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月,最值得看的35篇肠道健康文献!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8-21

今天是第2546期日报。

Nature:采样胶囊助力人类肠道多组学分析

Nature[IF:69.504]

① 开发了一种可吞咽设备,能在正常消化过程中从人的特定肠道区域采样;② 收集15个健康人不同肠段240个肠道样本,多组学分析表明,肠道中的细菌、噬菌体、宿主蛋白和代谢物与粪便的有显著差异;③ 相较于粪便,肠道样本中的菌群多样性较低,特定微生物被差异性富集(优势菌),且原噬菌体诱导更为普遍;④ 宿主蛋白组和胆汁酸谱沿肠道变化,且与粪便很不同;⑤ 分析胆汁酸浓度梯度与肠菌丰度间的关联,表明特定肠菌通过去结合作用改变胆汁酸池;⑥ 肠菌介导生成的结合型胆汁酸的浓度变化模式呈现氨基酸特异性。

Profiling the human intestinal environment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05-10, doi: 10.1038/s41586-023-05989-7

【主编评语】目前对于肠道的微生物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研究,基本依赖于分析粪便样本。然而,粪便样本不能反映肠道不同区域的内容物差异,人们对于肠道中的微生物分布、其所处内环境和生化活动仍所知有限。Nature最新发表的重磅研究,开发了可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从受试者的特定肠段取样的可吞咽胶囊设备,并通过多组学分析鉴定出菌群结构、噬菌体诱导、抗生素抗性基因和胆汁酸谱等沿肠道变化的情况,揭示了肠道样本与粪便样本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在人类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工具。(@mildbreeze)

Nature:增强癌症免疫治疗,在菌群中找到新答案

Nature[IF:69.504]

① 小鼠中,与无菌和抗生素处理相比,肠道菌群可增强抗PD-1/PD-L1肿瘤免疫治疗;② 菌群通过降低树突细胞的PD-L2和CD8+ T细胞的RGMb(PD-L2的一个结合受体)的表达,来促进抗肿瘤免疫,共生肠菌Coprobacillus cateniformis可下调PD-L2也有相似效应;③ 在抵抗抗PD-1/PD-L1治疗的小鼠模型中(无菌/抗生素处理/定植不应答抗PD-1治疗的患者菌群),阻断PD-L2-RGMb通路(如抗PD-L2或抗RGMb抗体)与抗PD-1/PD-L1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Targeting PD-L2–RGMb overcomes microbiome-related immunotherapy resistance
05-03, doi: 10.1038/s41586-023-06026-3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可以调节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但其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这阻碍了菌群相关疗法的临床转化。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PD-L2-RGMb途径的下调,是肠道菌群增强PD-1检查点阻断治疗效果的一种特定机制。这些发现为不应答抗PD-1/PD-L1治疗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mildbreeze)

Nature:微生物或通过T细胞交叉反应,影响抗肿瘤免疫

Nature[IF:69.504]

① 人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细胞系的HLA II类分子提呈的抗原中包括来自细菌的肽,这些细菌肽可被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识别(反应较弱),并能诱导分泌促炎细胞因子;② 采用无偏倚的抗原发现方法表明,源自TIL的靶向胶质母细胞瘤新抗原的一个CD4+ T细胞克隆(TCC88)不仅能识别肿瘤衍生肽,对广泛的病原体和肠道菌群衍生的肽也有强烈反应;③ 这些微生物肽能在TIL甚至外周血记忆T细胞中引起针对肿瘤靶点的交叉反应性T细胞应答。

Microbial peptides activate 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glioblastoma
05-17, doi: 10.1038/s41586-023-06081-w

【主编评语】大量证据表明,微生物可以影响宿主的抗肿瘤免疫。一些研究表明,针对病原体或共生微生物抗原的T细胞交叉反应,是微生物影响抗肿瘤免疫的可能机制。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包括其衍生的CD4+ T细胞克隆)可以识别来自细菌和肠道微生物的肽,这些肽可引起针对肿瘤靶点的交叉反应性T细胞应答。这些发现为菌群如何影响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未来研发个体化的肿瘤疫苗疗法带来新希望。(@mildbreeze)

Cell:压力大,易肠炎?肠神经系统要背锅

Cell[IF:66.85]

① 慢性压力加重小鼠肠道炎症,肠神经系统起关键介导作用;② 心理压力相关的长期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促使肠神经胶质细胞产生一个炎症亚群,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CSF1促进单核细胞招募,后者生成TNF加剧肠道炎症;③ 糖皮质激素还使肠神经元中TGF-β2表达升高,致使不成熟的前体样神经元增多、成熟的氮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减少,从而引起肠道运动障碍;④ 在IBD患者群中验证了心理状态、肠道炎症和肠道运动障碍之间的联系。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relays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05-25, doi: 10.1016/j.cell.2023.05.001

【主编评语】心理健康影响身体的炎症反应,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尤为明显——心理压力与疾病发作的加剧有关。Cell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探索了肠神经系统在该现象中的介导作用,发现心理压力相关的糖皮质激素水平长期升高,可诱导促炎的肠神经胶质细胞亚群,并引起肠神经元表型改变,从而加剧肠道炎症、引发肠道运动障碍。这些发现说明,肠神经系统是心理压力和肠道炎症之间的中转站,并提示压力管理可以作为IBD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mildbreeze)

Science:“饥饿感”如何让果蝇不用少吃也能长寿?

Science[IF:63.714]

① 限制膳食支链氨基酸(BCAA)尤其异亮氨酸,或激活促进饥饿感/进食动机的特定神经,能诱导果蝇的饥饿状态,使其在进食量增加的情况下延长寿命;② BCAA限制可改变果蝇神经的组蛋白修饰模式,在分子层面上编码饥饿感,但饥饿似乎通过不同的神经途径调节进食和衰老;③ 组蛋白乙酰化组的变化介导了BCAA限制引起的进食增加,并部分介导其延寿作用;④ 此外,BCAA限制通过增加组蛋白变体H3.3促进短期进食,而长期饥饿似乎可改变食欲调控设定点,从而延缓衰老。

Effects of hunger on neuronal histone modifications slow aging in Drosophila
05-11, doi: 10.1126/science.ade1662

【主编评语】热量限制在一些实验动物中有延长寿命的作用。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饥饿能增加果蝇的寿命。通过限制果蝇的支链氨基酸摄入,或通过光遗传学刺激与进食动机相关的大脑神经元,可诱导果蝇的饥饿感,在促进果蝇进食的同时,延长了它们的寿命。饥饿的这种作用与大脑中特定神经元的组蛋白的变化有关,且其对进食和衰老的调控似乎是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实现的。(@mildbreeze)

Nature Reviews:体重管理新选择——肠道菌群合理调控(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78.297]

① 饮食、运动、药物和手术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又会影响干预效果;② 肠道菌群对体重管理的贡献以微生物导向疗法为目标,包括为支持有益微生物的移植或生长而设计的食品、减重后的自体粪便菌群移植和下一代益生菌的研发;③ 肠道菌群主要通过早期影响塑造代谢和免疫生理学,对宿主能量代谢和平衡的维持做出贡献;④ 未来要解决肠道菌群的生态敏感性、个体间的变异性、发育可塑性和肠道菌群对人类生理多态性的影响。

Roles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weight management
05-03, doi: 10.1038/s41579-023-00888-0

【主编评语】目前,通过饮食、运动、药物和手术等传统方法已经显示出对肥胖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持续的作用有限,迫切需要具有长期疗效的新方法。近年来由于测序、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实验的革命性进展,人们对微生物与能量代谢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领域也体现出了持续体重管理的机遇,是微生物组靶向医学治疗中的一个大有前途的新前沿。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概述了肠道菌群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回顾了肠道菌群和现有的体重管理方法之间的双向影响,并评估了在开发针对能量平衡的以肠道菌群为导向的治疗方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患者的体重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选择。(@RZN)

Nature Reviews:生命早期的菌群-免疫系统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108.555]

① 胎儿发育期,母体的肠道菌群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及其它代谢产物影响胎儿的免疫细胞;② 婴儿的免疫系统专为早期生命挑战而设计,婴儿期肠道菌群的组成深受出生方式和营养所影响,出生和断奶是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发育的两大关键;③ 特定菌群作用于TH17细胞和Treg细胞等免疫系统的各个分支;④ 肠道菌群成熟的时间也重要,菌群的过早多样化可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和应答失调;⑤ 肠道菌群组成与特应性疾病相关,应关注特定的菌群-免疫互作。

Early-lif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icrobiota and immune system: impact on 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atopic disease
05-03, doi: 10.1038/s41577-023-00874-w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在生命早期免疫系统及菌群的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讨论了生命早期的菌群-免疫互作在特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aluba)

Nature Reviews:肠道屏障中的细胞旁通透性及紧密连接(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紧密连接功能障碍或上皮损伤导致肠道屏障受损,但机制尚未明确;② 细胞旁转运途径可通过孔隙通道或泄漏通道跨过紧密连接,具有不同的尺寸及电荷选择性,并被免疫信号差异化地调控;③ Claudin-2可增加通过孔隙通道的Na+及水,但更大的分子无法通过Claudin-2;④ 高分子可通过泄漏通道跨过上皮屏障,并被细胞骨架及上皮MLCK1调控;⑤ 阻断MLCK1向紧密连接的招募,可在不影响MLCK1必需功能的同时,抑制紧密连接屏障受损。

Paracellular permeability and tight junction regulation in gut health and disease
04-25, doi: 10.1038/s41575-023-00766-3

【主编评语】IBD、乳糜泻、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中可发生肠道通透性增加。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两种依赖于紧密连接的细胞旁通路——孔隙通道及泄漏通道的组分、结构、调控机制,及其在肠道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aluba)

Nature Reviews:健康和炎症性肠病中的巨噬细胞(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scRNA测序和小鼠模型的研究揭示了肠道中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肠道中巨噬细胞亚群具有与单核细胞不同的功能和补充动力学;② 健康小鼠出生前肠道的巨噬细胞由胚胎来源的巨噬细胞填充,但出生后被骨髓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取代,并在成年期补充,且菌群可影响单核细胞的招募和巨噬细胞的补充;③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失调是肠道炎症的特征;④ 目前对调控健康状态下单核细胞到巨噬细胞分化的微环境信号和下游通路以及炎症变化仍然知之甚少。

Macrophages in intestinal homeostas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4-17, doi: 10.1038/s41575-023-00769-0

【主编评语】巨噬细胞对维持肠道稳态至关重要,但其也可促进IBD(炎症性肠病)的发生。近期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上的一篇重磅综述总结了目前的进展,全面的讨论了巨噬细胞的异质性,阐述了在健康和疾病的情况下这些细胞的分化和存活时长是如何被微环境所影响,并将如何影响慢性炎症疾病如IBD的发生,一些治疗方法将如何针对失调的巨噬细胞来抑制炎症和促进粘膜愈合,更为重要的是,该综述提出了肠道的巨噬细胞生物学领域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领域。值得相关人士阅读!(@邓敏)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早发性结直肠癌(综述)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IF:65.038]

① 预计到2030年,YO-CRC占结肠癌的11%和直肠癌的23%,趋势适用于不同地区和性别;② YO-CRC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种族、生活方式、饮食、肥胖、糖尿病、抗生素、肠道菌群等,约20%的YO-CRC由遗传因素导致;③ WNT/β-catenin、KRAS、TP53、BRAF、NRAS等信号通路参与YO-CRC的发生发展;④ 因缺乏筛查,YO-CRC患者常被诊断为晚期,应对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息肉患者进行监测;⑤ 对YO-CRC患者的管理需考虑长期治疗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

Young-onset colorectal cancer
04-27, doi: 10.1038/s41572-023-00432-7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从流行病学数据、发病机制、诊断、筛查及预防、管理、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对早发性结直肠癌(YO-CRC)进行了详细介绍。(@aluba)

刘占举等Nature子刊: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IBD遗传研究

Nature Genetics[IF:41.307]

① 开展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人(EAS)IBD遗传研究(14393例IBD+15456例对照),鉴定出80个EAS人群IBD遗传位点(含16个新位点);② 与37万欧洲人(EUR)(~3万例IBD)做荟萃分析,鉴定出320个IBD位点,含81个新发现的;③ 在EAS中富集的编码区变异提示了新的IBD基因,包括ADAP1和GIT2;④ IBD的遗传效应在EAS和EUR间大体一致,但相较于UC,CD风险基因有更强的血统依赖性(如EUR中的NOD2、EAS中的TNFSF15);⑤ 纳入EAS和EUR数据建立IBD多基因风险评分,有效提高了预测准确性。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th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cross East Asian and European ancestries
05-08, doi: 10.1038/s41588-023-01384-0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包含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亚型。目前大多数IBD的遗传关联研究都是基于欧洲(EUR)血统人群开展的,东亚(EAS)血统人群的研究很不充分。Nature Genetics最新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明松团队与国外合作者的重要研究,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EAS人群的IB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与EUR人群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和对比,鉴定出IBD的新风险位点。结合不同血统人群(EAS和EUR)数据建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表现出更好的IBD预测准确性。(@mildbreeze)

Cell子刊:构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抗体表位库

Immunity[IF:43.474]

① 高通量噬菌体展示免疫沉淀测序技术(PhIP-Seq)对497名IBD患者和1326名对照进行分析,鉴定出针对344000种抗菌、免疫和食物抗原的抗体;② IBD存在373种差异的抗体反应(202种过度表达,171种不足表达),其中17%由两种IBD共享,55%为CD独有,28%为UC独有;③ 针对细菌鞭毛蛋白的抗体反应性在CD中占主导地位,与回肠受累、纤维狭窄性疾病和抗酿酒酵母抗体阳性有关,但与粪菌组成无关;④ 抗体表位库以及仅使用10种抗体都可将CD与对照区分。

Phage-display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of the antibody epitope repertoir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eveals distinct antibody signatures
05-09, doi: 10.1016/j.immuni.2023.04.017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的特征是具有针对通常不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的抗体反应。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使用高通量噬菌体展示免疫沉淀测序技术(PhIP-Seq)来建立IBD特异性抗体表位库。在IBD患者和对照者血液中共鉴定出344000种针对微生物、食物和自身抗原的抗体反应。且IBD患者显示出针对选定肽的独特抗体库,从而允许临床分层和发现免疫靶点。(@章台柳)

Nature子刊:新型CRC患者综合图谱,或可助力个性化治疗?

Nature Medicine[IF:87.241]

① 纳入348名原发性癌症患者的新鲜冷冻样本进行全面的基因组分析;② 捕捉到克隆扩增、肿瘤富集的T细胞克隆的存在,并优于传统的预后分子生物标志物,如一致分子亚型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类;③ 基因免疫编辑的量化,定义为新抗原数量低于预期,进一步提高了其预后价值;④ 瘤内瘤胃球菌2和MBR评分彼此密切相关,发现了由瘤胃球菌驱动的微生物组特征溴化物,与有利结果相关;⑤ 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复合评分,该评分可确定一组具有良好生存概率的患者。

An integrated tumor, immune and microbiome atlas of colon cancer
05-19, doi: 10.1038/s41591-023-02324-5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一般指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2位,消化道恶性肿瘤第1位。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日,Nature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纳入348名原发性癌症患者的新鲜冷冻样本进行全面的基因组分析,绘制了结直肠癌肿瘤、免疫和微生物组综合图谱,可以助力个性化治疗,值得关注。(@九卿臣)

房静远+陈萦晅Cell子刊:具核梭杆菌产生琥珀酸,让大肠癌抵抗免疫治疗

Cell Host and Microbe[IF:31.316]

① 对免疫疗法不应答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具核梭杆菌(Fn)丰度较高,血清琥珀酸水平增加;② 小鼠中,Fn通过其代谢物琥珀酸让肿瘤对抗PD-1单克隆抗体(mAb)变得不敏感;③ 机制上,Fn产生的琥珀酸抑制了cGAS-IFNβ通路,使肿瘤中的趋化因子CCL5和CXCL10水平降低,从而限制CD8+T细胞向肿瘤微环境迁移,抑制抗肿瘤反应;④ 用抗生素甲硝唑治疗可减少肠道的Fn含量,进而降低血清琥珀酸水平,使小鼠肿瘤对免疫疗法重新敏感。

Fusobacterium nucleatum-derived succinic acid induces tumor resistance to 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
04-30, doi: 10.1016/j.chom.2023.04.010

【主编评语】抗PD-1单克隆抗体(mAb)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可用于治疗结直肠癌(CRC),但在一些患者中没有明显疗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房静远、陈萦晅与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与CRC有关的具核梭杆菌能通过其代谢产物琥珀酸损害CD8+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从而降低CRC对抗PD-1 mAb的敏感性。这些发现为CRC中的菌群-代谢物-免疫互作提供了新见解,也为改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干预策略。(@mildbreeze)

刘星吟等Cell子刊:一种益生菌代谢物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增强抗肿瘤免疫

Cell Metabolism[IF:31.373]

① 在多种小鼠模型中,服用益生菌菌株植物乳杆菌L168及其代谢物吲哚-3-乳酸(ILA),可改善肠道炎症、肿瘤生长和肠道菌群失调;② ILA通过增强IL12a增强子区域的H3K27ac富集和染色质可及性,加速树突状细胞中的IL12a生成,从而激发抗肿瘤的IFN-γ+ CD8+T细胞免疫;③ CD8+T细胞中,ILA可与染色质绝缘子蛋白CTCF互作,从而改变染色质可及性,抑制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Saa3基因转录,降低细胞的胆固醇水平,增强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的功能。

Lactobacillus plantarum-derived indole-3-lactic acid ameliorat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via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CD8+ T cell immunity
05-15, doi: 10.1016/j.cmet.2023.04.015

【主编评语】此前研究表明,某些乳杆菌属细菌可在小鼠模型中发挥改善结直肠癌的作用,但其潜在的抗肿瘤免疫机制仍待阐释。南京医科大学刘星吟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168及其衍生代谢物吲哚-3-乳酸,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促进CD8+ 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从而改善结直肠肿瘤的发生。(@mildbreeze)

于君团队:靶向ALKBH5或可改善大肠癌免疫治疗

Gastroenterology[IF:33.883]

① 纳入205例CRC患者,发现AlkB同源物5(ALKBH5)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② 通过同源肿瘤、人源化和肠道特异性ALKBH5敲入小鼠,发现ALKBH5过表达会重塑免疫细胞组成,其中Wnt抑制因子AXIN2被确定为ALKBH5靶点;③ ALKBH5结合去甲基化AXIN2 mRNA,导致Wnt/β-catenin过度激活,其诱导DKK1招募髓源性抑制细胞驱动CRC的免疫抑制,在体内/外会被抗DKK1消除;④ 通过囊泡样PLGA纳米颗粒系统将靶向ALKBH5的siRNA递送到CRC细胞,会显著增强治疗效果。

ALKBH5 Drives Immune Suppression via targeting AXIN2 to Promote Colorectal Cancer and is a Target for Boosting Immunotherapy
05-09, doi: 10.1053/j.gastro.2023.04.032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虽然在化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因此,为开发出新的抗CRC免疫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阐明CRC内在事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的关联。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和动物实验,发现ALKBH5通过m6A-AXIN2-Wnt-DKK1轴促进结直肠癌募集免疫抑制性髓源性抑制细胞,从而限制NK和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总之,该研究表明ALKBH5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子和治疗靶点,值得关注。(@九卿臣)

中山大学Cell子刊:错配修复缺陷大肠癌患者对PD-1阻断完全应答的特征

Cancer Cell[IF:38.585]

① 纳入19例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高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切除前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新辅助PD-1阻断治疗);② 出现病理学完全反应的肿瘤中,治疗后CD8+Trm有丝分裂细胞、CD4+Treg细胞、促炎性IL1B+单核细胞和CCL2+成纤维细胞均减少;③ 治疗后CD8+Tem细胞、CD4+Th细胞、CD20+B细胞和HLA-DRA+内皮细胞增加;④ 肿瘤微环境中的促炎性特征通过调节CD8+T细胞和其他反应相关的免疫细胞群来介导残留肿瘤的持续存在。

Remodeling of the immune and stromal cell compartment by PD-1 blockade in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colorectal cancer
05-11, doi: 10.1016/j.ccell.2023.04.011

【主编评语】在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高(d-MMR/MSI-H)结直肠癌(CRC)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可诱导完全应答。中山大学的邓艳红在Cancer Cell发表文章,使用scRNA-seq和多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新辅助PD-1阻断治疗)对d-MMR/MSI-H CRC患者的细胞组分的影响,揭示完全应答者和非完全应答者的免疫和基质细胞特征,并强调炎症条件在调节免疫清除和免疫逃逸之间的平衡中的作用,促肿瘤炎症的消退与ICI反应相关。(@章台柳)

复旦大学: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变异特征及精准治疗策略优化

Gastroenterology[IF:33.883]

① 纳入869名中国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进行大规模前瞻性测序,发现BRAF或RBM10单基因体细胞突变与mCRC患者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② KRAS/AMER1或KRAS/APC的共突变在转移性队列中富集,导致较差的PFS;③ 4.6%患者在DNA损伤修复途径中携带可能致病性的种系改变,37.5%肿瘤因杂合性缺失或双等位基因改变发生继发事件;④ 异质性基因组与免疫学互作表现在不同新抗原呈递和消耗、免疫检查点表达、PD-1/PD-L1互作及T细胞对帕博利珠单抗反应。

Molecular Profiling Provides Clinical Insights into Targeted and Immunotherapies as well as Colorectal Cancer Prognosis
05-03, doi: 10.1053/j.gastro.2023.04.029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高化疗耐受和复发转移率是阻碍患者长期生存的首要因素,其复杂的分子发病机制会导致肿瘤高度异质性,因此寻找个体化肿瘤靶标精准治疗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烨、胡欣、加利福尼亚大学张丽英及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纳入869名中国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进行大规模前瞻性测序,揭示了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的基因组变异特征,并鉴定出精准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基因组标志物,为结直肠癌的基础临床转化拓宽了思路,值得关注。(@九卿臣)

姜卫红等Nature子刊:阿卡波糖降糖不给力,肠菌干了啥坏事?

Nature Metabolism[IF:19.865]

① 纳入393名接受阿卡波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② 收集对阿卡波糖反应最低的患者的粪便样本,鉴定出一种人体肠道中降解阿卡波糖的细菌为Klebsiella grimontii TD1(TD1);③ TD1丰度在对阿卡波糖反应较低的患者中富集,且随着阿卡波糖治疗时间而增加;④ 糖尿病小鼠模型中,TD1处理可抑制阿卡波糖的降血糖效果;⑤ TD1中鉴定出一种广泛分布于肠道菌群且可降解阿卡波糖的葡萄糖苷酶Apg,将阿卡波糖降解为小分子并失去抑制剂功能。

Inactivation of the antidiabetic drug acarbose by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mediated degradation
05-08, doi: 10.1038/s42255-023-00796-w

【主编评语】抗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的临床疗效因人而异,但其原因尚不明确,而肠道菌群可对药物进行修饰或降解,因此,肠道菌群是否影响阿卡波糖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近日,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姜卫红、顾阳团队联合郑州大学秦贵军教授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文章,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介导的降解作用可使抗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失活。(@圆圈儿)

Nature子刊:微生物组检测中样本不同保存方式会引起较大偏差?

Nature Biotechnology[IF:68.164]

① 采集10名受试者粪便用直接冻存、OMNIgene和Zymo保护液3种方式保存后测序;② 相比立即冷冻,两种保护液都会引起群落组成改变,较高储存温度会导致Zymo保护液发生额外的群落变化;③ 对于宏转录组学,两种保护液都无法避免温度影响,会导致测量的宏转录组组成显著改变(Zymo试剂盒对拟杆菌有偏向裂解),温度越高样本RNA越可能降解;④ OMNIgene保护液比单独标准提取法更能有效裂解肠菌,当DNA储存在Zymo保存液时,在较高温度下可能不稳定。

Quantifying bias introduced by sample collection in relative and absolute microbiome measurements
04-27, doi: 10.1038/s41587-023-01754-3

【主编评语】准确测量肠道菌群对于了解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但在样品处理中的偏差,从样品保存到文库制备,都会影响测量精度。近日,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采集10名受试者粪便用直接冻存、OMNIgene和Zymo保护液3种方式保存后测序,发现样品储存可能会导致观察到的微生物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OMNIgene保存液对样本DNA降解最小,还产生最高的总微生物载量估计值,推荐用于长时间运输或暴露在高温下的大型队列研究和绝对定量试验,而Zymo试剂盒可能更适合收集后立即冷冻的样品或用于计划评估宏转录组的研究,值得关注。(@九卿臣)

Nature子刊:利用肠道宏基因组测序数据或可重建宿主信息

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

① 从343名日本人肠道宏基因组中重建个人信息,发现97.3%的样本可根据性染色体测序深度准确预测遗传性别;② 根据从肠道宏基因组数据中恢复的人类reads,通过可能性评分能从匹配的基因型数据中重新识别个体,灵敏度为93.3%;③ 两步插补可从超深层肠道宏基因组数据中重建全基因组常见变异的基因型,证明常见和罕见变体的基因型都可从粪便样本中重建,包括临床相关变异;④ 从超深层肠道宏基因组数据中成功鉴定一组罕见变异,如pLoF和致病变异。

Re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human genome reads in gut metagenome sequencing data
05-15, doi: 10.1038/s41564-023-01381-3

【主编评语】粪便样本中存在的人类 DNA 会导致肠道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中出现少量的人类reads。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个人信息可以从这些reads中重建出来,而且还没有进行定量评估。近日,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从343名日本人肠道宏基因组中重建个人信息。基于人类对肠道宏基因组数据的reads,开发了一种从基因型数据集中重新识别个体的方法。通过计算可能性得分,可有效利用肠道宏基因组中的少量reads,量化肠道宏基因组数据中包含的个人信息,值得关注。(@九卿臣)

Nature子刊:AI快速从零绘制微生物代谢图谱

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

① 设计自动化实验平台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BacterAI,将实验分为数据收集和解释数据阶段;② BacterAI通过自动化实验平台对给定20种氨基酸浓度的培养基进行生长测试获取数据;③ 基于数据,BacterAI通过从最小可生长组分出发添加、或者从20种全氨基酸培养基出发剔除两种策略预测2^20种氨基酸组合下细菌生长;④ 基于BacterAI获得口腔细菌戈登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氨基酸需求;⑤ 迁移学习可使BacterAI快速应用于物种、环境、培养基组分变化的新条件。

BacterAI maps microbial metabolism without prior knowledge
05-04, doi: 10.1038/s41564-023-01376-0

【主编评语】这是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一份工作,作者基于自动化实验平台和人工智能设计了一套可快速从零获取微生物代谢需求的实验平台BacterAI。BacterAI可完成每天336次的实验需求(每个实验3次重复,实验内包含50次液体操作),基于快速自动化的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BacterAI可快速获取一批基线生长数据,通过该数据结合人工智能预测20种氨基酸随机组合下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并通过实验验证,可在7天左右快速获得微生物的氨基酸代谢需求。结合迁移学习,BacterAI可实现新物种、新环境(有氧到厌氧)、新培养基组分的数据获取及预测,并缩短实验周期。(@Johnson)

Nature子刊:共生菌诱导B细胞衰老,衰老的B细胞进而促进肠道菌群变化

Nature Cell Biology[IF:28.213]

① 研究揭示肠道菌群与细胞衰老间存在免疫球蛋白A(IgA)介导的相互作用关系,拓展对肠道菌群随年龄变化机制的理解;② 从小鼠的中年开始,共生菌的持续存在会逐渐诱导肠道生发中心(GC)B细胞的衰老;③ 肠道中靶向肠道细菌的IgA的产生和多样性会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发生与年龄相关的变化;④ 随着年龄的增长,IgA与肠道菌群的结合程度与选择性均会发生变化;⑤ 老年鼠肠道中增加的革兰氏阴性菌会诱导回肠GC B细胞衰老,从而导致IgA数量和质量变化。

Bacterial induction of B cell senescence promotes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05-11, doi: 10.1038/s41556-023-01145-5

【主编评语】与衰老相关的两个因素——衰老细胞的积累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已被证明在衰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在衰老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Nature Cell Bi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揭示出肠道菌群如何导致B细胞衰老,以及B细胞的衰老如何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章台柳)

Nature子刊:百岁老人肠道病毒群或可助其抵抗病原体

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

① 利用先前发表来自日本和撒丁岛195个宏基因组样本,描述了百岁老人肠道病毒群特征;② 相比年轻人和老年人,百岁老人肠道病毒群更加多样化,包括先前未被描述的病毒属(如侵染梭状芽胞杆菌的病毒),还识别到多种处于裂解周期的病毒;③ 百岁老人肠道病毒群会增加细菌分解硫酸盐能力,有助于维持粘膜完整性抵抗细菌感染;④ 百岁老人噬菌体和细菌群显示出将甲硫氨酸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硫酸盐转化为硫化物、牛磺酸转化为硫化物的潜力增加。

Centenarians have a diverse gut virome with the potential to modulate metabolism and promote healthy lifespan
05-15, doi: 10.1038/s41564-023-01370-6

【主编评语】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与预防衰老相关进程有关,因为它影响全身免疫功能和对感染的抵抗力。然而,贯穿生命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组的病毒群仍未被探索。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评估了百岁老人肠道病毒群特征,发现肠道中多种病毒会增加细菌分解硫酸盐能力,可能有助于帮助百岁老人免受传染病的侵害,值得关注。(@九卿臣)

Cell子刊:新生儿派氏结的适应性免疫如何启动?

Immunity[IF:43.474]

① 分析新生儿肠道免疫的主要诱导位点——小肠派氏结 (PP)中的单核吞噬细胞(MNPs);② 传统的1型和2型树突状细胞(cDC1和cDC2)和RORgt+抗原呈递细胞(RORgt+ APC)在亚群组成、组织分布和细胞成熟降低方面随年龄而变化,导致出生后缺乏CD4+T细胞启动;③ 微生物线索不能完全解释MNP成熟的差异;④ I型干扰素(IFN)加速MNP成熟,但IFN信号不代表生理刺激;⑤ 卵泡相关上皮(FAE)的M细胞分化才能驱动断奶后PP的MNP成熟。

M cell maturation and cDC activation determine the onset of adaptive immune priming in the neonatal Peyer’s patch
05-01, doi: 10.1016/j.immuni.2023.04.002

【主编评语】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出生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建立并不是由早期微生物定植驱动的,而是由派氏结 M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的成熟驱动的。(@章台柳)

Cell子刊:感染会在肠道共生菌群体中留下遗传和功能标记

Cell Host and Microbe[IF:31.316]

① 未感染情况下,无菌小鼠的多形拟杆菌相对稳定;② 引入肠病原体啮齿柠檬酸杆菌促进多形拟杆菌在肠道中的定植,诱导肠道快速选择适应性增加的单核苷酸变异,该突变改变蛋白质(IctA)的序列增强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③ 感染期内,多门类的共生菌通过代谢物增加肠道内维生素B6的水平,调节种群动态;④ 口服维生素B6显著减少感染小鼠的变异扩增;⑤ 自限性肠道感染可在感染期间增加适应性的共生种群中留下稳定标记,促进肠道共生菌的快速遗传适应。

Infection leaves a genetic and functional mark on the gut population of a commensal bacterium
04-28, doi: 10.1016/j.chom.2023.04.005

【主编评语】胃肠道感染严重影响肠道环境。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肠道共生菌可以通过突变和选择对短暂感染做出反应。感染诱导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用适应炎症的变种取代了现有的共生种群,且来自其他共生物种的代谢物(维生素B6)可以调节这个变化过程。(@章台柳)

Nature子刊:人代谢组沿上肠道的变化

Nature Metabolism[IF:19.865]

① 用可吞咽采样装置收集15个健康人的274个上肠道样本,结合60个粪便样本,进行质谱和菌群分析;② 鉴定出1909种代谢物(包括sulfonolipids和FAHFA等脂类),粪便与肠道的代谢组差异很大;③ 鉴定出一些食物代谢物与饮食生物标志物的关系,发现二羧酸浓度沿肠道升高,肠腔内的特定酮酸与水果摄入相关;④ 个体间差异主要来自食物和肠菌相关代谢物;⑤ 取样前6个月内使用抗生素的人中,特定的肠菌相关代谢物耗竭;⑥ Blautia物种或参与了FAHFA代谢。

Human metabolome variation along the upper intestinal tract
05-10, doi: 10.1038/s42255-023-00777-z

【主编评语】与今日Nature同时发表的一项Nature Metabolism研究,采用相同的无创取样装置,从15名健康人的上肠道(小肠+升结肠)由近端至远端的4个位置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日常消化过程中的肠腔内容物样本,通过质谱和16S rRNA测序分析了代谢组和肠道菌群,鉴定出肠道内的上千个的生物分子,包括许多未知的代谢物,强调了肠道和粪便代谢组之间的差异,并揭示了饮食、宿主和微生物代谢之间的联系。(@mildbreeze)

Nature子刊:小鼠肠道代谢图谱绘制可识别不同菌群组成的生态位

Nature Metabolism[IF:19.865]

① 绘制SPF和无菌雄性小鼠肠道的纵向代谢组图,并发现从小肠中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到大肠中有机酸、维生素和核苷酸的普遍转变;② SPF小鼠的代谢物浓度高于无菌小鼠,碳源和核苷酸化合物以及氨基酸代谢在无菌小鼠中更丰富;③ 筛选得到20种代谢物与91种微生物丰度相关,代谢物和特定微生物在大肠和小肠的肠腔和粘液中存在空间共现性;④ 确定了35种肠道化合物作为微生物衍生的代谢物,肠道是一个非常多变的环境,无法仅使用粪便样本来近似。

Metabolic landscape of the male mouse gut identifies different niches determined by microbial activities
05-22, doi: 10.1038/s42255-023-00802-1

【主编评语】哺乳动物肠道的不同生态位由不同菌群组成,但目前尚不清楚其空间变化对肠道代谢的影响。近日,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上的这篇文章,绘制了无特定病原体(SPF)和无菌小鼠肠道代谢和菌群组成特征并确定代谢物-菌群关联,为将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空间存在与宿主或微生物代谢联系起来提供了基础。(@圆圈儿)

利用肠道菌群管理心力衰竭的可能性?(综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27.203]

① 相比健康人,心力衰竭(HF)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菌群α多样性降低、病原体过度生长及抗炎菌群丧失;② 革兰氏阴性菌群、膳食纤维、初级胆汁酸、膳食左旋肉碱、胆碱、磷脂酰胆碱、苯丙氨酸与色氨酸参与HF的病理生理;③ 受宿主和饮食等环境因素影响,肠道菌群通过代谢、免疫和肾血管通路,直接和间接影响HF的病理生理、药物作用与治疗反应;④ 肠道菌群有望改善疾病风险分层,为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和模式。

Gut Microbiome-Base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
04-24, doi: 10.1016/j.jacc.2023.02.045

【主编评语】尽管具有先进的医疗手段,心力衰竭(HF)依然具有较高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并且,HF的病因和治疗具有显著的个体特异性,因此需要精准医疗手段。肠道菌群是精准医疗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HF与肠道菌群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结果可为HF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Bingbing)

改善糖尿病前期心脏代谢的饮食干预——个性化餐后靶向饮食

Gut[IF:31.793]

① 纳入20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6个月个性化餐后靶向(PPT)饮食或地中海(MED)饮食,并进行后续随访;② 与MED相比,PPT干预增加菌群α多样性和丰富性;③ 饮食改变(如食物类别)和菌群组成的菌种变化有显著关联;④ 9个菌种部分介导特定饮食改变对临床结果影响,其中3个菌种(拟杆菌目、毛螺菌科和颤螺菌目)介导PPT依从性评分和HbA1c、HDL-C 和甘油三酯的临床结果间关联;⑤ 使用饮食变化和基线临床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可预测临床结果。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a personalised postprandial-targeting (PPT) diet on cardiometabolic markers: a diet intervention in pre-diabetes
05-03, doi: 10.1136/gutjnl-2022-329201

【主编评语】饮食是心脏代谢健康的主要贡献者,在预防、管理甚至逆转许多慢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和脂肪肝)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Gut最近研究文章,表明一种基于预测个人餐后血糖反应的机器学习算法制定的个性化餐后靶向(PPT)饮食可有效调节心脏代谢,并提出了具体的微生物群物种目标,揭示该饮食方法在临床前和干预研究中改善糖尿病前期的心脏代谢健康的潜在治疗价值。(@RZN)

美国心脏协会:如何吃出心脏健康

Circulation[IF:39.918]

① 2021年美国健康协会饮食指南发布心脏健康饮食标准,包含10条食物相关推荐,以此为依据对流行饮食模式打分;② DASH、鱼素、蛋奶素与地中海饮食与指南的一致性分别高达100%、92%、89%与82%,对促进心肺代谢健康有益;③ 纯素与低脂饮食为第二梯队,极低脂肪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为第三梯队,原始人、极低碳水与生酮饮食为第四梯队;④ 上述饮食模式都有可调整改进的方式;⑤ 未来应发展可坚持健康饮食的食物环境,将是最佳有益心血管健康的方式。

Popular Dietary Patterns: Alignment With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1 Dietary Guidanc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04-27,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1146

【主编评语】膳食模式比单一营养素更能有效关联机体健康,因此对于食物的推荐十分重要。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这篇文章比较了美国心脏协会在2021发表了有利于心脏健康的膳食原则。并且,该饮食推荐可以从多个常见膳食指南中优化达到,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值得相关人士参考。(@Bingbing)

JAMA子刊:地中海饮食或可降低中老年患痴呆症风险?

JAMA Psychiatry[IF:25.911]

① 纳入3项前瞻性研究与1项荟萃分析,评估地中海饮食(MIND)与痴呆风险间的关联;② 在超16.6万人中共发生775例痴呆,经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中,MIND饮食评分越高,痴呆风险越低,这些关联在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和体重指数亚组中均可观察到;③ 在超22.4万名参与者(5279例痴呆事件)的11项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中,MIND饮食评分最高的分位数与最低分位数相比,痴呆风险较低;④ 提示坚持MIND饮食与中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较低有关。

Associa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 (MIND) Diet With the Risk of Dementia
05-03,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3.0800

【主编评语】痴呆症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地中海饮食(MIND)可以停止高血压干预神经退行性延迟,但这种饮食能否降低痴呆风险还尚未可知。近日,浙江大学袁长征及团队在JAMA Psychiatr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3项前瞻性研究和1项荟萃分析,发现坚持MIND饮食与降低痴呆风险有前瞻性关联,尽管在研究中观察到较大异质性。(@九卿臣)

绿色地中海饮食或能缓解近端主动脉僵硬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27.203]

① 将281名腹部肥胖/血脂异常的参与者随机分为健康饮食指导(HDG)组、低热量地中海饮食(hMed)组或绿色hMed饮食(hGMed)组,三组都参与体力活动;② hGMed组额外摄入绿茶(3-4杯/天)和植物绿色奶昔,避免摄入加工肉/红肉;③ 近端主动脉僵硬(PAS)升高与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内脏脂肪相关;④ 干预18个月后,所有饮食组的PAS均显著降低,hGMed组的PAS降幅显著大于HDG组和hMed组;⑤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缓解PAS。

Effect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Green Mediterranean Diet on Proximal Aortic Stiffness
04-17, doi: 10.1016/j.jacc.2023.02.032

【主编评语】近端主动脉僵硬(PAS)是血管老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尽管在正常的健康衰老过程中主动脉也会变硬,但心脏代谢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可能会促进血管的变化,从而导致血管的加速老化。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一项为期18个月的临床试验,比较了三种饮食对腹部肥胖或血脂异常人群近端主动脉僵硬的影响,发现除了减肥之外,绿色地中海饮食相比普通地中海饮食,可以更好地缓解近端主动脉僵硬。(@RZN)

NEJM:三氟尿苷/替吡嘧啶+贝伐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76.079]

① 246名接受过不超过2线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接受FTD-TPI+贝伐珠单抗治疗(联合治疗组)或FTD-TPI治疗(FTD-TPI组);② 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0.8个月,显著高于FTD-TPI组的7.5个月;③ 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6个月,显著高于FTD-TPI组的2.4个月;④ 最常见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贫血,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⑤ 联合治疗组的ECOG评分恶化的中位时长为9.3个月,显著高于FTD-TPI组的6.3个月。

Trifluridine–Tipiracil and Bevacizumab in Refractory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05-04, doi: 10.1056/NEJMoa2214963

【主编评语】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在246名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相比于接受三氟尿苷/替吡嘧啶(FTD-TPI)治疗的患者,接受FTD-TPI+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延长。(@aluba)

NEJM:乌帕替尼可用于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76.079]

① 两项诱导试验分别纳入526例、495例中重度克罗恩病(CD)患者,2:1随机分组至每日45mg乌帕替尼治疗组或安慰剂;② 维持试验纳入上述诱导治疗有临床反应的患者,1:1:1随机分组至每日15mg、30mg乌帕替尼或安慰剂;③ 12周(诱导试验)时和52周(维持试验)时,乌帕替尼组患者的临床和内镜下缓解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④ 45mg和30mg乌帕替尼组的带状疱疹感染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更高,30mg乌帕替尼组的肝病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较其他组更高。

Upadacitinib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Crohn’s Disease
05-25, doi: 10.1056/NEJMoa2212728

【主编评语】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以胃肠道内的跨壁炎症为特征,造成腹痛、腹泻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沉重身体和心理负担。T细胞中Janus激酶(JAK)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STATs的激活是CD的重要致病因素。乌帕替尼(Upadacitinib)是一种口服的可逆JAK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并已在2期临床试验中展示出良好的CD治疗效果。近日,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乌帕替尼用于克罗恩病诱导和维持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两项诱导试验(U-EXCEL和U-EXCEED)和一项维持试验(U-ENDURE)的结果表明,乌帕替尼诱导和维持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临床和内镜下缓解的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芥末)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DM,阿当,aluba,阿童木,Sunflower,九卿臣,WK红叶,Zzz,DMG-Quasimodo,accepted,Rustypotatis,Jenny,芥末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31 | 78分综述一文读懂:如何利用肠菌管理体重?
0530 | 新突破!IBD口服药物临床研究登上NEJM
0529 | Science:揭密胰腺肿瘤如何发生
0528 | WHO+多项研究再聚焦:甜味剂的苦涩争议
0527 | 减少儿童精神疾病,婴幼儿期多吃维生素D或有益

0525 | 今日Cell:慢性压力如何给肠道炎症“火上浇油”?

0525 | 肠道宏基因组数据如何泄露宿主遗传信息?

0524 | 促长寿,百岁老人的肠道病毒组有何助益?

0523 | 郑浩团队2文聚焦:蜜蜂肠菌工程化及调控技术取得新突破!

0519 | 重磅呈现!2023肠道大会Protein & Cell微生物组综述专刊

0518 | 微生物如何影响抗肿瘤免疫?今日Nature再添新证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