子做运动,最好是能够利用上面所说的各种资源来做亲子运动游戏,提升家长陪伴质量、亲子互动质量和亲子感情,保障孩子生活睡眠的规律,宣泄负面情绪。

还有,居家隔离期间也是家园互动,家园共育的机会。幼儿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努力。家长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孩子和幼儿老师、孩子和孩子的语音和视频互动,家长和老师,家长之间也可以交流育儿心得。一般来讲,幼儿都很信任和崇拜自己的老师,必要时家长可以求助幼儿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可以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共同营造支持下的教育氛围,让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温暖的大家庭里。

最后,要提倡正面引导。家长可以结合电视或其他媒体对抗击肺炎疫情的报导和画面,给孩子讲钟南山爷爷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讲讲许许多多解放军叔叔阿姨和医生护士抗击疫情的事迹,讲身边的保安、快递员、小区工作人员和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事迹,给孩子传递战胜疫情的积极态度和信心。

 华南师范大学    杨宁


(专家笔谈6)

洪秀敏:战“疫”中的教师也需要心理关怀与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举国上下每个人的心,也牵动着幼儿园每一名教师关心幼儿及家长的心。老师们每天早上准点起床打卡,时刻盯着手机、守候在电脑旁,不仅要在幼儿园的各种微信工作群、班级微信群轮番群发信息、接龙回复发送信息、筛选落实各个事项,而且要通过电话、视频、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和孩子沟通联系、核实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情况、制作表格统计、准时准确上报信息,联系不上的各种方法找催;为了让孩子们居家生活不再枯燥,变得更有意义,老师们要使出“浑身解数”,与孩子开展线上互动:讲故事,朗诵儿歌,陪孩子看书、画画、做手工、做游戏、做运动,制作小视频、微信推送;为“延期开学”抓紧备课、写工作计划、教案;有些老师还要为守护幼儿园的健康环境奔波操劳……教师也是“疫”情中人,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既要担心和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还要做好线上工作,可以说,教师的身心承担了很大的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关怀与心理支持,才能助力教师做好积极的自我调适,守护身心健康。

做好自身防护,增强教师防疫信息的控制感。引导教师收看、收听中国政府网、国家卫健委、央视等官方途径发布的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信息过载和不可靠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干扰。同时,提高教师对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熟悉相关防控的政策、措施、求助通道、物资信息等信息,掌握疫情防控的身心应对措施,增强生活的掌控感。

简化工作要求,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幼儿园作为教师的“主心骨”,要关注教师的心理负荷。首先,要避免“撒网式”、重复式的工作,明确任务,简化程序,减少教师因工作无序和繁琐而带来的焦虑。其次,要充分意识到疫情期间,教师在家缺乏活动材料、自己要完成活动、视频录制、剪辑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困难,降低教师因线上教学带来的工作负荷,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共同寻找和筛选出有价值的、适宜于本园使用的资源素材。

家长理解支持,增强教师工作付出的价值感。一日一报的统计工作,了解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状况,对每个家庭传递着教师的关爱和幼儿园的温暖。“作战”数据汇集要求实时更新,教师24小时待命状态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会感到辛苦付出的价值所在。教师精心制作推送的材料,也许家长只是看到一段几分钟的短视频,教师在背后却要花一整天,找材料、做活动、录制、剪辑、做推送。在有限条件下,要想出适合室内开展的游戏和活动,又不能太过麻烦,还要让孩子有所收获,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新挑战,也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团队互促共进,发挥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归属感。充分发挥教师成长共同体和教研组的团体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同事分享疫期生活,交流情感,在心理上相互关心、互相支持、加油打气。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线上教研活动,网上读书会,围绕疫期家园互动的有效性、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读一本好书等,同伴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研讨,发挥集体智慧和团体力量,可以实现很好的合作互补、互促共进。

 开展必要培训,增强教师自我调适的获得感。随着疫情时间的推移加长,需要一些更科学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一方面,要开展必要的健康心理辅导和培训,让教师了解面对威胁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心生不安全感、焦虑、恐惧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并掌握积极自我调适的方法,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另一方面,应开设针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咨询热线,可针对重点老师开展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和心理干预。

 北京师范大学   洪秀敏


(专家笔谈7)

柳倩:运动免疫、身心愉悦、强身健体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幼儿容易久坐不动、用眼过度、体力活动量不足,运动缺乏导致幼儿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开学前这个阶段,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适合家庭环境的体力活动方案,使幼儿一日生活动静交替、摄入与消耗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一、幼儿每日体力活动量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结合室内环境的特点适当降低,同时考虑个体差异性。世界卫生组织将体力活动强度分为久坐、轻体力活动、中高体力活动和高体力活动四个等级,推荐日常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每天1小时。慢走、烹饪、洗碗等就是轻体力活动;活动过程中有一些上气不接下气属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
二、许多家务活动属于轻体力活动。例如幼儿参与扫地、拖地、园艺、收纳、烹饪、洗碗等家务;身体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幼儿生活自理、服务他人、责任心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展适合家庭小空间、方法简单的运动游戏。例如,利用客厅玩跳房子、走线练习平衡;在地板上、床上进行的身体姿势控制运动;操控围巾等不让它落地;在家中设置障碍,要求身体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障碍;听音乐(或者其他信号)做身体动作模仿等等。可以鼓励幼儿尝试探索。  
在全家一起参与的过程中,增加了亲子情感交流,有助于提升身心愉悦强身健体。
 华东师范大学  柳倩


(专家笔谈8)

周兢:抗疫中的阅读游戏干预
---提升学前儿童面对灾难的心理弹性教育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们春节和寒假的欢乐与平静,给全中国人民,包括儿童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时候,在我们感受到爱、责任和奉献的伟大力量的时候,在我们看到了战胜疫情希望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疫情发生以来,孩子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于春节的很多美好期待都没有能实现,他们被禁足在家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久,对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来说,心理上的不适是难免的。如何帮助儿童调适烦躁焦虑缺乏耐心的心理状况,如何让儿童正视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如何提升他们战胜困难的心理抗逆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要做的工作。为此,我们想向大家推荐阅读游戏干预项目研究成果,并给大家提供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弹性的图画书阅读目录(附录1)。

两年前,我们研究团队执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OMEP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在香港维多利亚教育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通过对上海郊区学前非流动和流动儿童的调研测查,发现这流动儿童在语言和认知发展方面,与非流动儿童的明显差异;同时发现这流动儿童在心理弹性即心理抗逆力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心理弹性评估工具DECA-P2(以下简称DECA量表)和儿童行为调节任务的评估,流动儿童在主动性、自我调节、行为问题及行为调节能力的得分,均落后于一般同龄儿童,因此隐藏着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了帮助这些学前儿童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并且保证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我们采用图画书阅读与游戏干预的工作方案,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团队整合了关于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7C模型以及DECA量表的四个维度,以DECA量表中的三个保护因子——主动性、自我调节以及依恋/关系为着力点,筛选出图画书共计129本。图画书筛选标准包括:1. 为保证质量,所筛选图画书主要来源于获奖图画书;2. 图画书的内容必须与心理弹性模型7C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要素相契合;3. 需包含我国原创的图画书作品,以符合中国文化情境;4. 图画书的选择应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

第二,引导幼儿开展图画书阅读(见附录2)。根据研究,有效的阅读治疗应包含如下内容:1)教师需要通过一些热身运动或者提问引发儿童对图画书的兴趣;2)教师引导儿童阅读,并将主人公的故事与儿童自身经验关联,使儿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3)让儿童代入角色,充分体验主人公的感受;4)总结故事,强调故事中的核心信息,使儿童的思维和态度发生转变;5)通过故事外的讨论或者延伸活动让儿童有机会练习和应用所学到的技能。我们特别关注每一本图画书涵盖到的心理弹性概念要点,指导幼儿在阅读之后进行讨论,联系儿童实际生活提出相应问题,认真思考有关提升心理弹性的概念要点。所有挑选出来的阅读游戏干预的图画书,可以多种方式让所有儿童进行集体教学阅读、自由阅读或者带回家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

第三,尽可能地围绕图画书开展游戏活动。这里说的游戏活动,包括了我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相关的民间游戏,还有一些有目的设计的教学游戏。游戏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逐步学会相同情境下相似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策略。

值得高兴的是,研究已经证实,短期的阅读游戏干预能有效地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在前测过程中,实验组儿童依恋/关系显著差于对照组,且行为问题也较对照组儿童突出,但在自我调节、主动性和行为调节上,两组儿童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在接受16周的干预后,实验组儿童依恋/关系水平显著更高,而在主动性、自我调节能力及行为调节能力上的得分也由原先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到得分显著较高。同时,实验组儿童在行为问题上也由之前较对照组儿童问题高发至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而进一步的分析还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在由教师评估的心理弹性各维度,还是由研究者测量的行为调节任务中,干预都显现出了正向积极的效果。国外研究者积极倡导通过图画书阅读改善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心理弹性,我们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图画书阅读游戏活动对于提升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价值。

研究同时指出,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应越早越好。因此,在抗战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教师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采用这种经济而有效的阅读游戏干预手段对儿童进行干预。

华东师范大学 周兢 张莉


(专家笔谈9)

鄢超云:(有儿童的)开学活动
每位有思想的园长、老师,都会非常重视开学这段时间的活动,不仅仅是开学“第一课”,还包括开学第一天、开学第一周。如何搞好这次开学活动,大家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反复酝酿多次了吧?

可以想到,这次的开学活动一定很特别,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过于强调这种特别,尤其是不要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把开学活动的形式搞得很特别、很热闹、很煽情,但孩子成了木偶,只是跟着大部队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并不知道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做、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把调查、了解儿童的需求、想法做成了表面文章,花了不少时间让儿童说、让儿童画,孩子的想法、需求表达了,但只是让这些画的画、说的话装饰了一下环境、营造了一下氛围,随后开展的活动与孩子的需求、看法无关。我反对那些打着儿童视角的旗号、但“很不儿童”的开学活动。

我期望,在开学活动中,儿童能够有表达。在开学前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孩子们已经听得很多了,听家里人讲、听电视讲、听手机讲,听父母用手机帮着讲病毒、讲洗手、讲戴口罩、讲咳嗽、打喷嚏……开学了,该让儿童讲一讲了吧!儿童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时间,而不只是象征性地讲一讲,还没讲完就被言不由衷的 “真棒”之类的表扬所打断;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时间,而不只是点缀性地请三两个儿童说一说;儿童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讲一讲,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而不是只能用某种、必须用某种方式;儿童可以在集体中表达,在小组中表达,在生活中轻松、随意地表达,或许还可来点悄悄话时间、“八卦”时间,而不是将这种表达弄得很形式、很严肃。

儿童视角,不仅仅是听儿童,儿童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儿童视角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观察、专业判断。孩子表达的时候,也就是老师观察、了解儿童的时候。这个假期,他们知道、感受了很多。在开学活动中,他们讲了什么、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些信息的?有什么体会、收获?有什么困难、有哪些担心、害怕?同样的疫情,不同的家庭,孩子的经验、感受有何异同?哪些差异需要特别关注、哪些儿童需要持续观察?我们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我们班是否有被隔离过的孩子……所有这些,都需要老师们观察、记录、分析,并作为开展后续活动的重要依据。

老师对儿童了解得越多,对儿童怎么学习、怎么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了解得越多,儿童就会发展得越好。儿童最想幼儿园的什么?最想去幼儿园的哪里看一看、逛一逛?最想跟谁坐在一起、跟谁说会话?最想跟老师说些什么?最想吃幼儿园的哪个菜?最想玩哪个游戏?最想在哪里跑?最不想什么?最害怕什么?我建议老师们,基于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来设计和提供儿童有选择、儿童能够决定的有主体性体验的活动。

大家反复酝酿、琢磨的开学活动的时候,不要将重点放在怎样才有亮点、如何才能博眼球上。蹭热点、玩花样最多只能昙花一现。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让儿童真正成为开学活动的主人,这才能够持久,真正成为幼儿园鲜明的特色。

四川师范大学  鄢超云


(专家笔谈10)

邱学青:游戏调适:宣泄、补偿与自愈

新型冠状病毒改变了2020年春天孩子们的生活,曾经天马行空户外玩耍的自由被剥夺了,同伴交往的各种机会被阻隔了,亲近大自然的兴趣被抑制了……游戏能帮助幼儿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游戏具有宣泄功能,能帮助幼儿“玩”出内心的问题和焦虑

特殊疫情时期,幼儿难免情绪失控,表现出烦躁、恐慌、哭泣、适应困难等反常行为。游戏是幼儿最擅长的“语言”,能帮助幼儿宣泄难以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内心困扰。让幼儿拥有自由游戏的机会,玩他们想玩的任何游戏,表达自己全部的情感,以便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内心需要和想法,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言行。

重复性的游戏情节,是幼儿获得补偿性满足的心理药方

幼儿通过游戏中重复性的行为和动作,来掌握和应对创伤性事件。幼儿玩游戏的目的是“追求快乐”,但并不代表所有游戏都有快乐的体验,最近有不少表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游戏情节出现在网络上:幼儿重复性地画“病毒”画像、“打斗病毒”、“搭建医院”、“治疗戴口罩的病人”……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重复现实生活中给他带来较大影响的病毒事件,发泄着他们对身边疫情的焦虑、茫然等不愉快情绪,在重复性地主宰游戏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补偿了现实生活中的被动和无助,获得主动、愉悦的体验。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容纳并理解幼儿重复性的游戏行为,经常陪孩子玩扮演角色的游戏,关注孩子扮演“医生”、“教师”“家长”等主动发起动作的角色,听从孩子游戏中的安排,让孩子体验并满足“我能”的自主感,获得情绪上的补偿,建立自信与自尊。

尊重、关爱的环境,使幼儿拥有自我治愈的能力

家庭通过建立积极的、相互尊重的家庭亲子关系,利用“特别游戏时间”,家长充满爱心地定期陪孩子游戏,能达到幼儿心理自我调适、自我自愈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亲子都精力旺盛时,告诉孩子你可以陪她玩20分钟,在这段自由的时间里,玩什么怎么玩在哪里玩都由孩子决定。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在游戏中只需要跟随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和焦虑,以平等的关系地回应孩子的想法、行为和情感,相信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设计好的游戏,帮助孩子体验放松身心、缓解焦虑的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    邱学青


(专家笔谈11)

王小英:“战疫情”背景下园内防护的机制与举措

在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标准、全覆盖做好园内的防疫将成为开园后恢复保教工作正常运转的首要任务。各园所首先要建立新冠肺炎防控指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在强化幼儿园常规的卫生保健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丶健全疫情防控旳“三机制”

1.建立幼儿园与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信息通报机制;

2.建立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四级联防联控机制;

3.建立教职工、幼儿和家长日行踪及健康监测机制。

二、严格“四把关”与精准“五到位”

(一)严格“四把关”

1.把好入园关。返园前,对教职工和儿童进行核查,符合国家相关防疫要求方可入园。

2.把好门卫关。严格外来人员管控,减少非必要人员外出。

3.把好晨检关。做到不漏一人(儿童与教职工)。

4.把好接送关。家长在园外错峰快速接送儿童。

(二)精准“五到位”

1.防疫教育到位。教师应熟练掌握新冠病毒防疫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率先垂范、指导儿童、引领家长。

2.健康监测到位。每日上下午两次对儿童与全体教职工测体温。

3.消毒通风到位。按防疫规定消毒环境与物品,保证活动室与寝室等的空气流通。

4.特珠管理到位。专门设立隔离室并配备相应生活及医务用品。避免班级以上规模的集体活动。

5.督导巡查到位。卫生保健人员与相关行政人员每日巡班两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东北师范大学   王小英


(专家笔谈12)

王春燕:基于儿童,基于发展,做好幼儿园课程的应对

2020年鼠年的开端,一场新冠状病毒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孩子们也由此产生了多种复杂的感受与困惑。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开展生动的教育活动。生活即教育,眼前的疫情就是最好的教材。面对当下的新冠病毒疫情,如何应对开学后的课程活动,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基于儿童,基于生活,分析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关注点
幼儿对于新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造成的生活深有感触与体验,而且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当下的疫情生活也有很多想要了解,想要探究的欲望与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基于儿童,基于儿童的生活,分析幼儿关于新冠状病毒疫情等方面的原有经验和他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兴趣点。我们要思考的是:1、关于新冠状病毒疫情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什么?2、对于新冠状病毒疫情幼儿有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他们关注什么?他们感兴趣的又是什么?3、幼儿哪些零散的感性经验需要我们引导去梳理?等等,只有这些明晰了,课程应对才有基础,课程生成才能站在儿童的视角,课程才能是幼儿喜欢的。
二、基于发展,基于《指南》,分析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在价值
当教师基本摸清了幼儿关于新冠疫情及最近生活的相关经验后,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链接《指南》分析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这次疫情,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可能会和指南里提到的幼儿的身心状况,科学认知及社会情感有比较多的联系。比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技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我们需“关注幼儿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保持稳定的情绪,不紧张,不过度焦虑,也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如保证喝水量,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与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指南》在科学领域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当下疫情,病毒既离孩子很远,又离孩子很近。通过相关活动,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激发幼儿通过查阅资料、亲子互动、同伴团体讨论等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认识自然,体悟科学,进而珍爱生命,尊重和保护自然。另外,《指南》也强调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的氛围。尤其在疫情笼罩下,让幼儿“感受关心与同情,尊重他人”,并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很重要的等等。不同地区新冠状病毒疫情的情况不同,幼儿的经验与感受也有所不同,幼儿园老师需要很好地结合当地幼儿的不同生活、不同现状,链接指南,厘清所蕴含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才能为课程应对、课程生成明晰目标,明晰发展方向。
三、基于资源,基于现状,预设可能生成的相关的课程活动
  面对当下的新冠病毒,面对孩子的真实经历和真实经验,基于我们和幼儿生活中可获取的资源,预设可能生发的活动或课程。比如我们可以从面对病毒“我们该做什么?”:学习正确的戴口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洗手;健康的饮食知识;守护自然生态,保护野生动物;舒缓情绪,对病毒不惧怕,不焦虑紧张等,生发诸如《病毒侵袭我不怕》、《健康作息我安排》、《口罩的秘密》等主题或项目活动,通过适宜的方式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害怕的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面对困境学习勇敢应对,并对未来生活产生美好的憧憬。我们也可以从“从新冠病毒的故事”说起,比如病毒是什么,病毒什么样,它从哪里来,它怎么传播,感染病毒后的危害等方面开展活动,生成诸如《冠状病毒小怪兽》,《野生动物的秘密》《地球妈妈》等主题或项目活动,在探究、讨论与互动中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多样化地表征对病毒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引发孩子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野生动物及“微生物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增长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从而懂得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我们还可以从“感恩有你们”这一角度出发,比如认识钟南山爷爷;比如社会上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爱的行动——各行各业的捐赠,志愿者活动等;比如伟大的医护人员,英勇的解放军叔叔等等生成《奇怪的春节长假》、《宅在家,也快乐》、《我们身边的抗疫英雄》《特殊装备》等主题或项目活动,帮助孩子了解社会中各种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从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件和实例中引导孩子感受“众志成城”的生动诠释,体会祖国的温暖,从而进一步萌发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关爱自然,关爱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学会奉献,学会自我约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比如不集聚,不串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
  浙江师范大学  王春燕

(专家笔谈13)

刘晶波:冷静、检核、计划、行动:与家长们共勉

  生而为人,经历些天灾人祸是常态。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新型冠状病毒正是一场陌生而又无比惨烈的大灾祸。它不是天地间生成的台风、地震、海啸,也不是发端于种族或国家间狂轰烂炸、枪炮齐鸣的战争;它不摧毁家园、也不抢夺财产;但却在人们准备或者刚刚用过年夜饭的喜庆团圆中,以超强的杀伤力与速度弥漫开来,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重重扑到,无关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知识多寡、资本厚薄、阶层高低,精准地吞噬掉人体的免疫系统,直至终结掉最后的呼吸!对于习惯了和平年代、岁月静好的我们来说,这可怕的灾祸不仅防不胜防,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防。

WHO反应迅速,简洁明了做出了一个“紧急卫生事件”的定位。但在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的世界里,这个事件却是“上有老、下有小、全方位操持的日子,是每天必须面对的无数个事件的总合”。当想尽办法为家人备下各种物资、当所有能尝试的美食做了又做,当能施展的室内游戏玩了又玩、当平日里稀罕的亲子共处时光不仅绝对过剩,而且让人不免向往独处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冷静。任何灾难面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都经历着这样的运转程序:发蒙、震惊,悲痛与无奈、渺小与无助、恐慌与焦虑。即使有意无意去借助游戏与调侃、幽默与自嘲、疯狂追剧等各种成瘾行为来逃避、减压,所有的消极情绪仍然都会货真价实地存在那里。可能在意识层面暂时休眠,但一定不会远离。此时,我们当务之急是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不但要阻止各种消极情绪蔓延、带偏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节奏,而且要尽力要让自己清醒认识当前的客观事实:我和家人正处于灾难之中,它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与力量为转移,我们必须接受,更必需避免因为慌乱所造成的任何没有意义的消耗。

第二,检核。灾难中的检核需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实物检核;这场灾难不是要我们举家出逃、颠沛流离,而是逼迫我们反向逆行、闭关家中。由此,家,作为物理空间的安全与保障便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的各个房间有什么不安全的因素吗?我们需要做出怎样调整才可以让家人呆的更舒服一些?我们的生活物资的种类与数量有无缺口?如何补充?如果出现水、电、气等动力系统方面的突发故障我们该怎样面对?如果同时发生了地震等天灾,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应急包?其次,是家人的心理与行为检核;在这个非常时期非常处境之下,家中每个成员的生活节律与行为方式都会或深或浅地呈现出应激反应。作为家庭的主心骨,我们一方面需要仔细关注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各自的变化,悉心关爱,同时更要努力去和大家沟通情感、协调关系,避免亲人之间负向情感与行为的发生。

第三,计划和行动。和谐健康的居家生活需要我们一家人一盘棋,各自分工、共同分担。为此,我们特别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一份彼此都认可的居家行为计划。虽不必是工作计划那么严肃、刚性,但是必须确保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认真的、正式的。我们可以以从早到晚的时间为线索把家中生活与事务汇总、共同研讨分析。从各项家务分担、到所有家庭娱乐项目、到当前必需在家里进行的“学务”、“公务”的空间使用、时间安排,逐一开列出来,依据家庭成员的各自特点,制定分工合理、切实可行的居家生活行为规划,然后以时间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每位成员反复确认、认真履行。如有遗忘,则彼此善意提醒、用心维护,坚定执行。

上述三点之外,还想追加一个资深危机干预专家朋友的两条建议:如果实在感受到压力过大、负荷难当,且负向情绪与消极想法爆棚,请找个合适的时空,全力、认真地大哭一次,泪水是人类冲洗身体与心理伤口的最便捷最天然的材料,不要以坚强的名义不去使用;灾难之中,我们必需更加笃信,造物主为我们每个人都配了一双隐形的翅膀,终究会带我们飞过绝望。

南京师范大学 刘晶波


(专家笔谈14)

刘馨: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控制病菌传播、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
一场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我们的健康、生命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场无情的灾难面前,让我们再一次关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再一次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作为幼儿的家长以及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也要采取有效的方式积极应对,不能有丝毫松懈。一方面,我们需要切实做好居家的科学防控以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必要的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只有家园双方同心协力,积极预防疾病和控制疫情的传播,才能共同维护好幼儿的生命与健康。
一、了解基础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大家都知道,在这次疫情的防控措施上,对于普通家庭和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这三件大事。那么,为什么要做到这三件事呢,这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月19日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明确提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时也明确指出“人群普遍易感”。由此可以看出,此次疫情的传播途径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而且,幼儿也是易感人群。
飞沫传播,通俗地讲是指那些携带病菌的人,在咳嗽、打喷嚏、流口水或说话时,会将体内带有病菌的一些小的飞沫从嘴巴、鼻子等处散播到空中,这些携带病菌的飞沫就可能在他人呼吸时通过呼吸道被感染。一般来说,飞沫传播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而且,这些飞沫也可能会落在食物、玩具或其他物体表面,通常病菌会存活一段时间,若一旦进入未感染者的口腔、鼻腔、喉咙、肺部或眼睛时,病菌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开始繁殖,进而引发疾病。不仅如此,已感染者的唾液和分泌物可能会残留在一些食物或物体上,如毛巾、餐具、玩具、衣服、门把手等,未感染者若是直接接触了已感染者的唾液或分泌物后,就会发生直接接触传播。
可见,从预防和控制病菌传播的角度来看,除了要尽早隔离和远离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加强隔离,对相关环境、物品采取有效的清洁与消毒措施,以及减少出门外,还需要人们养成勤洗手、正确打喷嚏、家庭进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吃、出门戴口罩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都是有效减少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和阻断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人们健康十分重要的卫生保健措施。作为幼儿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或养成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以身作则,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导幼儿从小养成有利于健康的卫生习惯。
幼儿阶段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维护健康的积极方式,这不仅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如病毒、细菌、寄生虫、铅等)对幼儿机体的不良影响和伤害,减少患病几率,更好地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护健康;而且,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将使人终身受益,并惠及他人与社会,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公民应具有的文明与健康素养。因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掌握主要内容,做好科学防护
对幼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应从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入手,即:向幼儿传递粗浅的、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如“洗手是为了消灭病菌”“戴口罩是为了防止被病菌传染”);培养幼儿保健的意识与态度(如“我要爱护自己”“讲卫生就能少生病”);以及培养幼儿保健的行为、能力与习惯(如“我会洗手”“我能做到饭前便后去洗手”)。也就是说,我们应将幼儿健康知识的获得、健康意识的养成、以及保健能力与健康习惯的形成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与幼儿健康成长相关的卫生习惯,内容很多,依据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居家生活以及托幼机构集体生活的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应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卫生习惯和保健能力。
(1) 盥洗、如厕
◆洗手
•知道什么时候该洗手:饭前或进食前、大小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游戏玩耍后、外出回来后、入园更衣换鞋后等;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以及流动的清水洗手;
•使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两手掌心对搓洗手掌,两手交叉对搓洗手指缝,两手上下叠搓洗手背,两手互转洗大拇指,两手互转洗指甲边缘,两手互转洗手腕;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洗完手后使用自己的小毛巾或纸巾擦手。
◆其他
•早上起床后与晚上睡觉前认真刷牙,使用自己专用的刷牙用具用品,如牙刷、牙膏、水杯,并保持干净干燥;
•使用自己专用的小毛巾和脸盆洗脸、洗屁股、洗脚;
•大小便后,及时按冲水健冲大小便;若使用马桶,大便后先盖上马桶盖,然后再冲大便;
•大小便后认真洗手等。
   (2)五官
•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正确的方法:转身、侧对旁人;用纸巾、手绢或手肘捂住口鼻。被污染的纸巾丢入垃圾箱;手绢每天清洗干净;若来不及使用纸巾,弯曲前臂用衣服遮掩,勤换衣服;
•流鼻涕:用纸巾或手绢擦去鼻涕。被污染的纸巾丢入垃圾箱;手绢每天清洗干净。
•手不干净时,不接触口、鼻子、眼睛等。
(3)饮水、进食、进餐
•吃食物或进餐前认真洗手;
•使用自己专用的水杯饮水、碗筷勺进餐;
•家庭进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尽量分餐吃;
•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如掉在地上、桌子上的食物)等。
   (4)外出活动
◆戴口罩
•戴儿童专用口罩;
•使用正确的方法戴口罩:用干净的手,将口罩外侧带有金属条的一段朝上,将套耳朵的带子(耳跘)分别套在两耳上,使鼻子、口和下巴罩好,最后将鼻梁片往中间捏一下,使其贴紧鼻梁;取口罩时,用手抓住耳跘取下口罩,手不接触口罩的外侧;使用完的口罩丢入垃圾箱,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
◆其他
•尽量少用手接触公共场所的常用物品或部位;若可能,尽量戴手套外出,不用手套摸脸、鼻子等;
 •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丢入垃圾箱;不随地大小便等;
•外出回家后,先脱外衣、换鞋,然后认真洗手等。
除了上述与预防疫情相关的卫生习惯外,由于此阶段幼儿在家生活与活动时间较长,家长和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用眼习惯和正确的坐姿、看书姿势等,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如电视、手机、电脑等,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视力,同时注意维护脊柱的正常发育与健康。
  三、采用多种方法,榜样引导为主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卫生环境和条件,这是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基础。例如,家庭环境要整洁,备有常用的清洁与消毒用品、纸巾、垃圾桶等,为幼儿准备儿童口罩以及专用的小毛巾、水杯、碗筷勺等。其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起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所有的卫生习惯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行有关,家长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因此,家长若是能做到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正确方法、出门戴口罩等卫生行为,幼儿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若再加上家长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与帮助、以及及时的表扬和称赞,自然会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产生积极影响。
家长和教师可以从相关的书籍、科普读物和资讯中获得保健知识,也可利用电视宣传片、案例、家园互动平台、微信专题、以及幼儿图画书、故事、儿歌、游戏等,向幼儿讲解为什么要讲卫生,示范怎样做才正确等,使幼儿逐渐理解其中的简单道理,激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关心。若是能在洗手池旁张贴正确洗手的步骤图,明确且直观,可以起到较好的提醒和示范作用。提醒、提示与适时帮助,多给予练习和实践,也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和教师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加以引导、帮助和鼓励,也要有耐心和恒心,逐步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起卫生保健的意识,获得卫生保健的能力与习惯,从小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这既是一种生活教育,也是一种公民素质的教育,这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健康成长乃至全社会的健康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  刘馨


(专家笔谈15)

姚伟:疫情当前: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与终极追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每个人都在体会着生命的价值;相应国家号召,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都表现着人们对生命的珍爱。
面对疫情的考验,尤其是一家人较长时间居家相伴,这也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难得好时机。
珍视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有了生命,才有爱,才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要让孩子认识到,面对当前的疫情,每个人都要做好自我防护。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并让孩子了解这样做的原因。
生命需要相互支撑。让孩子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医护人员如何克服一切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新冠肺炎患者解除病痛;让孩子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如何坚守岗位,把防护工作做到每家每户。面对危情,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方式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都可以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和孩子讨论,当前可以怎样做能帮助到他人。
死亡与生命相伴而生。人的生命固然可贵,但是死亡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死亡,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接受死亡是生命的正常现象。还要鼓励年龄大些的孩子明白,如果每个人努力学习和创造,早日研制出疫苗或特效药,人类就能战胜疾病,减少死亡。所有的努力都应该从今天开始,从每个人开始,不浪费生命,才能更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渗透在生命的一次一次的活动中。在面对生命严峻考验的紧急关头,生命教育更是生活和生存的应有之义。对自我生命的接纳和确认,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坚强与脆弱的面对,进行这样的教育,永远不要说太早!
 东北师范大学  姚伟




文图|来源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公众号

责任编辑|予童

  特约审稿|章露红       


                                                       - END-


|延伸阅读

庞丽娟:《学前教育法》立法的理念和重点

朱继文:幼儿园环境要见儿童见思想 

王芳:情感是可以触摸的



|版权说明 

予童教育研究原创和独立编排的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专业、专注、独立、共享



予童,致力于民办学前教育改良,

研究和推动早期教育创新,

助力0-6岁幼托机构优质卓越发展。

  予童教育研究    予童助手  

合作/投稿:ytedu2017@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