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间这些初登讲台的故事,哪个更触动你?

新闻周刊 教育时报 2019-06-24
点击标题下「教育时报」可快速关注


三尺讲台    莫忘师恩


----------

讲台三尺,承载了多少苦涩,

又收获过多少幸福;

人生四十,经历了几多风雨,

又遇见过几多彩虹。

到底是岁月白了发,

还是粉笔末染了头?

回忆过往,煤油灯下,

有你伏案批改的身影;

时至今日,讲台之上,

步履蹒跚你脚步未停。

40年,你可还能记起初走进校园的那个瞬间,初登讲台的那份紧张如今可已平复。中原教育崛起40年之三尺讲台,寻找改革开放40年中当年初登讲台的你,记录曾经的那份触动,辉映教育的渐变过程。



师二代,我接老爸的班


❖我的蹩脚普通话


❖那段搭伙过的日子


❖让我骄傲的一次选择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师二代,我接老爸的班    


翟亮亮



1978年秋,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父亲,一身中山装,收拾得整齐利落,走上三尺讲台,开启了他的从教历程。


父亲工作的地方是一所乡村小学。用他的话说,教室是3间破旧的土瓦房,前后门上均有着很大的破洞,几排原木长桌被磨得锃光发亮。


父亲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一节课,他带着学生们朗读的是“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父亲深知自身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节课。作为班主任,他早出晚归,操心着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


父亲清晰地记得,那年刚开学不久,邻村就有一个乖巧的男孩儿没到学校报到。那时,没有电话,父亲就徒步到孩子家里询问原因。原来孩子家里太穷,缴不起学费。那个年代,一个学期十几块钱的学费对于穷困的家庭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当时,父亲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情十分沉重。他用自己的工资帮那个孩子缴了学费。最后,男孩儿如愿回到了学校,还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工程师。


要知道,当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29块钱啊!



30年后,受父亲的影响,我也走上了三尺讲台。宽敞的校园里,矗立着几栋高大的教学楼,主干道两旁杨柳依依,花园里鲜花盛开,校园环境干净美丽。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教室上课的情景。面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比我还高的学生,心里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


那节课,我以两个魔术实验引入课程,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看到了理想的实验现象。记得,在那天的课后反思中我是这样写的:“孩子们的探究意识要慢慢培养。”


那难忘的第一节课给了我信心,从那时起,我就觉得三尺讲台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我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如今,父亲已执教40年,我也执教了10年,我们父女俩在教育的园地里,共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追寻着教书育人的真谛。


(作者系郑州市第57中学教师)




   我的蹩脚普通话   


 魏得强



30年前,我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到了一所乡村小学实习。听了老教师的几节课后,我就披挂上阵了。


记得第一节课,我是用蹩脚的普通话进行的开场白。学生听惯了家乡话,听我这个“洋先生”讲课,先是在下面窃笑,而后慢慢地露出了羡慕的表情。


后来才知道,我是学校第一个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那节课,我是精心在稿纸上准备过的,虽然练了好多遍,可还是离不开教案。讲课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进行着。忽然,一阵风刮来,我的教案飘了起来,飞出了窗外。


没有了“主心骨”,我的汗一下子就下来了,不知道下面该给学生讲些什么。有学生就提醒我:“老师,该提问了。”我忽然想起,老教师上课的一个环节就是找学生回答问题。我才慌慌张张地提问了几名学生,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



我的办公室就在教室的后面。刚开始,学生们会怯怯地在门口探探头,然后很快跑过去。慢慢地,他们和我熟悉了,会走进屋里和我聊天。


于是,我和学生就成了朋友,会经常和男生一起打乒乓球,会和女生一起唱歌,我还会给他们吹笛子。学生们都惊讶于老师会这么多。其实,那些都是我在师范学校时必修的。


一个月的实习日子眨眼即过。临走的那天,我给学生上完课,一个人默默地收拾东西。放学的时候,全班学生一下子涌进了我的小屋,可能是班主任提前告诉了他们。每一个学生的眼中都流露着不舍。


那天,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跟了我好远好远。


如今,我也算是一位老教师了,但最怀念的还是初为人师的那段短暂时光,怀念那群孩子偎依在自己身旁,听他们叽叽喳喳地叫嚷。


(作者系漯河市郾城区育才学校教师)




    那段搭伙过的日子    


 孙红旗



哼唱着《相约九八》,我成了一名乡村教师。由于实习了近一个学期,所以对于课堂教学我并不陌生。可眼前的“吃住”条件还是让我大跌眼镜。


那时我和吴哥、耿弟挤在一间办公室,是3间红脊瓦房改造的。我们一个人占一个墙角,每人一张桌子一张床,平日就坐在床沿上备课、改作业。满屋子都堆放着书籍、卷子、笔墨、教具和各种表册,倒是很有点书香气息。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所以那时我们都是以校为家,一日三餐便成了问题。于是,我们仨一商量,就在邻门口处支了案板,买了锅灶刀具,开伙了。我们仨轮流管账、做饭,自那以后每天都能喝上一口热乎的枣米粥,中午能吃上一碗捞面条,有时查完寝后肚子叽里咕噜叫,还能炒几个小菜吃个夜宵。


想来,那时的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


记得那年冬天,外边下着鹅毛大雪,我正在教室上课,突然有个学生大喊“着火了”。他这一喊不当紧,师生齐刷刷伸长了脖子向外看,只见办公室房顶四下冒烟。白色的房顶,漫天的飞雪,还真有点儿仙境的感觉。


人们熙熙攘攘向办公室跑去。这时,屋门开了,只见吴哥被白烟裹挟着跑出来,一边揉着被烟呛得睁不开的眼睛,一边不住地咳着。原来吴哥嫌办公室冷,就用一个破铁盆生了劈柴火。见我们围拢过来救火,他不好意思起来,还美其名曰:“烟暖,烟暖......”看着吴哥的窘态,大家都捧腹大笑起来。


转眼已过多年,如今的吴哥、耿弟都成了老吴、老耿,老耿也调到城区工作。


真应该庆幸和感谢每一个乡村教育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一直坚守阵地。不管再过多少年,我当老师的初心都不会改变。


(作者系襄城县十里铺镇初级中学教师)




让我骄傲的一次选择


 张锦文



我这辈子也许就是做老师的命,喜欢教育这项事业,更喜欢教师这份工作,教学至今从未感到厌倦。回想40年前自己做教师的选择,仿佛就在昨天。


1978年,17岁的我刚读高二。一天下午正在上课,班主任突然让我去校长办公室,原来村小学的一位老师不教了,留下3个年级的学生没人教,村干部到学校找到校长想让我回去当民办教师。


校长和班主任说我是考大学的好苗子,不同意。当时,我不知道考大学意味着什么,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就回去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每月工资4块钱。


回到家后,我哥给我理了发,母亲和姐姐连夜给我做了一身粗布衣服,外加一双千层底布鞋。我心里充满着今天是学生、明天就是老师的自豪,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带着对教师职业的神圣向往,我一大早就兴高采烈地往学校跑去,结果到学校后就我一个人。大约一个小时后,学生才陆陆续续地走进校园。



我清楚地记得,快上课的时候,大队干部专门到学校对学生说:“今天大队给你们找了一位新老师,别看他个子不高,却很有文化。从今天开始,他就是你们的老师了……”介绍完,他给了我3个年级的教材和1个口哨,叮嘱一声就走了。


我拿着口哨连吹3声,学生们都兴冲冲地跑进了教室,我也紧张地跟着走了进去。教室是3间破平房,地面是土,墙壁四面透风,桌是石桌,凳是石凳,黑板是一块由两块石头支撑起来的水泥板。同学们都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教室里非常安静。我把想好的开场白说完后,开始给他们上课。


但,那时面对着3个年级的学生,我真不知道该从哪个年级教起,心里特别紧张。最后,我只好让一个年级写字,一个年级默读课文,然后自己给另外一个年级讲课。就这样,我从一名受教育者转变成了一位教育者。


一眨眼,40年过去了。40年间,我从一个一蹦三尺高的小伙儿变成了现在两鬓斑白的老头儿,培养的无数学生走出了大山,收获了诸多殊荣,工资也由当时每月的4块钱变成了现在的8000多块钱……


我为自己40年前当教师的选择感到特别自豪。


(作者系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教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王书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句质朴的歌词,使我回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还是在儿时,他们就用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今年,它终于结出了果实——我带着对教师职业的敬意回到母校,成为了一名老师。


2002年,胆小羞涩的我进入母校,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那时的学校,除一幢三层教学楼之外,就只剩下一排破旧不堪的两层小楼了。一个讲台、一方黑板、一面红旗、几排高低不齐的桌椅板凳便是我们所有人的学习天地。我们在简单的校舍里读书识字,在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嬉闹玩耍,在两棵常青的松树间穿梭游玩......每一处都是成长的回忆。


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曾几何时,我的老师就在这里用爱浇灌我们的心田。我发现,这里的讲台依旧朴实无华:一支粉笔、一把尺子、一块黑板擦是最基本的教学工具,但教学的辅助工具却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与时俱进,教室里都安装了“新式武器”——幻灯片和投影仪。



从前黑板上写不到的地方,如今在幻灯片上都可以看到。我可以经常用投影仪让学生观看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习内容也丰富了。虽然讲台大小没变,但却承纳了更丰富的内容。课堂上不再是死板的黑底白字,老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儿时的学习者到现在的育人者,学校的变化不仅仅是与时俱进的教学工具,更是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里,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观念更加开放了,更加宽容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提倡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道路也越来越宽。


三尺讲台虽小,但我手捧师爱的决心坚定。憧憬明天,我会在奉献中体验喜悦,在育人中体验幸福,终身学习,躬身实践,让我的青春之花在三尺讲台上吐露芳华!


(作者系孟津县平乐镇中心小学教师)



从1978到2018,请握紧教育的交接棒


   “煤油灯”下讲的课    


薛金山
(1978年从教)

1978年8月,我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后本打算再复读一年,可是当时村里急缺教师。我们大队书记就找到我,让我去村小学当民办教师。那时的民办教师,一年按365天记满勤,麦秋两个农忙假回生产队劳动还可以另外记工。


当时我任教的村小学就是现在我的任教小学——李宋村小学,那时条件非常简陋,校舍是过去地主留下的老式瓦房,典型的中国古时建筑——四合院,没有操场。整个学校面积只有几百平方米那么大。


当时小学是5年,5个班有200名学生,9位教师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那个挤劲儿可想而知了。孩子们的课余活动不外乎跑跑跳跳、靠墙挤豆腐、上树捉知了、以及到田野去割草积肥、帮家里干活。


我当时带的是五年级学生,教语文,班里有50多人。每天早上五点半,学生们便到学校上早自习了,七点钟下课回家吃饭。除了上午下午的课程,晚上还有两节自习课,人人带着煤油灯,一个晚上,鼻孔里都被熏得黑乎乎的。



由于是新教师,我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我经常向老教师请教,让他们教我怎样备课,怎样上课。那个时候还没有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更多的是靠自己努力钻研业务。当年,我还自己订了杂志,购买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书籍,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努力汲取百家之长,服务好教学。


慢慢的,我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喜欢与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有什么不开心时,我就会像好伙伴一样去安慰他,真诚和他交流,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培养小老师,尽量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这个最简单的方法,我一直沿用至今,受益无穷。


有时我觉得在乡村学校做教师,这样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性情,更是一种福分;还是一种耐性,一种超脱,一种胸襟,一种静若止水的心态。40年过去,我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了一个总结: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作者系安阳县崔家桥镇李宋村小学教师)



   智斗“问题班”  



郝娜

(1988年从教)

从1988年在新乡市实验小学参加工作以来,我已经在杏坛耕耘了30年,一直从事的就是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记得参加工作后,我先是在学校教导处工作。有一天下午,教导处主任突然通知我:“五年级一个班因特殊原因语文课没人教了,需要有人顶上,校领导研究后决定由你代理班主任。你今天晚上准备一下,明天就去上课吧!”


我一听,当时就感觉大脑“嗡”的一下,因为我知道那个班的班主任已经换了两三次了,班上的纪律有些松弛。


其实我从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从事教学工作的,但是希望能从一年级带起,为此也多次向领导提出过申请,没想到接了个烫手的“大山芋”。


那天下班,同事们都回家了,我还漫无目地地在操场转圈。一圈、两圈、三圈……“郝娜,你咋还不回家呀?”一抬头,我看见了学校主管教学的茹校长。亲人啊!我赶紧走上前,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茹校长当时说要帮我站台,我很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自己第一节课就让领导帮忙,难道一辈子让领导帮自己站台吗?想到这里,我拒绝了,但是向她请教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那一天,我们绕着操场走了许久许久……



第二天,我夹着课本和教案踏着上课铃声走进了教室,先前嘈杂的班里安静了一些。班长喊了一声“起立”,同学们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喊:“老师好……”,还有人拖着长音。我没有让大家坐下,而是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五(4)班郝娜”,然后故作轻松地开玩笑说:“不是老师好,而是好老师,我会是你们的好老师,也一定是你们的好老师。大家明白了没有?”“明白了……”“大声告诉老师,明白了没有?“明白!”“请坐下”。


接下来,我让班干部、课代表依次发言,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然后一一做了简要的点评,有表扬、有鼓励、有希望……嘀铃铃,我教师生涯的第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班里面出奇地安静。虽然我的脸上一片平静,但是我紧张的衣服都湿透了。


转眼间时光荏苒,芳华不再。当我已经度过了“杏坛三十年”时,还觉得第一节课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作者系新乡市实验小学教师)



    初登讲台的感动    


杨情

(2008年从教)

“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耳边响起陈奕迅的《十年》,猛然间,我才发现,自己登上三尺讲台已然过去十年了。


2008年5月初,我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那时的我,如一只刚刚学会展翅飞翔的雏鸟向往天空一样,既兴奋又期待着与学生的初次相见。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第一次与学生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老师好!”听到这声问候,我突然紧张起来,我是一位老师了。一种职业的神圣感油然而生。我该怎样与他们相处呢?我要和他们说些什么话题呢……一时间,各种问题在我脑海中飞速盘旋。


在我小声做自我介绍时,看到了学生们一直在用友好、鼓励的眼神望着我。瞬间,我就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开始按照准备好的教案上课。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就在工作步入正轨不久的5月12日下午,刚到学校,我就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看着电视里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全国各地都在伸出援助之手,我也要和孩子们一起尽一份心力。


当我把汶川地震的消息讲给孩子们听时,他们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每个人都积极踊跃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看着他们一个个走上讲台,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在那段令人哀伤的日子里,那群可爱的孩子给我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正是因为他们的天真和善良,才让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也正是因为他们,才给了我甘守清贫,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坚持下去的勇气。


10年过去了。现在,面对每一届的学生,我都会与之融洽相处;面对每一位家长,我也能很好地与其沟通。我想,再有一个10年、两个10年、三个10年……我也不会后悔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作者系周口市经济开发区许寨学校教师)



    珍惜当老师的日子     


孙嘉诚

(2018年从教)

2017年底,还在代课中的我,从网上获知招教考试开始报名,我既惊喜又害怕,惊喜的是终于迎来家乡所在地的教师招聘考试,但考试太突然没时间复习害怕自己考不上。


虽然备考时间短暂,但我依旧挤时间复习。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将一本666页的考试用书翻烂了,重要的知识点过了三遍,错题本整整积累了两大本。


笔试那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洋洋洒洒地挥洒着我近段时间的劳动成果。每一道题,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次一定能进面试。我顾不上和别的考生交谈,第一时间赶回家告诉父母:“我今年很有戏。”



查分数那天,我第一时间坐到电脑前。可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前20名进面试,我考了21名,未能进入面试名单。瞬间,百感交集的泪水在我的脸上滑过。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这句话在我身上没有灵验?郁郁寡欢的日子,好像持续了很久很久。周末也不愿出去,就想躺在床上抱怨“命运的不公”。


“人是要向前看的。”父母的苦口劝导还是解开了我的心结,几天后,我重新将书本摊开。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正在认真复习招教考试,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自称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前面有人放弃,我被递补面试。那一刻,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认后才放下了电话。我知道机会来之不易,也不愿意重蹈覆辙。第一时间买了教案、黑板等,全力以赴练习面试。我每天都对着镜子练表情,用手机录音揣摩语调语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面试取得了第三的好成绩。


可命运总爱捉弄我,因为笔试成绩过低,我因0.01分与最终录取失之交臂,再次陷入闷闷不乐之中。



一场大雨冲走了连日的闷热,我烦躁的心情也得以平静。望着窗外的大雨,我告诉自己:让暴风雨来的再猛烈些吧!雨停了,看着湛蓝的天空,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考上!”就在这时,手机响了,低头一看,眼睛突然放光,是教育局人事科的电话:“恭喜你,前面有人政审没过,你被录取了,请尽快来提交你的档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句话!喜极而泣的我突然跳了起来,好像没有怎么伸手就摸到了天花板。


2018年5月,我正式站上了三尺讲台。回头看看,过程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同事们都说我幸运,在毕业后参加第一场招教考试中就脱颖而出,顺利入职。可我更认同父亲的话:“是国家的招录政策好,你才有幸成为人民教师。”现在,我站上讲台半年了,每每想起这次的招教考试,我仍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作者系洛阳市涧西区符家屯中街厂北小学教师)



原载:《教育时报▪新闻周刊》



往期精彩推荐


 几十年就琢磨一件事,他真的是做到了极致——


❖ 心若有光,世界因你而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教育时报”。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