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修订本)出版(附:后记/修订补记)

编委会 中古史研究 2021-03-1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0-10页数:854定价:398.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520370998




作者简介





张金龙,1965年生于甘肃省甘谷县,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86年以后任教于兰州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系),200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9年评定为二级教授。自1985年以来,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文史哲》等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北魏政治史》《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魏晋南北朝文献丛稿》《唐前“兵部”尚书研究》《考古论史——张金龙学术论文集》等论著近二十部(册)。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获宝钢教育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北京市特聘教授,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等近十项,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各一项。目前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南史》修订及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北魏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将军号制度变迁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禁卫武官制度的专著。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禁卫武官制度”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各王朝有关君主安全保卫及首都治安防卫的职官制度即属于禁卫武官制度的范畴。全书分五编二十章一百余节,对诸如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军校骁游、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幢将与郎卫、殿中尚书与司卫监、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宫伯与武伯、卫尉、领石头戍事、四中郎将、京畿大都督、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三部司马、五部督、无难督、绕帐督、解烦督、帐下督、马闲右部督以及四禁将军、御仗左右、直荡直突都督等等禁卫武官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研究。通过对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仔细勾稽考索,厘清了不同层次禁卫武官的变迁历程和政治职能,对禁卫军权与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结论和颇具启发性的认识。宏观上,紧密联系汉末至南北朝末四百年的政治史及政治制度史,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及其发展演变进行动态考察;微观上,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爬罗剔抉,探赜索隐,最大限度地揭示出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及其制度的本来面目。在皇权帝制时代,以保卫君主为核心的禁卫军权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处于权力中枢地位,是专制君权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实现形式之一。禁卫武官制度所体现的是禁卫军权,研究禁卫武官制度史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对全面准确理解整个皇权帝制时代的政治军事历史意义重大。






目次





第一编 概念与前史第一章 概念——中古文官、武官与禁卫武官释义(3)  第一节 西汉“文官”与东汉官分文、武(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武官与“文武”之义(9)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禁卫”与禁卫武官(15)  小结(23)  第二章 汉代禁卫武官制度概说(26)  第一节 郎中令→光禄勋(27)    一 西汉郎中令→光禄勋(27)    二 东汉光禄勋(31)  第二节 卫尉(34)    一 西汉卫尉(34)    二 东汉卫尉(36)  第三节 中尉→执金吾与城门校尉(40)    一 中尉→执金吾(40)    二 城门校尉(41)  第四节 八校尉与五校尉(43)    一 西汉八校尉(43)    二 中垒校尉“掌西域”职掌考辨(46)    三 东汉北军中候与五校尉(52)  小结(55)第三章 汉魏之际禁卫武官制度的巨变(58) 第一节 黄巾起义后东汉禁卫武官制度的变化(59) 第二节 曹操霸府中的传统禁卫武官制度(65) 第三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的设置及其渊源(71) 小结(81)  第二编 三国禁卫武官制度第四章 曹魏禁卫武官制度(87)  第一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87)  第二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97)  第三节 武卫、中垒、骁游诸将军(104)   一 武卫将军(104)    二 中垒将军(106)    三 骁骑将军与游击将军(107)  第四节 五校、三卿与城门校尉(110)    一 五校尉(110)    二 光禄勋、卫尉与执金吾(115)    三 城门校尉(120)  第五节 领、护军职掌与领军组织系统辨正(123)   一 关于领、护军“主武官选”问题(123)    二 领军组织系统的变迁(128)  小结(130)  第五章 蜀汉禁卫武官制度(133)  第一节 领军(133)  第二节 护军(135)  第三节 虎贲、三署郎将与羽林、殿中督(138)   一 虎贲中郎将(138)    二 三署郎将(140)    三 羽林督与殿中督(142)  第四节 光禄勋、卫尉与五校尉(143)  小结(146)  第六章 孙吴禁卫武官制度(148)  第一节 领军、护军与武卫将军等职(148)   一 领军将军与护军将军(148)    二 武卫将军(150)  第二节 禁卫诸“督” (152)  第三节 三署郎将与五校尉(158)    一 三署郎将(158)    二 五校尉(160)  第四节 光禄勋等三卿与城门校尉(161) 小结(164)  第三编 两晋十六国禁卫武官制度第七章 西晋禁卫武官制度(169)  第一节 魏晋之际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169) 第二节 西晋禁卫长官名称的因革(175) 第三节 “宿卫七军”的变迁(178)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及其组织系统(182) 第五节 西晋禁卫长官的职能(192)    一 领军将军、中领军与北军中候的职能(192)   二 护军将军、中护军的职能(196) 小结(199)  第八章 《中朝大驾卤簿》所见西晋禁卫武官制度(202)  第一节 《中朝大驾卤簿》中的禁卫武官史料(202)   一 《中朝大驾卤簿》所见禁卫武官史料(202)   二 《中朝大驾卤簿》警卫仪仗方阵示意图(207) 第二节 《中朝大驾卤簿》与西晋禁卫武官制度(210) 第三节 《中朝大驾卤簿》制定年代考(223) 小结(229)  第九章 “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232)  第一节 杨、贾之争与禁卫军权(233)  第二节 贾后专政与禁卫军权(241)  第三节 赵王伦政变、篡位与禁卫军权(247) 第四节 齐、成都、东海诸王专政与禁卫军权(255) 小结(258)  第十章 东晋禁卫武官制度与禁卫军权(260) 第一节 东晋禁卫武官制度(260)  第二节 东晋禁卫长官的职能(272)  第三节 门阀士族与东晋禁卫军权(280) 第四节 禁卫军权与东晋政争(286)  小结(299)  第十一章 十六国禁卫武官制度(302)  第一节 汉赵禁卫武官制度(302)  第二节 后赵禁卫武官制度(306)    一 领军将军、中领军(307)    二 左·右卫、武卫将军等职(310)    三 龙腾、女骑和东宫高力(315)  第三节 前秦禁卫武官制度(319)  第四节 后秦、西秦禁卫武官制度(327)   一 后秦禁卫武官制度(327)    二 西秦禁卫武官制度(332)  第五节 五燕禁卫武官制度(334)    一 前燕禁卫武官制度(334)    二 后燕禁卫武官制度(336)    三 西、南、北燕禁卫武官制度(341) 第六节 五凉与成汉禁卫武官制度(342)   一 前凉禁卫武官制度(342)    二 后凉禁卫武官制度(344)    三 西、南、北凉禁卫武官制度(345)   四 成汉禁卫武官制度(349)  小结(351)  第四编 南朝禁卫武官制度第十二章 刘宋禁卫武官制度(357)  第一节 刘宋禁卫武官组织系统(359)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366)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377)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382)  第五节 直閤将军(391)  第六节 卫尉卿与领石头戍事(405)    一 卫尉卿(405)    二 领石头戍事(407)  小结(416)  第十三章 南齐禁卫武官制度(419)  第一节 南齐禁卫武官组织系统——附论“西省” (419)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429)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435)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439)  第五节 直閤将军(447)  第六节 卫尉卿与领石头戍事(461)    一 卫尉卿(461)    二 领石头戍事(464)  小结(466)  第十四章 梁代禁卫武官制度(468)  第一节 梁代禁卫武官组织系统(468)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472)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480)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485)  第五节 直閤将军(493)  第六节 卫尉卿与领石头戍军事(499)    一 卫尉卿(499)    二 领石头戍军事(502)  小结(507)  第十五章 陈代禁卫武官制度(510)  第一节 陈代禁卫武官组织系统(510)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514)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519)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522)  第五节 直閤将军、卫尉卿与石头城防务(530)    一 直閤将军(530)    二 卫尉卿(531)    三 石头城防务(533)  小结(537)  附章 南朝监局及其禁卫权力问题(539) 第五编 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第十六章 史籍所见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561) 第一节 都统长与幢将(561)  第二节 郎卫(574)  第三节 内侍、内行诸职(583)  第四节 殿中尚书(593)  第五节 司卫监(601)  小结(604)  第十七章 文成帝《南巡碑》所见禁卫武官制度(608) 第一节 与禁卫官制有关之碑文内容(609) 第二节 幢将(611)  第三节 诸郎(615)  第四节 将军号与“折纥真” (618)  第五节 幢将与诸郎身份考察(621)  小结(631)  第十八章 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633) 第一节 太和十七年《职员令》所载禁卫武官(633) 第二节 太和二十三年《职员令》所载禁卫武官(638) 第三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645)  第四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650)    一 护军将军、中护军(650)    二 四中郎将(653)    三 诸关津尉(656)  第五节 左、右卫将军(658)  第六节 武卫将军(663)  第七节 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668)  第八节 领左右与千牛备身(678)  第九节 五校、左·右中郎将及其他“冗职” (683)  小结(689)  第十九章 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692) 第一节 对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的继承和变革(692) 第二节 领军府(697)    一 领军府(697)    二 领军将军与领军大将军(699)    三 多位领军并存与其职能的分化(705) 第三节 领军将军与北齐政治(711)    一 领军将军与二王—杨?之争(711)    二 领军将军与琅邪王俨叛乱(718) 第四节 左、右卫府(724)    一 左、右卫将军与左、右卫大将军(724)   二 武卫将军与武卫大将军(727)    三 左、右卫府属官(730)  第五节 领左右府(741)  第六节 护军将军的衰微(745)  第七节 京畿大都督的兴废(750)  第八节 禁卫都督的形成(759)    一 北魏都督制(征讨都督)的演变(759)   二 魏末滥赏与都督地位的进一步卑微化(763)   三 战争局势与禁卫都督的形成(769) 小结(775)  第二十章 西魏北周禁卫武官制度(778) 第一节 西魏禁卫武官制度(779)    一 领军将军、中领军(779)    二 左、右卫将军与武卫将军(783)   三 閤内都督与直閤等职(788)  第二节 禁卫长官与西魏前期政治(791) 第三节 《隋书·礼仪志七》所载北周禁卫武官制度(794)    一 《隋书·礼仪志七》中的“后周警卫之制” (794)   二 北周宫伯、武伯警卫之制示意图(801) 第四节 北周禁卫武官制度溯源(803)  第五节 北周末年禁卫武官制度改革(815) 小结(829)  结 论(832)  参考文献(836)  后 记(853)





后记/修订补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1998年5月23日我以“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为题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以北京大学祝总斌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给予拙论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在此,谨向参加答辩的诸位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导师黎虎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并通过答辩;在三年学习期间,黎虎师在生活方面亦给予了许多关怀和帮助。导师的指导和培养之恩,是三言两语所难以表达的,我只有用自己在学术上的加倍努力来作为对师恩的回报。近五年来我一直对本书做进一步修改补充,这一工作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研究时间。现在全书最后完成,实际内容和字数也比博士论文初稿增加了两三倍,为始料所不及。

在199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之际,黎虎师便让我考虑论文选题,我提出了三个候选题目,他认为“魏晋南北朝武官制度研究”较为合适,随即进行准备,很快便草拟出了涉及九个方面问题的研究提纲,后来并以此为题做了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但在具体写作时感到魏晋南北朝武官制度研究牵涉面太广,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遂决定选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题,以“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为题进行写作。其他题目虽已做了较为充分的文献准备,并有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但因时间所限只得暂时放弃,留待日后进行具体的研究。该论题的提出,是考虑到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官制度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而关于武官制度的研究则要薄弱得多,总体来看还缺乏系统性研究,这种状况与魏晋南北朝武官制度在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性是颇不相称的。禁卫武官制度因其特殊性而与政治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不充分了解禁卫武官制度就不能算作对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有全面的认识,也很难做到对魏晋南北朝政治史有一个完全准确的把握。本书以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为研究对象,除了试图揭示相关制度的本来面貌,还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加深对魏晋南北朝政治军事史的认识;推而广之,唤起学界关注古代君主专制体制下军权特别是禁卫军权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想尝试拓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想为集权体制下政治史的研究寻找一个适宜的切入点。本书涉及的范围虽然主要局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以本人的学力而言已是过于宽广,深感难以胜任。即使竭尽全力以臻完善,然恐疏漏谬误颇多,诚请学界同仁有以教之。

业师黎虎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书稿并拨冗赐序,对我的研究工作勖勉有加;多年来,我在北京大学本科学习时期的老师祝总斌教授一直关注我的成长并给予我多方面的关怀和帮助;此外,我的教学研究工作还得到了不少亲朋师友的理解和关心。无论处境如何,我的家人总是给予我无限的关爱。所有这些,都是我能够在艰难之中坚守历史学研究阵地的原动力,仍将激励我继续在历史学园地进行不断的探索。在此,谨向所有给我以理解、帮助和关爱的人们一并表达我的感激和谢意!


2003年5月23日 张金龙 谨记


[修订补记]

本书初版距今已有十五年之久。借这次再版之机,补充了若干内容并订正了初版中的错讹疏失,又核对了全部引用文献,并根据当下通行的规范标注了页码,行文也做了相应地修改和润色,正文和注释的体例按照出版规定一并加以调整。感谢谢翀、朱富春和杨浩烨学棣的协助,感谢校领导缪劲翔书记和出版社宋燕鹏主任对本书出版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2019年7月4日校毕补记

(感谢中国社科出版社提供,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出版

[日] 冈崎文夫《魏晋南北朝通史》出版(附:内藤湖南序)

[日]森鹿三《魏晋南北朝》出版

仇鹿鸣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修订本后记(附:编委会按)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刊》(第一卷)出版

楼劲主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出版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等主编:《北朝研究》(第十辑)出版

张旭华《魏晋南北朝史文存》出版

高凯《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出版

武大三至九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四十一辑)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