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古一拜:桃园结义情意重

九州醉侠 中古史研究 2021-02-24

空白

空白

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


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


这一拜,来自三个不同地方的男人走到了一块,心结在了一起,演绎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桃园情义。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就将桃园结义的故事相当精彩地呈现了出来,同时也火了史上最有名的三个男人——刘备、关羽以及张飞。如果搞一个古代名人调查,这弟兄仨儿的知名度指定稳进前十。当然,这一切不能忘了罗贯中先生,正是有了他的妙笔,才最终演绎出了这么一段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我们不妨再来重温那经典的时刻: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读罢,眼前随之浮现出了结义时的场景,似乎已被置身于其中般真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倒并不在于文本的辞藻有多么的华丽,语言有多么的优美,构思有多么的精巧,而是其立意的高度,这一点大大影响着整个小说的格局和定位。义结金兰,也就是俗称的拜把子,绝对以及肯定是咱们的国产原生态,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现象。尤其在汉民族中作为重要的一种人际间的组织形式,普遍存在于民间,甚至于政治集团中。原本是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自不同的地方,甚至互不相识,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愿景,可以歃血为盟,敬告神灵,结成异性兄弟。于是,一群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拜了把子而产生了交集,发生了关系。


正是怀着同样的志向,同样的抱负,刘备、关羽及张飞这三人才会走到一起,构建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小世界。他们的结合,并不只是为了讲哥们义气,更不是要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想想东汉末年那个乱哄哄的年代,诸侯并起,战火纷飞,天下间被搞得乌烟瘴气,可最遭殃的一定及其肯定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面对这个乱世,这哥仨团结在一块儿,劲往一处使,为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这样,桃园结义的意义便被无限升华,上升到共赴国难、拯救苍生这样的具有时代性意义的层面,并为整个书定下了思想基调。同时,这不正是小说后来刘备领导的蜀汉集团能够深得民心的关键所在吗?所以说,不仅桃园结义的故事本身能够广为传颂,这种结义的模式也一直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今天,依旧被拜把子和效仿的人奉为圭臬。


不过,遗憾的是这段令无数后人赞美的桃园结义故事,历史上是没有发生过的。那么,这三人的实际关系是怎样的呢?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同关羽哥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当然还有张飞的份儿,同书《张飞传》记载,其“少与关羽俱事先主(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综合史书所述,刘备、关羽及张飞三人虽没有磕头拜把,却相互之间“恩若兄弟”。而且,非但好得跟亲兄弟似的,还时不时的在一个炕上睡觉。可见,这哥仨的关系有多么的亲密无间。


有了这一史实基础,后世那些喜爱舞文弄墨的人便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那么,桃园结义的故事雏形大约出现在宋元时期。在《关羽戏集》一书中转引了元末某诗人“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这样的诗句。在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里,比较粗略地描述了三人结义之事。比之稍后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其中桃园结义的故事,就有了较为丰富的情节,也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刻画,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此后,至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其正是在上述前人的基础之上对桃园结义的故事进行二度文学创作和艺术加工,才最终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本。


虽然,桃园结义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却并没有影响我们对这一演绎的喜爱。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这种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的深情厚谊和故事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涵始终感染着读者,至今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魅力。

 

附记:拙文原作于2013年春,今忝列于此,聊以自遣。






解构婆惜自寻灭亡之路——驳马幼垣先生之论


解构潘金莲——兼论北宋晚期的社会状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