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干预+锻炼,对糖代谢异常者有长期健康益处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100期日报。
Lancet子刊: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新成果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IF:19.313]
①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577名糖耐受损成人被随机分入对照组和3个干预组(饮食、锻炼、二者组合),干预持续6年,长达30年随访后对94%的受试者进行评估;② 与对照相比,接受饮食+锻炼组合干预具有显著效果:糖尿病发病平均推后3.96年,心血管疾病较少(HR=0.74),微血管并发症较少(HR=0.65),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较少(HR分别为0.67和0.74),寿命预期平均延长1.44年;③ 饮食+锻炼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为糖耐受损者带来长期健康益处。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30-year results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
04-25, doi: 10.1016/S2213-8587(19)30093-2
【主编评语】阜外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团队参与主导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近期在《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发表了最新成果。该研究是起始于1986年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长达30年的随访,表明持续6年的饮食+锻炼干预,对糖耐受损的患者具有显著的长期健康益处,为使用生活方式干预来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李丹宜)
魏泓+郑宏庭团队:DPP-4i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发挥降糖效果
EBioMedicine[IF:6.183]
① 高脂饮食喂养(HFD)小鼠摄入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或阿卡波糖,或移植接受DPP-4i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粪便菌群,比较肠道菌群变化;② DPP-4i和阿卡波糖均改变肠道菌群,但只有DPP-4i造成的菌群改变有助于血糖下降,并挽救了由HFD诱导的68.6%菌属的变化;③ 粪菌移植结果显示,DPP-4i造成的菌群变化能改善小鼠的葡萄糖耐量,而阿卡波糖无此作用;④ DPP-4i增加了拟杆菌的丰度,促进了肠道菌群的功能转变,增加了琥珀酸的产生。
Alter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duced by DPP-4i treatment improves glucose homeostasis
03-26, doi: 10.1016/j.ebiom.2019.03.057
【主编评语】基肽酶-4抑制剂(DPP-4i)是目前被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推荐的2型糖尿病一线降糖药物。第三军医大学的魏泓教授与郑宏庭教授团队在《EBioMedicine》发表研究,发现DPP-4i可以通过改变菌群结构来改善宿主的糖代谢状况,是该药物的一种新降血糖机制。(@小肠君)
Nature子刊:环境变化,何种细菌获得生长优势?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复杂种群落中物种的生存依赖种间互作,适应严酷条件的物种在环境突变时获得生长优势,改变群落结构;② 含三种细菌的群落可维持多种不同结构的稳定状态;③ 两种细菌共培养情况下,死亡率的上升会增加高生长率细菌的竞争优势;④ 在死亡率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低生长率的细菌是群落的主要成员,则死亡率升高后该细菌依然保持竞争优势;⑤ 生长率和竞争优势之间的交替平衡广泛存在,导致在环境变化时,细菌种类相同的群落会发生差异性结构变化。
Mortality causes universal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05-13, doi: 10.1038/s41467-019-09925-0
【主编评语】外界环境变化时,细菌群落会发生结构变化。《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研究,结合理论和菌株共培养实验,发现两种细菌共培养条件下,相同的环境变化下菌群结构改变情况并不一致,受群落中细菌生长率和原始丰度的影响。该结果对于研究菌群对环境的适应性、菌群变化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哪些环境因素与炎症性肠病风险相关?(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对53项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进行伞状回顾;② 与IBD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吸烟、阑尾切除、扁桃腺切除(CD),都市居住(CD和IBD),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缺乏维生素D、非幽门螺杆菌的肠肝螺杆菌菌种感染(IBD),软饮料(UC);③ 与IBD风险降低相关的因素:体育活动、同床、高维生素D水平(CD),喝茶(UC),母乳喂养、高水平叶酸(IBD),幽门螺杆菌感染(CD、UC和IBD);④ 这些关联的证据强度为中到高;⑤ 需高质量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因果性。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04-20, doi: 10.1053/j.gastro.2019.04.016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一项对基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的“伞状回顾”研究(对荟萃分析的荟萃分析),评估环境因素与IBD的关联,鉴定出证据强度较高的可增加IBD风险的9个因素和可降低IBD风险的7个因素,以及若干证据强度较弱的关联性环境因素,并指出不同荟萃分析间的方法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对进一步探究IBD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很有参考意义。(@李丹宜)
免疫缺陷疾病中的菌群失调(综述)
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7.607]
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影响肠道稳态,不同的PID可引起不同的肠道免疫失调;② PID可导致肠道屏障通透性变化及细菌易位,一部分PID患者表现出IBD样症状;③ 在多种PID中发现了不同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免疫失调的原因或结果;④ PID患者的感染可能增加致病共生菌的定殖,从而增加患者的疾病易感性或促进二次感染;⑤ PID患者的皮肤细菌及真菌组成也可能发生改变。
The microbiome and immunodeficiencies: Lessons from rare diseases
01-28, doi: 10.1016/j.jaut.2019.01.008
【主编评语】《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在各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肠道菌群及皮肤菌群的组成变化,以及菌群变化与疾病的关联。(@沈志勋)
饮食对线粒体的影响介导了线虫对病原体及应激的抗性
PLoS Genetics[IF:5.54]
① 线虫分为2组,分别喂食大肠杆菌OP50及大肠杆菌HT115;② 饮食转变为大肠杆菌HT115后,显著增加了多种致病菌感染后的线虫生存率,该作用与先天性免疫无关;③ 大肠杆菌HT115饮食同样增加了在非生物应激(热应激、氧化应激等)下的线虫生存率;④ 上述饮食介导的效应与线粒体基因表达变化相关;⑤ 大肠杆菌HT115对于线虫是一种更好的维生素B12来源,其TonB转运蛋白介导了细菌对维生素B12的摄取,补充维生素B12可改善线粒体稳态并增加线虫的抗性。
Interplay between mitochondria and diet mediates pathogen and stress resistanc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03-01,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8011
【主编评语】《PLoS Gene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喂食不同大肠杆菌的线虫,表现出了不同的对病原体及应激的抗性,这种效应是由不同大肠杆菌摄取维生素B12能力的不同,从而影响线粒体基因表达的改变所介导的。(@沈志勋)
用同窝饲养还是同窝出生,哪种小鼠的菌群更相似?
Cell Reports[IF:8.032]
① 为排除菌群差异的影响,同窝饲养小鼠和F2代同窝出生小鼠是两种常用的动物模型;② 长期同窝饲养后,共生菌群发生部分同化,但近端结肠和回肠末端的黏膜菌群依然保持差异性;③ 杂交后的F2代同窝出生、饲养,粪便、大肠和小肠菌群均一化程度好;④ 来自不同P1代母鼠的F2-子代,其共生菌群结构存在差异,疣微菌科的差异显著,上述差异由母婴传递造成;⑤ P1代相同的F2-子代同窝出生小鼠,其菌群一致性最好,菌群差异对宿主表型的影响。
Comparison of Co-housing and Littermate Methods for Microbiota Standardization in Mouse Models
05-07, doi: 10.1016/j.celrep.2019.04.023
【主编评语】菌群差异会影响宿主表型,需要在设计动物实验时加以考虑。《Cell Reports》近期发表文章,比较了同窝饲养、杂交子二代同窝出生两种小鼠模型,发现同窝出生且母源一致的小鼠的肠道菌群一致性高,可用于排除肠道菌群对宿主表型的影响。该结果对于合理设计动物实验具有参考价值。(@小肠君)
分析成对、纵向样本菌群差异性的R语言程序包
Bioinformatics[IF:5.481]
① 人类个体间肠道菌群差异大,为减少研究过程之中的假阳性,增强统计效力,往往结合横向成对取样、纵向多次取样的方法;② 新的pldist分析基于UniFrac距离的差异性评估方法,可捕捉个体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③ 新方法采用了新的菌群丰度转化模式来分析菌群差异性;④ 新方法的分析结果可用于分类分析、基于距离的假设验证等领域;⑤ 用两套实际数据进行数据模拟,该方法犯统计学第1类错误的程度适当,统计效力高。
pldist: Ecological Dissimilarities for Paired and Longitudinal Microbiome Association Analysis
02-19, doi: 10.1093/bioinformatics/btz120
【主编评语】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环境对于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Bioinformatics》近期发表的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UniFrac距离的差异性评估的新方法,可分析成对样品、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段样品中的菌群差异,有助于减小宿主个体差异对菌群相关研究的影响。(@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李丹宜,迟卉,小肠君,沈志勋,刘昱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