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在基层】第十期 刘思涌在安徽:奋斗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
刘思涌
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2015届博士毕业生,安徽选调生,就职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委办公室。
12
心如大地,形如绳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15年暑假过后,我带着学生时代用过的行李,只身来到滁州市委组织部报到,被分配到滁州市琅琊区委办公室工作,从此我告别了学生时代,正式走上了选调生工作岗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谓是最形象的比喻,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是这些,并没有动摇我在基层工作的决心,单位领导也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一次党小组生活会上,区委书记还曾亲切地问起了我的个人情况,并嘱咐其他领导要多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帮助我最终完成了角色转化,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升华。从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到英普通的基层干部,虽然褪去了身上的光环,但我为自己能够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而感到自豪。
基层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更没有学术研究那种激烈的挑战,很多时候,基层工作是一份平凡,一份责任。这些平凡的工作并没有消磨我的斗志,相反,每一份工作对我都是全新的挑战,锻炼了我的行政能力和意志品质,帮助我快速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党政干部。
作为复旦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作为学校“人才工程”队员,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基层工作,时至今日,同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还是“你为什么要来这?”诚然,选择到基层工作的确面对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离开了美丽富饶的家乡福州来到陌生城市更是承受了难以忍受的孤独。但是,能够在基层一线为百姓办实事,为人民谋福祉,我感到十分自豪,这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如今的我还会时时唱起母校校歌,作为一名复旦人,我无悔我的选择,我将秉承“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继续在祖国的基层,在江淮大地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学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选调生的呢,因为什么机缘?做了哪些准备的呢?
因为当一名公务员从政报国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所以我从入学伊始就比较关注选调生。党和国家倡导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而我本人是一名理工科博士,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更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指导自己的工作,因此,我做了这些准备:一、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特别注重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二、因为我是一名理工科学生,在人文、政治方面肯定有所欠缺,我在科研之余阅读了多部历史学、政治学著作,补齐自己的知识结构短板;三、在复旦期间我入选“人才工程”预备队,担任了航空航天系团委书记等一系列职务,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您为什么会选择当前所在的选调省份呢?有什么考虑吗?
毕业季时正值安徽省首次单独面向985高校设置招考岗位,在参与考试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安徽省对人才的渴望,于是就选择了安徽省选调生。因为我是福建福州人,到现在同事还经常不解我为什么会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当公务员,其实我个人完全可以接受四海为家,而且无论哪个省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哪里也都是在建设自己的祖国。
刚工作时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吗?能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最有挑战的事情吗?
一开始不太适应的主要是语言的问题。因为我的家乡和滁州相距甚远,方言差异甚大,在和当地的干部群众交流过程中,即使双方说的都是普通话,也经常出现他们说的话我听不懂,而我说的话他们听不懂的尴尬局面。后来我努力去学习当地方言,增进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沟通;同时我也努力模仿学习当地人的发音方式及口头禅等,让我说的话他们能够更好地听懂。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在我和当地干部群众已经能够做到顺畅地沟通交流了。
您所从事的工作或者经历的事情跟您在学校做准备前了解的是否有偏差?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偏差,在学校时就认定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而到基层工作则意味着远离大城市的繁华,远离朋友的陪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现在所处的城市是一个三线小城市,远没有大上海的繁华与喧嚣,身在陌生的城市我更没有任何同学、任何亲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往往也是比较机械和重复的事情。不过我认为,优秀学子,尤其是一流高校的学子,选择到基层、到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所在,而作为一流高校的学子,也必须要有这种家国情怀和远大志向。再者,虽然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大都是比较机械和重复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更没有鲜花掌声,但是每天做的事情都是能够直接服务基层群众,工作的质量更是关系到老百姓的福祉,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颗螺丝钉,但无论是多么渺小的螺丝钉,也是在从事着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千千万万颗这样的螺丝钉,我十分自豪我能加入到这样一支队伍中来。
您的工作是不是很辛苦呢?闲暇时刻做些什么呢?如果遇到困难您是怎么解决的呢?
工作是比较辛苦,因为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谓是最形象的比喻。闲暇的时候,我一般进行体育锻炼,亦或手捧一本好书静静阅读。遇到困难时,我一般先匀出一段整块的时间独立思考,把可能造成困难的各种因素重新梳理一遍,看看能否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解决问题,如果实在解决不了,我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或寻求帮助。
复旦求学,您觉得复旦教会了您什么,这些所学对您现今的工作有什么助力吗?
我在复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可以说,在专业领域复旦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提供给了我广阔的研究空间,我还结识了多名良师益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原先不具备的东西,这些都对我的成长成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复旦还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我时常在校园中聆听各类学科的讲座,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我至今还记得我在复旦听的第一场讲座是《熊十力与西方哲学》,我也曾修读过谢遐龄老师的《康德哲学》……这些人文知识的涉猎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人类社会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公务员面对的事情纷繁复杂,要做好工作需有广博的知识面,而复旦,则帮我构建起了这样一个大知识体系。
我在复旦期间入选了“人才工程”预备队,并担任了航空航天系团委书记等一系列职务,这是我毕生难忘的一段时光。这段亦师亦学的经历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同时使我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行政工作能力大幅提升,这些,对我如今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复旦还指引我树立了人生的大格局。在来到复旦之前,我的人生理想就是毕业之后找一份高薪工作,然后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而在复旦求学的五年多,我了解到复旦这所百年名校的光辉历史,了解到复旦先贤们是如何将“中国之兴衰,人皆有担当”的大义代代传承。我逐渐明白,个人理想必须要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中,个人理想也只有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才能转化为美好的现实。因此,我选择了做一名选调生,到祖国的基层,到为人民服务的一线去工作。“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每当遇到困难时,我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复旦校歌里的这两句,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更是我的力量源泉,时刻激励着我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往期回顾
【复旦人在基层】第五期:沈铎在上海 日月每从肩上过,街坊常在掌中看
供稿 | 刘思涌
采访 | 张家铭
编辑、排版 | 丁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