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 改善的不仅是代谢,或许还能让皮肤更年轻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924期日报。
衰老
Cell:想要皮肤老得慢?试试少吃点
Cell[IF:31.398]
① 转录组分析表明,衰老使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发生大幅改变,其原有细胞特征变得模糊;② 生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等胞外基质成分的基因表达下降,炎症、脂代谢和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表达上升,说明这些衰老细胞具有了促脂肪生成的特性;③ 细胞谱系追踪试验表明,年老小鼠真皮下的脂肪细胞确实源自皮肤成纤维细胞;④ 饮食可影响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衰老变化:长期热量限制可起预防和延迟作用,然而高脂饮食可加剧衰老特征。
Identity Noise and Adipogenic Traits Characterize Dermal Fibroblast Aging
11-08 DOI: 10.1016/j.cell.2018.10.012
【主编评语】衰老过程中,皮肤成纤维细胞发生了哪些变化?Cell本周上线的一项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和细胞谱系追踪等方法,鉴定出这些细胞衰老时发生的变化,并在小鼠中证实,长期热量限制可推迟这些衰老相关变化,而高脂饮食则让细胞老得更快。(@mildbreeze)
糖代谢
Nature子刊:靶向菌群改善代谢,应注意菌群改变的持续时间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高脂饮食(HFD)喂养1天即可使小鼠粪便菌群组成发生改变,早于HFD喂养4天时才发生的糖耐受损伤;② 抗生素处理可改善HFD小鼠的血糖,与短期HFD喂养的小鼠相比,抗生素的效果在长期HFD喂养的肥胖小鼠中更明显;③ 将吃正常饲料的无菌小鼠暴露于HFD小鼠的粪菌,持续至少45天才能引起血糖代谢障碍,而此时小鼠的脂肪增加尚不显著;④ 饮食可诱导肠道菌群的快速改变,而HFD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代谢障碍,需要菌群的持续作用。
Long term but not short term exposure to obesity related microbiota promotes host insulin resistance
11-08 DOI: 10.1038/s41467-018-07146-5
【主编评语】短期的肠道菌群失调是否会对血糖代谢产生显著影响?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不同的小鼠喂食试验证明,饮食可诱导菌群的快速改变,而菌群对糖代谢的影响则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些发现提示,菌群相关疗法中,菌群改变的持续时间是改善代谢的重要因素。(@mildbreeze)
药物靶点
减少羟基应激的新型药物,或能治疗肥胖相关代谢病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3.251]
① 源于糖和脂质的活性羰基类物质(RCS)在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中有潜在致病作用,肌肽等组氨酸二肽可作为RCS的清除剂,但体内易被降解;② 设计L-肌肽衍生物carnosinol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药理评估,发现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可抵抗肌肽酶降解、毒性低,可有效清除RCS;③ 可在肥胖大鼠和小鼠模型中,减少肝脏和骨骼肌中的RCS,减轻炎症、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脂肪性肝炎;④ RCS在肥胖相关代谢疾病中具有致病性,肌肽衍生物是新型的RCS清除药。
A carnosine analog mitigates metabolic disorders of obesity by reducing carbonyl stress
10-22 DOI: 10.1172/JCI94307
【主编评语】活性羟基类化合物(RCS)可作为肥胖和相关代谢紊乱的生物标志物,但其致病性尚不明确。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近期发表一项药物研究,设计了可用于清除体内RCS的药物,并在动物模型中证实其具有缓解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的作用,说明RCS确实可促进这类代谢疾病,可作为药物治疗靶点。(@mildbreeze)
BMI
Lancet子刊:近200万人数据,揭示体重与死亡率的密切关联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IF:19.313]
① 纳入1969648名非吸烟受试者,共有188057例死亡事件;② BMI与全因死亡率呈J型,BMI在25kg/m2以下时,每增加5kg/m2的BMI,风险比为0.81,而BMI在25kg/m2以上时,该风险比为1.21;③ BMI与除交通事故相关死亡外的所有死亡因素相关,大多数死因(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与BMI的关联成J型,BMI在21-25kg/m2之间时死亡风险最低;④ BMI与死亡率的关联在年轻人中更明显;⑤ 肥胖及体重不足均显著降低了男性及女性在40岁时的预期寿命。
Association of BMI with overal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3·6 million adults in the UK
10-30 DOI: 10.1016/S2213-8587(18)30288-2
【主编评语】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上新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对近200万非吸烟的英国成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BMI与全因死亡率及特因死亡率(疾病、精神、行为、自残、暴力等因素)均显著相关,总体来说,肥胖及体重不足均显著增加了死亡率,并降低了预期寿命。(@沈志勋)
印度微生物组
LogMPIE——印度的全国性肠道微生物组研究
Scientific data[IF:5.305]
① LogMPIE研究是在印度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的大规模肠道微生物组研究,对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基础性调查;② 对象群体均匀分布在印度的14个区域,包括肥胖与不肥胖个体,年龄、身体活动等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也被纳入设计考量;③ 在1004个合格对象中,发现993个独特的微生物,与西方人相比,印度人有更高的粪便普雷沃氏菌丰度,普氏粪杆菌含量也较多;④ 该数据是研究、鉴别表征个体生理特点的重要微生物组资源,提供了印度人肠道菌群的特征信息。
LogMPIE, pan-India profiling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using 16S rRNA sequencing
10-30 DOI: 10.1038/sdata.2018.232
【主编评语】Scientific data近期发表了印度的首个全国性肠道微生物组研究LogMPIE,用16S rRNA测序进行分析,揭示了印度人独有的肠道菌群特征。(@mildbreeze)
瘤胃微生物
Nature子刊:驼鹿瘤胃菌群通过互营养谱写碳代谢乐章
Nature Microbiology[IF:14.174]
① 驼鹿瘤胃菌群测序得到 356 个宏组装基因组(其中 77 个完整度 >75%)和 810 个病毒重叠群;② 多聚糖利用位点(PULs)编码了参与碳降解的糖苷水解酶等基因,主要来自于拟杆菌门的微生物,特别是其下属的 RC9 群体和普氏菌;③ 基于这些物种的代谢模型构建了三级碳代谢食物链,分为难降解多聚物级、多聚物和糖酵解混合级,以及专一糖酵解级;④ 不同营养级间通过互营养协作来共同降解植物多糖;⑤ 病毒可通过影响菌群组成而间接影响瘤胃碳降解。
Interspecies cross-feeding orchestrates carbon degradation in the rumen ecosystem
10-24 DOI: 10.1038/s41564-018-0225-4
【主编评语】瘤胃菌群具有很强的植物多糖降解与利用能力。多组学分析发现,在驼鹿瘤胃菌群中,主要参与植物多糖碳代谢的物种来自于拟杆菌门,编码了 91% 的糖苷水解酶基因。特别是该门下所属的 RC9 肠道菌群体和普氏菌属微生物编码了一半以上的多聚糖利用位点。不同物种之间团结协作,最终完成了分解植物纤维的任务。(@gaoch)
肠道干细胞
Cell:与T细胞间的亲密互作,调节肠道干细胞的更新和分化
Cell[IF:31.398]
①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发现Lgr5+肠道干细胞(ISC)中存在两个亚群,均高表达MHC II类(MHCII)抗原呈递分子;② 共培养实验证实,这些ISC可与CD4+辅助性T细胞(Th)互作,并呈递抗原;③ 肠道类器官实验中,Th1、Th2和Th17及其细胞因子IL13、IL17等促炎信号可促进Lgr5+ ISC的分化,而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10则促进自我更新;④ 小鼠中,肠道感染可诱导Lgr5+ ISC表达MHCII,其与T细胞的互作可影响感染时的肠上皮细胞分化和重塑。
T Helper Cell Cytokines Modulate Intestinal Stem Cell 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11-01 DOI: 10.1016/j.cell.2018.10.008
【主编评语】肠道干细胞(ISC)受多种细胞和信号因素的调控,Cell上周发表的一项研究阐述了ISC与T细胞间的互作如何调控ISC稳态。该研究发现,有些ISC可直接向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而不同类型的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可对ISC的分化和自我更新起不同作用,影响小鼠对肠道感染的抵抗力。这些发现揭示了干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互作新机制。(@mildbreeze)
肠道干细胞
Cell子刊:是谁保护了肠道干细胞?
Developmental Cell[IF:9.616]
① 肠上皮皮下肌成纤维细胞(基质细胞)分泌Wnt及其他重要的干细胞生长因子,维持肠道干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② 这类基质细胞对毒素和菌群代谢产物等异源物具有先天性耐受;③ 高表达Abcb1b和Abcc1等药物外排泵,是基质细胞形成耐受的机制之一;④ 在肺、肾、胰岛中均存在少量药物耐受细胞;⑤ 肠上皮基质细胞对异源物的耐受性,可保护肠道干细胞生态位免受破坏,维持肠道上皮细胞正常更替。
Intrinsic Xenobiotic Resistance of the Intestinal Stem Cell Niche
08-21 DOI: 10.1016/j.devcel.2018.07.023
【主编评语】肠道上皮直接接触来自于食物和肠道菌群的异源物,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替需要保证肠道干细胞功能不受异源物的毒性影响。本研究发现,分泌重要干细胞生长因子的肠皮下基质细胞,可通过增加药物外排泵的方式对异源物形成天然耐受性,从而维护肠道干细胞功能和肠上皮稳态。(@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梁婷,沈志勋,罗本,米见对,女巫,花开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06 | 姜长涛团队揭示,“神药”二甲双胍如何调节菌群改善代谢
1105 | 张友明和尹佳等详述,怎样从肠道菌群天然产物中挖宝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