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自治区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减贫20万人,1个国贫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31个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经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民生四问:脱贫攻坚,如何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兴隆村面积27平方公里,总人口145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9户249人,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找准适合兴隆村的脱贫路子,是这个村脱贫攻坚的首要问题。”喀喇沁旗扶贫办主任陈海东如是说。
2015年12月,喀喇沁旗扶贫办和王爷府蒙古族学校工作队入驻兴隆村,驻村工作队践行“真扶贫 扶真贫”的理念,走村入户,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寻找脱贫路径。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征得全体贫困户同意后,最终把脱贫路径聚焦在种鸭繁育项目上。
兴隆村的种鸭繁育项目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资料图片)
自确定种鸭繁育项目以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便积极筹集发展资金。截至2017年12月,该项目总投资590万元,建设钢结构鸭棚8000平方米,饲养种鸭21300羽。
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鸭场一建成,村委会便安排贫困户到场里饲养种鸭。53岁的王秀琴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她通过饲养种鸭,每个月实现收入3000元左右。
“这是目前鸭场的收益,先分给大家,等下一批鸭子产蛋了,咱们继续分红。”2017年12月13日,旗扶贫办、王爷府蒙古族学校的包扶干部,为每户贫困户家庭送去了1000元分红收益。手攥着现金,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兴隆村的扶贫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模式运作。目前,种鸭繁育项目年销售收入达560万元,利润120万元。在鸭场就业的贫困村民,年人均工资36000元。此外,全村贫困人口年人均还能分红2500元左右。兴隆村两委班子找准了脱贫路径,正带领贫困户走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
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2018年减贫20万人。连日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聚焦脱贫攻坚,积极贡献真知灼见。
程玉琳代表:扶贫要与志智双扶相结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起来,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着力解决脱贫攻坚中层层加码、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重复繁琐等问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我认为,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必须先让贫困群众在思想上脱贫。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希望继续享受各种扶贫政策带来的利益,有些贫困户形成了一种惯性心理,‘坐着晒太阳,等着政府来帮忙’。”人大代表、自治区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程玉琳说,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阻力之一,这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脱贫意愿,就想着靠政府帮助。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程玉琳说,要想实现有效脱贫,脱贫后不返贫,就必须帮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脱贫信心、鼓足脱贫的志气。这就需要各地政府部门通过培训来培养新型农民,这里所说的“培训”不是过去简单的技术培训,而是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即“志智双扶”培训,通过培训扶起贫困户的脱贫志气和脱贫智力,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培训一人,改变一家,脱贫一户”的目标。
程玉琳建议,借助互联网为贫困地区与外界搭建起联系的桥梁,组织贫困户利用互联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因地制宜为贫困户送去“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扶贫项目或产业;科技特派员走村入户为贫困户答疑解惑,激发他们脱贫的内在动力,最终达到“志智双扶”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打通农村商贸流通渠道,有效引导贫困户融入市场,增加贫困户的产品销售种类和规模,最终实现致富。
王柱委员:找准病根开方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争着抢着当贫困户、低保户。这些贫困户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连读书看报、算账都困难,脱贫能力普遍欠缺,此类问题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政协委员、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副旗长王柱告诉记者。
王柱认为,查找贫困群众产生“等靠要”思想的根源是关键,要把好脉,找准病根,对症开方。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扶贫干部要把贫困群众当成自己家人,做到常沟通,常交流,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因户施策,因人指导,制定多渠道、一对一的脱贫方式,引导贫困群众积极主动投入到脱贫工作中,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坚强力量。
据王柱介绍,克什克腾旗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75人,2017年,有5000多人已经实现真正脱贫。截至目前,还有5588人正努力脱贫,针对偏远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困户,除了政府政策兜底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采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脱贫。近年来,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很多贫困群众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已经把党的扶贫富民政策变成了强大动力,正在努力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董有林代表:单一种植要向产业经营转变
“让农民学习好的经验技术,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人大代表、兴安盟突泉县杜尔基镇杜祥村党支部书记董有林说。
董有林说,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以往都是靠天吃饭,要想让他们脱贫,给钱给物只是权宜之计,组织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依托土地进行产业经营,最终实现增收才是长久之计。
据董有林介绍,这几年,杜祥村主动联系培训学校,让农民免费学习专业知识,再加上技术人员的指导,利用扶贫资金帮助农民开加工厂、搞养殖,进行一对一扶贫。2011年,村里的10多个农民一起组建了葵花籽加工厂,他们把自己种植的葵花籽,挑选品质好的炒熟后,包装推向市场,品质较差的榨油。如今,该加工厂年生产5000多吨熟葵花籽,还注册了商标,收入可观。村里还有30多户农民利用自己种植的玉米、青贮饲料,养殖奶牛和肉牛,效益也不错。通过七八年的精准扶贫,村里的贫困户基本上实现了脱贫。
“农民光靠种地是不行的,只有把单一种植转为多项产业,不断在发展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才能真正脱贫。”董有林建议。
谷淑湘委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脱贫攻坚中,要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致富。”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副旗长谷淑湘说。
谷淑湘认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干部作用发挥不足,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有的贫困地方还在用老办法、老路子,简单地给钱给物,在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上做得不够。
谷淑湘说,脱贫攻坚路上,村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要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由输血式变成造血式,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等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于从事农业种植、家庭养殖、农产品加工的农户,要对他们进行种植加工技术、市场信息利用方面的培训。对于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对他们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对有资源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引导他们参股新型农业合作社,实现分红收益。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
据了解,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是自治区级贫困县,那么该旗是怎样脱贫、怎样摘帽、怎样带领贫困群众奔小康的呢?谷淑湘告诉记者,为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助推农业产业化,阿荣旗的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从服务生产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该旗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以党员入大股,贫困户入小股的形式参与专业合作社,从而有效地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
内容来源:北方新报(记者 王树天 刘 睿 刘晓君 郑慧英 牛天甲)
责任编辑:李彦萱
审稿主任:刘 畅
值班总编:杨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