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模板】疾病预后因素验证及其干预,第一篇:老课题如何发顶刊
Knowledge is power. Get our free daily newsletter.
知识就是力量。您也可以单独订阅免费的“临床科研日报”。
每天一篇精彩推文,让科研和SCI论文成为您临床工作的副产品。
脑出血(ICH)预后与抗血小板治疗(APT)
(脑出血及常见部位。图源:NEJM, 2001)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治疗(APT)是预防脑梗死和冠心病的最常用治疗。但是对于脑出血(ICH)后是否应用APT,一直是临床上很重要,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重要是因为,脑出血患者往往有脑梗死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未解决是因为,既往研究结果相互矛盾。最近的研究未能显示既往单一APT与大量ICH患者的死亡率或严重残疾之间的关系,尽管双重APT可能导致更高的死亡率。此外,关于应用APT后血肿扩大的数据相互矛盾,导致在有强烈适应症的情况下,临床医生也对于在ICH后恢复APT犹豫不决。
由此,这项研究的作者试图利用多个正在进行的ICH观察性研究来调查ICH后APT是否与死亡率和功能转归相关。
课题的设计和主要结果
P:脑出血患者; I:抗血小板治疗; C:非抗血小板治疗; O:90天时病死率和改良的Rankin评分(mRS); S:观察性研究。
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多中心队列研究(本研究选取三个中心)。
2)单项研究纳入标准:通过断层扫描(原发性脑出血)、脑出血时年龄(≥18岁)、有无脑出血病史、90天内的随访数据,并排除其他继发性脑出血可能,以及排除既往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3)完成随访和结局判定。
4)统计分析:
对三个队列分别完成Cox回归分析;对三项研究得出的风险比(HR)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每个结果的合并HR。
1)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这通常是临床研究中的第一个表。
表1. 三个队列的患者特征
2)然后,作者对ICH后接受APT治疗与否给患者分组,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表2. 脑出血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特征
3)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作者对特定参数进行调整(比如年龄、性别、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入院血肿量、脑室内出血的存在和之前的APT)后,分析ICH后的APT与死亡率或残疾率的相关性,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出血后病死率(上图)和残疾率(下图)之间关系的森林图
4)更进一步,作者按照血肿位置分层,分析ICH使用APT与死亡率和残疾率的相关性,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叶状脑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死亡率(上图)和致残率(下图)之间关系的森林图
图3. 深部脑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死亡率(上图)和致残率(下图)之间关系的森林图
课题设计简单,
观察的脑出血和抗血小板治疗都是临床最常见疾病和治疗;
临床医生即可以完成,
却发表在神经科顶刊。
这篇论文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一篇临床SCI论文模板,也是整个课题的第一篇论文:观察性研究找干预与预后之间的关联。
1)这项研究表明ICH后APT与死亡率或严重残疾无关;
2)在脑叶和深部ICH中,APT使用似乎都是安全的;
3)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有助于更好地阐明脑出血后APT的长期有益和有害影响。
成长三部曲