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mandarin 乐队:第一次做艺术展览,他们做了一个会「生长」的空间

NYLON编辑部 NYLON尼龙
2024-09-04

抽离一种日常,抽离一种惯性,抽离一种习以为常的麻木。我们想要逃离的都市纷扰,也是 mandarin 乐队想要抽离的生活状态,他们以往的工具是音乐,这一次在 UCCA Lab 的邀请下,与视觉艺术家苗晶一同以多媒体交互艺术为媒介,通过音画创作,用「庸常」砌出了一个新世界。



NYLON 在本次展览成型的中途,找到 mandarin 乐队的三位成员,聊了聊他们首次跨界展开艺术项目创作的背后,深入了解本次展览探索的「考古未来」概念,在乐队成员在策展与创作的「内观」过程中,如何玩了一次「时间与想象力」的游戏。




这一次与艺术家苗晶一同创作音画作品,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创作过程吗?
这一次创作的过程跟以往的不太一样,这次我们是从跨界去做的一个音乐项目,我们三个人还是擅长什么来什么,主管音乐这个部分,视觉方面是完全由苗晶老师来负责。连接点在于我们先把音乐做好,然后苗晶老师根据我们的音乐去给一些比如说卡点,或者说视觉元素上的一些改变,我们之间有一个来回的过程。




之前尝试过这类多媒体创作吗?跨界合作最大的难度在哪里?

之前我们所有跟视觉有关的合作都仅限于舞台呈现,以及可能是音乐内容方面的,比如说我们有些歌或者说我们的第一张专辑会有一些视觉设计,但这次的合作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开展的一个艺术领域合作。
以往我们写歌就是写,写完以后为这张专辑赋予一个故事一个概念,但是像展览这种艺术形式,其实是要先确定我们想说什么,然后想要确定一个主概念,然后才可以把它的比如说音乐,比如说我们和哪些艺术家去合作,然后甚至是空间设计,甚至是什么地毯、海报等等物料,所有的这些都是根据主概念来发散,跟我们之前的创作方式不太一样,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先定一个内核,然后再往外发散。





本次的展览主题重点探索「考古未来」的概念,

你们怎么将两者融合?



对于我们乐队本身的组成来说,我们三个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未知的事情会探索心理。不论这个东西体现在科幻还是游戏剧情,还是声音属性方面,我们都喜欢去做一些没有被尝试过的事情,所以「考古未来」这个题其实特别切合我们的整体感觉。一直以来无论是歌还是 MV,我们都喜欢去假想不存在的事情,「考古未来」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概念,等于在玩一个时间的概念,我们是不太想给大家赋予一个正确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
这个词其实很有意思,你可以说我们在 10 年以后的未来考古现在,可以说我们在 50 年的以后的未来考古现在,甚至可以想得更远。我们再比如说 100 年 500 年之后的未来考古,100 年就是我们现在的 100 年,之后都算未来考古,所以说是玩时间概念,其实也不算是玩时间,是玩自己的想象。我们的现代的文明的所谓一切留下了一些证据,对于另外一个新的文化开始的时候,这些东西他们是不知道是什么的,对他们可能是很高科技,未来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看金字塔一样。




同时展览也有探索「多面身份」的对撞,回到普通创作日常,你们如何在对撞的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宇宙?
我觉得这个大课题对于我来说其实已经是一个常态,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就是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人的状态,放歌也好,乐队演出也好,制作也好,管团队也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身份切换的游戏。
我前一段时间就是有幸然后去玩了一下,去参演了一个电影,回来之后发现开心与不开心之间的区间大了一点,所以我现在对更多方面的身份保持一个特别开放的状态,就把自己打开,然后允许更多方面的身份可以进到我自己的身体,然后把它消化吸收内化。




这一次与艺术家苗晶的合作,

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苗老师这次的作品我个人理解是很「锋利」。虽然说它是一个固定时长的视觉内容,但是在内容里面大家看到所有的数据信息也好,场景也好,或者说那个人物形象的话,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锋利的质量。然后所以这次我们根据他的内容所提供的音乐,也是一个比较有棱角的感觉的这么一套音乐。
我是觉得说其实还挺新鲜的,因为之前无论是我还是大家一起,我们在做任何跟视觉搭配的音乐工作有关的工作的时候,都是那种比较悠长一点,深沉一点,声音比较有声音的动态,相对舒适一些,声音动态稍微小一点,但这次我们的音乐完全不是这种感觉,是尝试的一种也是比较些许锋利的音色在里面,对我们来说其实更多我们会考虑到音乐本身还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苗老师有个概念跟我们蛮像的,他其实一直像是在养成一样的做一个系列东西,比如说他构建了一个自己虚拟世界的王国,会慢慢添加越来越多的东西,让它形成一个他想创造的一个国度,他跟我说:「他可能也许这辈子就只做这个」。这是挺帅的一件事,比如说你写一首歌叫 XXX,写了 1、2、3、4、5、6、7、8、9 首然后一直写上去,哪天就写了 100 首,我觉得挺凶的,最后它就变成一个系列,一种在生长的东西,玩的就是想象力。



如何从生活体验中「抽离」出「创作」灵感?当灵感诞生时你们会以什么方式抓住它们?

关于抽离是这样,我们还是在思考的时候回到了比如说创作本身,就是在创作音乐过程当中的本身,就刚刚我们说到的那些多面的角色,其实是向教育所赋予的人生,比如说新的一个层次或者新的一个状态,因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只能活一次,但是有一些人感觉他好像不是只有一条命,而是有好多条命,因为他们同时在干不同的事情,人生更加丰富厚重和立体。

关于抽离,当我们讨论到创作本身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是要从一些丰富厚重的体验里面,只留那一点点最珍贵最淳朴最本质的东西。这其实就是抽离,比如说今天我们下午刚弄了一个采访,一会要去参加一个什么活动,晚上要去演一个音乐节,演完了当我们回到棚里面,然后开始把前面发生的一切全部卸掉。
说白了人世间的各种 Reflection,意思是别人给到的映射,对于创作来说都不重要,所有的创作都希望它从最纯净的本质出发,去产生的一些歌词也好,想法也好,概念也好,声音也好,都希望是从最真实的一个地方出来,而不是说今天谁告诉我,我要写出这样的东西,我就去尝试一下,我们不太会做这样的事情。
mandarin 不是被塑造,而是主动生长。




如果要带着我们的读者逛展,会推荐些什么给他们?
10 月 1 号大家可能看到的是苗老师做的视频装置,之后又会变成一个有交互性的场景,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传统的美术馆项目,这不是去一次,然后猛看个一下午或者一整天然后就都吸收了。大家会看到这个空间在生长,背后是我们在勤勤恳恳地不断往这个空间里面放置新的东西。
希望观众来了以后体验到的世界,跟出了这扇门以后是两个世界,希望大家能把这个空间跟他的日常生活抽离开来,我们想营造给他们的一个世界,希望你们能带点东西出去回到你们的日常生活。





展览将在 2021.10.1 - 2022.1.15 期间开放,大家不妨前往探索艺术、音乐与个体、空间之间的「抽离」状态!

采访/撰文:Mansfield Wong

编辑/监制:D.P

设计:Nikii

视频:龚湘文

图片:UCC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NYLON尼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