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主编精彩热评十大提名热点!

图情档学界 图情档学界 2022-04-24

期刊主编热评提名热点

2021年1月1日,2020年度图情档十大学术热点在线发布,由专家大咖和青年学者共同点评学界十大热门研究主题。

现有热点活动后续计划——期刊主编热评10大提名热点活动,热点精彩继续呈现!




十大提名热点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图情档服务与创新

2.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图情档博融合发展

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学探究

4.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创新

5. 聚焦热点事件的图书馆价值再认识

6.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

7.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学术阐释

8. 档案社会化管理与服务

9. 大数据驱动下的档案数据治理

10. 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图情档服务与创新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对各行业各领域都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此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过去发生过,今后也很可能变成常态。这为图情档实践领域提出了重大挑战,也为图情档学科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图情档工作以到馆服务、常规服务为主要特征。当由于新冠疫情或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用户(读者)不能到馆,图情档的工作需要如何开展?这实际上提出了图情档面向远程(线上)用户而提供远程(在线)服务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图情档人调整自己的认知和习惯,更是图情档在资源建设(数字资源的保障程度)、服务方式(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服务能力(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服务)、技术保障(提供稳定可靠的远程技术支持)、服务要求(第一时间提供应急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变革。


作为学术媒体,必须与时代的变革相呼应。《图书情报工作》在2020年2月即发布了“图书情报应急服务与管理”征文通知,旨在将疫情期间图情人的应急服务与管理实践以及相关的研究与同行共享,并推动图情档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图情档服务变革与创新。截止3月底,共收到相关稿件300多篇,并选择其中的27篇以“专辑”的形式发表(2020年第15期)。多种图情期刊也都相继发表了该主题的文章,如《图书馆杂志》特别策划“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专题(2020年第3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该主题提出指导意见并刊发专题文章,力求为今后应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案举措;《大学图书馆学报》连续两期(2020年第5期、第6期)推出“应急服务”栏目,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图书馆职能与价值的发挥,推进我国图书馆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应急服务的完善;此外还有《图书馆》“突发公共事件专题研究”(2020年第8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专题栏目(2020年第6期)等,均表明图情学界对这一重大主题的关切。


目前学界研究主要包括应急管理体系与服务机制建设、应急信息服务研究、应急法律保障、新媒体服务推广、科研成果开放共享等主题,具体内容涉及电子资源的远程服务、在线阅读服务、服务跨界合作、应急情报体系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应急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法律问题、科研新媒体服务、公众健康信息素养、科研数据协同共享等多方面研究。研究中有来自一线的案例剖析,也有来自学界的深度思考,体现了图情档人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思考、专业能力与智慧应对,彰显了图情档学科在应急管理与应急服务中的学科特色与学科价值,有利于图情档工作进一步承担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专业使命与社会责任。


面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图情档人为用户提供及时、即时、专业、深度的图情档服务,责无旁贷。用户的这种需求也将成为常态,对图情档服务的要求也将更为直接和急切。对此,图情档人需要思考:电子资源保障与应急组织能力如何?图情档面向远程用户还能提供哪些服务?图情档技术与管理如何强化保障与支撑?图情档应急服务与管理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图情档如何促进服务的跨界合作和信息的开放共享?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图情档研究不断地深化,也需要在图情档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做出检验。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  初景利、王译晗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图情档博融合发展

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的人文传统与情报学的技术传统早在20世纪中后期即开始碰撞、融合,这使得图情档博学科在数字人文研究中占有先机,并逐渐影响到人文领域。


图档博等机构收藏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和信息资源,利用专业的理念和技术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化的整理、分析和传播,为数字人文研究奠定了基础;情报学的信息分析理论和方法,助力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2020年,国内数字人文研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中外文研究成果数量呈现此长彼消之势(据CNKI检索,2019年中文文献158篇,外文文献102篇;2020年中文文献212篇,外文文献69篇。检索时间:2020-12-21);第二,图情档博领域仍然引领数字人文的研究,其中档案领域研究增长显著,文博领域成果初现;第三,数字人文日益受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关注,综合性和理论性的人文社科期刊和报纸,如《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理论与批评》《理论月刊》《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并刊登相关研究成果,在文学领域影响尤深。如果说图情档博领域的“数字人文”还属“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那么人文社科领域的“数字人文”正使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理论悄然变革。


未来,图情档博机构需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第一,图情档博等机构和学科继续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设施,为人文社科数据分析提供思想、理论和方法,这是职责所在;第二,发掘图档博机构中人文社科人才的潜力,利用资源和数据优势,使本领域的跨学科人才真正融入人文社科的研究之中,产出图情档博人的人文研究新思想和新理论;第三,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社科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文思想和理论的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在人文和数字共融的时代趋势中,图情档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坚守各自的传统和优势,走多学科融合发展之路,主动融入新文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 吴澍时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学探究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学中应表现为各图书馆在其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如何合理、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已经数字化或数字原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从而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升服务效能。近几年,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今年特殊的疫情更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动能。该领域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通过搭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统筹、丰富公共文化利用的方式与途径,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二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及利用成效的研究。在调查和归纳公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使用行为和习惯的基础上,探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效能与效率;三是对服务平台的研究。体现在“文化云”等平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对融媒体、大众新媒体的关注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升级,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四是对相关保障机制、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实用、完善、健全的评估标准和法律规范,规范技术应用、保护隐私信息等;五是对营销理念和策略的研究。结合服务营销理念,对于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的销售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提升读者满意度。


当前学界围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践。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进展较为缓慢,难以较为深入地把握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症结。而在城市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也成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潜在危机。因此,未来学界和业界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研究增长点:一是如何针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建设,促进各图书馆互相合作、资源融合,形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解决重复建设、分散多头等问题;二是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提高用户对接效率和用户粘性,提升服务的反馈和评价频率,让服务真正走进用户;三是如何完善制度和考核标准建设,解决各层级、各区域、各图书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四是如何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更多差别化、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与服务品牌,既能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又能引导社会的阅读趣味,实现更优质的服务供给;五是图书馆如何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一步做好优秀文化资源的建设、传承和传播。同时,寻求更多的公益服务模式,促进智能时代的信息公平问题,例如消除老年人、盲人等特殊群体在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鸿沟”问题,解决不同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上下联通不畅、数据共享不足等问题。


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当立足需求导向,开发更多具有社会价值、市场价值和公益价值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努力融合各图书馆的资源、功能和应用,结合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提供,为更多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真正落实公共数字资源的“文化惠民”功能。

——《图书馆杂志》常务副主编 金晓明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创新

随着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机构合并,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特点话题。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对社会发展方向起着引领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而文化旅游同样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是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旅游融合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如何获得发展新动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值得每一个图书馆人认真思考的重要话题。推进图书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图书馆应提供多维度服务支持,设计创新性服务内容,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品牌创建,充分发挥社会多方主体的积极性。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主编 储节旺



聚焦热点事件的图书馆价值再认识

一直以来,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服务机构而不易被整个社会所过多关注,我们往往会发现将图书馆热点事件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下总是显得那么微小而平常,但2020年的农民工留言东莞图书馆事件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后迅速成为了一道全社会热议的美丽风景,在2020年这个不确定的年份反而进一步确定了图书馆的价值。农民工留言东莞图书馆事件所引发的,既有社会民众对图书馆表象的认知传递,也有专家学者对图书馆价值的专业阐释。这些认知传递和专业阐释,助推基于农民工留言东莞图书馆事件的图书馆价值再认识成为了2020年图情档学界的一大学术热点。然而,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让图书馆的价值在整个社会层面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方面需要图书馆机构的努力实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开展“四个面向”服务,在服务中体现图书馆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包括专家学者的科学研究,聚焦图书馆价值的社会需求讲述好图书馆故事,在研究中升华图书馆专业价值。

——《图书馆建设》常务副主编 刘琳琳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健康信息学不仅是学界的研究任务,更肩负起为国家战略服务的重要使命。


“健康信息学”(Health Informatics)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最早应用于医学领域,而后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图情档在自己的学科视角下,对健康信息学的研究主要包括:(1)健康信息行为,涉及健康信息需求、健康信息搜寻、健康信息采纳等,多偏重实证研究,健康医疗网站/问答平台和问卷调查是较为常见的数据来源,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移动健康信息行为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2)健康信息素养与健康信息甄别,提升健康信息素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特别在疫情和健康危机中这一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老年人和青少年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群体,社交媒体中的健康信息尤其受到关注。(3)健康数据挖掘,健康医疗领域的数据挖掘与知识服务已成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之一,多源数据处理、电子病历语义挖掘、在线健康数据情感分析等都是研究的重点。(4)健康信息服务,侧重于结合公共图书馆和医学图书馆实例,探讨图书馆在公共健康素养促进中的参与及其健康信息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创新。(5)健康信息学教育,调查分析欧美健康信息学教育项目和相关课程,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综合性高校LIS学院开展健康信息学人才培养及教育改革的路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机下的用户健康信息行为往往会表现出与以往所不同的“非常规”的一些特征。这种特定的情境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未来的健康信息学研究或许会更加关注如下问题:


(1)人们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多源信息和数据,信息在人群中的传播是否具有了更强的“传染性”,由此而引发的错失焦虑、信息规避等对人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健康信息流和数据流背后所折射出的人们的行为、心理,乃至整个社会的变化,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


(2)作为流行病期间发生的信息过剩,信息流行病致使人们获取准确和可信赖的信息的难度加大。“信息流行病传播情况下,社会需要的对信息的处理更加侧重于信息源头控制、信息质量保证和信息鉴别筛选。”信息流行病为健康信息学带来了新的议题。

——《图书情报知识》常务副主编  宋恩梅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学术阐释

2020年4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央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并首次将数据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其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新经济的高度敏感和认同,并彰显我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在该文件颁发后,图情档学术共同体积极对接这一国家战略率先进行学术回应,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配置改革、主要问题、市场化供给、开放标准、治理体系、学科建设与新型智库建设等主题内容展开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学术阐释。图情档学者们及时、全面、科学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学术研究,既在整个学术界提升了图情档学科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也对破除数据市场化配置面临的数据确权、自由流动、隐私安全等瓶颈,完善配套措施、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加快数据资产化进程、构建数据治理监管体系等提供了学术见解,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图情档学科智慧。

——《图书与情报》常务副主编  魏志鹏


档案社会化管理与服务

档案社会化是近年来档案实践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向,亦成为档案学研究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档案社会化”是指在档案领域,通过“去中心化”和新主体参与,推动档案治理结构变化、档案实践变革及与社会关系不断重构的进程。档案社会化是全球范围内国家实现善治目标、新兴技术发展与广泛运用、公众权利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产物,是档案工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进步意义。


档案社会化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想象力的实践领域和研究议题。从档案资源来看,当前不断发展的个人建档、家庭(族)建档、社群(社区)建档、网络资源归档等体现了档案资源的不断丰富化、多元化和开发性态势,资源建设逐步从政府主导、档案权力向社会参与、档案权利转变,“整体档案”的理念不断显现。从档案管理来看,档案著录、整理与鉴定等传统档案实践正在被新兴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AI等重塑,原有档案工作方式正在被颠覆,“智慧档案”的理念不断增强。从档案服务来看,基于跨领域合作、公私合作、外包、众包、协同等不同方式,Web2.0、数据关联、可视化等不同工具的档案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人本档案”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推进档案社会化实践探索是新形势下我国更好地坚持档案工作“三个走向”,推进我国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档案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档案治理也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共建共治共享正成为拓展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切入点。以浙江为例,基于AI的档案鉴定,聚焦数字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基层数字建档,“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数字建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用档案建设与开放利用,档案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实践探索正在路上。新时代、新需求与新实践呼唤档案社会化的新理念、新研究与新理论,档案研究者要勇于做“追风少年”,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乐于跨界学习交流,敢于攀登学术高峰,与实践者携手共同推进我国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浙江档案》杂志社社长、主编  范良银



大数据驱动下的档案数据治理

档案数据治理是档案学研究与实践主动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重要时代命题,也是建构现代化档案治理体系的在内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作为战略性信息资源、基础性文化资源的价值越来越突出,对于推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政策优化、公共服务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步入深度信息化阶段,数据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业务环境的深刻变化,推动“大数据驱动的档案数据治理”成为理论界、实践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档案治理走向档案数据治理是理论认识的一次跃升,从内涵上进一步明确了档案数据治理与档案管理、档案治理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基于档案数据收集、管理、存储与利用全生命周期,重新阐释档案数据治理的对象。此外,研究者对档案数据治理进行了全景式的解析,在宏观层面对档案数据质量控制、整合集成、共享利用、安全保障与治理运行机制等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微观层面关注档案数据治理制度建设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综合保障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等治理能力体系结构。研究者还非常关注档案部门如何参与数据治理,从全局、资产、融入与生态等视角下审视档案部门参与数据治理的新角度,在数据治理权责划分、数据治理制度规范与评估方法的格局下推动多主体协同关系的建立。


总的来看,大数据时代的档案数据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通过全局治理、规范治理、协同治理等手段将这项复杂化系统解构为若干个子系统或研究单元,对每个研究命题进行更加细致、聚焦和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推动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山西档案》主编 张卫东


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

区块链技术产生于2008年,具有去中心化、可信任和可靠数据库等特点,是“比特币”的发端。区块链的本质是数据或信息模块化并通过链接关系实现网络上的相互印证,以此产生信用和凭证作用。从确保档案数据质量层面讲,应用区块链技术是理想选择。


区块链技术行业应用显现。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首次将“区块链技术”正式列入国家规划。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的电子支付、医疗服务和民生服务等领域有所应用。


区块链档案管理研究提速。我国档案界关于区块链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始于2016年,随后研究论文数量迅速增长。档案管理中关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档案与文件的管理和服务利用方面,如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实现档案收集和利用;利用不需信任的特点来提升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档案的溯源,提升档案的法律效力;利用可靠数据库的特点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等。


避免区块链技术应用失灵。现有关于区块链技术驱动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提升档案工作业务能力、保障档案数据质量和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在实施层面会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如档案资源的保密性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性的矛盾将会导致现有档案资源无法完全置于区块链网络中进行管理的问题。实施层面的制约性可能在应用中导致档案管理过程中,区块链技术的中心化、可信任和可靠数据库等功能的失效,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高度重视。


优化互联网档案数据治理模式。可以预计,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将产生更为复杂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具有“共享性”、“不可反悔”、“分布式管理”等特点,这将给档案的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对此,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是聚焦档案数据治理问题,优化档案数据治理模式,实现对区块链环境中的档案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


树立区块链技术融合思维。毋容置疑,应用区块链技术对档案管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重在树立区块链技术融合思维,运用核心思想和技术方法优化和升级档案数据管理平台的性能。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相互证明、互相印证”的思想,对档案数据进行模块化处理,并在流转过程中建立连接关系保证档案数据资源不被篡改、毁坏或者丢失,维护档案数据资源的原始记录性等。因此,克服拿来主义思想,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用于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区块链技术思维、方法、模块和机制与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新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才是区块链技术驱动档案事业发展的主导研究方向。

——《档案管理》主编 刘永


推荐阅读:


1.重磅消息:2020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2.热点评选精彩继续!看期刊主编如何热评12大提名热点!

3.重磅 | 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结果发布









图情档学界交流群公开招募了!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网公众号图情档学界高端学术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

请联系小编微信(ID:chonger675341),申请好友主题“姓名+单位+职务”。









图情档学界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