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的大學和科舉制
京都
伽藍記
日本的大學,從平安時代開始就有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名字也直截了當的就叫“大學寮”,位於現在京都市二條城西南方向的區域。大學寮的建築物遺址已無存,只能通過史料和市町裡的石碑感受它曾經的風采。
平安京(京都)全圖
平安京(京都)是按照長安和洛陽的格局建造,規模宏大,南北約5.2公里,東西約4.5公里。大學寮位於平安宮的南部,二條城附近,神泉苑的西鄰,面積跨越4個町(約63500㎡)。是貴族子弟的教育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大學。
二條城西南角
大學寮詳圖
日本奈良時代仿照當時唐朝的科舉制度舉辦貢舉,以鞏固天皇制為目的。大寶元年(701年)《大寶令》頒布,貢舉制度得以確立,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四科和醫、針二科,在這之中,秀才科最為受矚目。至養老二年,《養老律令》頒布,明確規定施行以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的貢舉制。
貢舉考試由掌管考察和任命官吏之職的式部省直接主持,每年一次,在十月、十一月間進行。考試的學生分為貢人和舉人兩種,由地方諸國貢送來參加科考的學生稱為貢人,依據天皇臨時制舉(依臨時需要而特別招收人才)或由大學寮經過寮試而來參加科考的學生稱為舉人。
來自大學寮的舉人不僅要通過國學的考試,還要經地方長官的推薦。考試內容大致同於唐朝科舉各科。明經科考試「試《周禮》、《左傳》、《禮記》、《毛詩》各四條,余經各三條,《孝經》、《論語》共三條」,在總計為十條的考試中,通十為上上,通八以上為上中,通七為上下,通六為中上。
進士科考試「試時務策二條」和帖讀(七帖從《文選上秩》中選,三帖從《爾雅》中選)。帖策全通者為甲,兩策通及帖讀答對六帖者為乙,以外皆為不第。明法科考試與唐朝完全相同,內容為「試律令十條」,全通為甲,通八以上為乙,通七以下為不第。
按照「選敘令」的規定,要在考試合格者中選拔人才敘位任官。其中以秀才科最高,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依次遞減。總之,日本的貢舉在考試項目、評審標準、等第區分和及第授階方面都主要仿自唐朝。唐制考試內容較日制為難,錄取標準也比日制高,但日本更重視貢舉出身者。
平安時代仍然實行貢舉制,弘仁十一年制定的《弘仁式》,尤為注重秀才、進士二科,取文章生最為優秀的兩名稱之為「秀才生」,因此只有大學寮中最為優秀的學生才會被推薦應秀才科試。秀才科延續到平安時代末期,而且一直為士人所崇尚。
京都的大學寮在承和元年確立了文章、明經、算、明法四門學科制,不久就被稱為紀傳道(中國史學)、明經道(儒學)、明法道(律學)、算術(數學)四科,另外還有教經書音讀的音道、教書法的書道等,以儒教為學問的根本。
修習「紀傳道」的學生被稱為「紀傳生」。《史記》是這些「紀傳生」的必讀之書。「紀傳生」學成後,常擔任大學頭、侍讀、式部大輔等要職,成為公卿,直接參與政治活動。亦有部分學生被選派到「撰國史所」,參與日本官方的修史活動。
大學寮的學生在9世紀後半期的鼎盛時,一度超過300名以上。但是日本實施科舉的時代,正處於貴族門閥勢力上升的時期。具有平等精神的科舉制度與封建貴族傳統存在巨大衝突,因而難以在日本生根。自大寶令公布,實施貢舉後的一百年內,較受重視的秀才、明經二科的及第者只有數十個。由於貴族干政、學官世襲,到10世紀以後,進士科已經廢絕,科舉基本上為貴族門閥所把持,並且也不是依據才學高下錄取,而是以資歷名望衡量,致使科舉日漸流於形式化和世襲化。
11世紀以後,雖然在形式上還繼續實行式部省試,但除了文章試之外的諸科都已沒落。考生皆由貴族門閥推薦,應考者幾乎是無條件及第,且不及第者可以改判及第,科舉制至此已完全異化。大學寮隨著律令制的崩潰而衰退,安元三年(1177),,大學寮被大火焚毀,之後再未重建,貢舉制度亦被廢除。
京都大學寮遺址範圍
除了大學以外,各諸侯國還有官學,和大學一樣設置了博士,教授,都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到了室町時代,幕府設立足利學校,足利學校中規定「學校不得講解除《三注》、《四書》《六經》、《列子》、《莊子》、《老子》、《史記》、《文選》之外的其他內容」。由於必須精通漢文,所以文學的研究和作詩作文成為了學問的主流。
大學寮遺址
在京都大學寮南部有為學生提供住宿設施(別曹)的勸學院(藤原氏)、弘文院(和氣氏)、學館院(橘氏)、獎學院(王氏)。其運營經費是各大貴族門閥專門捐贈的莊園、封戶等。
獎學院遺址
勸學院遺址
弘文院遺址
江戶時代雖然已經廢除貢舉制度,但到後期有一種形式及內容近似科舉的人才考核制度,稱為學問吟味,具備了與科舉考試相互一致的內涵,因此被稱為「江戶版的科舉制度」。
當時日本把朱子學視為「正學」,也把它作為學問吟味的主要考核範圍,這是以德川幕府征夷大將軍的旗本、御家人子弟為對象,三年舉行一次的學術考試。以幕府臣僚的培養機構昌平坂學問所(昌平校)的教授為考官,範圍包括四書五經或《孝經》一類儒家典籍,實際上可參加的對象為全國所有學習朱子學的人,並不限於昌平校的朱子學者,因此學問吟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日本人才選拔的等級制度。
學問吟味與前代貢舉制及中國科舉制最大的差異在於其考試結果並非與「敘位任官」有直接關係,較接近一種褒獎名譽的方式。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