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以先秦两汉子书为探讨中心》出版(附:后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5
页数:395
定价:128.00元
装帧:平装
系列:东亚史学论丛
ISBN:9787520381437
作者简介:
张磊,1985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2005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7年起,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年起,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内容简介:
怨恨是主体受到客体刺激之后心情的一种委屈不平的抑郁状态。主体主动搜寻刺激下产生的怨恨是为自生型怨恨,此种怨恨源于主体自身的欲望;客体主动施加刺激下产生的怨恨是为他生型怨恨,此种怨恨源于客体对主体的伤害。以先秦两汉子书为代表的中国古籍对怨恨的发生逻辑、观念基础、规范原则、体察途径、消除方式、控制措施、调节策略、疏导指向、治疗药石多有论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怨恨观”。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时段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材料 第三节 怨恨研究相关概念、逻辑之厘清 第二章 怨恨发生逻辑的多角度省察(上) 第一节 道德角度 第二节 责任角度 第三章 怨恨发生逻辑的多角度省察(下) 第一节 情感角度 第二节 利益角度 第四章 报与直:怨恨实施的观念基础与规范原则 第一节 “报应观”与怨恨 第二节 “报答—报复观”与怨恨 第三节 关于“以德报怨” 第四节 关于“以直报怨” 第五章 怨恨的体察、消除与控制 第一节 体察怨恨的途径:下情上达 第二节 消除怨恨的方式:损己利人 第三节 控制怨恨的措施:富、教、法 第六章 怨恨的调节、疏导与治疗 第一节 调节怨恨的策略:价值置换 第二节 疏导怨恨的指向:反求诸己 第三节 治疗怨恨的药石:诗、礼、乐 参考文献 后记后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每一位博士生在毕业之际对导师的感激大都以后记的形式写进了论文。相对于数十万言的博士论文,不足一千字的后记显得太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数量上的反差似乎也意味着,学生对老师的感激远远抵不上老师对学生的教诲,毕业时间越久,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因此,在后记之中,我想多留下一些怀念师恩的文字,权且当作对上述反差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弥补吧。
我的导师是备受人们尊敬的韩东育先生。先生学术头衔之多,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这或许可以成为旁人尊敬他的佐证,却并不能成为我尊敬他的最重要的理由。我尊敬他的最重要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先生拥有令我佩服的学问,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初识先生,还是在2007年中国思想史的课堂上。先生授课出口成章、通堂一气呵成,典故信手拈来,宛若行云流水。仅一节绪论就听得我如沐春风,如饮醇酒。而一学期上下来,更是一种享受。先生能用极其明快、犀利的语言将我的思维全部激活,三言两语就能道出我浑然而不觉、习焉而不察的所谓“常识”,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每每令我慨叹“大道至简,所言不虚”的同时也让我对思想史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位抽象的“老师”却不能解答我所有的问题。我鼓起勇气去请教具体的“老师”——韩先生。说实话,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害怕先生,或许是先生身上那种严肃的气质令我望而生畏吧。可奇怪的是,只要我们一见面,一说话,我的恐惧就会立马丢到爪哇国里去。在我的记忆中,每次跟先生的交流都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而第一次尤其如此:
先生饶有兴致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当得知我叫张磊后,先生高兴地说:“原来你就是张磊。2006年咱们学院的那副校庆对联是你写的?”我的脑海中迅速闪过我为学生联合会撰写的那副对联:“逾思前贤,春夏秋冬六十载,桃李满天下;还看今朝,经史子集百千卷,文章定乾坤。”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先生赞许地说:“你的对联虽不能说是什么绝对,但对得还算工整。大学生应该会对对子,古文还是要好好学的。趁着年轻要多读些书,如果历史系的学生没完整地看过《史记》,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没毕业。此外,像斯诺的《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外国人写的书也不可不读。他们的文章漂亮得很,叙述历史的方式引人入胜。”当得知我对思想史感兴趣并看了我的一篇习作之后,先生希望我旁听暑假的东亚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拓宽视野,并表示愿意赠我《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这两套书。
当时的我真是受宠若惊,几乎难以置信初次相识的先生对我竟这么好!来时的恐惧已无影无踪,我默默地咀嚼着子夏的那几句话:“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先生的平易近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别一句“以后有问题可随时来找我交流”,更是让我听懂了一个真学者的纯粹。
经过一年的奋力拼搏,我如愿以偿地被保送为先生的研究生。先生对我在保研笔试中写下的满分作文《仁者无敌》提出表扬,于是,我们的话题从作文中的“仁”谈到了李泽厚在东师史苑答问会中提到的“争”和“让”,最后又谈到了“恨”。当得知我对“恨”的命题感兴趣时,先生鼓励我下苦功夫钻研原典,研究一下“中国人为什么恨、怎么恨”,并相信我一定会写出好文章。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先秦诸子怨恨观研究》被评为2013年度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先生十分欣慰,鼓励我抓住这个题目继续做下去,于是就有了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以先秦两汉子书为探讨中心》。
从硕士到博士,虽然都是在做中国思想史,但研究的重点从先秦转移到两汉。初读博士的我,并不清楚这种转移意味着怎样的艰辛与坎坷。深入其中之后,才骤然发现,两汉较之先秦,仅仅是需要我一本一本啃下来的基本文献在数量上就多了足足数倍!我这个人笨得出奇,所有的基本文献必要一字一字地读过,才能放心,生怕漏掉一处与“怨恨观”有关的材料,在与基本文献日复一日日、年复一年地肉搏中,我迷茫过,彷徨过,也痛苦过,退缩过,因为我真的觉得自己学力有限,难以驾驭这一庞大的课题,这绝非谦辞!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又是先生,指点我治学的门径。先生告诚我要及时分门别类地建立文献资料库,要反复即问自我的同题意识,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概念体系,要勇于融进自身的生命体验,要敢于打破文史哲的学术壁垒,要志于勾勒出“怨恨现”从先秦至两汉的细微演变,要以东亚史、世界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中国想想史。标题要简单,内容要复杂,思路要开阔,层次要分明,注释要完整。
在先生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继续向重构中国古代“怨恨观”这一梦想冲锋。当论文过专家评审收到第十五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邀请函时,当我在东师史苑第三届青史论坛、在台湾“东亚青年儒家论坛”做完学术报告获得广泛好评时,当《外国问题研究》编辑郭冬梅老师对我的资格论文称赞有加时,当武汉大学文学院李建中教授、袁劲博士在《<庄子>论“怨”》一文中直接引用我硕士论文的观点并指出我对儒、道两家化怨之方区别的概括十分恰切时,当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就我博士论文中的一节邀请我再次赴台参加学术研讨时,当我汇成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库、最终撰毕数十万字的博主论文时,当外审专家对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高度肯定并期待我由此开创对非理性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先生对我的指点与帮助,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先生的教导。
在平日的课堂上,先生总是鼓励我独立思索,大胆发言。有一次,先生让我主讲韩非子及法家思想,他予以点评。我在先生《法家的发生逻辑与理解方法》一文的基础上主要补充了墨家与法家的学脉关联、法家的哲学局限与伦理学局限等要点,并做了适当的发挥。之后,先生给出了“尚可”的评价。我在欣喜之余,也在思索怎样才能赢得比“尚可”更高的评价,而答案早在一次师门聚会中就已经得到了揭晓:宋洪兵师兄撰文批评了先生的一个观点,先生竟高兴得两天睡不着觉,他诚恳地对众弟子说:“学生就是要超过老师,超不过老师只能算是老师的失败。我希望你们在踏实地努力中一天一天地成长起来,你们一定会超过我。”尽管我不认为自己会超过先生,但还是为先生这种无私的襟怀、殷切的期望所感动。我不禁想起了韦伯的一句话:“就学术本身的观点来说,我再重复一遍,将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被别人超越;这不仅是我们共同的命运,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此言验之于我韩门学风,倍加真确。
先生对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我能够记诵中外的经典,要求我的论文应有自己的创见。在论文开题、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我深深地领教了先生的严谨与严厉,先生的意见毫不客气地切中我文章的要害,一句“切记历史绝不可沦为政治的婢女”的告诫令我永记心头。然而,跟先生相处越久,就越能体味出先生对学生的信任。正如胡适所说,为学,当在不疑处有疑;为人,当在有疑处不疑。先生将二者的合一,教会了我如何治学,更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治学要敢字当头,做人要诚字为本。先生的教诲是令我受益终生的。
博士的毕业,对过往而言,堪称“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放眼未来,还道“一山放过一山拦”。然而先生的教诲已为我架起了桥,搭成了梯,掌好了舵,定下了弦,因之无论前方是平野坦荡、还是险路崎峡、我都将一往无前,去拥抱人生壮丽奇崛的美感。
我庆幸能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完成我的学业,因为在这里,到处都能看到与先生一样心无旁骛、矢志向学的老师、同学。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衷心感谢在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实习、高中部工作期间,诸位领导、同事给予我的尊重与抬爱!论文中一定还有很多不足,随时欢迎任何人的批评与指正,师友们的意见对我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激励,我是一定要奉为圭臬并虚心听取的。
最后,特别感谢妻子欧阳琳的信任与鼓励,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犹记2016年正月初二从家乡哈尔滨返至长春赶写论文父亲送我上火车站的场景,朱自清在《背影》中的经典描述真切地发生在眼前,令我长号不自禁。漫漫求学路,亏欠家人的爱太多太多。研究“恨”这一命题已整十年的我,今天不想再谈“恨”,谈“恨”的日子已经熔铸为我个人的一段历史,或许,今天,该是谈“爱”、谈“感谢"、谈“感恩”的时候了,不妨用巴金《秋》中的一段对话来结束本书的后记:
“二表哥(指高觉民),我们今天不要提起‘恨’字,不要提起那些事情。”琴关心地打断了他的话。“爱比恨更有力量。”她充满着纯洁的爱对他笑了笑。
(按照学校要求,博士后在站期间出版的学术专著须注明“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后文库”,特此注明。)
(感谢本号编辑提供,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张俊杰《 “天人秩序”的重建:秦汉时期“郊祀礼”的思想史研究》出版
周鑫《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思想研究》出版
严孟春《宋代传奇与儒释道思想》出版(附:王德明序)
梁红仙《思想与政治之间: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研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