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文 | 张志铭教授在龙泉寺谈佛教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哲学 是一种生活方式
编者按
2014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赴海淀西郊龙泉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孙国华、吕世伦、朱景文、张志铭、马小红、史彤彪、冯玉军等法理名家在龙泉寺与中国佛教协会相关领导以及龙泉寺住持等对谈佛教与法律。本文是张志铭教授的临场发言,由龙泉寺慧严法师整理。小编根据网络文稿略加整理校对,原只供张门弟子间分享。考虑到时下氛围难得有点真性情,经小编多次请求,张老师最终同意刊发,并亲自校对了一遍。原网页标题为《张志铭教授:目前中国缺乏文化软实力 佛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标题由小编所加。感谢法学学术前沿的推送!
——陇西
2020年12月24日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等职。
*张志铭教授
因为我是一名学者,是搞法律研究的,法学是入世的学问,要我以这样的一个背景来跟大家谈一点出世的看法,你们就知道我为什么是那么得窘迫地坐在这里了。龙泉寺是佛教寺庙,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辽代,但今天的龙泉寺坐落在这里,还有这么大的法堂,是近五六年的事情了吧,这特别像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追溯起来也非常得短,但现在从物质层面讲已经非常现代了,中国的发展非常快。龙泉寺短短几年也是发展非常快。我今天就以一个入世人的立场,谈一点我对出世的这种宗教、特别是对佛教的一点看法。
第一,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我们的人生是不能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我们的生活就不能安定,不能安定我们每天都会躁动,惶惶不可终日。那么,这个不安定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如果我们对宇宙的世间万物都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那就是知,知而后定。可以说,我们所有的不安定,实际上是产生于我们的无知和不知,由于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感到疑惑,我们疑惑就会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跟对方、跟他人去遭遇、去接触,不知道怎么叫得体,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因为无知和不知而导致的心灵上的不安稳。因为这样的不安稳,久了就会成为一种病,而这种病久了又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我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安定,我们很怕不安定。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确实是一个大千世界,我们很难基于人有限的了解和知道而获得这种安定。那我们怎么样才求得这种安定呢?毫无疑问要通过精神信仰来获得这种安定。我们讲人是一种灵与肉的结合,我们是有灵的,即我们是有精神的,是很生动的个体。我也注意到龙泉寺有很多的出家法师都是从大学读完博士来到这里的,甚至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很多都是理工科的高材生,我想他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走到龙泉寺,为什么都遁入空门?其实他们是学习理工科、搞工程的,对物理世界、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要远远高于我们这些文科生,但是我想他们之所以选择出家,可能就是因为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了解还不足以让自身获得内心的安定。这个世界可能永远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无法穷尽的样态,面对无穷无尽的世界,只有通过我们的心灵、通过我们的精神想象来加以填补。这种作为精神上的填补活动就是信仰。而支撑这个信仰靠什么呢?不是靠科学而是靠诚心正意。我们讲诚心正意,信则灵。而科学永远解释的是一个有限世界的问题。科学是什么?我们讲科学是真理,实际上最新的研究告诉我们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一个可证伪的概念,科学是有边界的,我们就是在边界的意义上才知道科学,也才知道这个世界,而超过了这个边界,就要付诸于我们的正心诚意,要诉诸于我们的精神信仰。所以我想对于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而言,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科学只是解决我们认知世界的部分问题,而我们遇到的更多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的精神活动,是信仰问题。所以面对大家这么诚心正意的面孔,我永远不敢说我知道。因为我知道的东西可能你也知道,而我知道的东西可能非常非常有限,而你们的想象、你们的精神世界远远要比我丰富。
第二,佛教是一种智慧之学,佛教是一种哲学。佛教面对我们这样一个无限的宇宙空间,展示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具有逻辑性的学说,给出了一种体系性的解说;佛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从几千年传承到现在,延续不断,它讲的是空色有无论,讲有无相生的问题,讲因缘和合,讲世间的因果律。世界有千万种道理可以讲,但在我看来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因果律,凡事皆有因果。所以佛教从古印度传到现在,特别是到了中国后,结合了我们中国的世界镜像和我们对人生的看法,结合了儒家道家当然也包括法家的传统理论学说,甚至结合了中国人生活的样式,使得佛教非常地博大精深。在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我们搞法学的也是在告诉别人,事情是什么样和应该怎么样,而佛教给出的回答也许比我们法学的更加博大精深,佛教更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哲学。
第三,佛教是一种生活样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选择信仰佛教,我们从事佛教这样一种活动,实际上我们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像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不那么合理,甚至在我们俗世人的观点看来,佛教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选择。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尽管今天我还是一个大俗人,也许哪一天也跟你们一样,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掌声雷鸣)为什么?因为选择佛教就意味着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说它是有意义的?因为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在追寻特别的感受和意义。那么意义从哪里去获得,我想这里可能需要处理好一种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出世与入世、有限与无限,或者我们叫精神与肉体,无非是这样一组一组的概念。我们是在无限的、出世的、心灵的意义上考虑问题和追寻人生意义,还是在有限的、入世的、肉体的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取决于我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们讲宗教是一种信仰,因为宗教信仰和操守讲的是圣洁,它会考虑人的这一生怎么样过才能真正有意义,因为知道人生苦短、人生有限,而在我们这么有限的人生里,如果我们努力到极致,获取的只是功利意义上的成功,不可能有一种持久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人生的苦恼简单讲,就是怎么样去克服人生的短暂。短暂的人生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使得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面去获得一种超越、一种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去选择利已还是利他。所以我现在讲,人生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克已,意味着超越,超越有限、超越入世、超越我们简单的肉体的愿望和欲望等需求,而去追求无限利他意义上的意义。
具有这样三个理由,我觉得佛教确实对我们这个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当我们选择了佛教,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有意义的、有境界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需要思考和反思的东西特别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出访,受到各种隆重的接待,甚至西方人说中国是一头睡狮,而现在正是这头狮子醒来的时候,我们确实在物质的层面已经不可小觑了。但是中国现在缺什么?我想缺的是人的丰富的心灵、强大的心灵,缺乏的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在这方面我觉得宗教包括我们佛教都担负着绝对不可以替代的作用。中国发展到今天,中国人特别需要正心诚意的信仰,需要类似宗教般的信仰!
(慧严整理 陇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