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远学院学子勇夺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献礼上海交大126周年校庆

喜获佳绩 献礼交大126周岁生日



3月29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决赛圆满落幕,致远学子喜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





项目“锂二氧化碳电池高效均相催化剂及机理研究”由致远学院2017级化学方向张振、郝茜倩,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刘汝欣共同完成,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开学指导,获能源化工组别特等奖


团队针对锂二氧化碳电池过电位高,可逆性差,循环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通过使用钌配合物,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高效均相催化剂,将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了180%,充放电电势差降低36%,放电比容量提升将近30%,为电池的高效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相关研究成果曾3次在德国应用化学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达到46.4,并受到韩布兴、于吉红、田中群等多位院士以及曾毓群先生的认可和推荐。



项目“开放量子关联系统中的演生现象研究”由致远学院2017级物理学方向王子健同物理与天文学院2017级章艳芳合作完成,物理与天文学院特别研究员蔡子指导,获数理科学组别一等奖


团队基于超导电路量子计算平台和拓扑量子计算平台这两类人造量子系统,研究了其中演生出的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研究发现了超导量子电路中的非平衡模式和奇异量子态,以及开放量子关联系统中的对称性保护拓扑态。研究展示了凝聚态物理、量子光学、非平衡统计物理、量子信息等学科在开放量子关联系统中的交叉融合所带来独特的演生现象,拓展了量子多体物理的研究范畴,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这类复杂量子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2次发表于PRL,并得到了于渌、向涛、郭光灿等多位院士的肯定与认可。


“挑战杯”被誉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学术探索与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学生科创竞赛。其中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每两年举办一届。

据悉,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国赛共有1233件内地大学生的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49项、一等奖109项。


致远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学贯中西、志存高远,勇攀科学高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

在上海交大即将迎来126周岁生日之际,致远人以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优异成果为学校献礼。


不惧疫情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到

此次比赛受疫情的影响,决赛时间和比赛方式多次调整,但是交大致远人淡定从容、有条不紊地推动着项目的不断深入和申报工作的稳步进行。特别是到了决赛冲刺阶段,恰逢学校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身在校外的专家教授,还是坚守校园的最美逆行者们都极尽所能,积极贡献着能量和智慧,帮助学生们完成挑战。

校领导高度重视“挑战杯”的比赛,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等在百忙之中多次对每个项目进行指导,他们引导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将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参与解决“卡脖子”问题,引领青年学子在“科技蓝海”里积极作为。


学指委、团委给予了项目强有力的支持,从申报、答辩、成果提升、展示和推广、视频制作、参赛选手演讲技巧培训等多方面进行指导,特别委托挑战杯金牌教练张志刚、宋续明等担任项目指导,对两个参赛项目提出了关键性的指导意见。校团委副书记汤淏溟、辅导员杨大力全程、全方位保障两个项目的稳步有序推进,一路前行杀进决赛。前瞻院潘冬远老师对答辩PPT的设计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此外,致远学院也成立专门的保障团队,党总支副书记吴晓玲、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石楠负责配合相关院系协调各项备赛事务,相关工作得到了名誉院长张杰院士、副校长兼院长徐学敏、党总支书记洪梅、常务副院长章俊良、副院长何峰的大力支持。章俊良亲自对项目进行深入的学术指导,项目主任郑杭、钱雪峰和王维克等也先后对项目进行指导。


两个项目也得到了兄弟院系、机关部处的大力支持,学院与相关院系联合组织多场教授指导会,物理与天文学院梁齐、金贤敏、叶芳伟、钱冬、邢向军,化学化工学院崔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柳宁等对项目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物理与天文学院刘江来和航空航天学院胡士强也给项目极大的支持与帮助。

决赛阶段,师生们克服万难,积极通过线上形式交流、演练、完善项目报告。突入其来的疫情非但没有打击到他们备赛的热情,反而让他们更加团结一心、更加充满斗志。校长林忠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在最后的动员会上,鼓励同学们调整好积极心态,展现交大学子风采,为所有的参赛选手打了一针强心剂。致远学院洪梅、章俊良、吴晓玲参加动员会。

课业不停,科研不辍;同心抗疫,众志成城。疫情没有打倒交大人,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打倒交大人。盼疫散春回,万物生机,我们早日相逢在樱花盛开的校园。


问:得知获奖喜讯后,

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张振: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挑战杯比赛。“挑战”途中,阻力重重。十分感谢学校、学院各位老师、学长学姐、学弟学妹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是一个团队,没有所有人的齐心协力,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我相信,虽然“挑战杯”比赛落幕了,但是我们科研中、人生中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以后的日子里,愿一如既往,探索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前沿,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郝茜倩(右):自从加入项目组时,我完全想象不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挑大梁”。疫情导致比赛推迟,实验工作急需推进,项目打磨时间紧迫。从对项目的懵懂到一作综述的完成和发表,从配合到主讲,过程中有崩溃,有嚎啕大哭,甚至想过干脆撒手不管。但好在,我们坚持到了最后,这段经历使我学会了坚持、合作和敢于求助。加入团队之前,我对锂二氧化碳电池的了解并不深入,幸好有张振同学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有我的导师王开学老师关注并把控方向,有霍小红老师提供理论支持甚至心理疏导。打磨作品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幸而有刘汝欣同学任劳任怨的协作努力,有王冲老师、吴晓玲老师、赛福鼎·阿力木老师、李致远学长一次次陪伴我们到深夜,有汤淏溟老师的时刻关注、辅导员们的无私付出、学校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困难总会过去,留下的是不可磨灭的成长与感动。

王子健: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蔡子老师,在我初入科研无知的状态下对我进行悉心指导,一次次讨论与教导,以及课题遇挫时的鼓励,才让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篇论文的工作。在参与挑战杯申报与备赛过程中,蔡老师也亲力亲为,帮助我完成参赛讲稿的撰写,并参与对申报书、申报论文、PPT、讲稿、视频的一次次指导修改,以及赛前对如何准备评委提问的点拨。此外,我也要感谢吴晓玲老师、朱敏老师、石楠老师、汤淏溟老师等在备赛过程中的鼎力帮助,他们牺牲了自己大量宝贵时间。还要感谢章艳芳同学、杨大力同学等在申报材料准备和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最后感谢清华的高飞老师提供自己的办公室和设备,雪中送炭。



推荐阅读

1、重磅 |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授奖名单公布

2、交大学子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中再创佳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