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新观察早已习惯的事物,这成为了摄影师「愤怒银行」的灵感源

NYLON编辑部 NYLON尼龙 2020-09-04

NYLON VISUAL  很-NYLON-的-摄-影-师

在一切都可以被视觉化,且图片本身即为直接载体用以传达信息的当下,我们也将以图片为引,找寻背后借此编织语言,抑或记录故事片段的人物本身。并通过 NYLON VISUAL 这个栏目,每月为你推荐一位值得关注的摄影师,一并呈现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风格与体裁并不限定,也欢迎你的推荐。


本期推荐摄影师@愤怒银行,于他,自我表达并不占太多比重,摄影更多是将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呈现给别人看。




愤怒银行


愤怒银行,自称为一名业余摄影师。本科念的中文,兴许是专业相关,原本打算做一名编剧,后来发觉自己对文字不算在行。2017年开始尝试摄影,也是从那时摸索到摄影的有趣,现在基本确定会一直拍下去。


目前为止,愤怒银行拍了不少主题作品,且形式不一。一种现象是,经常听闻对方表述希望自身能够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有些在尝试,也有些暂时停留在表述,愤怒银行倒是确实在将这点放大呈现。他的作品中,有些附有改造和拼贴的处理轨迹,有些为单独的旁观记录,后者更多是为了将故事和盘托出;另有更多形式的探索,比如将打印机作为摄影机。



打印机作为摄影机



二月份,愤怒银行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创作——“疫情期间给栏杆做清洁的工人们”,发布之后很快获得了一大波转发。转发措辞中有感谢,以及掩藏于背后的共鸣。





在愤怒银行看来,这又是一次将生活观察呈现于人的过程,“大部分人转发是想感谢这些为社会运作而付出的劳动者们,这其实也没问题,我不想给作品做太多价值预设,发出去的作品其实作者的解释权很少。”


“就像电影不能倚靠百科的简介被人们理解与解释。”




Q = NYLON

A = 愤怒银行



Q:你觉得现阶段的自己主要是在用摄影的方式来讲故事,还是说更多是一种记录的手段?

A:我没有那么多想要自我表达的东西,而且我觉得我的人生也挺普通的,懂的东西也不会比别人多。有朋友说我观察的角度不太一样,那么我就把我观察到的给别人看就好了。

《傍晚回城中村的人们》



Q:那么再适当细化说明一下你的摄影方向与风格吧。

A:偏向于纪实,有时候会对现实进行改造和拼贴,但总体来讲,不会过多违背实际发生的场景。


Q:你的拍摄灵感一般都从何而来?哪些细小的点能激发你的创作欲望?以及,生活和想象,你的想法更多基于前者还是后者?

A:灵感来源一般是多种材料或经验的拆分重组及再审视,所以多看和多想可能会对自己有帮助。我的经验是对一个东西越习惯,后续对它的再发现也就是灵感会越多。我的摄影内容基本围绕从家到公司的那几条路,走习惯了可能觉得它们异常普通,但再次审视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有一次我发现下车的公交站的灯箱在没有广告画的时候会很亮,于是我就思考它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灯箱为来回经过的人们拍写真,效果还不错,但这个想法其实是我经过站台几百次之后才想到的。



《空白广告灯箱照亮夜行人》,左滑查看更多



Q:目前拍摄过的主题有哪些?

A:我拍了很多主题。很多人是先从新闻摄影转向艺术摄影,我觉得我的路径刚好相反,有时候觉得记录更有力量。


Q:比较好奇,你的主题基本都是先行拟定的吗?根据主题来有目的的去拍摄,还是说一般都为随意捕捉,再进行归纳与主题总结?

A:这个问题有让我反思,我本来想说我的作品有一半是横冲直撞来的,还有一半是靠摄影计划。但我翻看了自己的作品,发现大部分都是靠横冲直撞出来的。自己其实也有很多个摄影计划,它们需要运气和等待,但计划这种东西一旦进入备忘录,感觉就和进了棺材差不多,所以虽然堆在那里,却总觉得需要新的灵感来做新的东西。

《暴风雨前的南方车站》,左滑查看更多



Q: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拍摄内容是?

A:应该是《孩子的问题》那套,其实不算摄影,我只是记录者。背景是去年我参加一场支教,被当地的孩子问了很多很特别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成功”、“抑郁症怎么办”,我被问题惊讶到了。因为戒烟很久了,所以站在教室外的阳台,足足半个小时才平息下来。

《孩子的问题》部分图片,可点击查看大图



Q:那其中让你印象最深刻,可能想了很久也不太能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是哪个?

A:我前阵子整理作品的时候又看了一遍那些问题,发现大部分问题还是回答不了,很多人觉得“中华崛起了,我们何去何从”那个问题比较有趣,但多少有些刻奇的成分在里面。而看到比如“成功有什么意义”这些老掉牙的问题用幼稚的笔触写出来的时候,还是让我有些羞愧和难受,且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Q:那么这样,如果让这一刻的你对于自己或是生活,抑或任何存有疑虑的状态来提问,会是什么?

A:我是一个挺悲观的人,用来衡量自己过得好不好的问题一般都会在睡前发出自我叩问。


如果是当下的提问,那么我可能会好奇:假如有一个小行星会撞地球,而我手里有按键可以将它移走,我会按吗?很大可能我会选择不按,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


《防盗网》



Q:是否有遇到过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的拍摄?

A:当然,操作难度大的我到现在还没做完,尤其是涉及到需要沟通的内容。我是一个不擅长交流的人,和陌生人沟通尤其会感到窘迫;但有时候又很有野心,希望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于是把自己推出去,然而结果都不是特别满意。


Q:适当介绍一下《延伸的图像》这一组作品吧。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开始一组这样的拍摄?会想要借此做哪些表达?

A:《延伸的图像》是我给那一系列形式的照片起的名字,这套图的起点是我用一层楼的切片不断叠加,最后生成了很长的照片,自此意识到照片可以有多种变形。当然我也希望把它们当成我自己的一种摄影风格,其实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第一套延伸系列的图

请向上滑动或点击图片查看完整版长图



Q:那在这系列的照片中,图像上是否涉及到一些特殊处理?以及拼贴是其中固定的一种处理方式吗?

A:我可能更希望能够拓展摄影对于尺寸的天然限制,所以倒不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处理方式。

《看交际舞的人们》

请向左滑动查看完整版长图



Q:同样是在这系列作品中,“疫情期间给栏杆做清洁的工人们”这张照片被很多人关注到,是否可以在个人想法上对此再介绍一下。

A:“疫情期间给栏杆做清洁的工人们”这张照片转发量比较大,我一开始还挺困惑的。这张照片的背景是:隔离期间我去公司拿资料,路上看到很多清洁工在工作,那时候还挺奇怪,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么多人一起做清洁?于是就拍下来,并通过拼贴的方式将我当时看到的场景还原出来,做好发到微博后很多人转发。大部分人转发是想感谢这些为社会运作而付出的劳动者们,这其实也没问题,我不想给作品做太多价值预设,发出去的作品其实作者的解释权很少,就像电影不能倚靠百科的简介被人们理解与解释。



“疫情期间给栏杆做清洁的工人们”

请向左滑动查看完整版长图



Q:你觉得你镜头对准的更多是群体,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A:群体。因为我觉得群像相对来说比较少人拍,现在的摄影主流也更愿意去探究个体情感、人文历史这些,我是想多拍一些群像来做补充。


Q:在你的个人网站中可以看到,部分作品是配有文字说明的,可能是一段自己参与其中的真实故事,抑或是对于他人生活的一段旁观说明。你是如何看待给自己的照片配文字这个动作的?

网站地址:https://www.yanjiacheng.com/

A: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不会对作品进行说明,或者用白描的话去把它说清楚,因为我时常觉得作者应该退居幕后。但有些类似新闻报道的作品,就需要把事件交代清楚,否则单纯靠图像很难去解释。


Q:比较好奇,你最喜欢的一组或一张个人创作是?

A:最喜欢的是我拍的《中国基建》的一张骑摩托车的人,有种怀旧感在里面,但其实又是今天的场景。





Q:存在于现实和逃离现实,你更多属于哪一种?

A:我愿意从现实取材,但也愿意把照片裁剪修整得好看,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是既存在于现实,又在逃离现实。


Q:“谷歌街景”在你近期的微博中出现频率蛮高,你觉得它有趣的点在于哪些?

A:“谷歌街景”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新颖的题材,Michael Wolf 有做过的,不过他是基于谷歌官方街景,也就是谷歌开车自己拍的。其实街景还有一部分内容是用户自己上传的照片,那部分都是即兴的、随机拍摄的,前往的地点也并非普通马路,有树林、乡间小路,甚至还有自己的卧室,我曾经在一个人「家里」看完了他的全家福,太奇妙了!


还有一次我点开街景,看到徐州一个村子的墙上贴着一张横幅,拉近一看上面写着“xx告诉你一声,xx不多,就是姐妹多,欺负我姐妹,我们收拾你。——姐妹团宣”,看样子是女性被丈夫欺负了,其他姐妹来帮忙。看了之后特别感动,这将会是我们珍贵的影像记忆。基于此,我也想自己拍一些东西上传上去,来生产自己的作品。



《谷歌街景里的中国人》



Q:一个提问,你觉得摄影师是有独特且鲜明的个人风格比较好,还是能够适配多种风格满足对方的需求更合适?

A:对方一般都是很难满足的,当然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风格。


Q:创作类摄影可以维生吗?很多年轻人在这一点上可能会存有疑虑,是否可以适当分享下你的想法。

A:我有一份和摄影无关的本职工作,所以也不是很在乎照片能带来多少收入,不过就我现在的经验来看,如果全身心投入,其实是可以勉强维持生计的,只不过看这个人是需要时间自由,还是创作自由吧。时间自由的人需要置换一部分精力去给客户做东西,创作自由的人可以找一份不太消耗精力的工作,业余时间自由创作,我属于后者。



《对截屏的截屏》



Q: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摄影新手入门建议,比如使用器材,比如生活观察等等?

A:我对器材非常不敏感,也只有一部相机,因此无法提供更多建议。如果是对纪实感兴趣,其实可以尝试先把家门口能拍的东西都拍完。


Q:你平时比较关注的摄影师都有谁?

A:我比较喜欢 Michael Wolf 的作品,外来者的眼光总是会不一样。我也希望把自己想象成外来者,重新观察早已习惯的事物。外星人来地球估计也会拍一些人们打领带的照片回去,因为会觉得太奇怪了,“人类为什么在脖子上系绳子?”


Q:日常除了摄影,还对其他什么比较感兴趣?

A:对做饭比较感兴趣,尤其喜欢看微博账户@小高姐的魔法调料的做饭视频。





Q:分别说一件最近想明白和没想明白的事吧。

A:想明白 —— 前段时间金马奖推出了一套海报叫“39岁”,比如王家卫在39岁拍了《花样年华》,梁朝伟39岁拍出了《无间道》。很多人会觉得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我反而感到宽慰,既然这些人到了39岁都还能持续创作,我们年轻人也至少还有十几年的创作时间。所以偶尔觉得灵感枯竭也不用害怕,要有信心才对。


没想明白 —— 我有一半的时间觉得有本职工作挺好的,毕竟可以养活自己,让自己更自由;一半时间又觉得职业耗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我的创作时间减少了。挺矛盾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最让人犯难。





Q:最后再回到摄影上,目前是否有一些在计划中的主题拍摄可以同大家分享下?

A:我最近在准备一个叫《1988》的拍摄计划,如果可以在此征稿那就再好不过。想法是这么来的,有一天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身边刚好有一摞1988年的《人民日报》,于是我一本本翻过去,被震惊到了。因为就我所知,1988年在中国是一个比较平淡的年份,但其实那一年出了相当多影响日后生活的规定,比如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大学生不再包分配工作的规定、商品房试点等等,这些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日后的生活,而当我再去网上搜集有关1988年历史的时候发现,主流记忆里很少有在记载这些事,因此我想征集关于1988年私记忆的部分,然后同这些公共记忆组合在一起,一起组成《1988》这个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愤怒银行)





采访、编辑 E2

图片由愤怒银行提供




你身边有颜值与才华兼备的校花校草吗?

又有哪些优秀且有趣的社团想要推荐?

点击左侧二维码关注尼龙,也欢迎 Email 至 nyloncampus@huashengmedia.cn 分享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