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乘着肖骏的飞船,来一场爵士漫游
“业精于勤”是栩栩华生内容集团推出的全新专题栏目。作为一句古训,“业精于勤”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反复听到的激励。当以“躺平”为主的虚无心境成为时代情绪,激烈的竞争下个人无休止的追求与随之而来的现实压力,牵扯出如无底洞般的疲惫和无力,青年似乎对“努力”失去了信心。当下,我们该如何振奋青年的情绪?如何重申老生常谈的道理的涵义?我们将在“业精于勤”栏目持续记录并呈现笃定、不懈的年轻人和他们向未知与纷繁迈进的故事。当意义缺失,我们用青年的行动填补空白。
爵士音乐人肖骏的2023「Atypical Airship不正常飞船」全国巡演已行至第二站成都,后续他还将陆续抵达广州、南京和北京,完成此次的音乐飞行。在即将于广州声音共和Livehouse举办的演出中,考虑到观众将全程站立观演,他将专辑复杂的声部编配给五至六人的乐团进行呈现,试图还原出专辑完整的音乐体验,以便调动和维持宾客高涨的情绪,这对肖骏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他的观察,自今年起,随着公众逐渐恢复出行和娱乐生活,爵士乐演出的上座率颇高。观众除了本专业的学生之外,还有爵士乐的发烧乐迷和下班邀约朋友去酒吧喝一杯的职场人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入夜后走进酒吧、剧场、俱乐部,还有一部分才华横溢的新爵士乐迷开始站在聚光灯下,他们在听、在看、在聊、在玩,从台上到台下,这些新青年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爵士乐更加为人所知。
作为国内爵士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肖骏本身也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面对爵士乐迄今的百年历史,他常常会用几个重要节点将其串联。比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大乐队时期(Big Band)。与如今精简人数的爵士乐队不同,由于大乐队人数众多,且兼具演奏和伴奏功能,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小型“乐团”。“以前的人们是跟着大乐队演奏的爵士音乐跳舞,到了现代则演变成跟着各种风格的电子音乐蹦迪。虽然年代不同,但是人们的娱乐方式其实是差不多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之后,大乐队就开始转变为小乐队的形式,也出现了类似Charlie Parker这样的重要人物。”肖骏说道。
*美国萨克斯演奏家Charlie Parker
这里提到的Charlie Parker,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爵士乐音乐家,他也是波普爵士乐(BEBOP)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肖骏忍不住形容,他既是爵士乐的拯救者,因为他在赋予爵士乐音乐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它艺术性;但他也是“害死”爵士乐的其中一人,因为他让爵士乐的欣赏门槛就此被抬高。
*Miles Davis是爵士音乐史上杰出的指挥家和小号演奏家
*《Birth Of The Cool》宣告了酷派爵士乐的诞生
除了前者,还有一位名叫Miles Davis的音乐人在肖骏看来同样重要。他在1957年时推出了《Birth Of The Cool》,宣告了冷爵士的到来,将爵士乐的编曲调整得更为精细,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爵士乐。而后,爵士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了电子、摇滚、乡村等风格,变得包容且多元。
同时间段,虽然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些许坎坷,比如1947年“禁舞令”时期的动乱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销声匿迹,但它还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断层之后,被一批又一批的爵士音乐人重新带回了舞台。
*肖骏在上海商城剧院举办《不正常飞船》(Atypical Airship)全国巡演
这一点,肖骏在回国后就得到了印证。尤其是在上海,这个国内爵士乐发展的起源地,如今依旧担当着爵士乐传播的重任。不过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较为平缓,如果要像流行乐那般有爆炸式的冲劲,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们捕捉到了肖骏在演出后台的画面
尼龙和肖骏聊了聊爵士乐手目前的状况,他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虽然有年轻血液的加入,但根据肖骏的观察,在他回国后遇见并从业至今的爵士乐手基本没有变化。那些乐手们的年龄较长,资历较深,相比之下,能够留在爵士乐团的年轻人还在少数。
*同时也是音乐学院教师的肖骏在上海的演出
肖骏的学生们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偶尔会和作为老师的他聊起未来的职业规划。对于学习爵士乐专业,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他们大多数人是迷茫的。毕竟,能像肖骏这样成为知名音乐人,机会实在渺茫。听到别人的夸赞,肖骏有些不知所措:“有人说我运气好,有人说我是靠努力得来的,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是运气好呢?还是够努力呢?有时候我也很难判断。”
还在音乐学院就读时,肖骏就意识到,虽然不具备拥有绝对音高的能力,但他隐隐地发现自己似乎还有个“隐藏”能力:只要别人弹奏一段和弦,他便能随即看到相应的画面。他的眼睛里甚至能浮现出不同的色彩,虽然不能用简单的红黄蓝绿去形容,但这种感觉带有人类极深层次的情绪,肖骏能够深深地感知到它的存在并将其捕捉。
*肖骏的演出现场
这也成为他创作歌曲的方式之一,“你可以理解为印象主义时期的莫奈或者是德彪西,可能是采用色彩拼贴的方式去寻找印象派所追求的东西。它并不一定是具象的表达,但它对你的内心是有触动的,它是有生命力的”。
*吉他、合成器无缝切换
肖骏在写歌时一直在寻找与自己精神相连接的“支点”,随着那些“支点”被一个个发现,音乐的画面也逐渐被渲染出来。在为导演黎星的舞蹈剧场《火车站》担任作曲时,他就用到了类似的方法。不过和自由创作稍有不同,在甲方有参考要求的情况下,创作者需要从预设的几个关键词中进行联想。比如导演黎星给到了诸如“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贵妇”这样的描述,肖骏就需要尽力去贴合导演的想法。
*肖骏的演出现场
“类似于高冷、脆弱这样的抽象概念,我在转化时可能会让和弦听起来比较冷,再使用一些饱含复杂情绪的和声。”这个过程也被肖骏称之为“角色扮演”,他将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主角,像演员一样进入到角色的世界里。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创作相较于即兴来说太过拘束,但实际上,爵士音乐人的即兴创作其实也暗含规则。它就像运动员在腿上绑缚沙袋练习跑步,当有一天这些约束已经变成了习惯,即使拿掉沙袋后可以跑得飞快,还是会有肢体记忆存在。
*肖骏在演出后台
“本来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和真正的无拘无束,所以爵士乐的即兴,也是尽量在无形的规则里玩好这个东西。”之前的肖骏习惯于当下创作当下演奏,现在的他希望更加平衡一下:“以前可能30%是提前准备好的,70%是即兴表演,现在我想把它变成60%是提前准备好的,40%是即兴表演。因为我还是很喜欢那种演奏编排得特别精细的作品的感觉。”
*「即兴」是爵士乐最具魅力的地方
“是因为这样更有安全感吗?”尼龙试探性地提问。“不是的。即兴本来就是爵士乐演出的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调整比例,我觉得是因为,自己虽然是个感性的人,但有些时候我又很喜欢缜密和精细的东西。”就像那被精心编排过的歌曲,它其实是在向观众讲述乐手曾经为此创作的过程,就像时光机在回放一样。
如果你是身在现场的观众,乐手忽然来一段即兴SOLO,要怎么判断对方的水准?肖骏的标准很简单,除却学习过专业知识的听众,其他人只需要判断,这段旋律有没有令自己产生触动?有,那它就是不错的SOLO。
尼龙提起了他在过往采访中聊到的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John Cage的作品《4分33秒》,肖骏回忆,当时他还为此花费了七十多元钱购买了这首歌的乐谱,其实就是一张白纸。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实在疯狂。但他看重的,是作品背后的意义。“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它在某种层面上告诉大家,空气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并不是说信息越多越好,留白其实是很有力量的。”
*音乐舞台上忘我演奏的肖骏
肖骏谈起回国后的体会,有些感慨。如今的社会太过追求快速,有些人崛起,有些人落幕,很快就被人遗忘。“这个时代不管什么东西,似乎来得特别快,走得也特别快,导致很多艺术形式也容易被学习和模仿,但都学不到内核。它就像学生写作文,已经有了模版,所有人都往里填东西。”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人的自由生长,同时也抹杀了太多的可能性,甚至让艺术的门槛变得极低,肖骏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正在演奏爵士吉他的肖骏
“在音乐方面,现代的写歌方式导致每天上架的新歌有六千首之多,以前哪有这么多歌?谁都可以成为音乐人。回到刚才说到的作品《4分33秒》,如果我的内心没有跟它产生共振,我是不会模仿它的。”这关乎一位音乐创作者的个人价值,他需要在作品中赋予概念,让概念产生共鸣,这是肖骏认为的音乐的意义。
“我在纽约的时候,一直想让我的音乐里有纽约的声音。我的第一张专辑确实做得挺纽约的,但是过了几年,我发现所谓的纽约的声音并不能代表我自己。于是我在想,我要怎么样才能有价值?我觉得必须要成为我自己。”
*肖骏于22年9月23日发行的专辑《不正常飞船》(Atypical Airship)
他要想办法,让音乐里有自己的影子,让听到旋律的观众一下子就能判断出这是肖骏的作品。很快,他做到了,然而肖骏的脑海里又冒出了新的疑问。“现在我能代表我自己了,但我还不能给这个世界提供更多的价值呀!人的能力太有限了,我只是这个世界渺小的一粒微尘,我想影响其它的微尘,哪怕只能影响一小部分。”
*上海现场演出肖骏正在弹钢琴
怎么影响?肖骏想着,要把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人生价值观融进专辑里。他希望自己对世界的种种新奇想法能够触动越来越多的人,让有共同想法的人们集结起来,成为一股力量。“我一度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但是后来我想,不管怎么样,起码作品对于现在活在这个世上的我来说,它是能让我有一点存在感的。”
*赶在肖骏演出前,我们在剧院采访了他
前段时间肖骏看到网络上的一条留言,对方说起自己在最艰难的时间里,一直靠听他的专辑度日,后来在现场听到熟悉的旋律也会落泪。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文字,成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的见证,“是最宝贵的东西”。“还有人跟我说,你的艺术里一定要有反抗。我一直在想,我在反抗谁?我真的不想反抗谁,我没有这个欲望。”
*在演奏中的肖骏剪影
直到最近肖骏才想明白,他的音乐旅程之所以如此辛苦,是因为他不断地在寻找一个所谓的妥协点,看起来就像是在与不同的矛盾对抗。
人生几经辗转,到头来忽然发现,原来他一直以来在反抗的,是他自己。“可能人生就是这样的吧”,肖骏说。
撰文:林云
编辑:彭永巍
摄影:叶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