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收紧背后:到底是谁助长了自主招生造假之风?

教育时报 教育时报 2019-06-24

点击标题下「教育时报」可快速关注


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不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5%的招生名额选拔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然而,伴随着高考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家庭似乎将高校自主招生作为了孩子的升学捷径……


今年3月初,部分重点高校的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陆续公布,自主招生条件发生大变化,自主招生政策收紧,引得社会一片哗然。有人直言:把宝全押在“高校自主招生”上,实在不靠谱!



自主招生政策近几年来为何逐步收紧呢?对此,有媒体评论:诚信,是高考不能突破的底线,然而,自主招生背后的种种乱象已严重动摇了公众对高考公正、公平的信心,必须采取措施,坚决维护自主招生公信力。


当前,哪些因素正影响着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呢?近期,教育时报记者对近几年的自主招生乱象进行了梳理,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自主招生政策收紧

趁手的“敲门砖”越来越少


距离2019年全国高考还有两个多月,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处在冲刺阶段。其中就有一些考生,在密切关注自主招生考试的最新动向。按照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的程序要求,每年3月底,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将公布招生简章。


今年,全国共90所试点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其中77所高校面向全国招生,13所高校只在本省(区、市)自主招生。对比去年,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不少高校都对自主招生名额进行了压缩。


比如位于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今年自主招生计划为110人,相比去年的225人,下降了一半多;中山大学今年计划自主招生人数较去年降幅同样过半。此外,北大和清华都没有公布具体的计划招收人数,但也都强调“宁缺毋滥”。



此外,大家还有一个明显感受是门槛高了,优惠政策更加严格。其中,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成为不少高校的“标配”。而大部分高校对单科成绩、论文、文科类竞赛奖项等此前的自主招生“敲门砖”提及较少。


以清华大学为例,今年自主招生不再承认研究创作和突出才能等作品,明确规定考生需满足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四等奖其中一项。


从考试内容和形式看,除了传统的笔试和面试,体质测试也成为众多高校纳入考核的内容。观察各校的招生简章,各校体质测试的项目和评价标准各有不同,部分学校仅将体测成绩作为录取参考;也有学校将体测成绩纳入总分;还有不少学校对体测不合格的学生“一票否决”。


(此部分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此图片来自网络


谁助长了自主招生造假之风?


高校通过论文、竞赛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学术潜能,出发点本来很好,却演变成造假重灾区。表面上看,这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乱象,实质上,这乱象的背后隐藏着一条畸形的利益链。


论文、专利等,本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把标尺,但一些所谓的咨询辅导机构瞅准时机,把其作为招生广告,甚至不惜假冒高校名义欺骗学生、家长,获得可观的辅导费用;部分商业机构把造假当成一门生意来做,培养论文枪手,为有需求的考生提供代写、代发等一条龙服务……长此以往,一条畸形的利益链形成


此图片来自网络


一条畸形的利益链,必定有其功利的一面,必定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在此前提下,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家长,为何还会被这条利益链牢牢套住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期盼。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多数选择将孩子送出国门,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而这对于大部分的家长来说,却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于是,伴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很多家长便将自主招生政策看成孩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新出路。


然而,通过自主招生这条路,孩子就一定能进入重点高校吗?对此,众多家长心里也没底儿。这个时候,相应的服务、相应的竞赛相继出现,家长虽然对此造假行为心知肚明,却又趋之若鹜,最终成为造假的埋单者。


此图片来自新华网


竞赛学生的尴尬:

把宝全押在了“高校自主招生”上……


通过参加竞赛获奖拿到重点高校的录取名额,这是一件让人听着非常心动的美事儿。然而,最近各重点高校公布自主招生简章之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让部分学生与自己理想高校的距离又一次拉远。


在2019年各高校招生简章公布之前,部分学生与家长还在依据各高校在2018年发布的自主招生简章去分析报名条件、录取率等指标,确定可报考的学校及专业。


3月初,部分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陆续公布,一切都发生了大变化,这让正在准备2019年高考的学生与家长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有学生家长自责:“当初就不该让他学竞赛,是我们害了孩子啊!”那么,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到底发生了什么、学生又为何成了“受害”的一方呢?


此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2018年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的要求,像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对自主招生学生报考的要求都是五项学科竞赛的省级二等奖。


而2019年,以武汉大学在内的20多所重点高校发布的自主招生简章上来看,五项学科竞赛的报考要求全部改成了省级一等奖。与此同时,原先自主招生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录取线的政策到今年也没了踪影,参加自主招生最好的结果是高考降20分录取,自主招生的含金量在急剧降低。


以上变化,一下子让一大批想通过竞赛“超车”学生的大学梦碎了。


竞赛和高考原本是两条平行线。学生在选择竞赛的同时,在高考这条路上也选择了孤注一掷,如果竞赛没有拿到好成绩,基本上就和大学无缘了。“对于一些成绩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来说,当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竞赛上后再去参加高考,他们怎么和已经学习3年课本知识的同学去竞争?”一位中学教师直言。


然而,竞赛学生在自主招生这条路上面临的尴尬境地,却不止这一次。


2019年之前,教育部多次发文治理、规范相关竞赛活动;各高校多次调整、规范、统一自主招生报考条件中的竞赛内容;各类竞赛活动鱼龙混杂,多种竞赛不具备官方资格……学生面临的问题是,竞赛没出成绩,最后学习也耽误了,能不尴尬?


此图片来自网络


高校甄选上的“漏洞”

也是触碰高考公平底线的漏洞


诚信,是保证高考公平的底线。以丧失诚信的歪门邪道铺就的“成才之路”,能是一条坦途?


如今,随着自主招生政策的不断收紧,不少高校通过执行严格的甄选程序将一些造假考生挡在了门外,还有不少高校已经取消了对论文、专利的要求,或者降低了论文、专利在初审中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体能测试等。


然而,这些还只是高校的被动防御。为何高校对于学生的甄选处于被动防御阶段呢?


在现实操作中,虽然有学生被查出涉嫌论文造假,但大部分高校出于对考生的恻隐之心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导致对涉嫌造假者严厉惩戒的案例显得寥寥无几。然而,从客观上来讲,这种“心软”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自主招生材料的造假之风。



从某种程度来讲,对造假者惩处不力的恶果显现在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上,学生论文被曝出作假的消息也层出不穷:重庆某中学陈同学的《试论中药房的药学信息服务》被指几乎全文抄袭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胡运春于2009年发表的论文《浅谈中药房的药学信息服务》;东北某学校霍同学的《重视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营销理念》被指几乎全文抄袭新乡医学院袁雪艳、张晶晶发表在《教育管理》上的论文《重视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营销理念》……


无惩戒,不诚信。如果任其发展,危及的还是公众对高考诚信底线的质疑,影响高考的公平、公正,从而助长了炮制、提交虚假材料者的“嚣张”气焰。


从2003年到2019年,自主招生发展到今天,究竟是促进了高校的招生质量,还是极大地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我们还需从自主招生政策实施的初心谈起。


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其背后的乱象是在所难免的。自主招生政策不断收紧的背后,是国家、高校等相关部门对其政策不断完善的体现。然而,自主招生乱象的治理,仍需社会各界的监督、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完备的制度体系来实现。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梁美玲



往期精彩推荐



别买了!今日“五毛食品”吃得爽,他日身体健康没保障


何其有幸!我没有错过这难得一见的华山论剑!


刚刚,第15届河南教育名片隆重发布!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教育时报”。转载的其他稿件(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