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民编著《西周会要》出版(附:宫长为序 )
作者简介:
王贵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先秦史、古文献、古文字学,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曾参加郭沫若先生主编、胡厚宣先生总编纂的《甲骨文合集》工作,出版《商周制度考信》《寒峰阁古史古文字论集》等重要学术著作,合作编纂《炎黄汇典(史籍卷)》,与杨志清编著《春秋会要》等古籍文献著作,现今编著《西周会要》一书。
内容简介:
“会要”作为史书的一种体例,主要搜辑、整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经济以及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等,本书是关于西周时期的会要,《西周会要》之前历代都没有编纂过,该书稿可弥补我国“会要”这一体例系列中重要而早期一环的空白。
目次
卷一疆理天下一开拓一疆域四至一考古所见疆域二北疆二东—南疆四东拓海湄五南—西疆五西—北疆七创业意志(天命—使命感)七田里户口九卷二方域一前周方域一○古国族一○商末方国部族一一存世国族一一民族释义一二卷三方域二民族间互动融合一四相遇一四(驭)戎犬戎戎一五东夷貊诸夷一五南征一六淮夷(戎)南淮夷一七南夷一八楚荆徐方于(盂)方一八融合战后修好一九诸夷入服一九卷四方域三分封诸侯二一褒封分封二一金文封侯例二二竹书所录二三封国数二三封国辖域诸制度二四封国爵位二四圻内封国(宗邑)邦君邦伯二七附:小邦称王例二八卷五方域四列国沿革地望(上)三○三十一国三○卷六方域四列国沿革地望(中)三九五十六国三九【增补】二十国四七卷七方域四列国沿革地望(下)五一四十八国五一【增补】玁狁金文新见邦国五九卷八古城址都邑六一古城址六一周公庙—凤翔水沟遗址六一燕都六二鲁城六二政区六三都邑六三鄙六五里六五聚落六六卷九都城建置六七概说六七都城(早期)六八宗周六八洛邑七○京七一南奠七二封建建都(后期)七二卷十宫室建设一七三宗庙宫室七三其他宫室七五东宫西宫寝七六范宫七七行所七七台榭苑囿池沼七八明堂七八宫室营造规格七九诸侯重臣宫室八○王、公命为重臣建宫室八一卷十一宫室建设二八三结构陈设八三考古所见:凤雏召陈丰、镐诸遗址八四卷十二社会制度一宗族宗法八八族落组织八八赐姓八九族居九○族葬九一宗法制度九三太子守国九三宗子维城九四宗小子九四伯、仲尊卑九五庙祧九五毁庙九六祭祀制度九七昭穆制九八卷十三社会制度二宗族与政治一○○君、宗同构一○○金文宗庙尊称一○○附:「诸侯祖天子」说一○一宗亲辅政预政一○一族朝公族一○一族军公交车一○二世族世官一○二金文所见世族世官例一○三微史一○三单氏一○四(諓?)氏一○五封国(宗邑)世族世官例一○五卷十四社会制度三等级人身一○八人有十等一○八附:臣某小臣一一○关于「奴隶制」一一一卷十五社会制度四世系一周室一一三宗法分封封侯主旨一一三同姓异姓之畛域一一四周室一一四附:诸王后一一六卷十六社会制度五世系二主要诸侯国一一八秦世系一一八吴世系一一九齐世系一二○鲁世系一二一燕世系一二一蔡世系一二二陈世系一二二杞世系一二三卫世系一二三宋世系一二四晋世系一二四楚世系一二五【增补】金文考古所见例一二七卷十七政治体制一三二正民教民牧民勤政辅贰二守伯长监国制爵位一三二列鼎制一三四金文所见祭用「大牢」一三五考古所见墓葬所用列鼎一三五卷十八食货一田制一三八食货一三八土地所有制国有一三八井田制一三八占有制变化一三九助法彻法一四一卷十九食货二产业一农业一四三重农一四三农时一四三农田基建一四三井田规制一四四耕作制一四四耦耕春播一四四农具一四五良种作物一四七多品种一四八田间管理一四九凿井灌溉一四九其他举措一五○收藏一五○农业气候一五○卷二十食货三产业二副业一五一蚕桑丝织一五一植桑地区一五一技术初步一五二丝织一五二畜养业一五三牛羊放牧一五三品种一五四圈养放牧一五四执驹一五四渔业一五五鱼类一五五渔具一五六养殖与捕捞技术一五六田猎一五七猎兽圈养一五七皮毛制品一五八林木蔬果一五八卷二十一食货四产业三青铜冶铸一六○原始锻制一六○采矿一六○矿产运输入贡一六二冶铸作坊铸造工艺一六二青铜器物一六四附:剑之起源一六六重器一六六社会受用一七二冶铁的曙光一七四卷二十二食货五产业四建筑业一七六宫室一七六平民住宅一七七建造技术进步一七九造井一七九瓦砖一七九坐斗—斗拱一八一榫卯一八一梓匠轮舆一八二车马规制一八二卷二十三食货六产业五手工业各部一八四概况一八四丝织一八五玉器一八七大事宫廷陈设用玉一八七衣冠服饰行用玉礼一八七陶釉陶一八九骨角一九一髹漆一九二卷二十四食货七产业六王室产业一九四奠(甸)一九四虞一九四奠(甸)田佃事一九五牧渔一九五廪藏贮一九六卷二十五食货八商贸交通一九八商贸一九八货币一九八土田以贝朋作价一九九初期市场二○○交通二○一周道二○一车马二○一舟楫二○二卷二十六食货九贡赋税二○三贡二○三献二○五田赋二○五赋二○六税户税二○七卷二十七官制一职官体系二○八职官体系二○八为政理念二○九荒政息民二一○重农二一○无逸二一○重臣二一一金文所见群体简括:「三公」「六大」二一二卿事寮大史寮二一六卷二十八官制二各部职司二一八师二一八史二二○职名史二二二作册尹二二二卜卜某司卜事大祝五邑祝二二三「三有司」二二四族邑司马二二四司寇二二六生产经济部门二二六卷二十九官制三内廷官吏二二八宰二二八善夫二二九内宰二三○内尹守宫二三○寝二三一附:臣小臣二三一卷三十官制四二三三职官泛、合、尊(长)称二三三尹二三三事二三四正二三五寮友二三五官制概述二三六卷三十一官制五册命一二三八主旨二三八命数二三八因事册命二三九册命礼仪二三九册命礼考论二四一卷三十二官制六册命二二四三早期二四三中期一等二四四中期二等二四五中期三等二四六晚期一等二四八晚期二等二五一晚期三等二五三相关论述二五四另有专项赏赐二五五卷三十三官制七金文所见职官二五六邦君宗邑二五六基层「邑人」系列二五八诸侯职官二五八所属诸国二五九卷三十四刑法二六○刑书二六○五刑二六一用法慎刑尚中敬德二六一情罪均正于法力戒枉法二六二疑罪阅实二六二权变二六二刑罚刑具二六三黥鞭刖罚金抵偿二六三赦赎二六四司法职官二六四执法官员二六四执法机构二六四诉讼程序二六五执法阶级性二六六卷三十五军事一军制二六七领军制二六七军队建制二六七武装构成二六八主力地方师二六八禁卫二六九戍守二七○族军二七一兵种二七一各级军职二七二师职系统二七三师氏二七三「师某」二七四司马系列二七四族邑司马二七五亚旅二七五走亚二七五趣马走马二七六卷三十六军事二军务军训二七七征役二七七习武大搜二七七步伐训练二七八习射技竞驭技二七八考校二七九战阵三分二七九武备二八○后勤二八一卷三十七礼一吉礼二八二祀典二八二祭祀等级制二八三外、内祭二八四外祭二八四内祭二八六祭父母二九○祭祖用尸二九一祭品二九二仪节二九三卷三十八礼二嘉礼一二九五即位朝仪二九五朝会朝聘制度见事见服二九五出行二九七籍礼二九九卷三十九礼三嘉礼二三○一祈生三○一娠孕三○一举子三○二取名三○二幼教三○三冠礼三○三卷四十礼四嘉礼三三○六婚制三○六一夫一妻制三○六婚礼三○七婚嫁节令三○九媵制三○九亲迎三一○归宁三一○媒介三一○翁姑称谓三一一婚俗三一一附:纳妇三一二弃妻三一二卷四十一礼五嘉礼四三一三重年寿三一三良风贯彻东周三一三优老善政三一四养老礼三一五卷四十二礼六宾礼三一六觐礼三一六飨礼(醴)三一七燕飨三一八一般宴饮三一九射礼三二一相见礼三二五贽见三二六卷四十三礼七军礼三二八出征三二八誓师三二八献捷三二八策勋三三○有关政策三三一卷四十四礼八凶礼一丧礼三三二王崩三三二丧仪三三二成服丧期三三四哭临仪节三三五卷四十五礼九凶礼二葬礼三三六葬期三三六葬制三三六归葬三三七葬仪三三七墓葬三三九骴三三九现代考古所见葬制三三九人殉三四○山陵三四二卷四十六文化一文字教育学校三四三西周甲骨文三四三西周金文三四六书法艺术三四八字学三四九教育小学学宫辟雍三四九教师三五○卷四十七文化二典籍三五二图室三五二上古逸籍三五二经籍三五三易经三五三尚书三五五诗经三五六儒门论诗三五七礼籍三五八春秋三五九卷四十八文化三文学三六一谣谚三六一歌诗三六一韵律之滥觞三六三铭文用韵例三六三诗与乐的渊源三六四飨宴诗乐三六五诗歌乐合评三六五卷四十九文化四乐舞三六六古乐舞三六六乐舞相伴三六六周大舞三六七象舞万舞小舞三六八舞之用三六九用舞等级三七○教学三七○乐律三七○乐器三七一卷五十民俗三七三孝道三七三民俗三七三神灵信仰三七四占梦三七五诹日三七五卜筮巫誓诅救日三七六轻妇观念三七八「谨夷俗」三七八卷五十一科学三七九天文三七九职官司天日官司星三七九日食月食三七九星座之认识三八○星见知天候三八一岁星分野三八二岁星纪年三八三历法三八三季节三八四星见认季节三八四物候知季节三八四二至三八五月相三八五颁历告朔三八六计时三八六农学三八六气候与农业三八六土壤三八七医学三八七卷五十二灾异与救治三八九灾异三八九旱三八九地震山崩三八九饥荒三九○虫害治法三九○救治三九○自然生态修复与防护三九○水利三九一医药三九二参考文献三九三后记三九八序言/宫长为
王贵民先生是一位先秦史的历史学家,娴于古文献、古文字学,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曾参加郭沫若先生主编、胡厚宣先生总编纂的甲骨文合集工作,出版商周制度考信、寒峰阁古史古文字论集等重要学术著作,合作编纂炎黄汇典(史籍卷)、春秋会要等古籍文献著作,现以耄耋之年编着西周会要一书,惠及学林,令人赞叹!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早期国家阶段,从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即从五帝时代到三王时代的结尾,前后约三千年的历史。其间的五帝时代是三王时代的前奏,三王时代是五帝时代的发展,若作具体的划分,我们似乎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黄帝、颛顼、帝喾时期,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发轫期;
第二个时期:尧、舜时期,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期;
第三个时期:夏商周三代时期,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鼎盛期;
第四个时期:春秋时期,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衰落期;
第五个时期:战国时期,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转变期。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工作的展开。继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把中华文明又向前推进五百年,也就是尧、舜时期,即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期。从目前的历史研究和考古成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史观,也就是黄帝、颛顼、帝喾时期,即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发轫期。
显然,夏商周三代古史阶段,正处于中国早期国家的鼎盛期,西周王朝承继夏、商二代,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诚如孔子所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西周王朝借鉴夏、商二代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在「损」「益」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典章礼乐制度,亦如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朱熹四书集注引)
由是,我们得见:「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曾预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我们考察「周礼」,可得「殷礼」;我们考察「殷礼」,可得「夏礼」。「周礼」因于「殷礼」,「殷礼」因于「夏礼」,可谓代代「损益」;「夏礼」之于「殷礼」,「殷礼」之于「周礼」,可谓「郁郁」集成。三代之礼,一脉相承,根基深厚,源远流长,一句话,「周礼」更具有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书阙有间,研究西周历史包括夏、商二代历史,文献材料也十分有限,需要大量的考古材料的补充印证。我们按照国际通行说法,它应当介于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之间,属于我国的原史时期,由于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有限,就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等并重研究方法为主。李学勤先生尝说过,外国学者有时用「原史时期」(protohistory)一词,以称呼古代文献很少、考古材料的重要性超过或等于文献材料的时期。很显然,东周和更早的商和西周不同,已经脱离了这种「原史时期」,而跨入真正意义的「历史时期」了。如果我们以东周以降历史为界,我国的原史时期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包括夏商周三代在内,基本上属于中国早期国家范围,有它的自身特点和研究方法。因此,全面地、系统地梳理已有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包括出土的甲骨、金文等相关材料,结合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编纂西周会要一书,则更加凸显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得以率先通览西周会要一部书稿,从中不难发现,它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按照「会要」的体例与要求,首次将西周王朝事类分为十六大类,置于五十二卷之中,内容包括四大部分,涉及西周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这样与近年先期出版春秋会要、战国会要构成完整体系,有周一代八百年,「会要」至此基本齐备,有益于学林,功莫大焉。
其二,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原则。有鉴于西周史料现状,补充大量地下材料,特别是西周金文材料,包括相关的考古遗址、遗迹在内,从而大大地改变文献不足征的困境,对于了解和认识西周历史全貌,把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已经超出「会要」本身的意义了。
其三,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术涵养和研究心得,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不仅补充印证相关史事,而且阐微发覆,提供新材料、新成果,拓宽学术领域,豁明学术视野,极便读者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
不言而喻,「会要」作为史书的一种体例,主要搜辑、整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经济以及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等,以史为鉴,资政治国,有它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如作者所说,西周会要的编纂完成,这一迄今最后完成者却越居这系列的迄今最古最前端,弥补我国「会要」这一体例系列中重要而早期一环的空白;它充分地体现其基本宗旨——「理道」和「资政」,即是贯彻一种「道」——我们民族古史的优良传统,以为国家政治、政策提供参考。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特别强调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志。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西周会要一书的出版发行,也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展现中国历史研究院优良学风和治学传统,体现老一辈史学工作者的肩负责任和使命担当!
宫长为
庚子年三月初十
(感谢本号编辑提供。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张磊《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以先秦两汉子书为探讨中心》出版(附:后记)高新华《先秦著述史》出版(绪论)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出版(自序/后记)
俞鹿年《先秦时期国家机关的演进》出版(附:前言)
林晓雁《西周春秋时期的女性、联姻与政治格局演进研究》(后记)
王绍东《农牧交辉:多维视角下的战国秦汉时期北方长城》出版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21年第3期)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