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远青年说 | 王若丞:以英雄先辈为榜样,书写新时代保家卫国篇章

王若丞 上海交大致远学院 2023-07-28

致远青年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致远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他们不断思考、用心创作,将远大志向、家国情怀融入到字里行间。

英雄的民族,英雄的人民

——评<冬与狮>


《冬与狮》是由兰晓龙所著,以抗美援朝为背景题材的战争小说。小说的具体时间为1950年下半年,此时支援韩国军队的联合国军经仁川登陆取得压倒性优势,一路推进至鸭绿江边。面对美帝昭然若揭的野心,百万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远赴朝鲜作战。小说交替以伍千里、伍万里所在的志愿军第七穿插连和小杰登、布雷登所在的美军陆战一师为视角,叙述了极寒战场上的绝望搏杀。电影《长津湖》系列以此书为蓝本改编。


伍万里作为主角之一,他的成长转变贯穿剧情始末,成为推动情节最重要的暗线。小说开头,他是个船民娃子,顽劣不化,总以恶作剧为乐。但二哥伍千里带着大哥的骨灰回乡探亲成为了他转变的契机。或许是羡慕帅气的军装和配枪,或许是触动于二哥的伤痕和大哥的牺牲,他的心中悄然埋下了从军的种子。进入七连,他依旧难改“社会青年”的不良习气,骤然接触战争的血腥残酷,他也萌生出胆怯和动摇。但七连雷公、梅生、余从戎、谈子为一众战友用他们的热情和勇气,促成了他蜕变为连队独当一面的“神投手”。伍万里的成长经历引起了我的深刻共鸣。这或许也是千千万万从军青年在火热军营成长的真实写照:因偶然而触动,为艰苦而动摇,又在自身努力和战友的帮助下担当成熟,成为奔涌着的钢铁洪流中的一滴。小说末尾,第七穿插连仅余他一人,伍万里携千里的骨灰坐于长江之畔,一如千里曾做过的那样,看着船来人往,场景凄惨悲壮,但之中却蕴藏着传承与生机:七连的根没有断;祖国无恙,人民还能安居乐业。这一寓意无疑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作为小说浅浅划出的支线,毛岸英的情节恰如一抹淡笔,与伍千里的浓墨重彩相互照应,映照出属于那个时代年轻热烈的爱国情怀。对于现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作者选择浅描勾勒,而对虚构的人物,作者又以真实的战役为骨架加以文墨填充。这样的写法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不形象饱满、活灵活现。


小杰登和布雷登是作为配角在小说中呈现的,但作为敌军的战士形象,作者对他们的刻画是有历史依据的。经过二战的人力物力消耗,他们本希望能休养生息,却因政府的帝国主义野心被推向朝鲜战场。凭借精良武器装备取得的陆海空优势放大了他们心中的骄傲自满,使得“圣诞节前回家”的口号在美军中广为流传。但很快志愿军凶猛顽强的战斗,让其无数装备和士兵埋葬在皑皑白雪下。小说中提到的“东方魔号”和对美军军车满载尸体撤退的描写都在军史上有所记录。


因为形象最为复杂,我最后才提到伍千里这个角色。可以说,伍千里是由军人、兄长两个身份糅合而成的形象,同时又有军队指挥员、军人亲属、父母的儿子等多个具体身份的影子。他随大哥五百里参加解放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但大哥牺牲、自己遍体鳞伤以及旷久离家,使他衣锦还乡却愧对父母。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他一去不回,再也未能履行报答父母的诺言。这些奠定了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基调。伍万里追随他的脚步毅然从军,既让他骄傲自豪,又使他怀着种种担忧。两种情感交织,使他的想法与行动充满了矛盾。他可以带领连队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但对于伍万里,他只希望他能活着回家;他可以袒护伍万里的冒失冲动,但又为了能让他不在战场上牺牲,狠心瞒着他用实弹练投掷。各种情感、想法如同曲绕的丝线,织成了一个跳脱出小说的立体生动的人物。在他身上,汇聚了属于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的美德。“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歌谣和陈祥榕母亲所问“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都是这种美德的体现。


这些几近具体的人物,却毕竟不是个体的人,而是重叠了无数英雄的人民的身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血书下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我清晰记得梅生所形容的心境“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若丞

致远学院2019级物理学方向


作者 | 王若丞

编辑 | 孙殷彤

图片来源 | 网络

责任编辑 | 吴晓玲



推荐阅读

1. 致远榜样 | 2022届优秀毕业生郭哲汶:以梦为马,行远自迩

2. 致远青年说 | 王玥涵:我站立的地方,是我要用毕生热忱浇灌的土地

3. 致远榜样 | 2022届优秀毕业生田葳:永远热爱,永远攀登

4. 致远榜样 | 2022届优秀毕业生黄心悦: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