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元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幸福成长|河南教育名片

河南教育名片 河南校长 2022-12-05


1月10日

第18届河南教育名片

进行了云端发布

10所学校荣耀入选


他们缘何入选?

他们有何魅力?

今天请你和校助君一起

走进第18届河南教育名片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认识学校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为目标

秉承“幸福培育,培育幸福”的办学愿景

将传统剪纸与现代手法巧妙结合

大胆开展“小刻刀大天地”社团活动

打造学生们成长的多彩乐园


让我们通过下面这段视频

来认识她

↓↓↓



走进学校

初识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以下简称“培育小学”),是因为2018河南最美校园宣传推介活动,作为参评学校之一,她展示了自己独有的魅力。再见这所学校,是因为2021教育时报新年大会,学校的剪纸艺术原本要在大会上呈现,却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大会最后改为线上进行,学校辛苦排练的节目遗憾未能成行。又见这所学校,就是在3月23日,教育时报记者到学校进行的这次采访了——


推进剪纸艺术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让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学校特色

了解培育小学,肯定要从学校的剪纸特色入手。


“我们的要求就是人人有剪刀、人人会剪纸、人人有作品。这既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小学副校长李利军说。刚进校园,正对着大门的墙体上,“让校园里每个人都得到发展”12个大字的办学目标就是以剪纸的形式来呈现的。



李利军还专门带着教育时报记者到学校的刻纸展室、剪纸工作室等参观了一番。在剪纸工作室里,除了师生创作的精美作品,还布置有剪纸各派系的划分、剪纸的类型等知识展板。一片火红的环境,营造了浓厚的剪纸学习氛围。



据了解,培育小学的剪纸教育是从2009年开始的,起始于学校的“小刻刀大天地”社团。



马家乐,男孩儿,是该校五(3)班的一名学生。教育时报记者见到他时,他手里拿着刚刚剪好的一幅雄鸡窗花。在与他交谈中,教育时报记者了解到,他目前是“小刻刀大天地”社团中为数不多的男生。他说:“刚开始,有好多男同学加入了社团。但是随着剪纸难度的增加,有些男同学就打了退堂鼓。我性格比较急,觉得剪纸让我自己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很磨性子,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社团活动只能针对一部分学生,而且在对学生的吸引力上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要想真正去激发全部学生的兴趣,把它形成我们的校园文化,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就要让它在全校师生中间铺展开来。”培育小学校长张磊说。



于是,学校以“小刻刀大天地”社团活动为起点,从刻纸到剪刻纸相结合,逐渐把剪纸教育在全校由点到面铺展开来。学校以社团活动为基点,以校园艺术节、校内校外的各类比赛为抓手,整合原有的美术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剪纸课程,正式将其纳入学校课表,让学生逐渐了解剪纸,进而喜欢上剪纸。



本着人人都是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这一理念,学校还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有的老师承担了专职剪纸教学工作,有的老师与剪纸班学生一起搞创作,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把剪纸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育时报记者去采访时,恰逢学校举行主题责任月活动,在各班自行布置的展板上,各类剪纸作品是校园当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学校剪纸专职教师金晓芳说:“通过对剪纸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了,做事细心了,审美和艺术创作能力提升了。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打开创客教育的一扇窗,让探究的思维相伴学生左右

如果说剪纸教育是学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那么创客教育就是培育小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引导。



“潜意识中,创客就是机器人、编程、航模、3D打印等。对于乡镇学校来说,我们的许多条件还达不到。我们虽然无法建设高端的创客空间、创客教室,但是面对以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为根本的创客教育,还是值得花费精力去做的。”张磊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结合乡村教育和学校创客教育发展的实际,开启了校本化的创客教育之路。


点击视频,查看培育小学创客教育发展之路


2016年开始,培育小学各班开始组建生态建设小组,引导学生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开始研究生活中的一个个小课题,让创客的萌芽在校园内生长。学校从教师层面发掘个人潜能,开发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作坊课程,如泥塑、折纸、瓶艺、绳艺、花艺、编程、科学微电影等。



据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何滢介绍,在创客教育中,学生之间组成了一个个小组,针对要研究的内容进行立项,交由学校审批,之后学校再确定小组项目的指导老师。小组的每一项研究步骤,都清晰地记录在学校专门设计的学生创客行动记录册《创客教育100例》中。



教育时报记者随手翻看了三(4)班“天堂般的梦”小组的记录册,他们立项的是《全家福——“爱的魔力转圈圈”》,里面详尽记录着团队成员信息、参与的家长,针对项目的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活动前的准备、计划与组织、探究过程、成果展示,以及别人对作品的意见和建议。除了文字记录,还有大量的佐证图片。


在培育小学的校园里,还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扛着摄像机对着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蚂蚁兴致盎然地拍摄着、专注地观察着、认真地记录着、兴奋地交谈着。这些小小摄影师就是该校科学微电影社团的成员,他们正在拍摄属于自己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四(4)班学生陈青卓正是其中的一员。他说,自己在社团中两年的收获,不只是掌握了一定的拍摄技术,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专注与坚持……



“科学微电影是学校创客教育的一大亮点,它能让孩子拥有科学的思维、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表达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科学教师刘迎帅说。


近年来,学校科学微电影社团拍摄的多部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探究古城墙之谜——郑州商城遗址调查研究》《幸存者——灰巴蜗牛食性与生物防治研究》荣获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一等奖。


构建“生态成长共同体”,改革课堂样态,实现师生成长

在学校开展的创客教育中,给教育时报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他们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有他们对小组合作的开发。但是小组合作并不单单表现在创客教育中,走进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能看到小组合作的影子。



培育小学各班的座位采用的是U字形编排法,每一个U字组成一个“生态成长共同体”。“从2015年开始,我们实施教育管理层面的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在全校层面,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建设200个左右由家长志愿者、学习小组(学生)、教师辅导员构成的‘生态成长共同体’,形成相同数量的生态学习型组织。”张磊介绍道。



采访中教育时报记者发现,该校的“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并不单纯是小组建设,应该属于小组建设的升级版。从空间上说,小组建设是因为课堂而存在的,而培育小学的“生态成长共同体”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有相应的使命和任务。在人员构成方面,小组建设的成员为学生,而培育小学的“生态成长共同体”的成员包含了家长志愿者和教师辅导员。



如今,“生态成长共同体”已成为培育小学教育教学的常态。通过“独学引导—合作展示—达标检测—总结提升”的教学流程,学校实现了学生的生态发展、教师的持续提升、资源的绿色生成。



学校还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认真分析,科学诊断,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优化教学环节,不断促进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借力教育专家,优化、简化质量评价的形式,以评价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日趋多元,我们正在着力打造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三维生态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学生生态发展,实现学生自学过程中独学、对学、群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生生学有所成。”张磊说。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靳建辉 通讯员 曹舒展



推荐阅读



◆ 第18届河南教育名片隆重揭晓,10所小学荣耀登榜


◆ 大养成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获得幸福|河南教育名片


◆ 爱育精彩,让不一样的你成就一样的精彩未来|河南教育名片


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