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次开设的特别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叶先生全英文演讲,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以行动争取男女平等。话题直接冲上微博热搜第一、百度热榜第四,仅微博话题6.7亿阅读,7.8万讨论,成就“破圈”超级话题。一夜之间,这位中国科学届的泰斗级人物、北京时间之母、中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成为了国民偶像。于是最近多了许多媒体“求采访”,希望她谈谈跟女性成长相关的话题;而她惦记得最多的,还是她奋斗了一辈子、牵挂了一辈子的天文事业,她希望国际天文届之间能够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也坚信如今中国如此强大,有资金和人力,中国天文学可以取得更加美好的前景。负责对接叶院士的90后小伙伴更记得那几天得到的“精神滋养”:“参会期间,每天叶先生都会要我推荐几场论坛,她都想来听,尤其想听天文的专业论坛……”虽是与会最年长的科学家,可每次会场遇见叶先生,她总是步履矫健,会议中的她总是仔细倾听,有人前来打招呼寒暄,她也是微笑应答。当天在参加“她“论坛前,精力充沛的她还在“碳大会-未来能源论坛”上发表了全英文演讲,介绍了中国在未来能源发掘上的探索。于是之后,有媒体好奇一位95岁高龄老人家如今的日常生活,叶先生答:“我大概是七八点钟起床,九点过后到单位,下午两点半左右回家。回家之后多半看看电视或者文件上的消息,一般九点之后睡觉。……我的生活就是天文台,能够这样就很好了。”(OS:想周末躺平的小编,瞬间精神地弹起!)在10月30日的科学T大会,给孩子们上“科学第一课”时,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强调:“做好犯错的准备。好的科学家,99%的时间都是错误的,如果你从来不出错,说明你做的事情太简单了!”“不怕犯错”成为被媒体反复提及,孩子们深刻心中的关键词。这位自嘲为“5岁顽童”的诺奖得主,已经连续第四年参与顶尖科学家论坛。这位科技的“弄潮儿”喜欢中国的“淘宝”、B站,自称自己是中国科技的头号粉丝。不新鲜的人生怎会有趣?莱维特在莫比乌斯线下论坛专场上谈时下最火的概念“元宇宙”,他说“元宇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它能让人的性格、情感等在网络世界变得非常真实,但它不该由某一个社交媒体来开放运行。”莱维特在莫比乌斯论坛分享对元宇宙的看法 | WLF
而他给身边“吃瓜”群众留下的温暖甜蜜和深刻印象,却是会议酒店的前台都会津津乐道感叹的——“这位诺奖科学家好爱太太,每次出现都是形影不离,十指紧扣”。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他不怕被说是“粑耳朵”(汉语方言里“妻管严”之意),因为他说:“虽然我总听苏珊(莱维特夫人)的话,但我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她会尊重我的意见。彼此倾听非常重要。”于是B站的弹幕又一波被高级的“糖”甜到。莱维特与夫人苏珊共同接受央视新闻采访 | 央视新闻
也因为这样的爱和尊重,他与太太共同参与了“她”论坛,为女性的力量感动流泪,再次贡献了金句“压制女性发展,等于浪费了人类一半的智慧力量”。他和太太对她论坛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他们参与本届论坛的“best session”,同时对WLA每年都会创造出一些精彩的出人意料的特别论坛表示由衷赞许。今年霍普克罗夫特教授特意从美国来沪,出席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长期关注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状况的他给今年开幕式带来了重磅主旨报告《开放科学:科学传播与人才培养》。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报告 | WLF
“对于中国高校来说,他们更关注如何提高国际声望,衡量国际声望的重要指标就是研究经费和发表论文数量,我认为重点指标应该改为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在中国,一些一流高校已经能够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但数量远远达不到中国社会目前的需求。中国应该更关注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仅仅是顶尖的一部分。”振聋发聩的声音,不仅仅在科学界,更是在教育圈引发热议。B站视频的弹幕里用满屏的“谢谢”表达对这位长期关注教育,心系下一代成长的前辈的敬意。一篇篇微信公众号10万+推文也引发更多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在会期接受央视新闻专访时,他表示,之所以选择来到中国,是因为中国将教育发展看作重中之重,并且为他提供了很多帮助,使他在中国教育发展上做出了贡献。他很开心能与中国一同发展教育。并说道:“余生将持续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接受央视新闻专访 | 央视新闻
和顶尖科学家们一起火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科学话题——
冲上B站热搜的 # B站网友问顶尖科学家#、#诺奖科学家:不少科幻设想在中国已成为现实#、#把意识数据上传到电脑里 人类可以永生吗?# ……
冲上微博热搜的# 袁隆平团队发布耐热超级稻#、#人工智能可否实现因果推理#、#新冠新抗体北京同情用药#……
前沿的科学话题;顶尖的科研成果;好奇且不懈探索、不怕失败的的科学精神通过多面、立体、可亲的科学家,传递给了大众,与大众实现了紧密的链接,成就了属于全民的科学盛宴。
每一届的论坛都会结束,但结束只是逗号,并非句点。对科学的热忱和突破各种圈层的开放交流都将伴随着一届又一届的论坛得以永续。
撰稿 小 文
排版 小 文
责编 羽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