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人启事

河南校长 2022-12-05


我有一个好孩子,可是后来丢失了。现在特登报寻找。他今年13岁,很聪明,但不骄傲。他热爱学习,做作业非常认真,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前三名。


他很听话,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吃饭不挑食,身体健康,很少生病。他热爱劳动,积极做家务。不玩游戏,也很少看电视。


他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在亲戚和长辈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他有很多品德优良、成绩优秀的朋友。


在父母有烦心事时,他不会去打扰,而是很懂事地安慰父母。他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从不乱花钱。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得体,让父母感到骄傲。


可是,谁能告诉我,他在哪里呢?



这是一位妈妈,在看到儿子拿回来的勉强及格的试卷时,失望透了。她觉得,儿子都13岁了,还一点儿都不懂事,一点儿也不听话,一点儿也不争气,各方面都不如同龄人。失望之余,她就写了这么一篇《寻人启事》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当晚,这位妈妈把这张《寻人启事》贴在了儿子房间的门上,然后去睡觉了。她想,第二天早上儿子起床后应该看得到,真希望他能知耻而后勇,向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儿子前进。哪怕只是接近一点儿,她也会很欣慰的。


第二天早上,这位妈妈发现儿子门上的《寻人启事》已经没有了。当她走回自己的房间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门上也贴了一张《寻人启事》。儿子也写了一张。



寻人启事


我有一个好妈妈,可是后来不见了。现在特登报寻找。妈妈很普通,她没有电影明星那样光彩照人,也没有市长那样大的权力,更不像世界首富那样有钱,但她很爱我。在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发出恼人的哭声时,她从不嫌弃我。她每天都慈爱地陪伴我。


在深夜里,虽然她很困了,甚至睡着了,但只要我发出一声哭叫,她就会立刻满怀关切地抱住我,紧张地查看我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再哄我睡觉。


她花了好多时间教我这个小笨蛋说话和走路,虽然我学了很久,才含混不清地说出了“妈妈”这个词,但妈妈从来不说我笨,相反,她还兴高采烈地亲我,夸我聪明,让我大受鼓舞。


后来我上学了,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她依然很爱我。她说,早开的花不一定会早结果,早结果的不一定结的果就大。妈妈从来不因我的成绩而嘲笑我,她知道,越是成绩不好,越需要关心和鼓励。


她还说,相比成绩而言,我的健康和快乐更重要。虽然我总是犯错,总是因为成绩不好让妈妈丢脸,但她依然很爱我,因为我是她的孩子。我也很爱妈妈,不是因为她是优秀工作者,而是因为她是我妈妈。




看完儿子写的启事,这位妈妈泪流满面。相比儿子,她觉得自己太狭隘了。做父母的常常会因为孩子不够优秀而抱怨,但孩子们却不会因为父母不够有钱、不够有权、不够漂亮而抱怨。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他们十全十美呢?她擦干泪,再次来到儿子的门前,敲响了门,要向儿子道歉。


校助君提醒:有时不是孩子不优秀,只是家长太落后!


其实,这些年许多人都在追问
好的家庭教育究竟是什么?
正如上文中的那位母亲一样
每位父母都在尝试和摸索中
费力地寻找答案


在网络上曾有个十分热门的

《如是教子》二十则

讲述的是一位爸爸如何通过对话

教育引导儿子养成良好习惯


在此

校助君为跌跌撞撞前行的父母们

分享其中三则

↓↓↓


01


儿三岁,无故大哭。


我问:“咋了,哪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


“那为什么哭?”


“就是要哭!”明显撒娇。


“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


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


2分钟后,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



02

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


儿仰头看我:“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


我一愣:“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家,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


“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


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


“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


“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


“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03

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家,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


“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


我上楼。


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要这样的?”儿惊愕。


“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


“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校助君提醒:培养一个成功、幸福的孩子,父母亲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还要有智慧。



你觉得孩子没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孩子”,那么,孩子对你的感觉何尝不是这样呢?父母的一举一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轨迹。打好家庭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长才会越来越顺。而真正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


父亲是榜样,母亲是基石

 

导演姜文在《十三邀》上,谈及与母亲的关系,困惑地说,我跟我母亲的关系一直都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姜文的记忆中,母亲一直不高兴。考上中戏时,母亲冷淡地扔下录取通知书,让他去洗衣服。后来,他给母亲买房子,可是母亲一次都没有住过。

母亲的不高兴,让姜文忍不住地讨好,却又一次次地失望。这种不被接纳的痛苦,让姜文渐渐失去了自信。


相较于母亲的天性,父亲的角色很容易被忽视。然而,好的家庭教育,一定离不开父亲的参与。

电影《夺冠》热映,女排队长朱婷格外瞩目。站在沸点之上的她,肩负满身荣耀,又承担着压力和责任。

朱婷家境贫寒,打球的初心本是为了改善生活。可凭着心里的那股劲儿,她咬牙坚持下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朱婷的坚韧,来自父亲的影响。


朱婷最初去体校训练时,一度很不适应。身体的辛苦,心里的孤独,让她忍不住和家人哭诉。母亲心疼动摇了,父亲却鼓励她坚持下去。

在市体校那段时间,父亲每个月都会去看望她,给她捎上自家的馒头和咸菜。就这样,在父亲的激励中,朱婷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最终迎来了属于她的时代。

 

看过一句话,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不久前,一段装修改造节目的回访视频片段,在网上火了起来。这个房子是节目组遇到的极大挑战。虽位于北京的闹市中心,却只有狭小的10平方米。

改造之前,一家三口的活动,全都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完成。


摆不下两张床,父母就住下铺,孩子住上铺。没有厕所,孩子起夜用尿桶,大人就跑公共厕所。厨房小到两个人没法转身,妈妈每次做饭要靠风扇吹油烟,可这还兼做了小小的洗漱间。
 

如此简陋的居住环境,一家人的精神世界,却富足而丰盈。

房子太小,容不下衣柜和电视,但有着满满当当上万本的书。陪孩子读书,成为夫妻俩雷打不动的习惯。


经济不宽裕,但爸爸会每周买一束鲜花,给家人带来生活的仪式感。闲暇之余,爸爸还会穿上超人的衣服,陪孩子打闹一番。


一家人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格外动人。

空间有限,但夫妻俩却用爱和智慧,带孩子体验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在教育这个课题前,有的父母选择了向左——

他们奔波忙碌,在诸多压力中,忘记了孩子最本真的需要。他们焦虑暴躁,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像抓浮萍般求助外力的管教。
 
而有的父母选择了向右——

他们站在孩子的身边,牵着孩子的手,陪他渡过生命的重要旅程。他们平和坚定,给予孩子需要的精神营养,丰盈孩子的灵魂。




孩子的成长其实并没有太多偶然
所以,作为父母的你
正在选择向左
还是向右呢?

来源:校长传媒、新东方家庭教育等




推荐阅读


◆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这所学校“躺”火!


◆ 学校中层只能做“夹心人”吗?

◆ 中小学校“全面放权”消息一出,校长群“燃”了……

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