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榜样 | 2022届优秀毕业生周晓臻:科学济人道,人文济医道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实现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赛,致远人奋勇争先,担当历史使命,在各自的领域里追求卓越,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干。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他们犹如初升的朝阳,将光和热洒满大地,他们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
人物白描
周晓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2022届生命科学方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中共党员。高中毕业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本科阶段师从董晨院士,毕业后将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临床博士学位。曾主持自噬相关红色荧光蛋白体系的构建研究,并入选国家级大创项目。现于仁济医院主攻肾细胞癌肿瘤浸润细胞体外扩增研究。本科期间,两年位居专业综合排名第一,荣获含英咀华奖学金、泽远奖学金、阳光领袖奖学金及两次校A级奖学金。积极组织参与志愿活动,长期在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担任门急诊导医志愿者。疫情期间,主动为抗疫一线人员子女辅导功课,并加入“向日葵儿童”计划,为患癌儿童协调医疗资源。
四年前,周晓臻怀着对生命真挚的热爱来到交大、来到致远。四年中,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瑞金医院、五院、六院担任门急诊导医志愿者,参与低保调查、“向日葵儿童”等多项志愿服务,始终关注弱势群体。躬行实践中,她许下“科学济人道,人文济医道”的诺言,立志投身于生物医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挽救生命、减少伤痛奋斗终身。
“勤奋刻苦,追求卓越”是她的坚持
刚进入致远时,她并不是一个表现突出的学生。课程的压力、朋辈的优秀、成绩的失意和对未来的迷茫,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但芦苇有芦苇的韧性。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自习室、图书馆,汗水见证着她的坚持。第二学期,她一跃成为班级第一,此后两年一直保持着排名第一的综合成绩,也保持着追求卓越的初心。在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下,她获评含英咀华、阳光领袖、泽远等多项奖学金,并成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作为一名党员,她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的课堂上,她均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并作为小班长带领同学组织知识竞赛、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多次代表学院上台分享感悟。
回望四年,致远学院的培养模式,让她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的视野;小班多教师共同授课的经历让她接触了海内外不同领域的大牛,学习到他们对自己领域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前沿的研究;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影响了她的人生方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下,她变得更加有理想、有责任,也变得更加成熟,既能在掌声中保持自省,也能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
“以人为本,珍爱生命”是她的理想
大学期间,周晓臻参加了低保调查、医院门急诊导医、山区支教、抗疫一线人员子女辅导等十多项志愿活动,曾获评瑞金医院“彩虹家园优秀志愿者”及向日葵儿童“闪闪发光奖”,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200小时。
2019年的冬天,她辗转三个小时来到浦东大团镇,进行低保居民生活情况调查。当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竟是理想萌生的起点。在调查的过程中,她遇到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的单亲妈妈。这位母亲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需要长期支付医疗费用。女人对她说:“我做梦都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想赚钱让我的儿子每天都能喝牛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辅导班。我想陪着我儿子长大。”女人脸上满溢的爱是她见过最美的表情。这种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健康体魄的迫切需求深深地打动了她。有段时间,每当她闭上眼,就会想到这位母亲的心愿,就会因为不 能为她多做点什么而感到难过。从此她坚信,慰藉灵魂与挽救生命是最有价值的事业。虽身处象牙塔,依旧要放眼社会,维护生命的努力与尊严。她带着这样的心愿投入科研。
“潜心静气,研以致用”是她的方向
大三期间,周晓臻完成了自噬相关红色荧光蛋白体系的构建研究,并入选国家级大创项目,在这段经历中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而志愿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一直缭绕在心,提醒着她不要急功近利,而是应潜下心真正为临床医学做点什么。于是,她前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东院进行毕业设计,努力攻克肾细胞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体外扩增的国际难题。课题开展期间,她常常在急诊和手术室穿行。焦急的、祈祷的、哭泣的、绝望的面孔时刻敲打着她,做些什么,就是现在。对于病人来说,生活已经太苦了。她希望能在本承载着不幸与痛苦的肿瘤组织上种植一棵希望的芽。尽管临床疗法相关实验的周期长、结果难得、文章难发,但她的心总被满满的奋斗感所充实,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科学济人道,人文济医道”。正是这些经历,让周晓臻坚定了从医治病的理想。她克服万难,从众多国内外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被中国顶尖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是同批次交大唯一获得录取资格的申请者。未来她希望致力于生物医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将在致远学院获得的前沿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探索。
同时,她也做好了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的准备。纪录片《人间世》中,倾尽全力却还是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的车前在医生说:“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能有机会活过来,但有时候,你没得选择……”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她不怕昼夜颠倒的辛苦,也理解“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现实。
作为国家教育资源的受益者,作为前沿科学研究的探索者,作为精力充沛的青年人,她绝不愿做贪图享乐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回头看,成绩、荣誉、他人的看法,这些从前的山变成了脚下的尺,丈量着她的成长且不再遮挡她的远方。她愿用有限的生命发光发热,为生命减少痛苦,为他人带来幸福。
整理编辑 | 陶昱洁、孙殷彤
排版 | 卓佳华
责任编辑 | 吴晓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