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品效合一宝典.pdf

刀姐doris 刀姐doris 2021-03-29


如果你问我,我职场生涯最痛苦的一年是哪一年,我会告诉你,是2015年我从时尚圈转行去互联网的那一年。


我想我一辈子也没办法忘记那年的“水土不服”:上一刻我还和明星在红毯,下一刻我就人在杭州,头上绑着一个红丝带,身上穿着一件写着“干!”的双十二T恤,在做随机立减最高免单的支付宝大促。


上一秒做品牌 VS 下一秒做运营

(他们说我像是从时尚界去超市促销)

🙃


但这却是我职场生涯做的最好的一次决定:从品牌营销人转型品效营销人。


2014年我正在纽约看着品牌方花1百万美元的价格找到一个美国超模做一支广告视频,我也看到了在硅谷,竟然有一群互联网公司,在短时间内就能增长几千几万倍,这件事竟然让我感到深深的焦虑,并开始持续思考几个问题:


  1. 为什么我们整天就只知道花钱?那花下的钱到底带来了多少销量?没人知道。

  2.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在没怎么打广告的情况下,竟然能如此快速的增长?

  3. 为什么我们要做现在做的广告?什么样的广告才是有效的?

  4. 如果今天我成立我自己的公司,从0到1做营销,没有这么多预算,我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让我决定离开安逸的品牌营销岗位,转去互联网行业闯一闯,转型成为运营,学习阿里如何用运营赚钱而不是花钱,不仅仅学习怎么做品牌,也要学学怎么做销量、什么是流量、什么是转化率…


而悄然声息地,我惊讶地发现,营销环境竟然也开始在改变。


除了看到可口可乐取消了CMO的职位取而代之的是CGO,看到Luckin Coffee的CMO杨飞的《流量池》大卖,最切身体会的还有我周围的人的几个变化:


每次我发起一场和「增长」和「私域流量」的话题讨论,都会有各种CEO从五湖四海蜂拥而至。


好几个我原来做品牌、做创意的朋友都跟我哭诉,公司预算越减越少,而且每一分都要看到销量的效果,他们跟我说“我一个创意人,竟然现在每天在看要投放哪个小红书博主??”


他们想辞职,但是在招聘网站上逛了一圈,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每个公司都要看效果。招品牌、创意的公司越来越少(除了美妆),增长运营岗位越来越多。眼看着自己要进入中年危机,心里一阵苦涩。


或者,不少朋友都出来自己干了,想做自己的品牌。真的开始做老板了,才明白每一分钱花得都像割自己的肉,这时候开始摇晃着红酒杯感叹“当初那套广告玩法不适合我们小公司”。


或者,广告公关公司的同行私下哭诉说:行业裁员率居高不下,广告档期咨询量减少30%


做营销,只看品牌不看效果,已经变成了一种痴心妄想。



1

为什么品效合一

近两年特别火?



品效合一从来都不是一个新词,为什么这几年大家的感受这么强烈?


因为自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崛起,营销环境发生了几个变化


1. 营销效果不可跟踪->可跟踪


在营销界自古流传一句名言:我知道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但这个障碍,早就已经慢慢被突破了。


为什么过去的营销费用一半是被浪费,并且还不知道哪一半?


过去的做好营销就是三件套:买高渗透渠道(例如CCTV)、打广告洗脑让你记忆里锁定这个品牌(例如送礼就送脑白金!)、渠道铺货(超市第一眼就看到脑白金)。


说白了,过去的营销都打的是“记忆”:让用户记住你,到店想到买你。这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



所以以前盛行的营销理论是《定位》《How Brands Grow》(简称HBG理论),无论是哪种,他们其实都是在玩一个记忆的游戏:用一个简单的记忆点,让消费者记住你、买东西的时候想到你、选择你。


记忆这个东西(有时候也被叫做心智),是很难衡量的,她记住你了或者没记住你了,这都是一个黑盒。


你无法证明效果,最多做一个广告后的用户调研问卷,但这往往都是非常滞后的。


但是自从广告渠道数字化以后,一大半的效果是可以被跟踪到了,看完广告有没有做点击等动作,都看得到数据。


原来的记忆无法被衡量,但是数字化媒体时代,有没有点击,就是一个明确的指标。


“被浪费的营销费用”突然一大半变得可跟踪了,于是品效合一又被提上了日程。


2. 消费者购物链路变化:延迟满足->冲动消费


就算是能够跟踪到点击,广告人还是可以说,并不是每个广告看完都会产生点击的,有时候看到了记住了。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消费者购物的心理已经因为互联网种草文化很大程度改变了。


冲动消费、囤货心理和拔草文化,代替了原来的规律消费——换言之,延迟满足感被即刻满足感取代了。


在电商还没有盛行的时候,就算我看完广告非常喜欢一个产品,但还是无法当场下单。


传统营销时代,消费决策很长:从看到广告到下单,是要隔几天甚至几个月。


但是自从电商出现了以后,尤其是中国,从淘宝看直播到下单或从小红书被种草到下单剁手,中间甚至只隔几秒钟……并且到了双十一还会疯狂地囤货。


在这种消费购物路径的变化下,消费者购物的”效果“即时性更强了,营销只是产生记忆而没有产生当下的冲动消费就会被认为是无效。


3. 早期流量红利,让”新玩家“入场机会出现了


因为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出现了新的流量渠道:从看电视、看纸媒,变成了看公众号、微博、b站、小红书、抖音这些”新媒体“。


新媒体的早期都会有巨大的红利——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间隙期,在这些平台的流量成本都是洼地。


你不需要投放电视、杂志广告才能买到消费者的注意力了,你可以买这些新媒体流量。


广告门槛降低了,不仅是原来的大公司才玩得起了,小公司也能入场了。


在这些红利期懂得用新媒体流量抢占先机的玩家,就能顺利增长。


”错过红利“可能比”没钱“更让企业焦虑——为什么别人都在增长,而我却还在花傻钱?


4. 流量竞争愈加激烈


很快,蓝海变成红海。


因为新媒体的红利,原来品牌玩家的数量迅速扩大。


流量池的竞争很快完成了洗牌,各个平台上的玩家洗牌也趋向稳定,流量红利消失。


但玩家数量快速上升,比如,整个行业原来是50家争夺这点流量,现在变成了50万家争夺流量,竞争让流量成本直线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再敢不小心花钱,因为每一次犯错的代价越来越高。


然而最可怕的是5.流量造假流量泡沫


数字化渠道的崛起,也降低了流量造假的成本。


原来的户外媒体、电视媒体,再怎么样都是实打实看得到的广告,但是线上媒体到底多少人看过,看得到,只是一个数字,流量造假变得非常简单。


这再一次加大了企业的不安全感:我买的流量是假的,那不是就被坑了吗。


综上所述,为什么品效合一现在变得如此棘手?


因为,效果可以跟踪了,消费者买单更快了,但更着急竞争流量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流量还都是假的……谁敢只关注品牌”记忆“,不关注效果?


说白了,大家都穷。



2

只做效果,

不做品牌的误区



在上面的环境下,于是出现了一群”流量操盘手“和”增长黑客“:他们主张的是,不做广告,用数据和实验说话。他们喜欢搞流量、搞裂变、算数据。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很迷恋”流量“和”增长“这两个概念,那段时间我走了极端,我甚至觉得并不需要去做广告,只需要通过找到低成本的流量,做效果投放、AB测试和裂变就能达到原来做广告、做事件能达到的效果。


于是在我2017年回国加入衣二三的时候,我便抱着”尽可能不要花品牌的钱”,找到有效的流量入口,不停测试多种素材,引发用户分享和裂变,一定就能做到低成本,高增长的效果。


但事实上,经过几个月的测试,我才明白品牌的重要性。


我的亲身体会告诉我,只做效果投放和流量采买,也许在短期内碰到几个优质渠道可以达到高ROI,但是并非长久之计,数量有限。


长期来看,只是做效果投放,获客成本会遇到很大的瓶颈,没有办法大幅度降低,只会往上走。


我思考了很久根本原因:


本质上,如果一个产品、品牌或品类,如果无法形成大规模认知,消费者的认知成本始终会很高。


拿衣二三共享衣橱,这种三新模式来说(新品类、新产品、新品牌)。很多消费者不理解为什么要租衣服,共享衣橱是什么,不明白怎么玩,也不知道衣二三是不是可信任。


每次效果投放只能有1-2秒时间,却要灌输一个新消费者新品类、新产品、新品牌那么多理念,效果是很差的,而如果投放KOL,则流量有限,风险较高。


当时在这样的困境下,我终于明白了品牌的意义——


大多数人认为品牌就是做「精神」「情感」的广告,但其实品牌的最初期就是打认知——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明白“这个品牌可以帮我干吗”。



只有用户在底层对一个产品、品牌有了基础认知,才能通过效果投放,再在认知基础上进行低成本的转化。


所谓品效,其实就是

品:低成本买大量认知

效:高效在认知基础上收割


在想通这点后,我其实是想做一个大规模的品牌投放的。但初创公司没有钱打大规模的分众广告。


于是我大胆做了一个事件营销,用低成本的方式做了一个争议视频,目标是能够用话题的方式,引起大量办公室内外的讨论和传播,快速地打开了“共享衣橱是什么”的认知教育。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同时打开效果投放,在白领的所在领域二次转化。


这个实验很顺利,从此衣二三付费用户大幅度增长,获客成本大幅度降低。


(但是事件营销比起稳定的品牌投放还是有它的风险,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以后再说)



3

怎么才能品效合一?


在这段经历以后我重新明白了品牌的意义,并且回想我过去在联合利华学到的知识——


营销从第一天开始,从来都是追求销量和品效合一的,做品牌从来都是为了效果,只是有太多人因为做创意而做创意,忘记了品牌的初衷。


说一个我想到的形象比喻,做营销其实就像是在鱼池钓鱼,钓鱼的前提是你鱼池得有鱼。


品牌就是在你的鱼池里养鱼,效果就是把鱼钓上来。


如果没有品牌,你可能要花很久才能钓上一条。但如果有品牌,你随手一钓就能轻松钓到很多鱼。



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两者的时间差需要缩短,要知道的确你养出了鱼,而且鱼是真的。


怎么知道你养出了鱼?你得至少感觉到你的钓鱼线在抖动吧。(有点击等数据)


那什么样的饲料才可以养出鱼呢?换言之,怎么低成本普及大量认知?


我认为对于品牌触及,就是品牌广告需要能让用户明白“这产品/品牌能帮我干吗”——我称这之为:明确消费者任务。


什么是消费者任务?


其实产品在消费者的生活里,是他们用来完成一个个任务的道具,他们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个产品可以完成我哪个任务?能帮我解渴?还是帮我睡好吃好?还是帮我变美?


同时我们得了解,消费者今天在这个任务下用的道具是什么?她有没有仍然痛苦的地方(痛点),她想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爽点)?为什么你的产品能帮她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说白了,一个品牌广告需要能形成的是消费者任务的闭环,我总结为下面三个圈:



一个能普及高效认知的广告,必须能感知到:这产品是完成哪个消费者任务:在帮谁,解决她哪个场景的需求,她现在有什么痛点,她想要达到什么爽点,为什么你的产品可以帮她解决,和明确的行动点。


当能把这点传递清楚,就能达到品牌的效应。


而对于成熟品牌,消费者任务可能会晋升到更高的层次,不仅仅是功能场景上,更是个人情感上的消费者任务。


而效——高效在认知基础上收割——就是要更精准地钓鱼。


你的鱼可能游在多个鱼池里:小红书、B站、微信、抖音……


高效钓鱼就是要在各个鱼池里用最合适的鱼饵、鱼线在正确的时间垂钓。


换专业的话说:找到受众所在的渠道,用最能激发他们需求的触点、埋下测试后最高效的转化链路和诱饵,将用户转化。


品效合一——其实就是高效养鱼和钓鱼。


举个例子,比如Luckin Coffee,它的品牌广告的消费者任务其实就很明确:帮公司白领,完成在公司开会想喝品质咖啡就能随手点外卖叫到的任务,而他们的产品特点是新鲜送达+品质(明星传递品质感+世界大师咖啡)+便宜。在这个喝咖啡的场景下,消费者的首选可能是星巴克,但是痛点是星巴克只有线下店,还更贵。爽点是希望能坐在办公室就能更便宜地喝好咖啡。


通过这个广告,Luckin在各大办公室电梯里养起了鱼。



然后怎么钓鱼呢,Luckin同时用LBS朋友圈广告、裂变朋友圈分享+买2送1券的诱饵,通过办公室环境二次触达转化,促进下单。


品效合一,比你想象的要简单。



4

品效合一的实战营销课



我不是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人,但我很热爱营销。为了学习营销,我在美国做过营销,在中国做过增长。我去了几家公司,上过世面上所有的知识付费课程,关注了所有的营销KOL,走访了许多公司讨论营销。


我走了许多弯路到头来还是发现,过去的营销理论并不管用,这不是一个倚老卖老的行业,江山辈有人才出,我们需要的是一套符合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营销方法论。


于是去年4月我曾在微博立下一个flag,1年内做出一个营销课程。


(现在的课程大纲和原定稍有不同,
请以现在的为准!


我希望这个课程能改变两件事:


1.我希望新生一代,90后、95后、00后,尤其是那些没有我当年去”营销黄埔军校“培训的机会的,现在在职场上也没有导师教他们的孩子们,能够通过这个课程掌握系统性的方法论,能够打开他们一条新的职场道路。所以我想做一个实战型的课程,不止是打开认知,更是要能上手写出文案、做出创意、做效果投放、做Campaign。


2.我希望品牌人不要迷失方向,不要因为现在的浮躁而轻易放弃自己当初追求的梦想,重新找到品牌的定义和它存在的意义、和它的商业价值。


3.我希望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课程,不止是停留于过去陈旧的营销理论,而是第一次把品牌营销和增长运营的理念结合,品效一起抓:「品效营销」。品牌人和增长人,本身就可以是一种人。


我本来想自己独立做这么一节课的,也算是我给我职场的前几年一次交代,把我做过的、学过的、摔倒过的经历整理为方法论。我相信如果我能教会别人,才真正地说明我是真的学会了营销。


但是我担心课程如果只是一个知识付费的产品,很多学生可能学完看完,解决了他们的暂时焦虑,没有办法真正的给他们带来职场上的改变。


所以我找到了三节课——我看过黄有璨的很多文章,也偷偷上了好几节三节课的课程,我相信三节课是一个不追求快钱,而是真正想要给没有机会专业培训的职场人带来一些改变的少见的「赚慢钱」的公司。


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近8个月的时长,一边创业一边做这个课程,我的急脾气差点把三节课的产品经理气的想辞职,我团队的课程经理换了3批,最后请到了我衣二三一起战斗的战友Keira——一个怀孕6个月仍要加入我一起创业的美孕妇,完成了这门课。


希望因为这节课,能够给许多人带来职场上的改变和新的飞跃,那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现在《三节课 x 女子刀法营销 P2》系列课程第一期(于8月28日开课)正式开启报名,课程原价 1699 元,现在报名享受早鸟优惠,仅需 1499 元,早鸟优惠名额现在所剩无几,每上升100人就会涨价一次。因此,话不多说,赶紧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抢占座位吧!


此外,悄悄告诉你一个小惊喜:我为大家申请了刀姐专属优惠券,使用优惠券报名可在早鸟价基础上,再减 88 元!


优惠口令:daojie888 (建议先复制),仅限 200 席,先到先得!


(优惠券使用方式: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进入课程详情页→点击马上报名→点击使用优惠→点击优惠码兑换→输入优惠码口令:daojie888→点击确定→点击提交订单→确定支付→报名成功)


👇👇


如果你想和行业专家一起深度交流品效营销,欢迎加入我聚集了2500+行业专家的平台:


「她经济研究所」

(扫码预览精华)


关于女子刀法

女子刀法是一个她经济赋能机构。我们相信忽视的女性声音可以被更多人听见。


女子刀法希望赋能企业在她经济下增长,将被忽视的女性需求转化为商业价值。


我们专业服务以下行业的高管和从业者,:美妆、时尚、互联网、文娱、医美、母婴、内衣等。


我们提供以下服务:

  • 她经济研究所会员社群,具体内容见上方海报

  • 甲方投放避坑群:与20+企业一起投放避坑

  • 定制化企业增长培训:已和联合利华、罗德公关等提供增长培训

  • 女性营销咨询


联系我们

微信:doriskeke1117/或联系助理yaochuxin_2

邮箱:doris.ke@herdao.com

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刀姐doris


加入我们

正儿八经的招聘,欢迎对女性经济有兴趣的同僚加入

公众号后台回复“女子刀法”了解详情。


------


如果喜欢,让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