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的一號國寶是朝鮮製造

楚狂兒 京都伽藍記 2021-06-23

京都廣隆寺寶冠彌勒半跏思惟像


    半跏思惟像,指結合了半跏坐姿和思惟相的佛教造像。一般左足支地、右腿盤起橫于左大腿上(半跏),以手支頤呈現出思索狀(思惟)。此類造像流行於十六國到北齊、北周時期(公元304年—公元581年),進入隋唐後漸趨衰落。現有作品存於雲岡石窟第6窟、克孜爾石窟第38窟等,其他有分別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金銅彌勒半跏思惟像和日本京都廣隆寺的寶冠彌勒半跏思惟像等。


京都廣隆寺


    日本京都市廣隆寺的“寶冠彌勒”(一九五一年指定為國寶第一號),作為彌勒半跏思惟像之傑作廣為人知。此像古稱“金色彌勒菩薩像”,像高123.3釐米(含左脚),坐姿為「半跏踏下坐」,右腳盤起,左腳踩著蓮台,右手類似「思惟手」,食指和中指似要輕輕托起臉頰,細長的眼睛和鼻樑造型簡潔,右手輕貼在臉頰上,稍微低頭沉思仿佛露出了平靜的微笑,整體的線條極其修長、優美。曾有金色背光裝飾,現無存。材質為赤松木,表面基本上是木質本色,但從小腹等僅存的痕迹可以明顯地看出,原本為漆胎貼金。右手的食指和小指、兩腳處等都是後補,面部也有修補之處。



    製作時期一般認為是7世紀,製作地有從朝鮮半島舶來說,日本本土說,也有在日本本土雕刻但材料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靈木的說法,至今沒有確切結論,文物登記為日本飛鳥時代的作品。


    那麼,這尊寶冠彌勒半跏思惟像到底製作於何地呢?


京都廣隆寺寶冠彌勒半跏思惟像


    彌勒法門在南北朝時盛極一時,並從中國傳入朝鮮再傳到日本。在奈良、平安時代(710年-1185),彌勒寺的建造已經頗為盛行。所以日、韓留下相當多半跏思惟彌勒菩薩像,這些珍貴的彌勒菩薩像大多列入國寶。關於京都的這尊寶冠彌勒像,因其與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金銅彌勒半跏思惟像樣式極其相似,所以朝鮮舶來說一直甚囂塵上。


    兩尊造像的不同之處僅僅局限於下半部衣紋的細節和座下蓮台的有無。而對於冠冕,佩飾,體態,足踏蓮台的處理基本雷同。隨著造像風格分析鑒定法的廣泛應用,1933年,日本學者關野貞首次提出,兩尊造像同為新羅製作。1944年,在扶餘滑石半跏思惟像出土的基礎上,又有學者認為韓國金銅彌勒半跏思惟像出於百濟,因此京都寶冠彌勒像源出百濟的觀點也被提出。兩說各有《日本書記》中的相關依據。隨著1965年新羅故地廣尚北道風格類似京都寶冠彌勒的大型石雕造像的出土,新羅傳來說再添佐證。


京都廣隆寺寶冠彌勒半跏思惟像


1,新羅傳來


 《日本書記》卷二十二:


    “卅一年(623年)秋七月、新羅遣大使奈末智洗爾、任那遣達率奈末智、並來朝。仍貢佛像一具及金塔幷舍利、且大觀頂幡一具・小幡十二條,卽佛像居於葛野秦寺、以餘舍利金塔觀頂幡等皆納于四天王寺。”


    推古天皇三十一年,安置佛像的葛野秦寺,即京都廣隆寺。基於日本學者毛利久,大西修也,岩崎和子等人的研究,學界基本認為這裡說的“佛像一具”,即廣隆寺寶冠彌勒半跏思惟像。


2,百濟傳來


《日本書記》卷二十二:


   “十一月己亥朔、皇太子、謂諸大夫曰「我有尊佛像、誰得是像以恭拜。」時、秦造河勝進曰、臣拜之。便受佛像、因以造蜂岡寺。”


   這裡的蜂岡寺,是京都廣隆寺的別名。百濟傳來說認為,推古天皇十一年,百濟贈與聖德太子,又由太子交於秦河勝建寺供奉的即此像,並引貞觀十五年《廣隆寺資財交替實錄賬》(873年)所記之“太子(聖德太子)本願御形”的“金色彌勒菩薩像”為證。


    無論從新羅傳來還是從百濟傳來,此像來自朝鮮,應該是確定的共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的1948年,小原二郎在寶冠彌勒像內部打孔(為了減輕重量和防止乾裂,將木雕像內部空洞化)部分採集樣品,通過拍攝顯微鏡照片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此像的材質是赤松。日本飛鳥時代的木雕佛、伎樂面等木結構雕刻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日本特產的樟木,而廣隆寺寶冠彌勒像則是用日本前所未有的赤松製作,這成為此像從朝鮮半島舶來的又一依據。


京都廣隆寺寶冠彌勒半跏思惟像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半跏思惟彌勒菩薩像提供了苦難時代人們對於思惟悟道的追求,一個清淨灑脫、沉靜的“覺者之相”,從憂患和痛苦的時代意識中超脫而出,成為各國共同的精神財富和珍貴的國寶。



時間:


09:00—16:00


門票:


供奉彌勒像的靈寶殿五百日元,其餘部分免費


地址:


京都市右京区太秦蜂岡町32


交通:


京福電車嵐山本線(嵐電) 太秦広隆寺駅 對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