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央行会通过投放OMO的方式,做一个短期资金池,来应对市场的临时超储需求。以本次春节为例,央行为了应对春节长假,把短期资金池的峰值规模拉到了2.2万亿。
春节过后,央行又开始了逆向的常规操作——收缩短期资金池,然而,诡异的是,当短期资金池规模收缩到8000亿时,银行间资金快速收紧,银行间7天的加权平均利率迅速升高到2.4%+的水平。在2月8日,央行不得不临时性净投放了4860亿,把短期资金池的规模提高至1.2万亿。奇怪的是,资金利率依然在上行。
要知道近期并没有任何临时性的扰动因素,这只能说明系统内部有不少的资金缺口。那么,这个资金缺口是怎么来的呢?缺口的规模又有多大呢?这篇文章主要讨论这个问题。
从2月8日的资金面来看,系统的缺口至少大于1.2万亿,由于乘数效应(ps:大概是十倍)的存在,这么大的缺口并不是增量信贷所能解释的。
所以,我们得在存量上找答案。
在2022年12月9日《经济复苏和利率的关系》中,我们已经给过一个答案了:经济复苏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使得超额储备在银行体系内大幅波动,提高了系统的必要超储率。
下图刻画了货币流通速度和必要超储率的关系:
下图刻画了经济活跃度和必要超储率的关系:
不难发现,经济活跃度越高,必要超储率越高,而且,这是一个存量价格上升的逻辑。
整个系统的存款规模大概是200万亿的数量级,必要超储率的小幅度上升,就会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
去年四季度末,系统的超储率水平是1.5%,但是,它对应了一个十分弱的经济状态。
但是,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经济状态正在迅速恢复正常,使得必要超储率跳升。今天上午(ps:2月9日)央行又净投放了3870亿OMO,把短期资金池提高至1.6万亿。直到下午,资金面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
也就是说,系统的超储率提高至1.5%+0.8%=2.3%之后,资金紧张的局面才得到缓解。
这意味着系统的必要超储率水平已经提高到了很接近2.3%的水平。不难发现,这个水平位于历史的正常水平——2%——附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活跃度恢复得很快,必要超储率已经回归正常了。
也就是说,单季度需要5000亿,即25bp的降准。
另外,货币政策的松紧不取决于是否降准或MLF净投放,而是取决于投放的节奏——是提前投放还是滞后投放?于是,2023年一季度中长期资金缺口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必要超储率回归2%的资金缺口——50bp;另一方面是单季度扩表的增量缺口——25bp。总资金缺口在75bp,即1.5万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央行短期资金池的规模扩大至1.6万亿,资金面才转松。
此外,央行短期资金池快速膨胀背后,反映了两个事实:1、经济预期扭转,储蓄活化,理财遭遇赎回潮,存单利率快速上行;2、经济活跃度恢复正常,货币流通速度增加,必要超储率逐步恢复正常;再下一个阶段就是,经济进一步活跃,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增加。当然,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之前市场在纠结弱复苏还是强复苏,现在不用纠结了——复苏得很好;于是,市场纠结的点转化为以下两点:2、央行什么时候会把短期资金池置换为降准或MLF净投放;
苹果用户请扫二维码,安卓用户可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