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水北调的陕西贡献

西商联盟 2024-04-12
1月7日23时,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500亿立方米。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447.12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52.88亿立方米。500亿立方米“南水”连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为1.4亿人送去“甘甜”,润泽了“干渴”的北方地区。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起点。因为丹江口水库库区主要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南水北调调走的是湖北的水,是湖北的“南水”解救了华北平原和京津的水荒。殊不知,丹江口水库的水,有70%来自陕西的汉中、安康和商洛。南水北调有水可调,京津有水可饮,这个“功劳簿”上应该大写“陕西”。



丹江口水库


“南水”为什么要“北调”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就是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华北平原的缺水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本来水资源就相对匮乏,还有京津等大城市和石家庄、唐山、邯郸等一大批传统的工业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用水受限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河北省对大批钢铁、水泥、玻璃、煤炭、造纸、印染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实施淘汰关停。

为了实现南水北调,我国水利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1958年9月1日,作为南水北调第一期工程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74年,初期工程建成。改革开放后,南水北调工程二期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经历了50多个方案比选,2002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19年11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丹江口水库大坝。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确定了3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3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4大江河相互连通,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规划最终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黄河的年均水量。3条调水线路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和黑龙江的长度差不多。其中已经建成的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比珠江的长度还要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总投资高达5000亿元。


“北调”的水用到了哪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国家发展之基。


据了解,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之前,由于水资源过度开采使用和持续干旱,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多个城市相继发生供水危机,特别是天津市不得不多次引黄应急,烟台、威海等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


通水后,“南水”通过上百个水厂和上万条管线组成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流向北方,流进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目前,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制约,北京市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山东形成了“T”字形水网……“南水”已成为北方40多座大中城市主力水源。



清清汉水送北京


有“华北之肾”美誉的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据当地村民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淀里的水舀上来就能喝,之后连续干涸了多年,露出的湖底能跑马车。


资料显示,白洋淀由大大小小共计143个湖泊组成,20世纪50年代的白洋淀面积有561平方公里。随着华北缺水问题不断严重,白洋淀干涸现象越来越频繁,20世纪60年代干涸1次,70年代干涸3次,从1984年开始连续5年出现了干涸现象,而且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水质不断恶化。


自2018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持续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如今的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湖区面积由171平方公里恢复至275平方公里,“华北之肾”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岗头隧洞


南水北调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北方地区的可用水资源,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的到来而剧增。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宛如玉带,串联起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重要城镇。以2016年至2019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70.4立方米计算,7年来,494亿立方米的“南水”有效支撑了受水区7万亿元GDP的增长。


中线工程70%的水源来自陕南


南水北调最受瞩目的当属中线工程。通过它,一江清水才能送到京津。


中线工程2003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2014年7月开始试通水。2014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黄河水量的六分之一,基本缓解了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源头之水——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 刘铁军 摄


2012年3月,来自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辛喜玉,给李克强总理送了一瓶丹江口水库的水。这个新闻,让被誉为“中国水都”的丹江口市名扬天下。很多人以为,北京人能喝上纯净的水,是沾了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光,而陕南则被遮盖在丹江口市巨大的光环下面。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是位于陕西秦巴山区的汉中、安康和商洛的总称。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的主要来源地。


丹江口水库虽然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但它的水源分别由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的丹江和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淅水组成,其中,汉江和丹江的入库水量占到丹江口水库库容总量的70%。


汉江和丹江是陕南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径流长、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其中,汉江流经的安康市大小河流达900多条。正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陕西河流,才有了丹江口水库充足的水资源,也才为京津的供水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丹江 马磊 摄


南水北调“功劳簿”上大写的“陕西”


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过巴山秦岭,一路北上到达京津。汉江、丹江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27万平方公里,涵盖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28个县(市、区),占整个中线水源地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的66%。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2021年12月1日,冬日的清晨,寒气逼人。在旬阳市双河镇,清澈的双河水静静流淌,汇入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队长朱先萍带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女子护河队队员,正一手持编织袋、一手拿火钳,沿着河道捡拾垃圾。


旬阳市地处秦巴山区东段,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纵贯全市。家住旬阳市双河镇的朱先萍告诉记者,每月1日和15日是女子护河队到河道边捡拾垃圾的日子。这样自发维持河道清洁,护河队已经坚持了5年。


女子护河队日常护河(资料照片)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地,在陕南,守护河湖水源安全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这是陕西人民的一份荣耀、一份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想要管好水,首先得改变广大群众的生活习惯。陕南3市多土石山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河而居,上山开荒是沿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而这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的安全,也为水质安全带来隐患。陕西通过移民搬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守护了这泓清水。



城固县柳林镇小营村


为了杜绝垃圾对河湖的污染,城固县柳林镇小营村600户农民签订了垃圾不乱丢责任书。安康瀛湖终结了自建湖以来的渔业养殖,用5个月的时间,拆掉了3万多个渔业养殖网箱。陕南3市全部取缔了单家独户的养猪产业,以减少粪便对河流的污染。为保护丹江水质不受污染,商洛市对水源涵养区内的6.9万户26万人进行了移民搬迁。


同时,陕南3市积极进行生态修复,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启动实施了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保护水源地,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为了涵养水源,陕南3市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汉江水源保护


除了改变群众生活习惯,陕南还在整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上做文章。为防止水源污染,陕南3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并转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数百个。为保证汉江水质达标,2019年安康市累计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产值近300亿元。陕南3市对原有的化工、煤矿、有色金属等许多优势产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整治,相关企业几乎全部被关停、取缔。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南3市一方面大力取缔污染企业,另一方面加大环保投入。陕南3市在陕西都属于经济体量比较小的市,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就这,他们仍增加投入,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汉中市光是河长和湖长就设立了2573名,还设置有河湖警长、检察长、护河员、义务监督员,使每条河和每一处湖泊都有了管护人。安康市投资近20亿元建成了22个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厂和安康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光是汉江安康段综合整治一项,总投资就高达108亿元,大大改变了山区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门外脏乱差”的面貌。


所有这些举措和作出的牺牲,换来了陕西6.27万平方公里汉江、丹江流域的河湖环境大大改善,保证了汉江、丹江出陕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汉江综合整治汉中市区段生态长廊


在保护与发展的“夹缝”中求生存

1月6日,清澈的河水从宁强县汉水源村流过。村民王光俊像往常那样,拿着火钳、提着垃圾桶出门,沿着河道捡拾垃圾,开始他一天的巡河工作。“这里是汉江的源头之一,不能让汉江在源头就被污染。”他说,“环境好了大家的心情也舒畅,发展产业也有了底气,今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宁强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水源村的村民依山而居,世代过着靠山吃山的日子。自从有了南水北调工程,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了。


汉水源村 

为了保护水源,宁强县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人居环境治理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汉水源村狠下功夫调整产业。培育食用菌要砍伐山里的木材,那就换产业;养殖场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那就关闭养殖场。他们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河道旁的耕地流转给一家企业,种植对水源具有涵养作用的茶叶和中药材。

汉水源村的变化,是陕南3市探索保护与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

陕南3市所辖县市区大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3市大多缺少耕地,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曾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穷得就剩下绿水青山”是陕南3市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保护好南水北调水源地,在这个“夹缝”当中,陕南3市面临着困境。如何突围、如何在保护好水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陕南3市被迫开始寻求新的突破,进行经济转型,尝试发展循环产业、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富硒食品、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十三五”期间陕南生产总值增长46.2%。


汉江湿地景区建设后


《“十四五”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我省按照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国家绿色旅游和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区域重要交通物流枢纽4个战略定位,实施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同时,陕南地区深入推进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分层次划定水域和沿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推进跨界流域联防联控,建立沿岸协同保护机制,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沿干流生态林带,加强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管理,深入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往期回顾:

  1. 西安迎来全域“解封”:恰似春风抚长安,古都至此重启

  2. 重要规划揭晓丨涉及高铁、机场、国际枢纽,西安迎利好

  3. 返!乡难!!有人返乡途中接隔离通知无奈折返!!!

  4. 西安市25日起公交线路全部恢复运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