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 一说亚当·斯密,还只给孩子讲“看不见的手”吗?
今天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老爷子的诞辰日。
亚当·斯密
一说亚当·斯密,你可能就想到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其实,他老人家的智慧可远不仅限于此,经济学的很多知识,也比你想象的更有趣、更实用。
今天,少年得到App《少年经济学》主讲人薛兆丰老师就给你讲三个小故事,里面就涉及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告诉你如何用经济学的知识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和交际。
欢迎你把这三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孩子听。
故事一
要考试了,优先复习优势科目or劣势科目?
知识点:“边际平衡”理论
提问
孩子在备考过程中,是优先复习优势科目,还是优先复习劣势科目呢?哪一种更容易拿好成绩?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告诉你的孩子如何复习才能考高分。
雪芳非常喜欢英语,所以平时也花了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是在一次其中考试中,成绩不错的她英语只考了85分,综合成绩也只是排名中等,于是,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英语考到98分以上,年级排名进入前20%。
在这个目标下,她是怎么做的呢?
她的策略是,先攻克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英语,再拿下其他科目。
在这个策略下,她每天背单词、背课文、练写作,耗费了大量精力,在第一次英语小测验中,她考了92分。
接下来她又投入了更多精力,每天几乎有一半时间全扑在英语上,结果第二次小测验只提高了1分。
这个意外的结果让她有点沮丧,于是,她把之前所有背过的课文和单次拿出来一遍遍重新背,语法一遍遍温习,抠细节、找漏洞。
结果你们猜是什么?她的英语考了98分,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但是!其他各科的综合成绩排名却下降了,这个结果真是又高兴又沮丧。
如果您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该选择什么策略才是最合理的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经济学“边际平衡”理论来指导我们了——
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使这两者达到平衡,收益就会最大化。
在雪芳的复习过程中,边际成本是雪芳为了提高1分的成绩所要增加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边际收益就是雪芳每多投入一个单位的时间和精力所能够提高的分数。
边际收益递减——
在心理学里,有个词叫过度学习,科学研究表明150%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超过这个值以后还不断地继续学,那就是学习过度了,边际收益就会递减。
一方面体现在孩子学习效率上,像雪芳那样再继续背下去,不仅没有多大的作用,提高很慢,反而会让她觉得很累,边际效用就会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体现在得分率上,如果一门功课的成绩已经是98分了,为了再去攻克剩下那2分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是成倍增加的。如果此时再去过分关注这门课,就会让其他课得不到兼顾,得不偿失。
那么,雪芳应该怎么做是最合理的呢?
——增加边际收益。
雪芳的前三个小时的学习,应该用到她最差的那门课上,因为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这上面,提高的分数应该是最大的。
好了,第一个小故事讲完,是不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呢?下次就可以用薛兆丰老师的“边际平衡”理论来指导孩子啦。
故事二
交朋友,表现完美or暴露缺点?
知识点:“以人质与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提问
当孩子想要跟其他小伙伴交朋友时,是应该表现自己的完美,还是暴露缺点呢?哪一种更有效?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又该分享快乐还是不快乐的事呢?亚当·斯密的一个理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糖糖的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果果。
果果看起来文静、有礼貌,有点一本正经,而糖糖呢,是那种大大咧咧的姑娘,所以她对果果的端庄严肃不太习惯,觉得她有点难以接近,甚至害怕如果自己一旦放松警惕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果果有可能会告诉老师,所以,糖糖选择对果果冷漠对待。
相反的,果果很喜欢糖糖,希望跟她做好朋友,但她明显感觉到糖糖对自己回避。
如果自己的孩子像果果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家长,该怎么帮助她呢?
我们看看果果是怎么做的。
1、主动“变身”:
在糖糖的生日聚会上,果果一改平时的端庄文静,故意带头疯玩,又唱又跳,还唱了一首跟她的气质非常不符的广场舞神曲;
随后她大口吃喝,咕噜咕噜喝饮料,吃东西咂嘴,甚至直接用手抓食物吃。
2、分享糗事
这两个举动,打破了糖糖对自己的认知隔阂。
糖糖主动问果果,为什么平时看起来那么严肃,现在这么不一样。此时果果抓住机会,给糖糖说自己其实私下是个很随和的人,顺便给糖糖讲了一个自己的糗事:连续五天不洗袜子,导致家里一股咸鱼味。
糖糖一听这个事,就觉得果果并没有那么高冷,反而是没把自己当外人,于是,从此改变了对果果的印象,不再敬而远之,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这个人际交往的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信任。而果果用的方法,经济学上可以理解为“以人质与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简单理解就是:我为了取信于你,给你一点东西做抵押。这个东西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秘密。
果果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糖糖,让糖糖对自己放松了戒备,获取了她的信任,也成为了友情的开始。
看,谁能想到,这么日常的一个小困惑,竟然可以用经济学的道理去解决。
故事三
毕业旅行去哪?少数服从多数?
知识点:阿罗不可能定律
提问
当孩子跟小伙伴们出现不同意见,如何决定呢?少数服从多数吗?其实,少数服从多数,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哦。
要毕业了,学校准备组织大家毕业旅行,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消息一出,大家非常兴奋,每个人都推荐着自己想去的地方,班长鹏鹏决定统计一下大家的想法,于是召集组织委员和纪律委员开会商量。
三个人总结了一下,大家提到的所有地方里,有三个城市最受欢迎:三亚、哈尔滨、成都。
鹏鹏先是建议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排序,结果是这样的:
鹏鹏:三亚比哈尔滨好,哈尔滨又比成都好。
组织委员:成都比三亚好,三亚又比哈尔滨好。
纪律委员:哈尔滨比成都好,成都又比三亚好。
咦,这么一看,每个人最喜欢的地方都不一样,就算投票,那也是1:1:1。
好,重新来。
这次来试试“两两对比法”。
他们各拿两个城市来做对比,进行投票,三次两两对决的结果显示:三亚比哈尔滨好,哈尔滨又比成都好,但成都比三亚好,这个结果就是A比B好,B比C好,C又比A好,循环了。
两次投票都没有明确结果,这可难倒了鹏鹏。
如果您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教他们应对呢?
新方法的介入:
这时候,老师登场了。
老师建议他们每个人把10分平均分给三座城市,这样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
按照三亚、哈尔滨和成都的顺序来看,
鹏鹏给的分数是5、3、2
组织委员给的分数是2、0、8
纪律委员给的分数是0、6、4
结果成都总共得了14分,哈尔滨得了9分,三亚得了7分。成都毫无疑问地胜出了,不存在循环了。
为什么鹏鹏的方法找不到大家都同意的选项呢?
那就要讲讲经济学里的“阿罗不可能定律”啦。
阿罗(Kenneth Arrow),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之一,所谓的阿罗不可能定律,指的就是人们在多种可能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选举有时候会出现议而不决,循环不已的情况。
像鹏鹏的方法那样,就出现了每个城市两票的循环局面。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其他方法介入了,比如故事中班主任的分数分配法,或者由会议的召集人决定会议程序,走完程序评选出结果。
如果鹏鹏提前知道这个道理,是不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直接就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了呢?
听完上面三个故事,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生活里的小事里,还有这么多经济学的知识,教会孩子熟练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获取更多的便捷,处理事情更加得心应手。
在《少年经济学》这门课里,薛老师会带领孩子拆解200个身边的案例故事,告诉我们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学理论,让孩子收获最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比别人更早地认识这个真实世界。
点击阅读原文,快快学习完整课程吧~
往期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可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