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返朴』,以何为名? 28位科学家编委如是说

《返朴》编辑部 返朴 2019-03-31

今天,28位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家正式组成《返朴》编委会。他们将以丰厚的学养、纯粹的追求和对科学传播的热诚,为《返朴》提供高水平和多元化的意见建议。我们对加入《返朴》编委会的科学家表示敬意,也在此致谢其他默默帮助我们的专家学者,欢迎更多有共同志趣的人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与我们同行。


《返朴》编委会成员




传播科学文化,宣传科学精神,为提高民族科学素养,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蔡荣根

1995年在复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副所长(主持工作),2017年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现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主任,国际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学会理事,亚太物理学会天体物理、引力和宇宙学分会副理事长,金砖国家引力、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引力理论和宇宙学,发表论文240余篇,他引120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等奖项。


一国欲对人类之科学事业有自己的贡献,必先于其国人中培育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无影无踪,无名无形,难于言说。然信仰的人多了,科学精神自然就具象了,就会开出文明的花儿、结出进步的果儿来。

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编、译、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四卷)《至美无相》《一念非凡》《量子力学(少年版)》《相对论(少年版)》《惊艳一击》“Thin Film Growth”等。

曹则贤


希望《返朴》能够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出去。

陈钢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中科大学士、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的强关联领域。


研究物理十几年,我时常会深感自己的局限。在庞大的知识体系面前,我们是不是只是在盲人摸象?当我们选择了科研方向的时候,是否也为科学划定了边界?科普是科研人员一辈子的必修课。很高兴能参与到《返朴》中来,成为科普与被科普的一员。期待着与读者们一起分享探索新知的喜悦和自由思考的乐趣。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1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学位。2014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理论。曾获2017年斯隆研究奖等奖项。

陈谐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绝大多数年轻人不看科普,是中国社会的严峻现实。希望《返朴》能帮助改变这一现状,唤起整个民族的科学意识。

丁玖

南密西西比大学数学教授,《数学文化》杂志编委。七七级大学生,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生于教师之家,热爱三尺讲台。教学研究之余,每日与书为伍。中文写作逾十年,出版了数学科普、英文写作、美国教育等大众读物。新书《南大数学七七级》将于今年5月问世。


最近几年来,科普公众号多起来了,这是大好事。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有高科学素质的国民,个人要在当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学习,不仅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更要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的习惯,需要好奇,需要质疑,需要善于分析判断。现在以高级科普定位的《返朴》问世适得其时,相信在总编和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众多科普公众号中异军突起,大放异彩。在我的心目中,一份好的高级科普读物,首先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性,同时又要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性,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前沿性,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而每读必有所得。一份好的科普读物也是一个争鸣的园地,科学史就是争论的历史,真理越辩越明,让读者自己思考和判断。当然这一切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正如古语所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我期望也相信《返朴》一定会越办越好。我也愿意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建造这一科普大厦送砖添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专业是计算神经科学。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先后在中科大生物物理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退休后主要从事科普著译,已出版8本科普著译,曾获七次奖项。他还获得了第四届认知神经动力学国际会议(瑞典)授予的成就奖,以及2017年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个人贡献,二等奖)。

顾凡及


在中学课堂里学到的知识,99%是正确的,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知识,90%是正确的,这些知识虽然不那么花哨,却能解决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然而,很多人并不真心相信这一点,很容易就被一些道听途说的歪门邪说忽悠了。现在搞科研经常说要求实创新,求实就是实事求是,创新不是舍本逐末,求实创新首先要正视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返朴归真”,然后才有可能发现新现象、提出新见解、得到新认识,做到溯源而出新。


祝《返朴》杂志能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推进我们的事业!

姬扬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从事半导体物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


每一位对自己领域倾注热情的科学工作者,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其领域之中历史的演变、当下的突破和遥不可及的未来,做永无止境的思考。确保思考能持续深入的方法是不断地通过文字来梳理思想,所以我更期待的是科学家对科学本身的思考。既可以是对时尚潮流的批判和基础纲领的解析,也可以是论风格品味的养成、灵感的源泉、个人的修行与境界的提升。虽然这些思考无益于职称或基金评审,却是一个伟大而悠久的科学传统:从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到庞加莱、爱因斯坦、外尔、冯·诺伊曼再到格罗滕迪克、曼宁、戴森、杨振宁、阿蒂亚。他们的文字仍然是激发灵感的源泉。不必太担心会缺乏广泛的读者,因为没有物理背景,也可以从爱因斯坦文集中汲取营养;不懂数学,也可以被格罗滕迪克如诗一般的《收获与播种》启发鼓舞。只要能沉的足够深,交流就是可能的。在那足够深处,流动着曾经孕育过自然哲学和科学革命的源泉,中国的科学土壤需要这样的泉水滋养。希望《返朴》做好科学普及的同时,也可以成为科学家自己的精神家园。

199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美国罗格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为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兴趣是量子场论的数学基础及其在数学和物理中的应用。

孔良


窃以为科普的“真”恰是唤起受众在求知上的贪婪,大凡能使人贪婪到不满足于科普表达的科普就是“真”的科普——《返朴》当做真科普!

李轻舟

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物理系。《大学科普》编辑部编辑,重庆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理事、成都市科青联社会文化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与表面工程专委会委员。现在《物理》杂志开设专栏“天行见物理”。编著有《天文观测完全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著有《德尔斐的囚徒:从苏格拉底到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社,2017),译有《引力》(科学出版社,待出版)。


高中时我数学学得不错,竞赛拿到奖,一心要学数学。可是到了大学进了数学系,却一度想要放弃。幸而两本书挽救了我,它们是R. Courant 和H. Robbins的《数学是什么》与H. Rademacher和O. Toeplitz的《数学欣赏》。阅读这两本书,令我重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此,我将深深感激这两本书的作者和译者。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译者——左平教授,他恰好是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老师。如今我也成为一名老师,我希望我的影响不限于课堂,希望有人因为读到我的作品而对数学有所改观,希望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形象生动与无穷威力!接过这些伟大前辈的火炬,让数学的光与热温暖心扉、照亮世界!

200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2014年博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任教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教学之外,倾心于近现代数学史和当前数学教育,热衷于数学的普及传播,在《数学传播》《数学文化》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与朋友合作翻译《当代大数学家画传》、《数学与人类思维》《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微积分及其应用》等通俗或专业名著,编著《杨振宁的科学世界:数学与物理的交融》。这篇《戴森传奇》()可以视为我的名片。

林开亮


物理、化学、生物分别刻画了自然界的各种规律,而数学是人和自然界对话的语言,科普则是将这门语言传播给更多人知道的老师。科学普及相比科学研究来说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的影响是更长期的,更关键的。祝愿《返朴》将科普进行到底。

刘歆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正交约束矩阵优化问题,线性与非线性特征值问题,及其在电子结构计算中的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的算法与理论,分布式优化算法设计,及其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2016年8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现担任“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Computation”《计算数学》等杂志编委、《物理学报》特约栏目编辑。


学习、思辨、实践、交流和欣赏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希望《返朴》能丰富这类体验,给人以生动的图像、瞬间的灵感、宽广的视野、顿悟的享受、中肯的分析、可试的建议和实际的功效,鼓励独树一帜和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风气浮躁和信息纷沓的今天,一个可靠的科学传播平台应倡导一种合理、简朴的价值体系。言功不避其过,扬善不隐其恶。基于朴素的经验和常识,人们本可以较早地合理推断不少事情,但实际上却常常疏于及时反思调整,等多年后吃了大亏再痛苦检讨和争辩,同时又犯类似的错误。勇于求真拓创的精神和萌孕好奇想象的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适应竞争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愿更多的人了解科学、技术、工程、文化和教育的真谛。

哈佛大学物理博士(1987年),国家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学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和清华-国家天文台联合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教授。曾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高山天文台和高等研究项目部、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芝加哥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系从事太阳物理、空间物理和天体物理等相关领域的流体和磁流体研究工作,分别主持和参与过美国和中国的多项科学研究项目。

楼宇庆


科学源自人类意图认识自然的朴素追求,数千年来,人们创造的科学体系越来越复杂难懂。然大道至简、至美无相,科学最终期待返朴归真,让每一颗好奇心都得到满足,让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她。  

罗会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数理科学分会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之后留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和磁性量子材料的中子散射实验研究。获中科院物理所2015年度“科技新人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8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长年从事科普写作,代表作品有:《水煮物理》《超导“小时代”》《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物理卷)《物理学的足迹》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精雕细琢,不如返朴归真。希望《返朴》不仅能把科学知识带给读者,更能唤醒每个人心中对于世界本质的好奇心。

2007年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取得博士学位,后赴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2014年被提前授予终身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现象、量子纠缠和全息对偶问题,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及相关领域作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曾获2016年科学突破奖之物理学新视野奖、2010年斯隆研究奖等若干国际奖项。

祁晓亮


希望《返朴》能成为一个纯粹的科普平台,不仅传播有益有趣的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同时还能在培养和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思维能力方面积极有为。

邵峰

生物化学家,中科院院士,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2003年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长期专注于病原细菌感染和宿主炎症、免疫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以我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经验,对一个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心或者对一个研究课题产生有趣的想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很短的瞬间发生的事情,但是其背后往往会有一个逐渐渗透和积累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返朴归真的过程。希望《返朴》对于科学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7年获海德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维流形拓扑与几何方面的研究工作。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景润未来之星”计划。

苏阳


对智能、认知、思维、意识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并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希望我们能在《返朴》这个平台上对这一大变局有所贡献。

王培

1979~1991年在北京大学求学和工作期间开始专注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路线。现于美国天普大学任教,是 Journal of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学报)的创刊主编。


古生物学是基于发现的科学,每一件化石的发现,都会填补一段生命演化研究的空白。因此古生物学也是最讲究科学证据的学科之一。很高兴参加《返朴》为古生物学科普出力。祝福大家新春快乐!幸福如意!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古两栖爬行类的研究和地质古生物学的科普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07)、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等奖励。合作编著的《史前生物历程》(2002)、《热河生物群》(2001, 2003)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2013)《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2015中英文版, 2017中文典藏版)《听化石的故事》(2018)等科技科普图书曾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等奖励。

王原


“返朴归真”,就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宇宙间一切事物,特别是我们的生命,都有其自己特别的外表。我们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去揭示外部事物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来不得半点虚假、修饰、夸大。真实、朴实、自然是真善美。“返朴”的名字起得好!我喜欢。让我们的灵魂、心态、感情都在返朴归真中与科学、自然、本真融为一体吧。

王志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59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在德国羊毛研究所、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美国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德国哥丁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研究。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内质网氧化还原平衡调控与有关疾病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驱动科学的动力是无穷无尽的问题,甚至是早于问题发生的最初惊奇。那是聆听万物内部声音的原始愿望,是尚未成形却充满生机的思想之种。也许每一位爱思索的读者心里都有那样一颗种子,然而它需要理想的土壤才能萌发生长。这土壤里不仅应有丰富的知识之养,更需要润物无声的思想之泉。期待《返朴》能对滋润这片土壤有所贡献。除了传播科学知识,更希望《返朴》能把读者引向问题和深思。预祝《返朴》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科学传播交流平台。

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科大近代物理系,其中2010年在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2011-2015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现为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物态和拓扑现象以及强关联理论。

汪忠


名为“返朴”,实为“反扑”。过去,科普被学界认为是“不务正业”,科学家以“不要将科学娱乐化”为枷锁,束缚自己,远离媒体,将传播阵地拱手让给迷信和伪科学,现在,是时候吹响反攻的号角,掀起一阵新的科学潮了。

吴宝俊

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师、科普策划人。研究方向为科学传销。2008年参加中国首届青年科学博客大赛,获团体冠军及两项最佳博文奖。2010年出版小说《“玩”进科学院》,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2014年出版译作《爆笑科学漫画-物理探秘》,入选中科院2014年度优秀科普图书,科技部2014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8年出版译作《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入选中科院2018年度优秀科普作品。2018年荣获中科院科普启明星奖。2017-2018年担任央视《加油向未来》第二季、第三季科学策划。


据说鲁迅先生年轻时办过一个题为《新生》的杂志,被人嘲弄为什么要为刚入学的“新生”办刊,结果刊物很快就夭折了。今天我们为之庆生的《返朴》就不一样,刊名看起来、听起来和闻起来都不俗,而受众应该是那些乐于追寻科学真谛的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此特别值得期待。

 

我理解的“返朴”就是回到源头,探索一些始终“发光”却不会“花光”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让历史告诉未来。这对科研、教学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言都是一种正道。面向未来,不能只是朝前看;还要经常回首,搞清楚我们何以走到了今天;这样才能向前看得更远、走得更远也更有新意。我相信《返朴》必将归真,以有品位、有格局的方式达到目的,而且与众不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研究领域以中微子物理学为主,业余时间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原创科普作品包括《中微子振荡之谜》(即将出版),译著包括《你错了,爱因斯坦先生》《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等。

邢志忠


希望《返朴》能够引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点燃大家智慧的火花。

许岑珂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教授。科研兴趣包括量子多体系统中的拓扑态、量子临界现象、强关联非费米液体等问题。


希望《返朴》能够做到返朴归真,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做出贡献,为大众了解科学的最新进展,及中国科研工作者自由发声提供平台。同时也希望科研工作者秉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1999年以优异成绩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免试进入本校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任博士后、讲师等,2009年回国任教,从事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致力于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实用化和工程化。

薛鹏


大道至简,返朴归真。希望《返朴》以简明质朴的语言传递前沿科学的真知灼见。

尤亦庄

2013年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取得博士学位,后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及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现为物理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系统中的拓扑物相、量子纠缠和机器学习等问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赛先生”的形象甚至比“德先生”更加模糊,因为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科学看成现成的、没有疑问的东西,而不注重追根溯源,认识不到各种科学观念是如何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里,伴随着什么样的具体困惑和努力而逐渐演进的,更体会不到科学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然而,科学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起来的,每一步科学发展都有对先前的继承和变革。因此,科学普及应把科学放到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中,正本清源地揭示出科学原有的发展历程。科普不仅涉及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涉及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普及。希望《返朴》能在这方面有所贡献。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国际科学史期刊ISIS编委。研究方向为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科学思想史。著有《质的量化与运动的量化——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的运动学初探》,主编和翻译“科学源流译丛”“科学史译丛”“世界科普名著译丛”,译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爱因斯坦传》《世界图景的机械化》《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西方科学的起源》等四十余部著作。

张卜天


衷心愿望《返朴》杂志成为有趣,真实, 开阔,包容,博大的新科普杂志。

朱晨畅

本科毕业于北大数学系,在U.C. Berkeley 师从陈省身先生的弟子Alan Weinstein取得博士学位 (2004),2004-2006年在瑞士ETH Zurich 跟随 Giovanni Felder 做博士后,2006年在法国Fourier Institute, Grenoble 做Maitre de conferences,随后到德国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at Gottingen)数学系做tenure track (2008),2013年成为终身教授。高中时曾获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现主要从事Poisson 几何、高阶微分几何(higher structures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研究。高阶微分几何致力于将高范畴理论、同伦理论运用到微分几何中来。


好的科普能激发科研人员阅读原文的兴趣。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毕业于MIT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于Harvard-MIT HST,并在MIT和麻省总医院接受博士后训练。2011年入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构建镜像生物学系统。

朱听

以上是编委们的寄语,《返朴》也期待听到您的声音。点击下方“写留言”,说出您的心声。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返朴”公众号,查看《返朴》总编致辞)

来给我们留言吧!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